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圓覺經  (第一集)  美國  檔名:09-010-0001

  當然我們是一心一意在這一生求生淨土,講到求生淨土,《彌陀經》是我們的根本經,這個是決定不能避免的。再想選一部經作為教理上的探討來幫助,所以我就把自己喜歡的經論,大概有二十多種,學蕅益大師在佛前拈鬮。二十多部經論自己喜愛的供在佛前面,拜佛拜了一個星期,念佛、拜佛求感應。拈的時候,拈了三次都是拈到《四十華嚴》,心裡一想很好,《四十華嚴》是什麼?就是念佛法門,《華嚴經》最後的一品。《四十華嚴》,你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一位善知識吉祥雲比丘教給他就是念佛,最後一位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就說明了佛法無量無邊的法門,念佛是主修的法門,從頭到尾這一條直路是念佛法門,其他的法門都是補助這個法門的。換句話說,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到最後的成就一定是念佛。好像一棵樹一樣,念佛是從根到樹頂,直的,其他的是枝葉,叉叉的,怎麼樣叉過來到頂還是要走這個幹才能到頂,這是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的現象。所以幾次拈到這部經,就決定把其他的經論統統放下。

  決定之後大概一個多星期,館長告訴我,她說「師父,現在大家不重視戒律了,你應當在戒經裡面講一部」,她這一句話提醒了我,真的重要。所以我就想到過去章嘉大師在世的時候老是叮嚀我「持戒要緊」,幾乎把這個事情忘掉了,我拈鬮裡面就沒有戒經。我說「好好好」,所以我就選了《梵網經》,因為在佛法裡頭它屬於一乘經典。佛法有小乘,有聲聞乘、有緣覺乘、有大乘,還有一乘,《法華經》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圓教的一乘經只有兩部,一部是《華嚴》,一部是《法華》,一乘經在佛經裡面就只有兩部,別教一乘只有一部,就是《梵網經》,所以一乘經在整個經典裡只有這三部,《梵網》是別教的,那兩種是圓教的,所以我就決心選《梵網經》。《梵網經》的註解我大概搜集了有六、七種,而且這個註子搜集來之後都沒有時間看,擺在箱子裡頭放了二十多年都沒看,她這一提醒,趕快去找,找出來仔細一看,看這幾種註解,以《直解》是最方便。

  《直解》在一切註子裡面可以說是深入淺出,我們初學的人最方便,其他的註解都深,《梵網經》今人的註解也都註得很深,這個經註得很淺。註解的人寂光法師是明朝時候人,他曾經親近過蓮池大師,看情形他大概總比蕅益大師年歲要大,因為蕅益大師沒有親近過蓮池,蕅益大師學佛的時候,蓮池大師已經過世不在世了,他比蕅益大師要早,比蓮池大師要晚,是晚輩,親近蓮池大師,明朝人。在我們中國各宗派裡面,戒律這一宗是律宗,是以寶華山為第一,大陸上寶華山是律宗的道場。這位法師就是寶華山第一代的祖師,他的法名叫寂光,註解裡頭有他的傳,他也是生西方淨土,他臨命終時也是求西方淨土,瑞相非常好。

  我看他這個註解,因為他是個傳戒的人,可能是當時傳戒就在戒壇上跟戒子們講戒經的講義,所以他才能深入淺出,我們今天拿到這個註子來研究,比研究其他註解要方便多了,於是我就決心翻印這個本子。這個本子單獨的流通本不多,我手上有一部,我在香港也看到過一部,這個書不多,版本非常好,所以就決心把它印出來。我們一共是印了三千冊,兩千冊是小本子,去年你們這邊同修喜歡要小本子,所以我們就印小本子,小本子的字還是挺大的,大本的我們印了一千冊。這次小本的寄了一千冊過來,我們兩千冊,台灣留了一千冊,此地寄了一千冊來。大本的大概是不多,大本這次寄來三十幾冊。

  現在我們台灣這個講座就是走專門的路子。我這個圖書館是專門講《彌陀經》,其他的經一律都不講,只講《彌陀經》。《彌陀經》講兩種註解,一種是蓮池大師的《疏鈔》,另外一種是蕅益大師的《要解》,就講兩種註解。《疏鈔》第二遍講完了,講圓滿了,現在講《要解》。《要解》大概是恐怕三、四個月就講完,它分量不多。《要解》講完之後再講《疏鈔》,《疏鈔》講完了再講《要解》,就是這兩樣東西換著講,其他東西不講。做法會就是打佛七,所以我們只打佛七、講《彌陀經》,專修淨土法門。

  現在這個時間是星期一、三、五講《彌陀經》,《要解》跟《疏鈔》。《疏鈔》第二遍講圓滿了,九十分鐘的錄音帶一共是三百三十五卷。一部《彌陀經》不能小看它,一天聽一卷,聽一年一部《彌陀經》才聽完,不簡單!我想第三遍講的時候我就錄影,那個錄影帶可以供給諸位,錄影帶大概至少也是三百三十卷,這個帶子排在那裡洋洋大觀,一部《阿彌陀經》。

  《要解講義》我們這一次又印了兩千部,是我離開台北的時候才印好的,印刷廠裝訂的比較慢,因為這次印的是用聖經紙,聖經紙的好處是薄,把上下兩冊裝成一冊,也是袖珍本,印得很漂亮。他用手工裝訂,因為聖經紙機器不能裝訂,手工裝訂費貴一倍,所以只送來八百部,就是我在台北的時候送來八百部,我就趕緊把八百部裝箱子統統寄過來了,所以現在寄到此地來是八百部。我到舊金山第二天、第三天這個書才寄到,你在的時候書還沒有到,現在書到了。到了那一天,田博堯從洛杉磯到舊金山,我打了個電話,帶了一箱,昨天跟大家結緣。一箱大概有八、九十本的樣子,本子跟《梵網經直解》一樣大,差不多也有那麼厚的樣子,所以本子也有了。將來錄音帶源源不斷的供應。

  這是圖書館目前講經的情形,一、三、五講《彌陀經》,星期天講《梵網經》,我們《梵網經》一個星期講一次,也有錄音,也有錄影,所以這個帶子將來源源不斷的往這邊寄,你們在此地就跟在台北聽經沒什麼兩樣。

