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的啟示  (第一集)  1992/3  新加坡居士林  檔名:04-007-0001

  諸位法師,諸位執事大德,諸位同修,今天我們有這一個非常殊勝的因緣,來到寶林與大家報告《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的啟示。雖然時間不長,不能將全經細說,實在這一種研習報告的方式,我相信同修們比平常聽經收穫必定更多。因為在今天的社會裡,每一個人工作都非常的忙碌,佛的經典雖然很好,畢竟不能完全契合於我們現代人的需要,因此這個研習啟示的報告,我們將與我們生活、德行、修持,乃至於家庭的美滿、社會的安全,沒有太大關係的都可以把它省略掉了,擷取精華,取經中的要義,我們聽了之後,確確實實能得到真實的利益,這是我向諸位報告普賢菩薩本願啟示的因緣。

  在沒有報告本文之前,總得先要介紹一下《華嚴經》。實在說,我相信有不少的同修們,學佛雖然很久了,究竟「佛」是什麼?很少人能夠很清楚的給我們一個答案。我今年年初從美國回到台灣,有一位學者也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也經常不斷在各處做佛學講演,把佛法介紹給廣大的群眾。我試問他一句,我說「佛教這一部大藏經,究竟說的是什麼?」我們知道大藏經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究竟為我們說了些什麼?我們學佛的同修不可以不知道。不但要知道,要非常清楚的明瞭。

  佛在《大乘無量壽經》裡面給我們講了三種真實,第一個是真實之際,第二個是真實智慧,第三個是真實的利益,這三句話非常的重要。我們冷靜的觀察,就會看到世尊四十九年給我們說的一切經,總而言之,一句話就說清楚了,說的什麼?「諸法實相」,《般若經》裡面所說的。如果用現代的話來說,諸法實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是我們自己本人,宇宙是我們的生活環境。由此可知,世尊出現在世間四十九年所說的,就是我們自己跟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諸位想想這樁事情要緊不要緊?這樁事情我們應該不應該學習?因此,我們要把佛教的本質認識清楚。

  現在一般人都把佛教看成是一個宗教,它是不是宗教?確確實實是宗教,變成宗教了。可是佛教的本質是釋迦牟尼佛對於十法界一切眾生的教誨,它不是宗教,它是教育。佛的教育超過了國界,超過了種族,也超過了宗教。所以佛陀當年在世,有很多印度當時的宗教徒都來拜釋迦牟尼佛做老師,跟釋迦牟尼佛求學,他們也很有成就,能夠證得阿羅漢果,證得菩薩的果位,他們確確實實是宗教徒,像《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勝熱婆羅門就是虔誠的婆羅門教的教徒,他是佛的學生,由此可知,超越了宗教。遍行外道也是宗教徒。我們在《地藏經》上看到婆羅門女,你們想想,婆羅門教的一個女孩子,她是宗教徒,她接受佛的教育,依照佛教給她的方法去修學,都能得到真實的利益。這是首先要把佛教的本質認識清楚,它是一個非常偉大圓滿究竟的教育,如果我們不願接受或者錯過這個機會,那實在是太可惜。實在講,宗教對我們利益並不是究竟圓滿的,唯獨佛的教育才是真正究竟圓滿,幫助我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就是真實的智慧,離苦得樂是真實的利益。

  過去虛雲老和尚教導我們,告訴我們學佛至少要把握四個中心,第一個要「深信因果」,第二個要「嚴持戒律」,第三個要「堅固信心」,第四個要「決定行門」。因此佛教教育博大精深是世出世間任何學術、宗教都不能夠跟它相比的。我們以一生有限的時間、精力要如何去修學?這必須要精選,要選擇,要解義。佛所講的道理、佛所教給我們的方法要很清楚的理解,要明理,要致用,要能把它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

  所以佛法的教學給我們的真實利益,具體而言,個人這一生的幸福快樂,家庭的美滿,事業的順利,社會的祥和,國家的富強,世界和平,佛教育統統都能達到。這一些,佛在經上說這叫做花報,現世今世的果報;後世的果叫做果報,那更是殊勝,特別是《華嚴經》,果報之殊勝,我們無法想像。《華嚴》這部經在中國可以說是自古以來,這些祖師大德們都公認是佛門的第一經,是世尊的圓滿法輪。要用現代的話來說,這一部經是整個佛法的綱領,是整個佛學的概論,一切經都是《華嚴》眷屬,換句話說,它是講《華嚴經》裡面的某一個部分,說宇宙人生全體的就是這一部經。

