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第一集)  1983  檔名:09-014-0001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一講。

  諸位同修,這次從香港講經回來,非常感謝香港的大光法師,他身體雖然不好,特地派他的弟子來問訊,並且送給我非常貴重的觀世音菩薩佛像。在這一段期間當中,我將大光法師所寫的《影塵回憶錄》又讀了一遍,對於湛山老人弘法利生、建寺、培育人才種種的事業非常的敬仰。《金剛經》過去我們也曾經講過許多遍,多數都是依據江味農居士《講義》做為主要的參考資料。也曾經講過諦老法師的《金剛經新疏》。這一次我們在此地利用電視來錄這一部經典,我們採取湛山老人,就是倓老法師的註解,跟諸位介紹這一部經典的大意。

  這部經,依照講經的方式,倓老是天台近代的祖師,當然我們還是以最簡單的方式介紹本經的五重玄義。這部經是「以法相譬喻為名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它是以法喻為名。「金剛」是比喻,「般若波羅蜜」是法,所以經題裡面有法、有喻。第二是顯體,顯體是「以法即無法為實體」。我看了老法師的講義,他的五重玄義是非常的清楚、非常的明白,我們很容易理解。第三是明宗,說明這一部經的宗旨,所謂宗旨也就是修行的方法,它是「以無著住為宗旨」,就是不著相、不住相為宗旨。第四是講這部經的作用,論用,是「以離相為力用」。第五段是講判教,就是判別教相,以天台五時八教,在五時當中是屬於第四時。老法師跟我們說明這部經教義高深,唯次於《法華》、《華嚴》、《涅槃》,到後面我們再跟諸位詳細的來介紹,現在我們一條一條給諸位說明。

  第一、「釋名」。先講「金剛」,金剛在此地是比喻。金剛,我們世間人常說的金剛鑽寶石,在世間一切物裡面它可以算得上是最堅固的,換句話說,金剛能壞一切物,一切物沒有辦法破壞金剛,所以用金剛這個堅固的意思來比喻般若之體,般若體是什麼?就是實相般若。什麼叫做實相?這個是必須要說明的,我們把這個表念下去之後再說。金剛的作用是鋒利,比喻觀照般若;金剛之相是非常之美,光明的,比喻文字般若。

  「般若」,這兩個字是印度話,華語稱之為智慧。為什麼不直接把它翻成智慧?這是因為古來的大德們怕我們將這個定義發生了誤會,所以還是用音譯,然後再加以解釋。般若是真正的智慧,而不是我們一般凡夫概念當中的聰明智慧,這個地方我們必須首先來說明。凡夫的智慧是從分別心裡面所產生的,依照佛法來說,就是它是從意識心裡面產生的,稱之為世智辯聰,就是世間的智慧辯才聰明,那不是般若;般若智慧不是從意識心裡面所生,它是從真如本性當中所發生。換句話說,必須離開心意識,真如本性裡面的般若智慧才能夠顯露無遺。本性那就不是一般人都能夠現前的,凡夫迷失了本性,將本性裡面本有的般若智慧轉變為世智辯聰;諸佛菩薩離心意識,轉八識為四智菩提,於是真性本有的般若智慧才能夠現前,所以古人也有把它說之為妙智慧,揀別不是世間人的聰明智慧。

  這種智慧有兩種,這兩種是二而一、一而二。第一種叫做根本智,也叫做無分別智,這就是實相般若,它起作用的時候則叫做後得智,也叫做權智,乃是無所不知。佛在《般若經》裡面常說「般若無知」,無知就是實相般若,「而無所不知」,無所不知就是我們此地所講的觀照般若與文字般若,說的是這兩種。這種智慧是十法界最圓滿、最究竟、最徹底的智慧,這種智慧現前,那就是《法華經》裡面所講的,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當然開示那是老師、善知識的事情,而我們自己能夠一聞就開悟,一開悟就證得,證得就是智慧現前。而般若智慧諸位必須要明瞭,是我們自家本有的智慧,不是從外面學得來的,這一點要特別的認識清楚。