  我們杭州南路的道場專講《四十華嚴》,就是每個星期的二、四、六,專講《四十華嚴》,這樣的進度我估計大概這部經兩年就圓滿了,如果要單單講一部經,一年就圓滿了。因為我們現在每個星期是《彌陀經》跟《四十華嚴》同時講,兩個道場,一個道場就一部經。我們杭州南路講的就是《四十華嚴》,講完了從頭再講,只有一部經。我們行門也是念佛,《四十華嚴》就是以念佛法門為主,所以一定要專修,不專修的確將來自己一定要後悔。我學佛三十多年,古人學佛你看看《高僧傳》,看看諸宗的語錄,人家快的三、五年就成就了,慢的十年、八年也成就了,我們搞了三十年都沒成就,想一想就是太雜了、太亂了,所以不能成就,我們這個虧吃得多了。

  所以我自己想,我當年跟李老師學經的時候是學《楞嚴經》,《楞嚴經》也講過不少遍,如果是一直講《楞嚴經》講到今天,一遍講完從頭再講一遍,那我講了二十五年《楞嚴經》,大概在歷史上恐怕還找不到第二個,是不是?人家看到我一定稱我為首楞嚴王,真的成就了,雜了就不行。清涼大師一生講五十遍《華嚴經》,你看從當時以及後世,哪一個不稱他作華嚴菩薩?所以我們曉得要成就只有一門,兩門就難了,太難太難了。我們想想古來大德的修行,寺院大殿上供的佛像供的很多是接引眾生的,是接引大眾的。你看他自己修行的這個寮房,你看看印光大師,這是你們比較熟悉的,印光大師自己住的那個丈室就是一尊阿彌陀佛,連觀音、勢至都沒有,一本《彌陀經》,好單純。另外再掛一幅,寫了好大一個字:「死」,他老人家房間就這麼簡單,其他什麼都沒有,所以人家能成就。搞多了實在是不行,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值得我們反省的。

  所以我決定之後,等於說我們自己修學從今天起才有一條路,才有一個正確的方向,已經有一條路子了。這條路寫在給你們鑰匙環的牌子上,這個牌子做的時候他沒拿樣子給我看,後面字太小了,字應當要大一點才對。牌子正面「華藏」兩個字是台中李老師寫的,我們把它縮小了印在這裡,他給我們華藏講堂寫的招牌。後面四句話就是我們的路,我們今天走的道路,第一句是「依梵網經菩薩心行」。戒律是根本,離開戒律不能成就,依菩薩心行。《梵網經》一共只有兩卷,對修行人來說,分量愈少愈好,容易受持,太大了綱領抓不住,不容易受持。《梵網經》裡面所講的實際上就是《華嚴經》,可以說是《華嚴經》的精華、《華嚴經》的綱要。《華嚴經》在前面七會都是講菩薩應該怎麼樣用心,怎麼樣存心,講菩薩心。第八會「離世間品」一共有七卷經是講菩薩行,菩薩行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一個是存心,一個是怎樣把我們的道心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

  大經那麼大的分量,這綱要不容易抓到。《梵網經》就好了,《梵網經》只有兩卷,文字不多,上卷就是講菩薩心,三十心、十地,這個非常重要。譬如十住菩薩他存的是什麼心,十行菩薩是什麼樣的心,十迴向的菩薩又是什麼樣的心,他一個位次一個位次上去,這個心就殊勝了。下卷就是戒,一般人現在重視菩薩戒本,重視戒,其實如果沒有菩薩心,那戒是裝模作樣去學的。心不是菩薩,行為裝個菩薩的樣子,怎麼裝也裝不像。真正講上卷重要,上卷講存心,心是菩薩心,你的行為當然是菩薩行為。所以《梵網經》實際上就是大經的綱領。我們是依《梵網經》上卷來修心,下卷的戒本來修行。

  「入華嚴無礙境界」,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我們講人間佛法,也可以說現前的享受。把菩薩心、菩薩行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五十三參,所以五十三參是我們現前的受用。末後說「住彌陀寂光淨土」,我們的心要放在哪裡?心放在西方極樂世界,放在常寂光淨土。這個「住」不是說將來住,現在就住,現在心裡面就在常寂光中,現在就住。我們走這個路子決定不會再迷失方向,決定不會錯,這是我在佛門裡頭摸索了三十多年才找到一條道路,好不容易,所以現在我們有一條非常光明的大道。

  這部經是去年約定的,好像我今年在香港講《六祖壇經》也是前年約定的,往後再找我講經,這些經統統不講了,只講《彌陀經》、《梵網經》跟《四十華嚴》,其他的統統不講了。所以我這一次在洛杉磯講的是《四十華嚴》裡面的一部分,我在裡面選了三篇,《華嚴選讀》,第一次跟他們講觀世音菩薩這一章,在舊金山也是講觀世音菩薩這一章。《四十華嚴》五十三參是五十三部小經,每一章都有始有終,都是獨立的,換句話說,分開來有五十三部經,合起來是一部大經。所以我跟他們約定每年來,選個一、二章,每一次選讀一、二章。我們有完全的經本,就是《四十華嚴》,這一次也用聖經紙印,印成一冊。這個本子我這一次寄了一千本,有一千本在這個地方,如果不夠的話,希望那邊再寄過來,希望大家每個人都有一本,這是完整的本子。選讀的這個字大一點,第一次的選讀可以作為課誦用,因為這三篇是《華嚴經》裡面最重要的。

  第一篇是「淨行品」,「淨行品」就是戒律,《華嚴經》裡面的戒律。第二篇是「觀自在菩薩章」,這一章很重要,因為佛法裡面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確確實實重要。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入道?缺乏慈悲心,所以你不得其門而入。觀世音菩薩在中國這麼樣的盛行,有他的道理。沒有慈悲心決定不能入道,所以要效法觀世音菩薩,要修慈悲心。第三篇是「行願品」最後的一卷,「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第一次選讀的這個本子裡面就有三章,這三章比什麼都重要,是我們學佛的人必讀之書,這是說明我們今後所走的道路。

  今天來了,有人告訴我要建道場,我聽了就很有興趣,因為今天在全世界,跟諸位說,都沒有道場,如果諸位發心建個道場,太難得了。我前幾天在舊金山講,你們哪個真發心建個道場,十方諸佛都要給你頂禮,太希有了。什麼叫道場?顧名思義,那個裡頭要有道才行。沒有道只有場,只有場沒有道,不叫道場。有場的太多了,國內、國外不曉得有多少,有場沒有道,建道場可不容易。