  這一部經它怎樣圓滿的?這是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部經才到究竟圓滿。所以古人說,一切經我們做一個比較,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做一個比較,《華嚴經》第一。《華嚴經》跟《無量壽經》做一個比較,是《無量壽經》第一,為什麼《無量壽經》第一?因為《華嚴經》到最後普賢以十願導歸極樂才圓滿。《無量壽經》自始至終字字句句都是講的西方極樂世界,所以《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歸宿,《華嚴經》到《無量壽經》這才達到究竟圓滿,這是我們必須要把它認識清楚的。

  唐朝善導大師說,一切諸佛如來示現在人間講經說法,為什麼?就是為了把西方極樂世界真實的功德利益介紹給大家,推薦給大家,如來出現世間之能事也就如此而已。善導,傳記上說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換句話說,這句話等於是阿彌陀佛親自跟我們說的。

  就本經而論,在中國有三種譯本,有《晉經》(《六十華嚴》),唐譯《八十華嚴》,唐德宗貞元年間翻譯的《四十華嚴》,《四十華嚴》就是普賢菩薩行願品的全文。清涼大師判這部大經為七處九會。本經的內容,從清涼所判的「信、解、行、證」這四大科,我們就能夠了解。它的含義,除四分之外,有「五周因果」,所謂「所信因果」,這是前面的十一卷,當中有四十一卷講「差別因果」,後面有「平等因果」,末後有七卷講「成行因果」,這就是「離世間品」,完全講修行的方法。末後二十一卷,在《四十華嚴》裡就是四十卷,所說的是「證入因果」。所以它一共是有五周因果。其次,為我們講宇宙人生的真相,它跟我們說了「六相」,說了「十玄門」,說了「四法界」,這些統統是給我們說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我們自己與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講到大世界,講到宇宙,佛在此地給我們說了二十重華藏世界,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宇宙觀。

  在行門方面,本經特別著重歷事鍊心,修行在哪裡修?在日常生活當中,在穿衣吃飯、處事待人接物之處,在這個裡面鍛鍊自己的清淨心,鍛鍊自己的廣大心,鍛鍊自己的平等心,鍛鍊自己的大慈悲心,這個受用才是真實的。我們從善財童子參學來看,這是《華嚴經》的特色。《華嚴經》不但有圓滿的理論,周詳的方法,而且還叫善財童子、文殊普賢五十三位菩薩表演給我們看,我們要怎麼修行?做個樣子給我們看,五十三參是表演給我們看。這五十三位善知識裡面,代表了我們現前社會各行各業、男女老少,對於大乘佛法,人人可以學,人人可以修,人人可以成就。

  真正發心學佛,學生就是自己一個人。你看看善財童子,他沒有同伴,沒有同學,他所遇到的人都是善知識,用現代的話來說都是老師。佛這一個教學的概念跟我們中國儒家孔老夫子看法完全相同,夫子教人「三人行,必有吾師」,三個人當然有自己一個,除自己之外還有兩個人,兩個什麼人?一個是善人,一個是惡人,現在話說,一個是好人,一個是壞人,你們諸位想想,這兩個人就把社會所有的人都包括了,不是好人就是壞人,不是惡人就是善人。五十三參也是這個意思,好人、壞人統統是自己的老師,學生就一個。好人,他所做的好事,我們要跟他學,他是我的老師;惡人,他所做的事,我要警惕,不能跟他學,他也是我的老師,全都是老師。

  夫子跟我們說,沒有具體給我們指出來,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上具體給我們指出來了。像勝熱婆羅門,這是代表第九住的菩薩,善財童子去參訪,參訪第九住的菩薩是勝熱婆羅門。勝熱婆羅門愚痴,這不好;善財去參訪,知道他愚痴,不學他的愚痴,這就好。在第七行位的菩薩是甘露火王,這位善知識瞋恚心很重,善財童子去參訪他,他代表瞋恚。第五迴向是伐蘇蜜多女,這是一個妓女,代表貪愛。這三個人在五十三位菩薩當中,他們代表貪、瞋、痴,貪瞋痴是三毒煩惱。我們今天這個社會具足「貪瞋痴」三毒煩惱的善知識不少,假如我們有善財的智慧,有善財的本領,我們跟他們相處能成無上道。他妨不妨礙我們?不妨礙,「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這是在這部經裡面給我們指出來。剛才說過了,大乘佛法的教學、修學,不但超越國界、超越種族、超越宗教,還超越了善惡,超越了十法界,這都是我們在《華嚴經》上認識的、體會到的。