  正如同六祖大師在開悟的時候他說出了幾句話,「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沒有想到我們的自性是本來具足。具足什麼?具足如來智慧德相,具足法身般若解脫,具足常樂我淨一切諸法,無欠無餘。又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就是般若智慧現前的樣子。一切如來、善友苦口婆心教化一切眾生,其目的無非是教我們人人都能夠恢復自己的自性,見到自己的真心,使我們本有的般若智慧都能夠現前,這是諸佛如來出世的本懷。我們能用般若智慧就是開佛知見,就是悟佛知見,這才叫真正的修行。般若智慧沒有開的時候,這個時候的修行只是相似的,要是說得不好聽的話,那是盲修瞎鍊。我這句話,諸位必須到你自己般若稍稍透出幾分之後,你對於這句話才會有感受。它的作用,能夠超越九法界一切的苦厄,就像《心經》裡面所說的「度一切苦厄」,到達如來大菩提、大涅槃的彼岸。般若的大意,我們簡單的跟諸位介紹到此地。

  回過頭來我們再講比喻,比喻的意思就容易明瞭。比喻裡面第一個,是以金剛之體來比喻實相般若堅固的意思。實相這兩個字,我們要把它看清楚,什麼叫做實相?所謂實,決定不是虛妄,你看佛在經裡面給我們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換句話說,一切萬相都不是真實的。為什麼不是真實的?在佛法的定義裡面簡單的說,凡是會變的就不是真實。諸位想想,古人所謂滄海桑田,可見得一切萬法都會變。我們一個人,人有生老病死,我們這個細胞剎那剎那在新陳代謝,所以這個相不是實相;一切的植物有生住異滅,所以它也不是真實的;我們講到世界、講到星球,現在天文學很發達,我們從天文望遠鏡裡面去觀察,每一天,甚至每一小時、每一分鐘、每一秒鐘,在太虛空當中有新的星球形成,也有星球毀滅,這就是講世界的成住壞空,由此可知,世界也是無常的,也不是真實的。

  到底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東西永遠不會變更?也許我們會想到虛空是不變的,幾萬年前的虛空是這個樣子,到今天這個太虛空也是這個樣子,再過億萬年之後,億萬年之後的太虛空還是今天這個樣子,這是說明虛空不變。虛空是不是實相?給諸位說,虛空還不是實相。為什麼?佛在經上講,這個虛空是頑虛空,不是真空。所謂頑虛空,是冥頑不靈,是迷失了自性所現的這種樣子。佛在經典裡面給我們說明,虛空雖然不變,不是有為法,它是無為法,但是它不是真正的無為。像《百法》裡面所講,真正的無為只有一個,是真如無為,那是實相。除真如無為之外,還有五種是屬於相似的無為,它依然不是實相。這樣說法恐怕大家聽了愈聽愈迷惑,實相實在說不出,說不出得有個方便法,給諸位透一點消息,實相是什麼?實相就是我們的真心,可不是妄心。妄心是生滅心,所以它不是真實的,它是虛妄的。真心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這才是實相,永遠都不會變。這個不變的理體,在般若裡面稱之為實相般若,它起作用的時候能生萬法。所以,以金剛堅固之體來比喻實相般若永無變壞的意思。說到它的作用,那就是觀照般若,用金剛的作用來比喻觀照般若。像《心經》裡面所講「照見五蘊皆空」,特別像《心經》第一句「觀自在菩薩」,這個觀就是觀照。唯有用般若觀照一切世間,才能夠得到大自在,為什麼?一切世間的真實相統統明白了,不會再迷惑,不會再顛倒,所以你才能夠得大自在。這個是比喻像金剛的鋒利能夠割斷一切物,唯有觀照般若才能夠看破我法二執,也就是我們一般講的看破世間。

  世間是什麼?世間就是執著。所謂世,過去、現在、未來;所謂間,間就是界線、間隔,人與人之間有界線,國與國之間有界線。實際上哪有界線,界線是從分別執著裡頭產生的。世間一切的迷惑、造作、果報,我們要是追究其根源,只有兩種堅固的執著,一種稱之為「我執」,我執裡面執著根身是我,以為根身是實法、是實在的,不曉得身心是虛妄的。像《百法》裡面所講的,心法有八種,心所法有五十一種,色法有十一種,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種,這就是把一切世間法歸為這四大類,這四大類都叫做有為法。本經在後面佛給我們說過,「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個觀就是觀照般若,不但教我們要破我執,而且要破法執,曉得我法俱不可得,我法皆畢竟空,這個就叫做看破,這是真正的看破,徹底的看破,究竟的看破。