  什麼叫道場?這道場裡天天行道。像《華嚴經》善財童子講了,修菩薩道,學菩薩行,這兩句話做到了,那就叫道場,那個場就叫道場。什麼叫菩薩道?道是講存心,存心是道。《梵網經》上卷講的是菩薩道,下卷講菩薩行,大家都能夠往這個路上走,這叫真正道場。所以在中國從前寺院叢林裡面,去年跟諸位提過,每天都是八個鐘點在講堂,有念佛堂的,再八個鐘點念佛,如果是禪堂裡,八個鐘點參禪,他每天心在佛法裡頭是十六個鐘點,那叫做道場。

  實在講今天我們比古人業障深重,比不上人家,我們打個對折,一天行道八個小時,這個不能再少了。每一天,我們要是念佛,我們的目標決定這一生求生淨土,決定在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我們的目標,一定要達到。我們這個道場一天一定兩個鐘點講經,六個鐘點念佛,念四支香,一支香一個半鐘點,這就是名副其實的道場,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不間斷,這樣才行。每天八個鐘點功課,你們能參加嗎?當然不能,你們現在還沒資格。誰有資格?退休的人,你們的父母有資格。先要把你們的父母送到西方去成佛,然後你們自己的兒女再成家立業,你們退休了,該你們成佛了,輪到你們了。這樣的道場就有意義,你們如果建這個道場,我就先報名,我就會來了,如果不建這個道場,我不會來。這個道場如果要是建立的話,我還有個老母親在上海,我想辦法也把她接來。所以你想想看,退休年歲大了,大家在一塊什麼都放下了,天天在一塊討論佛法,在一塊念佛,這個多自在!

  這種道場也不必太大,先不必想求我發展多大,不必。你看當年遠公大師在東晉的時候,他建立這個蓮社只有一百二十八個人,一百二十八個人個個往生,沒有一個空過的,這在我們中國歷史上成就是最多的,真正成就,了不起。禪宗六祖一生只度四十三個人,在他會下開悟的沒有遠公的多。大徹大悟,如果不往生淨土,還免不了隔陰之迷,哪有往生西方那麼穩當?慧遠大師當年在廬山建蓮社,你們如果能在此地建個蓮社,就把中國的蓮社搬到美國來了,這是真正的蓮社,其他蓮社不能成就人,這個蓮社是真正成就人。慧遠大師一生在蓮社裡頭,沒有離開過蓮社。他這個蓮社外頭有個虎溪,無論送什麼人,他都不過這個橋的。陶淵明去拜訪的時候,忽然不知不覺過了橋,在歷史上留下一段佳話,「虎溪三笑」,那是不知不覺談話的時候談忘掉了,過了橋,就破了這一次例,從來不破例,所以他有這麼大的成就。

  我希望諸位要發心,要發真正的道心,建立一個宗派的道場,它代表佛法的一個宗派,這個非常有意義。如果建一個一般的寺廟,那個沒有意思,那種道場沒什麼價值。你們初一、十五到那裡去拜拜,一個月到那裡去共修一下,是一日暴之,是十日寒之,不起作用,這工夫一定不能間斷,天天要相續。所以年輕人隨喜,有時間就去隨喜。老人住在那個地方,他們是真正用功,真正成就。所以我們希望是能夠建立這樣的道場,這個道場建立了,淨土宗道場建立了,蓮社建立了,你建立會影響別人。譬如禪宗裡頭,他就能建立一個禪宗道場。每天坐香要坐八個鐘點,聽兩個鐘點講開示、講經,那就是真正的道場。教下的道場,統統不例外。他在用功上不是念佛就是參禪,功夫決定不能中斷。今天度眾生的對象是退休以後的人,他才真正有心、有時間來用功,在這個道場住上三年,比我們平常修行三十年都得利益。平常我們這樣搞三十年,心裡還是亂糟糟沒有成就,在那個地方住三年保險有成就,他天天薰習,絕對不一樣。

  道場的建立,我在洛杉磯跟他們研究,他們現在有意思想買個旅館,房間是現成的,大廳就作念佛堂。房間賣給老人,用這個方法來籌款,化緣太難了,一個房間一萬塊錢,它有幾十個房間,這很容易馬上就成功。哪一個老人都希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這麼個好地方,他怎麼不來?這個道場可以附設一個素食餐廳,對內就是包伙食,對外可以營業,賺的錢作為我們道場的經費。可以辦一個佛教文化中心,就是流通處,像我們的錄音帶、錄影帶、經書都可以在那裡賣,我們賣的錢比人家便宜一點,賺的錢都可以補助經費,使我們收入不依賴外面的人,真正安心來辦道,這個事情能行得通,不是行不通。所以現在舊金山他們聽到也有這個意思,但是舊金山的人數比較少一點,洛杉磯的人多。他們有些年輕的同修聽到我這麼一說,心都動了,為什麼?他們都有父母,自己曉得佛法的好處,都希望父母能有這麼一個好的場所,大家在一塊天天有佛法聽,天天在一塊念佛,志同道合住在一起,他不寂寞,住在老人公寓也很寂寞。有這麼一個好的場所,太理想了。若是高興,一年我們也可以舉辦幾次郊遊,國內可以旅行,國際上也可以旅行。旅行我們就組個團,一樣的,把佛號隨身都帶著,雖然旅行郊遊,我們的功課不缺,還是每天講兩個鐘點經,還是每天都在念佛,這個多自在!一面旅遊,一面就是弘法利生,所以非常有意義。

  如果你們這邊有這個意思,真是有這個土地,先規劃看看一戶賣多少錢,把這個消息發出去之後再去徵求,哪些人想到這邊來,預先登記,交錢給我們就可以建築了,這樣建築的費用也有了。譬如我們規劃的時候定六十戶,準備將來住六十戶人,如果一戶兩萬塊錢,你就可以收錢。圖樣畫好了之後,馬上就可以開始做。房間不必大,小小的、設備齊全就行了。先做寮房後蓋大殿,大家住在這裡住得很安心,天天在行道了,那個捐獻大殿的人多得很。你要曉得,錦上添花的人多,雪中送炭的人沒有,你沒有東西在此,大家不顧你。你真的好,大家都行道,我們搭個帳篷,在帳篷裡面行道,人家一看到,我來給你建大殿,統統都來了,很容易,是不是?你叫那些人一看,今天全世界沒有這個道場,只有你們一家,他不捐獻大殿,誰來送大殿?自然有人送大殿。先叫大家能夠住得很舒適,住得穩當,搭個帳篷來做大殿都行。大殿圖畫在那裡等著人家來捐贈,不要去化緣,到時候自然天龍八部就把大殿送給你,不要費一點力氣,怕的是沒有人行道。這是我的一點意見,一點看法。