  善友當中,大多數是一位代表一個行位,代表一個階級,唯獨德生、有德這兩位童男童女,他們是兩個人共一會。童男德生代表智慧,童女有德代表慈悲,這是講的悲智雙運,這樣才能夠快速的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這都是教給我們,在生活之中把一切事物歸納起來,不外乎對人對事對物,我們要有智慧,我們要有善巧方便,這就是德生、有德教給我們的。怎樣才能證得究竟圓滿?就好像現在有不少同修常常來問我,我們要怎樣才能夠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決定往生?德生、有德這是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

  到末後,善財童子參訪彌勒菩薩,參觀彌勒的樓閣。彌勒樓閣是什麼?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圖書館。圖書館裡面不但藏書非常之豐富,錄音帶、錄影帶也非常豐富,何以故?因為在這個樓閣當中可以看到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都好像在螢幕裡面出現一樣,所以他的圖書館是視聽圖書館,不是普通的圖書館。善財童子到這個地方大開圓解,解圓了。

  末後,最後一位第五十三位善知識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教給他十大願,十大願是代表行門的圓滿。彌勒的圖書館是學問的圓滿,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德行圓滿,學問、德行統統圓滿,這就成佛了,無上佛道到這裡成就了。這是《華嚴經》給我們非常偉大究竟圓滿的啟示。

  《華嚴經》現在我們講到「普賢行願」,普賢行願是什麼我們不可以不知道。佛在本經上告訴我們,不學普賢行願就不能夠圓成佛道。普賢行願是什麼人修的?如果我們從剛才我跟大家報告的,我用的時間不長,把整個《華嚴經》的精華都報告出來了。善財童子參訪彌勒菩薩以後,這才接受普賢菩薩的教誨,由此可知,普賢行願要依照這個標準來說,是等覺菩薩所修的,不是普通人所修的。假如我們把尺度放寬一點,不要太嚴格,放寬一點,那也是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修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地位最低的是圓教初住菩薩,由此可知,圓初住以前,普賢行願可以發發心,能不能做到?決定做不到。

  但是諸位要知道,即使普賢菩薩本人,他在此地也給我們說得很清楚,他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的十大願王才圓滿,這句話很值得我們細心去想一想。文殊、普賢都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普賢是華藏世界毘盧遮那佛的法王子,圓教的等覺菩薩,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幹什麼?我們在這部經裡面得到了答案,他是去修圓滿的十大願王。那麼諸位想一想,西方極樂世界要不要去?不能不去。

  十大願王既然是法身大士所學的,我們有沒有分?我想許許多多的同修對這一樁事情非常的關心。

  我們淨宗學會成立之後,這是在這一個時代不可思議殊勝的機緣。淨宗學會是夏蓮居老居士提倡的,這一段簡單的歷史,去年我在弘法團給諸位報告過。老居士會集成功《無量壽經》之後,提倡淨宗學會,但是由於差別的因緣,淨宗學會沒有能夠組成,他老人家往生了。這一位老人,實在說他是大菩薩再來。

  我們學淨土的人一定要依照經典上教給我們的標準,這個標準全在經題上,經題不可思議。我們所求的「無量壽」,「無量壽」裡面所包含的,無量無邊,無量的壽命,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一切無量都在這三個字裡面,這是我們性德圓滿的顯露,這是我們所求的。「莊嚴」,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美好,美好到沒有一絲毫的缺陷,我們世間人常常講的「真善美慧」。真善美慧在我們這個世間是有名無實,但是自性當中的真善美慧是真實的,那不是假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他向他的老師提出的心得報告,他說「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本來具足」,具足無量壽,具足無量的莊嚴,自性裡統統具足。又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這是我們所求的。

  禪宗的話,「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禪家見性不容易,見性才能成佛,見不了性那也就成不了佛了。淨土宗裡面的一心不亂就是禪宗的明心見性,但是我們能得到一心不亂那當然太好了,到不了一心不亂也能往生,這個禪宗就沒有了,禪宗沒有這個法子,這是講的「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後,我們再求明心見性,再求一心不亂,這是很正常的事,也是很平常的事。因此我們淨宗學人唯一的目的就是求生淨土,生到淨土這一生當中就不退成佛,這是淨宗真實的利益。