  看破之後,不是說看破之後一切事情就完了,不是的,看破之後要你放下,放下什麼?不是放下一切事業,如果你是在家學佛的,不是叫你家也不要、工作也不要,那就大錯特錯,那是不懂佛法。放下是放下分別執著,是放下這個。看破一切假相,所謂是五蘊皆空,這是看破,放下就真正度一切苦厄。這個時候,你在這個世間無論從事於哪一種行業,一定會感覺到有真正的意義,這個時候能夠體會得到,更積極,以自己的身體、勞力(就是我們講的能力)、智慧貢獻於社會,服務於一切眾生,這就叫做佛事,所以大慈大悲普度眾生。這是我們從利他的方面來說,而對自己更有莫大的利益,這個利益是什麼?成就自己的清淨心,成就自己的平等心,成就自己的大慈悲心,可見得菩薩所修是真實的自利利他,自利跟利他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這是講般若的作用,就是講的觀照。

  第三我們講到文字般若。文字特別是指經典而說的,因為佛的一切經典是用文字所記錄的,所以特別稱為文字般若。學佛的人常常講最重要的是要開智慧,開智慧就是頭腦要靈活,文字當然就包括言說(就是言語)。特別是在我們這個世界,這個世界的名稱在佛法裡面叫做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眾生一般來講是耳根最利,所以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為我們選擇法門,他就說過「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這就說明耳根最利。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間教化一切眾生,是以音聲說法為主,而在我們中國孔老夫子教學,也是以音聲為主。佛陀滅度以後,這些學生們將他老人家平素教導的這些道理、這些方法、以及那些境界,把它記錄下來,這才變成文字的經典流傳在世間,我們稱之為文字般若。

  文字般若,這是說因文字所記載的經典,我們讀了以後,這才覺悟到一切諸法畢竟空寂的道理,才明瞭這個道理,這是說我們從經典悟入。可是還有一些人並不一定是聽經聞法而悟道的,也有見色而悟道的,也有嗅香而悟道的。由此可知,說到文字般若,用文字這兩個字就代表色聲香味觸法,由此可知六塵無非般若,所以《般若經》裡面有的時候也通稱為方便般若。這個意思我們比較上就更能夠清楚一點,凡是能夠幫助我們覺悟一切法畢竟空寂,幫助我們明心見性,幫助我們一心不亂,這都可以稱之為文字般若。所以古德常說,由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這是非常重要的修學程序,是個修學的步驟。只要我們明白文字性空,就能夠破我法二執,因為我法二執再沒有住腳之處了。我法二執要是破了,把分別執著放下了,這個放下是放下這個,放下一切分別執著,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發現到一樁事情,那就是說法法皆是實相,凡所有相皆成實相。這個是以金剛「堅固、鋒利、光明」這三個意思,來比喻般若智慧的體、相、作用。

  「波羅蜜」,是印度話,翻成中國語是到彼岸,它是究竟的意思、是圓滿的意思,就是究竟圓滿的意思。所謂到彼岸,這是佛在經典裡面常常把我們六道生死輪迴比喻為此岸,而把如來的菩提涅槃比喻作彼岸;換句話說,就是超凡入聖的意思,凡夫是此岸,聖人是彼岸。波羅蜜這句話,在印度是很普通的一句話,印度人凡是事情做成功、做圓滿都叫做波羅蜜,這句話與我們中國一個俗語「到家」意思很接近。譬如我們某一種的技術能力到了登峰造極的時候,我們講某人功夫到家了;某人寫字書法很好,書法到家了;他的繪畫很好,他的畫到家。到家在印度就是波羅蜜的意思,所以我們可以把它看成究竟圓滿,這個就是波羅蜜的意思。

  以上這七個字叫別題,只有這部經用這個題,叫別題。別題合起來講,就是像金剛那樣的堅固、那樣的鋒利、那樣的光明,這種究竟圓滿的智慧;或者我們換句話說,究竟圓滿的智慧就像金剛一樣的堅固、鋒利、光明,這個經題就是這個意思。

  後面這個字是通題,叫做「經」,凡是如來所說一切法都稱之為經。經的意思,古人講得很多,像《華嚴疏鈔》裡面就講的有十種、十個意思,來解釋「經」。我們在這個地方簡單跟諸位介紹「經」的意思。經,第一個它有「法」的意思,所謂法就是法則,也就是方法,或者我們講原理原則,而且是十法界同遵的。不但我們人道對於這種原理原則、法理法則我們要遵守,不能夠違背。要遵守就是一般人所講這是真理,經典是真理,是佛從法性當中所證得的,永遠不會變更的。所以不但是人,你想成就最圓滿、最究竟、最美滿的人生,你依照這個法則一定可以做到,就是天人乃至聲聞、緣覺、菩薩都不能違背。他如果違背,他就迷惑顛倒;他能夠遵守,他必定能夠開悟,大徹大悟,有這個意思在。