  你們此地要做的時候,我剛才說了,你們是得地利,比其他地方適合。其他地方道場太多了,剎寺太多了,我們去建一個道場,總覺得跟人家過不去,是不是?總覺得跟人家有爭執,這樣不好。你們這裡一個都沒有,我們第一個建,這個太好了,太理想了,在此地是「於人無爭,於世無求」,這個太理想了,這個太難得了,這是這一邊條件比其他地方比較上好一點的地方。我前面的話就說到此地。

  這一次跟諸位介紹的就是《圓覺經》,當然時間短了,這部經是講不下來,經是沒辦法講完的,所以這次重點是跟諸位講玄義。玄義就是圓瑛法師註解講義前面的一部分,是全部經的綱領,我們可以細講,這個細講也非常有味道,希望能夠把玄義的部分講完。如果再有時間,經文會跟諸位講一章。這部經一共是十二章,十二位菩薩,每一位菩薩就是獨立的一章,這部經很好。

  我們先看圓瑛法師的自序,這個序文對於全經做了一個概略的介紹。我們讀這一篇序文,他在序文裡面將全經的大意做一個最簡單扼要的介紹,換句話講,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玄義,它有這個好處,所以我們可以先看它。

  序【夫圓覺一法,冠以大方廣三義。大者,當體得名,橫絕邊涯,豎無底止。方者,正也,以正智照了,恆沙功德之相。廣者,多也,有自在無礙,任運隨緣之用。】

  這是一段,這是講『大方廣』。佛經裡面以「大方廣」冠經題的經也不少,最早的一部經就是《華嚴經》,《華嚴經》是佛在菩提樹下示現成道第一部所講的經,經題一開端「大方廣」,與此地所講的大方廣是一個意思。大方廣就是講的體相用,什麼體?是我們自性理體、真如自性,也就是現在哲學家所探討的宇宙萬有的本體,就是整個宇宙從什麼地方來的,為什麼會現這些境界。能現境界的本體,在佛法裡面講就是佛性、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通常我們講真如本性。『大』就是所說的體,體是說不出的,不得已而用一個「大」字來形容、來讚歎,所以這個大不是大小之大。這個地方有個簡單的註解,這些註解與《華嚴經》都有關係。

  『當體得名』,就是本體,從本體上建立這個名稱,大這個字是本體的代名詞。大到什麼程度?一個從空間上說,一個從時間上講。第一句說『橫絕邊涯』,這是從空間上講的,沒有邊際,大而無外。底下一句從時間上說,『豎無底止』,就是我們講的「豎窮三際」,過去、現在、未來。它包括了整個的時空,時空裡面的一切法當然也都在它的包括之中,這個稱之為「大」。這個東西是什麼?給諸位說,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我們講本性,本性就是真心。稱本就是你本有的,換句話說,這個不是你修得的,你本來就有,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佛法裡面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楞嚴經》裡面說得更詳細,這是我們自己的真心,自己的本性,本來如此。現在怎麼樣?現在迷了,雖然迷了,你的真性並沒有喪失。如果喪失了,虛空法界應該會變壞,虛空法界還存在就證明你的真性並沒有喪失,就是你的真性裡面的體相用完全沒有一絲毫的損失,還是一天到晚在起作用,雖然起作用,你自己是迷而不覺。所以這個失叫迷失,你自己現在不曉得,迷失,並不是真正失掉。因此諸佛看到我們,在一切經裡面只有在本經、在《華嚴經》這兩部經上講過,其他經上沒有,「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佛這一句話只有這兩部經上有,其他經上沒有。本來,確實你本來是佛,你跟諸佛無二無別,就是迷惑顛倒。佛是佛,可惜你現在迷惑顛倒。迷惑顛倒了,再給你起個名字叫凡夫。你要不迷惑、不顛倒,換個名字叫佛。可見得只轉名號,事實上沒有任何改變,沒有一絲毫的改變,只轉名號而已。這是講「大」。

  『方』,這講的相,所以底下講「方」是「正」。『正智照了,恆沙功德之相』,「恆沙」是比喻多,盡虛空遍法界森羅萬象,這些森羅萬象都是你自性變現出來的,並不是外面真有。這個境界很難懂,很不容易體會,所以經裡面常常以「夢幻泡影」來做比喻,我們從比喻當中體會到它一點意思。我們凡夫總會做夢,夢從哪裡來的?夢從妄想來的,妄心才有夢。如果你的心得定了,得到三昧了,你就沒有夢,我們中國古人講「至人無夢」。佛菩薩沒有夢,你還會做夢,那你是凡夫。夢境當中可以考驗自己,如果我們常常做的夢是善夢,換句話說,你雖有妄念,這個妄念當中善的妄念多,常做惡夢是惡的妄念多,這個能夠勘驗自己,夢愈少愈好,那個境界愈好。

  當我們做夢醒來的時候,如果自己仔細去觀照一下,夢從哪來的?我們心變現出來的。你平常要問,我們心是什麼樣子?不知道,不曉得心是什麼樣子。當你做夢的時候,一下子想到我現在在做夢,我心是什麼樣子?那個夢境就是心的樣子,整個的心變成了夢境,整個夢境就是心。所以經上講「全妄即真,全真即妄」,那個真就是指能做夢的心,那是真的,所做的夢境是虛妄的。整個虛妄相就是你的真心,整個真心已經化成了這個妄相,所以那個相就是你心的樣子。心裡面沒有夢,能變夢境,能變無量無邊的相,「恆沙功德之相」。這個夢境我們容易明瞭,想想不錯,是這樣的。眼前十法界依正莊嚴森羅萬象,這些相就是你真心的相,真心的相稱之為功德之相。我們做夢那是妄想的相,那個不能叫功德,那只能叫虛妄的相。我們真心變出來的十法界依正莊嚴無量無邊,恆沙是比喻多,這是真性起用。所以你要問我們真心像什麼樣子?眼前這個宇宙人生一切萬法就是我們真心的樣子。

  我們真心清淨,現的這個相就清淨,現的什麼?佛的法界,菩薩法界。我們這個心染污,現的是凡夫法界,現的是今天鬥爭堅固的法界,心染污。所以諸位一定要明瞭境隨心轉,相隨心轉。我們自己能轉外面境界,高明。我們要被境界所轉就糟糕了,那就是生死凡夫,被境界所轉。所以《楞嚴經》上說「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所以要緊的是要我們自己能夠去轉境界。