  淨宗學會成立之後,現在在全世界大概有二、三十個會,在美國差不多就有十五個會。我跟同修們常常在一塊共同的研修,我們的理論基礎,也就是常講的解門,我們依照淨土五經一論。所以在台灣我們把淨宗的經典蒐集得很完全,印在一起,合訂成一冊,《淨土五經讀本》,我們淨土宗的經典統統在裡面。這是解門,我們從這裡下手,從這裡入門。行門,一句「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告訴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我們的行門,這是正行。正行之外還要有助行,正助雙修,助行也非常的重要。

  我們讀《觀無量壽佛經》發現,當年佛陀在世的時候,韋提希夫人遭遇了家庭重大的變故,對於這個世間意冷心灰,求佛指示她,在這個無盡的太空當中,還有沒有其他的世界比我們這個世界更美滿?她說:我不想在這個世界住,我想移民,想搬家。釋迦牟尼佛很慈悲,就將十方一切諸佛的剎土,以他的神力變現在她的面前,讓她自己親眼看到。夫人看了以後,就向釋迦牟尼佛說: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很好,符合自己的願望,我很想去往生,請佛教給我方法,我修什麼方法可以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去?釋迦牟尼佛對她的選擇非常讚歎,因為她的選擇確實沒錯,選擇得非常正確。

  可是佛在沒有教給她修學方法之前,先要求她修「三福」,而且告訴她這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一句話非常重要。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換句話說,一切諸佛怎麼成佛的?都是從三福修成的。因此,三福就像我們蓋房子一樣,我們蓋大樓,不管你蓋多少層,不管你蓋什麼式樣,第一個工作要打地基,地基做得堅牢,我這個大樓才鞏固。十方諸佛之所以成佛,他修學的基礎就是三福。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好比是這個大樓的完成,最頂端樓頂的那一層完成了。三福是地基,十大願王是頂尖。諸位想想,原來等覺菩薩所修的、法身大士所修的,還要建立在三福的基礎上。

  我們在助修(就是行門上)提出了五個科目,第一個「三福」,第二個「六和敬」。我們中國人常講「家和萬事興」,道場能不能興隆,看這個道場的大眾能不能和敬;社會的安定,國家的富強,都是建立在和睦的基礎上,所以「六和敬」是基本的戒條。

  我們到中國大陸去旅遊觀光,我想有不少同修去訪問過北京,到北京一定去看故宮,清朝的皇宮,實在它是元、明、清三朝的皇宮。你到皇宮之後,你會發現皇宮裡面最大的建築物有三個,三個大殿,第一個大殿是太和殿,太和殿後面一個大殿是中和殿,最後面一個大殿是保和殿,你們想想清朝當年入關以什麼來統治這個國家?以「和」,所以它能夠傳十代,享國兩百六十多年,有道理。如果在滿清末年,朝野還能夠相和,大概現在還是大清帝國,沒有人搞革命;到末後內外都不和了,不和才國破家亡。所以「六和敬」非常重要。

  「三福」、「六和」都是修學的基礎,有了這樣堅固的基礎之後,這才可以談得上學佛了。學佛從哪裡開始?從戒、定、慧「三學」開始,我們講的小乘。小乘修成了,再往上提升就是大乘,大乘菩薩修「六度」。大乘菩薩六度修圓滿了,再往上提升就是一乘。佛在《法華經》上講「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一乘法是什麼?法身大士所修學的,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諸位從這個地方就能夠知道佛法修學的層次以及順序。普賢行是最高最上的圓滿行,奠定在最下層堅固的基礎上,這個基礎不能不跟同修做一個簡報。

  「三福」第一條是人天福報。諸位要記住,你想作菩薩、想作佛,人還沒做好,怎麼能成佛成菩薩?要想成佛成菩薩先要把人做好。人做好從哪裡學起?你看第一福裡頭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是基礎的基礎,學佛要從這個地方學起,你才會有成就。所以去年一年,我們在美國德州建立了一個小道場,是以淨宗學會命名而建的,以淨宗學會命名而建的道場,第一個建在美國。我在過去,凡是新道場建立,我一定先講《地藏經》,為什麼?有地,這才好辦事;沒有地,到處流浪,所以一定先講《地藏經》。《地藏經》是講心理建設。《地藏經》講的是什麼?就是「孝親尊師」。