  第二個意思是「常」,簡單的講,三世不易。這兩個意思希望大家要牢牢的記住,千萬不可以疏忽,我說這句話的用意很深。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過去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在世那個時候,距離我們現在三千年,就說過去世,過去無量無邊恆沙劫數那些諸佛如來、一切菩薩所說的,都未曾改變一絲一毫;往後去,無量劫以後,那些諸佛菩薩所悟、所證、所說也不會有一絲毫的差別,這才是真理,永恆不變。為什麼叫大家牢牢記住這兩句話,八個字?因為諸位果真在這兩句話當中能夠體會到,你才能夠建立清淨的信心,而為入道的基礎,曉得這是永恆不變的真理,值得我們認真去修學的。如果要有一切批判、異說,那是違背了真理,那是曲解了經義,這個道理必須要諸位把這部經從頭到尾聽完,你才能夠明瞭。

  第三個意思,經有「路徑」的意思在,就是道路,這是有路徑的意思;換句話說,它是修行成佛的路徑。我們記住這句話,你就會曉得它的重要性。一切經典是修行成佛的一條道路,我們要想成佛,就要依照這個路去走。經題合起來講就是最圓滿、最究竟、最徹底的智慧,像金剛一樣的堅固、鋒利、光明,它是我們修行成佛的道路。這是本經經題的大意。

  第二、「顯經體」,我們要跟諸位介紹這部經的體性,這也是非常重要。體性,簡單的講,這部經裡面所說的理論、方法、境界是依據什麼來講的,是根據什麼理論來說的,它所依據的就是體,經之體性。這是第二段講顯體,顯是顯示,顯示這部經的體性,本經是「以法即無法為實體」。這句話很不好懂,必須在底下跟諸位介紹。什麼叫法、什麼叫無法,一定要把這兩個搞清楚。所謂「法」是講十法界一切心法、色法及名相,換句話說,把世間出世間一切的萬物、一切的原理原則,乃至一切發展的程序、結果,全部包括在裡面,我們用一個總代名詞叫它做「法」。

  什麼叫「無法」?無法這個法就是前面講的法,這一切諸法都是緣生的,因緣所生的,緣就是種種條件湊合起來它發生了,凡是緣生的,可見得它自己沒有自體,緣生無性,這個性就是自體。凡是緣生,沒有自性、沒有自體,因此我們稱一切諸法它的性是空的,所以也叫做緣起性空,緣起,它的性一定是空的。雖然講它性空,但是它有相,它有緣生、它有相、它有作用,可是它的性體一定是空寂的。法是講一切的法相,無法它沒有法性,法跟無法是一不是二,這是講相,這是講性,相乃性之相,性乃相之性。換句話說,法是無法之法,無法是法之無法,它們兩個是一不是二,如果你把它分作兩樁事情來看,那就不通了,那就不能悟入。所以在這個地方特別給諸位說明,法即無法,它是一樁事情,無法即法,這是特別要注意到的。

  倓老舉了一個疑問,他說:或者有人問,既然講性空,空是什麼都沒有了,怎麼能成為這部經的實體?假如我們把這個空當作什麼都沒有來講,那就錯了。如果這個空要當作無、當作什麼都沒有了,這個空的意思好懂,二、三歲的小孩也會懂得,「什麼叫空?空沒有了」。這個空不是沒有,這個空很難懂,《大智度論》裡講十八種空,《涅槃經》裡面講二十種空,空不好懂。性空的意思,空與有是一個,不是兩個,《心經》裡面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可見得它是一不是二,這個事情就難懂,就不好懂。

  倓老說,如果有個人提出來,性空為什麼是這部經的實體?這個問,問得很好,為什麼?因為確實有人這樣疑惑。所以他老人家給我們解釋說,必須要曉得一樁事實,這個事實是一落言語就變成偏見。諸位要曉得,言語範圍不廣大,因為有許多事情是言語沒有辦法表達得出來的,可見得言語表達的範圍是有限的,文字亦復如是。不但言語、文字表達的能力是有限的,就是我們的思惟想像還是有範圍的,超越了這個範圍,我們的思惟想像都達不到,思惟想像這個範圍是以阿賴耶識為界線。換句話說,超越阿賴耶識之外,就不是我們的思惟想像能夠達得到,所以世間再精密的辯證法、理哲學、邏輯都失去了效用,這個是大家要特別了解的。我在有一年辦大專佛學講座,我有意思請方東美先生為我們同學講因明,佛教的因明相當於世間的邏輯,辨證法。而方先生跟我說,佛法,特別是大乘佛法,向上一著,這些東西統統都用不上,講了沒有意思。我非常同意方先生這個看法,確實是如此。因明可以做佛法的入門,可以做佛法的階梯,初學是用得上,到了你境界往上一提升,這個東西就沒有作用了。