  『廣』是講它起的作用,這個用,無量無邊,所以「廣」是講『多』。它的作用沒有人能夠說得盡,十方三世諸佛也說不盡。這個地方從綱領上講,『有自在無礙,任運隨緣之用』。「自在無礙」,清涼大師在《華嚴經》裡面給我們講四種法界。事法界是說十方三世這些依正莊嚴的相,這叫事法界。有理法界,有事必有理。理是什麼?理就是真性,事是事相,所以相是事,性是理。譬如在有情眾生,我們講佛性;在無情的眾生,我們講法性。佛性跟法性是同一個性,一性無二性。這是屬於理法界。

  第三講理事無礙法界,理不礙事,事不礙理。譬如我們做夢,那個能做夢的心是理,它能變現出夢境。心不礙夢境,雖變現夢境,夢境又不礙心,沒有障礙。理不障礙事,事也不礙理,理事無礙的法界。真正能明白理事無礙了,再進一步觀察事事無礙。理上通,事上哪有不通?但是什麼時候你到事事無礙?理證得了就事事無礙了。我們今天為什麼事事有礙?理不明瞭。事不明,理事不明,你在一切理事裡面起妄想分別執著,所以處處就有障礙。幾時能把這一關突破,理徹底明白了,事實的真相也明白了,你才能明瞭是事事無礙。像《華嚴經.入法界品》裡面所講的,那就是顯示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達到最高的境界。這個在《華嚴經》要細心的探討,非常有味道。這部經,除非你是不入進去,一入進去是欲罷不能,這裡頭其味無窮。這是講「廣」,是講它的作用。下面這個就是從義理上來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序【聖凡同秉,生佛一如。】

  『聖』是講諸佛菩薩,或者我們再把尺度放寬一點,聲聞、緣覺,四聖法界都包括在裡頭。『凡』是指六凡,六道凡夫。『同稟』是講各個人都具足大方廣。大方廣在哪裡?大方廣是我們本人,大方廣是我們本來面目。禪宗裡面講父母未生之前本來面目,此地大方廣就是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大方廣是真我,我們現在這個身心是假我。

  『生佛一如』,眾生與諸佛沒有兩樣,佛具足大方廣,眾生也具足大方廣。他現在成佛了,他具足了大方廣,眾生墮在阿鼻地獄裡還是具足大方廣。為什麼有十法界,有苦樂升沉之不同?佛是悟大方廣,眾生是迷大方廣,不管你是迷悟,大方廣還在,沒錯。悟並不是得到,迷並不是失掉,這個裡面沒有得失,只有迷悟。悟了它有用,迷了它就不起作用。譬如我們身上都帶著錢,我這裡帶了一百塊錢,你也帶了一百塊錢,你身上帶的錢你曉得,有什麼用處馬上拿去用,我忘掉了,我就沒有帶錢出來,所以錢還在,不起作用,受貧窮之苦。錢在裡頭忘掉了,忘掉並不是丟掉了,真有。真有你忘掉了,它就不起作用。凡夫跟佛平等平等,佛覺悟,它有作用,凡夫把它忘掉了,作用不能現前,就這麼回事情,所以跟你說「生佛一如」。

  序【為諸佛之本源,實眾生之心地。】

  所以稱之為『本源心地』。佛之成佛,憑什麼成佛的?憑大方廣。眾生怎麼會變成眾生?也是因為大方廣。我們今天起心動念,迷了大方廣,諸佛悟大方廣,心地清淨一念不生,具足無量智慧。我們迷了大方廣,起心動念,一天到晚搞無量煩惱。煩惱就是智慧,所以煩惱即菩提。悟了的時候,把無量無邊的煩惱統統變成智慧;迷了的時候,把無量無邊的智慧統統變成煩惱。煩惱跟智慧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覺悟了,煩惱就轉成智慧;迷惑了,智慧就變成煩惱,是一不是二。

  序【自從元明失照,枉受輪迴,眾生日用不知。】

  『元』是本元,本來就有,『明』是智慧。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跟我們講「本覺本有,不覺本無」,「元明」就是本覺,不覺就是無明。不覺本無,本覺本有,本有並不失。無明本無,本無是暫有而實在是沒有,現前好像是有,但是它真的並沒有,真的講並沒有。可是無明起來了,本覺的作用就失掉了,實在講它不是失掉,是變質了,如果說失掉那是錯誤的,為什麼?我們眼能見、耳能聽,這是本覺的作用。可是我們現在雖然有見聞覺知,但是有障礙。眼見,隔一個牆就見不到。本來是怎麼樣障礙也見得到,不要說隔個牆,隔個山也見得到,現在我們這種能力失掉了,這個失掉是迷失。

  「自從元明失照」,就是《起信論》裡面講的「不覺心動」,所謂是「一念不覺而有無明」。迷悟的根源就是在一念上,一念覺就悟了,一念不覺就迷了,關鍵就在此地。這個裡面,不但我們要重視迷悟,更要重視一念。二念、三念,那是迷了以後的境界。你要問幾時迷的?這就是佛法裡面講了,像富樓那尊者在《楞嚴經》上所問的,無明幾時起來的?無明是什麼原因起來的?佛在《楞嚴經》上有答覆,本經裡頭也有答覆,我們雖然這一次不能講到經文,玄義裡頭要談到,圓瑛法師序文裡頭也談到。

  佛給我們說得很明白,無明沒有原因,如果有原因,它就不是虛妄的。無明幾時起來的?無始,無始就是沒有開始。沒有開始怎麼起來的?一念不覺。我們要真正把這個意思聽懂了,心裡好歡喜,為什麼?我一念覺就成佛了,真的是如此,一點都不假。那個一念就是當下一念,當下一念迷,你念念都迷,你被無明煩惱繫縛住了。當下就覺,你念念覺,那你不是佛誰是佛?可見得佛與凡夫的差別就在一念,這真正是把我們問題的根本一句話道破,我們今天求的就是一念覺。