  我去年在美國各處都講《地藏經》,所以就講了好幾遍,回到台灣又重新講了一遍。我有很多的悟處,我悟到了整個的佛法講什麼,就是講「孝、敬」兩個字而已。什麼人能夠把「孝親敬師」做到圓滿?唯有成佛,真正做到圓滿了。為什麼?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那就是孝道不圓滿的現象,也是師道不圓滿的現象。所以我從《地藏經》上領悟到孝敬之大道是周遍法界,涵蓋無遺;也可以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法,就是「孝、敬」二字而已,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也不能例外,是真的嗎?真的。你不敬父母是不孝,你不敬老師也是不孝,你與兄弟不和也是不孝,為什麼?讓父母擔心。再給你說,你在社會上做事不負責任也是不孝,對人沒有誠意也是不孝,工作不努力也是不孝,甚至你的身體不好常常有病也是不孝,天天有煩惱也是不孝,一句阿彌陀佛沒有念好還是不孝,沒有一樁事情離開了孝敬,所以佛給我們定的大根大本,「孝親尊師」。我們自己成佛不但能度我們今生父母,我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父母都得度了,這才叫盡大孝。

  所以從這個基礎上,從孝敬發展為大慈大悲,慈心對一切眾生。佛在經文上只給我們講「慈心不殺」,舉一個例子。不殺生是慈,我們想想偷盜是不是慈?偷盜也是不慈。不殺生是慈,不偷盜也是慈,不邪淫也是慈,不妄語也是慈,不飲酒也是慈,你才曉得這一個慈心包括了「戒定慧」三學,不止只是那一句而已,你把它一展開,整個法界統統都含攝在其中。所以「慈心不殺」,不殺是舉一個例子。我們要了解,凡是叫眾生生煩惱,我們心地就不慈;叫別人生煩惱不慈,我自己生煩惱也不慈;叫別人生煩惱對不起別人,自己生煩惱就對不起自己,要曉得。

  後面非常具體的教給我們要修十善業道。十善不是戒,是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身三善;不妄語(妄語是騙人)、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不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也是叫別人上當)、不惡口(惡口是說話粗魯,叫人聽了不順耳),口的四種善業;不貪、不瞋、不愚痴,意三善。身語意十大類的善行是佛教給我們修學,這是人才做好,這才叫做一個好人。

  第二福是二乘人修的,這就是真正入佛門了。前面是基礎,有前面的基礎才能夠學佛,換句話說,有孝親尊師、慈心、十善,這才有資格入佛門學佛做釋迦牟尼佛的學生。佛教給我們修些什麼?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二乘人修戒定慧三學。所以你一入佛門,先把佛門修學的理論、方法傳授給你,就是教給你,這叫「傳授三皈」。

  三皈依,皈是回頭,依是依靠,所以你一定要曉得從什麼地方回頭,我依靠什麼,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事情不可以含糊籠統。有多少人糊裡糊塗皈依了,糊裡糊塗受了戒,你將來能糊裡糊塗成佛嗎?不可能,如果糊裡糊塗成佛了那也不錯;一定要清楚。三皈是皈依三寶,三寶在哪裡?三寶在自性之中,就是六祖講的「何期自性本來具足」,我自性裡頭本來具足三寶,我今天是要依靠自性三寶。第一是皈依佛,佛寶,佛是什麼?佛是自性覺,覺而不迷。我從一切迷惑顛倒回皈,依自性覺,這叫做皈依佛。第二是皈依法,法是什麼?法是自性的正知正見。佛在《法華經》上講「入佛知見」(佛知佛見),佛知佛見是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對於宇宙人生真實相你完全了解,一點也沒有看錯,一點也沒有想錯。換句話說,從前想錯了、看錯了、解錯了,現在從這些錯誤回過頭來,依自性的正知正見,這叫皈依法寶。第三是皈依僧,僧是什麼?僧是自性清淨,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是你的自性,六祖說得很好,「何期自性,本來清淨」,本來清淨,我們從一切污染回過頭來,依本來清淨的那個心,這叫做皈依僧。所以皈依僧是淨而不染,皈依佛是覺而不迷,皈依法是正而不邪,這個要知道。我們學佛修的是什麼?諸位要記住,我們修的是覺、正、淨,這就對了,這是佛教給我們的。