  尤其是大乘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法裡面了義一乘法,完全要靠我們自己去悟入。為什麼原因?因為再高明的邏輯,世間講純粹的哲學,我們問,它有沒有執著?它還是有執著;它有沒有分別?它還是有分別。分別執著是意識裡頭的事情,意識它所能緣的範圍就是阿賴耶識,它沒有辦法去攀緣真如本性。換句話說,意識它有能力去緣世智辯聰,它沒有能力緣般若真智,它沒有能力。所以《般若經》裡面沒有辦法用邏輯、沒有辦法用辯證法,用這套東西來看般若經典,決定不能夠體會經典的真實義,決定不能夠開發自己的般若智慧,這才是真正要緊的事情。換句話說,般若是要破除我們一切的執著,不單是我執要破除,連一切法的執著也必須要離開。離開我法二執,法即無法的實體就逐漸逐漸的接近了。佛祖常常在經論裡面給我們講的有這麼幾句話:但有言說,都無實義。既然都無實義,何必但有言說!這是諸位要記住的。言說裡頭雖無實義,它能夠誘導我們去體會實義,因此我們學佛法的人決定不能夠死在言說之下。何謂死在言說之下?把言說當作實義,這就死在言說之下,去分別它、去執著它、去批判它,這都是死在言說之下,實義你見不到。

  如何能夠見到實義?必須即言說而離言說。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醒諸位同修,講經的人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這是幹什麼?顯實義。諸位聽經必須要能夠懂得聽而無聽、無聽而聽,那是幹什麼?悟入實義,就像開經偈裡所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這是說聽皆有方便。更深入一層來講,「言語道斷」,有沒有言語?有言語,為什麼說言語這個途徑斷掉?就是你在聽言說的時候,不執著言說、不分別言說,不但執著不得,連分別都不可以。只有用一心,一心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有分別、有執著,就落在二心、就落在三心,三心二意,哪有實義!所以言語道要斷,有沒有言語?有言語,就在言語裡斷,斷分別、斷執著,用一心來聽言語。「心行處滅」,心行這是講心的念頭,念頭是滅,一念不生。

  這兩句我們用在講經這樁事情來說,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佛有沒有說一個字?一個字都沒有說。為什麼?他心行處滅,在講席當中他從來沒有起一個心、沒有動一個念,心行處滅;他沒有言語,所以他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沒有言語,天天在講經說法,我們要能懂得這個意思,要能懂得這個意思才能夠悟入實義,離過絕非,體性就現前。這個兩句話在《六祖壇經》裡面發揮得很多,簡單的說,一落在言思裡面,就是你對於言語只要有分別執著,這就是過失,不但有過失,而且成為謗佛謗法。這句話特別對大乘人說的,中下根性的人確實不能夠體會,所以離四句之過、絕百非之謗,才能夠體會到實體。

  還有兩句話我們要重視它,這對我們修行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指導原則,那就是說「必須要淨心,方識淨心」,這個淨心就是一心,我們淨土宗常講的一心不亂。這是說到修行,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宗旨,好像你走路一樣,你出去旅行,旅行最重要的你要有目的地,你要有方向。如果你沒有目的地、你沒有方向,到處遊蕩,那沒有結果。我們今天來修行,你要曉得你修的是什麼。如果有人說,我修的是念佛。諸位想想,念佛是你的目的嗎?我再問你修什麼?我參禪。參禪也不是目的,譬如我問你,你要到哪裡去?你說我坐火車,坐火車是你的目的地嗎?不是的。你到什麼地方去旅行?我坐飛機,飛機也不是目的地。諸位要知道,八萬四千法門是方法、是工具、是手段,不是目的地,這一點很要緊。不能夠把手段誤會為目的,所以宗旨就太重要。我修的什麼?我修的清淨心,這個對了,清淨心是個目的地。我修的什麼?一心不亂。諸位要曉得一心不亂就是清淨心,清淨心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是成佛、成菩提,這是目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用念佛的方法、我用參禪的方法、我用持咒的方法、我用持戒的方法,那是方法,方法有八萬四千,目的只有一個。