  如果一念不覺了,元明失照了,照是照見,《心經》裡面講的「照見五蘊皆空」,失照就是失去照的作用,失去照的作用五蘊不空了,你認為五蘊是有,不空的,生死輪迴出現了。所以六道輪迴是誰製造的?就是一念元明失照,一念不覺,這就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所以十法界是假的,一真法界是真實的。我們失了照見就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十法界裡就有六道,在六道裡頭冤枉生死輪迴。為什麼?生死輪迴沒有,是幻相,而我們把這個幻相當作真實,在這裡面受種種的果報,這是不明白真相。如果真正明瞭真相,在這裡頭就得自在。相有沒有?有,就好像你看戲一樣,與你相不相干?不相干。雖不相干可以觀賞,在觀賞當中開無量的智慧,無量無邊的智慧,你就曉得眾生什麼樣的心理,什麼樣的業果,就像《華嚴經》裡面講的「十如是」,如是體,如是性,如是相,如是力,如是用,如是因緣果報,如是本末究竟,看戲,增長自己無量的智慧,這麼來的。不明瞭這些道理,不明瞭事相,在這個裡面生無量的煩惱,造無量的罪業,惑、業、苦永遠在那裡輪迴,沒有辦法解脫,就迷在裡頭,愈迷愈深,沒法子超越。眾生日用而不知,我們天天用元明,天天用真心,不曉得,不知道,不知道就是迷,就是無明。

  序【證入涅槃,諸佛究竟無得。】

  眾生是迷了、不知,諸佛是悟了,雖然證入大涅槃,可是「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為什麼?是本有的,沒有一樣東西是從外面得來的,樣樣都是本有的。無量的智慧是本有的,無量的德能還是本有的,沒有一樣東西是從外面新得來的,《心經》裡面講「無智亦無得」也是這個意思。

  序【不變隨緣,隨緣不變。譬如水隨冷氣之緣,結之成冰;冰隨暖氣之緣,溶之為水。然冰水雖殊,而濕性如故。本覺湛然,眾生終日罔覺。法身流轉,如來所以興嗟,知萬法不出自心,悟一真本居實際。】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大師在此地用冰水做比喻,這是佛經裡面的,《楞嚴經》有這個比喻,本經也有這個比喻。『不變』是講我們的真性不變。『隨緣』,真性能隨一切緣,變現一切萬象。譬如隨淨緣就變現四聖法界,隨染緣就變六凡法界,染緣裡面有善緣就變三善道的法界,染裡面要是帶惡緣就變三惡道的境界,所以十法界的變現是這麼個道理。但是真性雖然能隨一切緣,它變不變?它不變,這就是理事無礙。

  理事無礙是講宇宙萬有的事理,事事無礙是講受用,你入了這個境界之後,證得這個境界之後,那你的受用太自在了,就是《心經》裡講的觀自在菩薩,自在的菩薩。自在就是事事無礙,有礙他就不叫自在了,得大自在。所以事事無礙是講受用,理事無礙是講真相,宇宙萬有的真相。

  眾生因為不覺,『法身流轉』,這句話是形容詞,法身哪裡會流轉?法身不會流轉。法身不會流轉,但是法身能變佛,能變菩薩,也能變畜生、餓鬼,這就好比是流轉,其實法身不流轉。我們再怎麼比喻也沒有辦法比喻到恰到好處,只能比喻個彷彿。譬如古人講「以金作器」,我們把金比作法身,我們將這個金塑一個佛像,法身變成一個佛法界了。我們把這個金再做一個小貓小狗,做一個玩具,這個金(法身)就變成畜生了,流轉是這個意思。金沒有變,不管你造什麼像,金還是金,絕不損耗它的價值,就好比這個意思。

  法身平等,雖然流轉在六道,但是法身決定平等。不能說我把黃金做了個小狗、小貓,跟做了個佛像,這兩個就不平等了。平等的,稱稱重量一樣的,成色一樣的,平等,價值是一樣,是平等的。所以如來的法身跟我們自己的法身,跟一切眾生的法身,乃至於跟餓鬼、畜生的法身都是平等,無二無別。法身雖然流轉,但是它不變,雖不變,它能夠隨緣。因為眾生迷,不了解這個情形,他淪落在六道,苦!這個苦是很冤枉,所以諸佛感嘆萬千。『知萬法不出自心,悟一真本居實際』,「實際」是理體。「知」跟「悟」是一個意思,知是證知、是徹悟,知道十法界依正莊嚴不出自性,就好像做夢一樣,整個夢境是你自己的心變現的,今天我們看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自心變現的。今天諸位想學佛、想成就,這個事情說難很難,說容易也很容易,為什麼?在乎你的一心。

  我在各地方講經,這一次來,看過很多法師。去年來,我沒有拜訪過,除了講經之外,哪一個法師我都沒有去看過。今年來的時候,每個寺院每個法師都去看看見見面。有不少的法師看到我,都問我同樣一個問題:「美國的佛教,你看看有沒有前途?」好多法師都提出這個問題,可見得大家都很關心。我就告訴他,我說:「美國的佛教有前途,不是沒前途」。為什麼?我在每個地方講經的聽眾都那麼多,而且是天天那麼多,有前途。可見得大家真喜歡聽,真喜歡聞法。但是佛教如果要興,就要團結,團結就有前途。諸位如果讀歷史,外國我們不談,外國也一樣,你看看中國歷朝歷代,開國建立一個王朝的時候就是幾個人同心,他就能建立一個王朝。這些人你仔細去查查看,沒有超過二十個人,自古今來歷朝歷代,沒有超過二十個人,真是「三人同心,其利斷金」。三國時候的巴蜀你們曉得,就是三個人加上孔明四個人,四個人同心就建立一個王朝,劉、關、張加上諸葛亮,就建一個王朝,問題在同心。

  這些法師一聽,難、難,太難太難了,合不攏來。我們大家合在一起,到底誰聽誰的?問題來了。哪一個也不服哪一個,怎麼能合作?怎麼能團結?我當時就提出來了,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就建立了民主制度,這諸位要曉得,民主會議制度是佛教最先提倡。佛法裡面「羯磨」就是開會,所以僧團裡面有事開會表決,表決就通過。大事情的時候「白四羯磨」,像我們現在國會很多大的案子,叫三讀通過,在佛法裡重大的事情是四讀通過。佛門裡通過的時候也不舉手,也不要什麼,就是你不說話,就通過了。你有意見,馬上提出來,你沒有意見就算通過,就是你默認了,所以佛門裡面開會通過就是默認,你沒有意見就通過了。三千年前佛門就建立了會議制度,最民主的。釋迦牟尼佛在僧團裡面也是做羯磨,開會決定,他也不能說「我是佛,我說了算數」,不行,他也不這麼說法,無論大小事情要徵求大家同意,大家表決。所以不能確立會議制度,那僧團不能存在。所以道場講如法,不但是天天講經說法修行,無論大小事情,大家要開會通過,這是個僧團,不能說哪個人說了作數,這個不行,這個不是僧團,僧團大小事情統統是會議來決定。