  在夏老居士會集《無量壽經》這個本子的經題,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三寶也在經題上,覺就是佛寶,平等是法寶,清淨是僧寶。所以你說「覺、正、淨」三寶是自性具足的,我找不到,我沒地方皈,沒地方好依靠,那我就介紹給你,《無量壽經》就是你自性三寶,你相信了嗎?《無量壽經》上「清淨、平等、覺」,這五個字就是大家自性三寶。我們依照這五個字修行,這才叫真正受持了三皈,這是佛弟子,不但是世尊的弟子,也是彌陀弟子;不但是彌陀弟子,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的弟子。這個法門確實圓滿究竟到了極處。

  修行的綱領我們明瞭之後,在佛菩薩形相面前,我真正發願,發深重的誓願,「我願意做佛的學生,我願意接受佛的教誨,從今之後,我一定修覺、正、淨」,在佛菩薩面前請一位法師給你做證明,做一個三皈的儀式。真正重要的是要皈依自性三寶,那是實質;法師給你做證明,給你講解,那是形式,實質重於形式,當然形式也是很需要的,實質更重要。人家問我們學佛,你學的是什麼?我學的是覺、正、淨,這要能答得出來。

  三皈之後,佛教我們「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具足眾戒」這一句話要用現代話來講就是守法。此地所說的「眾戒」不僅僅是佛在經典裡面所講的那些戒條,譬如我們講的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薩戒,不止這些,凡是佛在一切經論對我們的教誨統統是教誡。佛沒有給我們說到的,像現在國家的憲法、法律、規章,都包括在戒律範圍之中,我們統統要遵守,換句話說,持戒就是守法。不但法律要遵守,除法律之外,風俗習慣我們要遵守,道德理念要遵守。尤其現在由於交通的便捷,旅遊發展得非常快速,我們經常會到許許多多國家去觀光旅遊,每一個國家的法令不相同,風俗習慣也不相同,道德觀念也不相同,我們到達這個地方就要遵守這個地方的法律規章,要遵守這個地方的風俗習慣,這樣與大眾相處才能和睦,才能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人人才能夠接受佛陀的教育,佛陀教育把這些界限統統都突破了,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所以「具足眾戒」的範圍也是非常的廣大,不要只把它想作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薩戒,你想的範圍太小了,這不是佛的意思。

  「不犯威儀」,威儀用現代話來講就是禮節、禮貌。人與人之間要有禮,一個守法的人如果沒有禮,那很欠缺,那是很遺憾的事情。守法又懂禮,禮貌不缺,這才能夠受到大眾的歡迎,這樣才能夠使佛法推廣到世界每一個角落。這是小乘人的善。

  第三福是大乘菩薩的善,有四句,第一句是「發菩提心」,由此可知,六道凡夫沒有菩提心,聲聞、緣覺(就是阿羅漢跟辟支佛)也沒有菩提心,菩薩有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換句話說,真正覺悟了。我們要問,他覺悟了什麼?真正覺悟了六道輪迴是很苦的,是很不自在的。真正覺悟了佛陀的教育確實能夠幫助我們解決一切問題,現前的問題、將來的問題,自身的問題、家庭的問題、事業的問題、社會的問題,乃至於死了以後到哪個世界去的問題,統統可以解決。真正覺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我們有生之年,我們決定可以取得的。這個人才叫做發菩提心,真正覺悟了,非常難得。覺悟之後,這才有出離輪迴的希望。他有這個願望要想脫離六道輪迴,才有成佛成菩薩的願望。

  第二句話,「深信因果」。這個地方講的因果絕對不同於普通因果,也不是《華嚴經》上所講的五周因果,那到底是什麼因果?諸位想一想,一般我們講的因果,作善有善報,作惡有惡報,古人所講「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善惡一定會有報應的,只是時間早遲而已。時間早遲裡面牽涉很複雜的因緣,決定有報的。這樣的因緣果報我們普通人都相信、都認識,哪裡要菩薩呢?因此佛對菩薩講的「深信因果」必定不是普通的因果,就像我剛才所講的,不但不是普通因果,《華嚴經》上講的五周因果也不是。到底是什麼因果?這是我們要知道的,我們如果知道了,搞清楚、搞明白了,你佔的便宜可大了。