  這一個目的,它的名稱也隨著方法有種種不同的名詞。譬如在本經前面跟諸位講過,叫實相,在《華嚴經》裡面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實相,實相就是一真法界;在淨土法門裡面叫一心不亂,或者叫常寂光淨土。你看名稱我就說出四個了,實相、一真法界、一心不亂、常寂光淨土,是一樁事情,不是四樁事情,是四個名詞不同,是一樁事情。所以修行人不能不曉得宗旨,換句話講,旅行的人不能不知道你的目的地,無論用什麼方法都可以達到目的地。所以方法跟目的地是一定要辨別得清清楚楚,方法不是目的地,目的地也不是方法,你才曉得真正起修,你也才曉得如何起修。所以這兩句話很重要,必須要淨心你才能夠認識淨心。必須淨心是講修因,識得淨心是講證果,這一句裡頭用的兩個淨心是從因與果上所說的。這一句希望大家要真正把它注意到。

  也正如經上常說的,本經所講的,「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由此可知,佛有沒有說法?沒有說,我們前面講的《六祖壇經》裡頭說得很清楚,《六祖壇經》在第九章「法門對示」裡面說得很清楚,如果把那章經文我們真正能看明白了,就曉得佛的確無法可說,佛四十九年的確未說一個字。既然無法可說,未說一個字,我們對佛法如何去下批評?那真是像古人所說的,此處用不得力,確實是如此。這就是經上所說的,如果有人講如來有所說法,即同謗佛。既然是無說,為什麼佛又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這個我們必須要曉得,佛說一切法無非是破除當人執著而已,如果這個人沒有一切分別執著,佛是一句話不跟他說。因為眾生有無量的分別執著,所以佛為了破他的執著說一切法,這個就是所謂四種利益因緣,也叫做四悉檀。悉檀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遍施,遍是普遍,施是布施,也就是四類普遍的法布施,是以這個而說的。

  四悉檀是佛門裡頭的術語,我們必須把它記住,這是說明佛為什麼說法,就是法以四緣說,這四種緣故。第一個是「世界悉檀」,世界悉檀的意思就是成就歡喜的利益,因為一切眾生太苦了,我們常講苦海無邊,所以佛說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令一切眾生法喜充滿,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所以第一個要教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佛說法。第二個是「為人悉檀」,第三個是「對治」,第四個是「第一義」。這四個名詞諸位在此地把它記住,記住之後我們再跟大家來介紹。什麼叫為人?人是指一切眾生,眾生都有毛病,這種毛病就是所謂煩惱業障,一切善、不善的業習,佛為了成就一切眾生善法,這是為人,成就一切眾生善法。但是這個善是有標準的,是有等級的,是有究竟與不究竟的,佛說法也要隨著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所以有種種差別說。對於大根性的人,佛是究竟圓滿說;對於中下根性的,佛用種種差別說,但是所有一切的說法都是成就眾生一切善法的功德利益,這就叫為人。第三個叫「對治」,就是對治眾生種種習氣毛病來說的,所以是破惡,成就這一類的利益。

  第四是講究竟圓滿的利益,所以是「第一義」。第一義,在禪家來講,就是成就他明心見性;在淨土裡面講,成就他理一心不亂。當然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必須是根熟的眾生,就是他的功夫差不多要到家了,就差那麼一點點。所謂是畫龍點睛,他這條龍已經畫成,就差這一點,他把這個一點點下去,這個龍就飛起來,就是這個意思,第一義的說法,是為到家的人說的。如果我們要舉例子來講也不難,像六祖大師《壇經》裡面「參請因緣」這章裡面所說的,六祖大師為無盡藏比丘尼說《涅槃經》,為法達禪師、智常禪師、永嘉禪師那些開示就是第一義悉檀,六祖一說,他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我們看到,那是第一義悉檀的說法,那是根熟的眾生。對於最淺的、從來沒有聞過佛法的,用什麼方法?用第一種,世界悉檀,叫他一聽到就生起歡喜心,告訴他,你想不想得一個最圓滿、最幸福、最快樂的人生?「我當然希望,有什麼方法能得到?」學佛可以得到。「佛法有這個好處!」他歡喜,這是接引初機,這是「世界悉檀」。然後再進一步教人家勸善,所以「為人」是勸善。「對治」就是教他懺除業障,消業障,改變心理、改變習氣,那是對中等人說的。「第一義」是對上等人說的。如果不是這四種因緣,佛就無法可說;佛無法可說,菩薩也無法可說,祖師們亦是無法可說。如果諸位要從這個地方得到一點消息,才能夠稍稍體會到《般若經》的實體;或者是諸位如果能夠從《六祖壇經》第九章「法門對示」得到一點消息的話,對於《般若經》的體性你就明白了。