  僧團裡面的住持、執事是一年一換的,怎麼出來的?選舉推選出來,住在僧團裡面各個都有選舉權。你這個執事就擔任一年,你這一年做得好,大家再選舉你就可以連任。到年終的時候,三十晚上吃過年飯了,執事總辭,全部辭職,到第二天統統重新選,所以非常民主。重新選的時候第一個就先選住持,住持選出來之後由住持提名,請某人做當家,大家要通過了就請他,如果大家有意見提出反對,那麼再提別人。所以先選住持,然後住持提名讓大家通過,再決定裡面的執事,民主,這才是一個真正的道場,如法的道場。如果要是這個道場是我的,我出的力最多,我出的錢最多,我說了算數,這不是道場,這個道場不如法。所以一定要建立會議制度,建立民主制度,並不是哪一個聽哪一個,沒有這個意思在裡頭。少數服從多數,不如法服從如法,一切如法,這個才叫真正的道場,這一點我們一定要非常重視。

  譬如將來你們自己組織道場,裡面這些成員,開頭是你們幾個人,和以後所有加入的,人人平等,在這個道場上大家一律平等。裡面執事很辛苦,執事要輪流做,不能讓他一個人辛苦,所以執事要輪流,要用選舉制度,大家共同來維護這個道場,這樣才如法。不能說我做了住持,我將來要培養一個人來接替我,這就變成專制了。

  所以曉得團結最重要,佛法衰,就是佛法滅了也不怕,不要說衰了。釋迦牟尼佛當年創教,建立佛法在人間,就六個人。在鹿野苑,他一個和五比丘,六個人同心,你看就建立了佛法。我們今天如果要有六個人,佛法怎麼能不復興?當然復興,這個沒有問題。難在哪裡?難在沒有人。所以今天諸位如果要建,要建一個十方道場,不要有個觀念:這個地方是我們的。地方是十方的,是諸佛菩薩的,是成就一切眾生的,這就如法了,這個才是十方諸佛菩薩護念,一切龍天鬼神擁護,因為你這是正法道場,是如法的道場。如果認為這是我的,是我們幾個人的,那你就苦死了,為什麼?佛不護念,護法神不擁護,什麼事情都要你自己去動腦筋、去攀緣,你才能維護,與諸佛菩薩不能感應道交,那就是苦不堪言,這個要曉得,自己怎麼樣也不能成就。如法了,你自己種無量功德,你將來必定成就。所以說萬法不出自心,建立道場是無量無邊的功德。

  「悟一真本居實際」,悟入一真法界,你才能真正覺悟到一切眾生統統都是在一真法界裡頭,沒有一個離了一真,原本就是一真。好比說我們這個地球是個一真法界,你們在地球上居住,這個地方劃個界限是我的國家,那個人劃個界限是他的國家,地球上本來沒有界限,它還是一個地球,你們自己要這麼劃、那麼劃,劃了之後要鬥爭,不劃就不鬥爭,沒有鬥爭了,劃界限就鬥爭。所以你在一真法界裡頭劃成界限,你就有六道輪迴,自作自受。你要不劃界限,這個法界原本是一真,劃了界限它還是一真,劃與不劃統統是一真,悟了之後才曉得這個事實的真相,這個時候你的感受就大大的不相同。這是敘說佛法根本的理論,這一段是講根本的佛法,佛法的本義如是。下面再說這部經:

  序【今圓覺經者,玄妙難思,蓋稱性之極軌也。】

  這是讚歎這部經。《圓覺經》的分量不大,只有薄薄的兩卷,兩卷經文是不多,可是裡面的義理太豐富了。『玄妙難思』,「玄」是講深,幽玄微妙不可思議。『稱性之極軌』,「軌」是軌道,句句話都是稱性而談。所以這部經是屬於大經,分量雖然小,它所講的是大乘最高的理論,在修學來講也是大乘最高的原理原則。

  序【寂光無土,依受用而現身。】

  「常寂光土」,有這麼一個名詞,在哪裡?非有非無,這妙了。你說有,沒有跡象可循。你說沒有,實報土、方便土、凡聖土都是常寂光變現出來的,換句話說,都沒有離開寂光。寂光是同居、方便、實報之體,實報、方便、同居是寂光之用,這是講土裡面的體用。西方淨土裡面四土是同時的,真是妙絕了,妙不可言。西方淨土非常之微妙,非常的殊勝。我們今天在凡聖同居土,可是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裡頭的受用我們得不到。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縱然是下品下生的,他的待遇、他的享受裡頭有方便有餘土、有實報莊嚴土、有常寂光土,這太不可思議了。他雖然是凡夫,他有如來、有菩薩的受用,有這種待遇,我們在此地得不到,他那裡能得到,這個是不可思議。為什麼不可思議?當然這裡頭的因緣太多,而經上講「唯佛與佛,方能究竟」,連等覺菩薩都還搞不清楚。

  我們從一個比喻當中可以得到一個彷彿。譬如我們念書,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研究生,程度相差不一樣,他們的享受、境界也各個不相同。如果有個學校,它是個大學,它大學裡頭有研究所,它有附設中學、附設小學,統統在一起,雖然是小學生,天天跟大學生在一起,天天跟研究生在一起,這個不一樣,這個不相同。就好像西方世界那些眾生,雖然是凡夫,天天跟大菩薩們在一塊。像我們小學是在一個地方,中學在一個地方,大學在一個地方,他們根本不能接觸,不能天天見面,交不成朋友。西方世界他統統在一起,雖然是小學生,天天跟大學生在一起,這樣的殊勝真正是不可思議。西方極樂世界彷彿如此,所以雖然帶業往生,生到凡聖同居土,但是他的享受、他的待遇,有諸佛菩薩的殊勝功德利益,這個所謂是不可思議的法門,這個所謂是難信之法,道理在此地。

  我們這邊的凡夫要親近佛是不可能的事情,就像一個小學生,常常親近研究所的這些指導教授,不可能的事情。學校辦在一起,天天見面,天天聽他說話,雖然聽不懂,但是天天聽,在生活待遇上都一樣的,這些老教授們對於這些小朋友也非常愛護,也常常跟他在一起,這個太殊勝。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就好像是這個樣子,不是他方世界能夠比得了,他方世界隔一層土那差別太大。西方世界它不隔,雖有四土,不隔,沒有界限,平等的享受。

  下面這個文就是指十二位菩薩,就是略略的敘說本經的十二段。

  序【妙德啟請。】

  這是本經裡面第一位菩薩。

  序【說因地之法行。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圓覺之性,實無可修,但以自性之光明,圓照清淨之覺相,離念頓入,當處了知。此知即是大智慧光明,照破無明,無體可得,則無明頓斷,佛道方成。】

  第一章非常重要,《圓覺經》很重要的一章,這一章是「文殊菩薩章」。『妙德』就是文殊菩薩,從它的意思上翻,「妙德」又翻作妙吉祥,吉祥就是德的意思。文殊菩薩啟請釋迦牟尼佛,就是請教佛,你老人家成佛是怎麼修成的?這個話問得很重要,成佛怎麼成的?我們也想成佛,也想從你這裡獲得一點經驗,所以佛就把他修行成佛的那個道理、方法說出來了。

  本經第一章很重要,這一章經文不長,只有四百多個字,講的是成佛之道,這裡頭最重要的一句話是『一切如來,本起因地』。不但釋迦牟尼佛成佛是依這種理論與方法,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例外,你要想成佛只有依照這個道理、這個方法。『皆依』,各個人都是這樣的。依什麼?『圓照清淨覺相』。「圓」是圓滿,沒有欠缺,「覺」是覺而不迷,「相」就是外面的森羅萬象。所以你用心用什麼心?用的是覺心,圓覺的心,圓滿的覺心,用的是圓滿的清淨心。圓覺清淨,這個圓是貫下來的,圓滿的覺心、圓滿的清淨心,照外面的境界相,諸位能不能聽懂這個意思?

  所以學佛,你修行修什麼?去年跟諸位講過,你修的是三皈依。皈依佛,佛是覺而不迷。皈依法,法是正而不邪。皈依僧,僧是淨而不染。這是修什麼?就是修覺、清淨心。我們才開始修,當然談不上圓,等覺菩薩還差一點點。完全修圓滿了,一點都沒有欠缺了,那就成佛了。佛是什麼?佛是圓滿的覺而不迷,圓滿的正而不邪,圓滿的淨而不染,就這麼回事情。因此佛門裡頭無量無邊的法門、手段修的什麼?修的是覺正淨,覺正淨圓滿就成佛。所以我牌子裡頭那四句:「依梵網心行,修覺正淨法,入華嚴境界,住彌陀淨土」,這四句話修的是覺正淨。八萬四千法門、手段,我們用什麼手段?用念佛的手段修覺正淨法,念佛這個方法好。「南無阿彌陀佛」整個翻成中國意思是皈依無量覺,「南無」是皈依,「阿」是無,「彌陀」是量,「佛」是覺,所以你念這一句佛號就是念念喚醒自己要覺正淨,是一而三、三而一。覺一定正,一定清淨;清淨一定覺,一定正,一而三、三而一,提一個字,三個意思統統都具足。

  修覺正淨法,修成圓滿了就叫佛,沒圓滿叫菩薩。你只一開始修就叫初發心的菩薩,圓滿了就成佛,這麼回事情。所以不管哪一宗、哪一派,中國、外國,大乘、小乘,功課裡頭絕離不了三皈依,離了三皈依就不是佛法。三皈依就是修圓覺,諸位要懂這個道理,你照這樣去修才能斷無明。無明是不覺,你覺了當然就破不覺了,『永斷無明,方成佛道』,這是講修行。『圓覺之性』,「性」就是體,「圓覺」是本覺,本覺到哪修?本覺沒得修,圓覺的體性是『實無可修』。我們現在本覺裡面帶了一分迷情,所以要用『自性之光明,圓照清淨之覺相』,這就是《起信論》裡面所說的始覺合於本覺,始覺合本覺就是「圓照清淨覺相」。

  『離念頓入』,因為「念」是不覺,無念是覺。可是這個無念,如果真正什麼念頭都沒有了,那就入無想定了,還是不覺。這個無念是無有念也無無念,無念、有念都沒有了,這叫正念。諸位要記住,這個無是有無統統都無。你不要說這個無念,好,我一切妄念都沒了,結果落到無想定去了,那糟糕了,落到無明裡面去了。有念是妄想,無念是無明,妄想、無明兩邊都離開,這叫真正的無念。無有念,也無無念,這才是覺性的起用,這個很難。有念容易,無念也容易,有念、無念都沒有,無有念就是無念,無無念就是有念,到底怎麼個辦法?這個事情難就難在這個地方。有念是妄想,無念是無明,兩邊都要離開。我們念這一句佛號,正好就這個意思。我一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這不是無念,有念,雖有這個念沒有一切妄念,所以你常常念這一句佛號,非有念、非無念。你說有念,沒有妄想;你說無念,清清楚楚,有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就是修《圓覺經》,這是很妙的一個方法,有念、無念兩邊都離開。

  念到極處是什麼?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雖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他不著相,三輪體空,不執著有個能念的我相,也不執著能念的名字相。像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圓通章》裡面所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個淨念就是非有念、非無念,淨念相繼,這才叫做真正無念。我們讀《壇經》,六祖講無念,無念是無邪念不是無正念,「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正念。所以這個無不是有無的無,有無兩邊都離開了,這叫正念,是這個意思。正念也叫做無念,無念是無妄念。

  念有是妄念,念無還是妄念。連阿羅漢,你看佛在《楞嚴經》都說他邪見,他的境界是「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換句話說,阿羅漢的念是什麼?念無念,他墮落在無念的境界,所以佛才呵斥他焦芽敗種。他這個無念比無想天高明多了,但是他不能見性,不能開智慧。不能見性,不能開智慧,就是他墮在無念上,所以無念也不能有。有念不能要,無念也不能要,這才叫正念現前。正念是什麼?覺性,朗然大覺,這樣才能夠永斷無明,才能夠成佛道,這叫「離念頓入」,有念、無念統統要離開,頓悟、頓超、頓證。

  『當處了知。此知即是大智慧光明』,這個「知」就是如來果地上的一切種智,釋迦稱大圓鏡智,就是指的這個。這個知就是這個覺性,就是圓覺。『照破無明,無體可得』,所謂是「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心經》裡面講「無智亦無得」,為什麼?是你本來具足。這個時候無明斷了,圓滿的佛就現前了,成就了。雖然叫圓滿佛、究竟佛,那個究竟佛是假名,你不要認為真正有個究竟佛,那好了,又變成無明了,又墮落了。不得已說個假名而已,假名是對你沒有證得這個境界說的。證到這個境界,一句話沒得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今天就講到這裡。這是第一章文殊菩薩這一章的大意,這個地方說得最簡單了,講大意。序文念完之後,我們再看玄義就非常有味道。這個序文講下來,全經有個底子,有個概念,然後跟你講玄義就很有味道,也等於講了全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