  本經既然是「以法即無法為實體」,它的宗旨是什麼,這是我們一定要搞清楚的。宗旨就是修行的最高指導的原理原則。第三、我們要講「明宗」,說明宗旨,它是「以無著住為宗旨」,無著、無住為宗旨。我們先講什麼叫宗旨,簡單的說,宗旨就是有趣向的意思,往這個方向去走。趣向,第一個是悟,這是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為大家提示的。我們學佛是有兩個目標,第一個目標我們要開悟,第二個目標我們要證入,這個才是真正的學佛。如果說「我業障深重,佛菩薩保佑我好了,我開悟這一生沒有指望,我還敢想什麼開悟?」這不叫學佛,那完全是迷信,那就把佛法當作宗教來看,那個也不是佛弟子。我們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頭都跟諸位討論過這個問題,所以說必須要開悟、必須要證入。悟什麼?悟一心,入一心;悟般若,入見性,我們悟的、入的就是一心,就是見性,趣向這個。

  講到趣向,有能趣、有所趣。能趣是智慧,就是講的觀照般若,用觀照般若;所趣的是目標,能趣之智這是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所趣的境界就是我們的目標。我們目標是什麼?就是法即無法之體,也就是實相般若。以觀照般若來證得實相般若,實相般若就是一心、就是見性,這一點希望大家要特別注意到。

  如果我們會用觀照般若,說起來容易,事實上也有它的困難之處。這個問題我在各地方講經常常遇到一些同修來問我,我們要怎麼樣離心意識?我們要怎樣捨識用根,像《楞嚴》裡頭所講的?這的確是大問題。那些圓頓根性根熟的菩薩們,他們修行就是捨識用根,識是什麼?心意識,所謂捨是不用。第六意識是分別,我們在一切法裡頭不分別,捨第六意識。第七識是執著,人我執、法我執,我們對自己不起執著,人我執斷了;在一切萬法裡不執著,法我執斷了,你就捨第七識。第八識是阿賴耶識,落印象、落種子,一般凡夫做一樁事情,或者他打個妄想,他心裡落個印象就落一個種子。這是最難的,如果你能夠學得在一切境界裡頭不落印象。這個事情難!給諸位說,真可以不落印象,不是假的,諸佛菩薩大修行人在一切境界裡他不落印象,這個不落印象就是捨第八識。

  捨心意識,捨心意識你所起的作用就是四智菩提。自己沒有分別、沒有言說,隨一切眾生起分別,這是妙觀察智;自己沒有執著、沒有我法二執,隨一切眾生之執著,這叫平等性智;自己的確不落印象,問你今天早晨的事情,你說得清清楚楚,問你昨天的事情也講得清清楚楚,大圓鏡智,與凡夫的境界迥然不同。凡夫用心意識,永遠無見性之可能,修行人捨心意識,用四智菩提才能夠證得一心不亂,才能夠證得實智菩提,就是此地講的實相般若、明心見性,這是修行最高的原理原則。所以,會用與不會用,的確是修行人關鍵的所在。你要會用,你先要把道理徹底明瞭;你不能夠徹底明瞭,你在日常生活上,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就不會用觀照般若。

  一個會用觀照般若的人,就像六祖能大師一樣,二六時中不生煩惱。為什麼?他念念都是觀照,所以念念當中都生智慧,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常生智慧。你要問他為什麼常生智慧?因為他會用觀照般若,所以他念念證入實相般若,他怎麼不法喜充滿!凡夫不會,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念念分別執著,所以凡夫是常生煩惱,這怎麼會一樣?佛在這部經裡面教給我們,如果我們要想會用觀照般若智慧,要想證得實相般若,你就必須要以不住一切法為修學的宗旨,所以經裡面佛給我們開示「菩薩於法,應無所住」,這句話很重要!還有一句話說得更具體、更明白,佛告訴我們,「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陀洹是講的見道位,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這是講見道,見道而後才能夠修道。須陀洹是小乘初果,在此地意思不是說的小乘初果,我們要懂得這是小乘的見道位。換句話說,大乘的見道位當然比這個境界更要高。

  「不入」,什麼叫不入?大家把這個地方看清楚,所謂不入者,注意這個不入是經文,不入就是「不住」的意思,要看清楚。「非避之之謂」,不是逃避。跟你講離相,不是說真正離開,那個錯誤,那你是望文生義,你是逃避現實,這不是佛法,這個不是逃避。我不住色,我看色我趕快躲避起來;我不住聲,趕快把耳朵捂起來不聽,大錯特錯了,那個是錯誤的,所以不是逃避的意思。把經文看清楚,「乃在明瞭諸法性空」,明瞭就是觀照般若,曉得一切法體性空寂,「不起沾染」,這就是不住。不起沾染,什麼叫沾染?沾染就是煩惱,在一切法裡起了貪瞋痴慢,意思在這個地方。你見色,對色相明瞭;你聞聲,對聲明瞭;鼻嗅香,對香明瞭;舌嘗味,對五味明瞭;身觸一切境界,沒有一樣不明瞭;心裡面意念一切法,一切法明瞭,六塵境界沒有一樣不明瞭。明瞭怎麼樣?明瞭,不住,這就叫不入,在一切法裡頭不起貪心、不起瞋心、不愚痴,不生一切煩惱,這就叫不起沾染,這叫能觀之智,「為能觀智,自能達到般若實體」。這叫做不入。

  所以本經在修行上來講,它的最高指導原則,就是宗旨,是「以無住之智,為能宗之旨」。這個不但是在《金剛經》裡面講修行般若要用這個為最高指導原則,前面曾經跟諸位提過,這部經的教義非常深,僅次於《華嚴》、《法華》、《涅槃》。換句話說,它可以稱得上是大乘了義經典,而為禪家所重視,五祖以後就以《金剛經》做為印證的經典,可見得它在大乘佛法或者是在中國佛教有非常崇高的地位,絕不是偶然的。中國的佛教徒,無論在家、出家,無論他修學哪一個宗派,沒有不讀《金剛經》的。換句話說,《金剛經》裡面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適用於任何一個法門,就是淨土念佛也不例外。淨土宗如果能以無住之智來念佛,他必定能夠證得理一心不亂,如果發願往生西方淨土,一定是生實報莊嚴土,花開見佛上品上生,這個是沒有疑惑的,一點都不疑惑。

  第四、「力用」。這一段要跟諸位介紹這部經的作用。我們照這個修行,它的體性懂得了,就是這部經的依據我們明瞭,修行指導的原則也明白了,我們照這個修行,有什麼好處?看它的好處,看看它的功德利益,這是講的用,用是用處。這部經是「以離相為力用」。力用有兩種,第一種由因剋果之力用,第二種是果上行因之力用,我們要簡單跟諸位說明。力是能力、威力,用是作用、受用。我們講能力、講作用,多半從因上講的,也就在修行過程當中所講的;我們講威力、講受用,多半是屬於果上所說的。但是諸位必須要曉得,因與果是同時的,所以佛法常常用蓮花來表法,蓮花就是因果同時。因果同時,諸位必須要曉得,就像蓮花一樣,它一長花苞,花苞裡面就有蓮子,當然這個蓮子沒有成熟,我們還不能夠採摘。學佛,佛法也是如此,你用一分的功夫,它就有一分的威力、受用。換句話說,你有一分的能力作用,就必然有一分的威力受用;你有兩分能力作用,你就有兩分的威力受用。你的能力在增長,你的威力也跟著增長;你的作用在增長,你的受用也就在增長,真正是妙不可言!諸位曉得這個事情,這兩句話就有味道了。因果是同時的,「因賅果海,果徹因源」,你現在馬上修,馬上就有果,就有這種作用在。

  再說離相,「離相者,非泯滅一切法之謂」,這是大家特別要注意到的,不是把一切相都不要,把它撇開,那就錯了。什麼叫離相?「乃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可見得一切法離了沒?即一切法,沒離。一切法,像前面所說的,色聲香味觸法,沒離!離一切相是離什麼?離分別相,離執著相。再說得淺顯一點,在一切法裡頭,離貪欲相、離瞋恚相、離愚痴相、離忌妒相、離我相、離貢高相,離這些,這才能夠修清淨心。所以佛在本經裡面跟我們講,「所有一切眾生之類」,這就是即一切相,「乃至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是從佛教化一切眾生這樁事上來說。佛又講:「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由此可知,菩薩由因剋果,就是從修因到證果,「唯憑化度眾生,以眾生為體性,能去分別之相」,能去分別執著這些虛妄相,而用四攝法去修行法忍力而得到解脫,這才與無住相應,這樣才能夠趣向般若實體,成就三德密藏,就是法身、般若、解脫。這幾句話也是非常重要,我們把它寫在這個地方,希望諸位把它看清楚。今天時間到了,這段文我們下一次在螢幕上打出來,同時我會再念一遍,或者是再把意思給諸位解釋清楚,因為它對我們修學是非常重要的。今天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