  「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一個因果許許多多的菩薩都不知道,許許多多的菩薩都不相信,所以佛在三福裡面跟我們講的是這個因果,念阿彌陀佛往生不退成佛是果報,這是真的。這是世尊慈悲到了極處,對我們初學的人就把這樣殊勝修學的方法教給我們。我們如果對這個方法深信不疑,決定受持,那你這一生就成佛了。古大德說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十個念佛十個往生,一百個念佛一百個往生,一個都不會漏掉,只要你能夠真信切願,把這一句佛號當作我們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所謂二六時中,一天到晚,心裡面這一句佛號不能夠丟掉,真正做到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沒有一個不成功。這叫「深信因果」。

  底下一句,「讀誦大乘」。有不少同修讀到這一段經文來給我說:「法師,你只教我們念一部經,這個恐怕不行。佛明明跟我們講要讀誦大乘,這一部經怎麼行?」其實他問的這個話也未必有道理,為什麼?因為佛在這一句裡面只說讀誦大乘,沒有說要讀誦很多很多大乘經,沒有這樣講法,他只說讀誦大乘。現在《無量壽經》經題上「佛說大乘」,這部經不就是大乘嗎?

  其實四弘誓願裡有,你看第三願「法門無量誓願學」,是講得沒錯,可是你要把四願合起來看,不能單看這一願,合起來看你就明瞭了。四願第一願是教你發心,「眾生無邊誓願度」,度哪個眾生?度自性眾生。自性眾生誓願度,度自己,這叫覺悟了。把自己度到哪裡去?要度出三界。我們還在三界,還搞六道輪迴,就錯了。必須從這一生之後,我再也不在三界,再也不搞六道輪迴了,這叫度自己。能度自己之後才能度別人,要度別人是先度自己,自己都沒度了,怎麼能度人?那不可靠,先要自己得度。自己要得度,怎麼個修法?佛教給我們先要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所以開頭修學從哪裡修?從斷煩惱修。三皈是斷煩惱,迷是煩惱,邪是煩惱,染污是煩惱,我們要把迷、邪、染給斷掉,恢復自性的覺、正、淨,這是從斷煩惱開始。我勸諸位同修讀《無量壽經》,只念這一本經,用意在哪裡?就是斷煩惱。你不念經,你就會胡思亂想,胡思亂想就是煩惱。

  佛給我們講眾生有二障:煩惱障、所知障,這二障從哪裡來的?佛在《華嚴經.如來出現品》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把我們的病根一語道破。妄想發展就變成所知障,執著發展就變成煩惱障,所以妄想是所知障,執著是煩惱障,要把這兩種障礙去掉,破二障。讀這部經的目的在此地,就是破二障,恢復心地清淨。然後用清淨心、真誠心、恭敬心、慈悲心來執持名號,這一句名號才有感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它才會相應。

  根性利的同學,五年、十年得清淨心,你得到清淨心之後,可以進一步「法門無量誓願學」,可以涉獵其他大乘經論,你統統可以學。假如中下根性,十年、八年心還不得清淨,我們就發個願,我這一生就念一部經,「法門無量誓願學」,等我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學不遲。我們把這一生所有的時間精力集中起來專求西方淨土,我不分心;跟打仗一樣,我力量集中,我攻這一點,底下一步,我到西方極樂世界再說。到達西方極樂世界,第一個是無量壽,壽命無量。第二,西方極樂世界十方諸佛所說一切經典是圓滿具足,一樣也不缺,不像我們這個世間,許多經典找都找不到,西方極樂世界不缺。而且阿彌陀佛是最好的老師,觀音、勢至、文殊、普賢是學長同學,這麼多好同學、好老師來陪伴你,你怎麼會不成就!何必在這個世間,老師也找不到,同學也找不到,自己在那裡讀經,讀的時候還生煩惱,何苦找這個麻煩,不如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學的好。這是我教給你們「讀誦大乘」。

  修學法門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自己真有慈悲心,也要西方世界往生取得保證之後,我再涉獵其他大乘經論,這是對的。如果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把握,弘法利生的事情少做,為什麼?不要耽誤往生。那行嗎?行。誰說行?阿彌陀佛說行,《無量壽經》上講得很清楚,「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這兩句偈就是告訴我們自度重要,求往生這樁事情太重要了。

  過去智者大師,這是天台宗了不起的一位祖師,他老人家往生的時候,他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的學生問他:「師父,你老人家今天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品位?我們也都想知道」,智者大師說:「我因為領眾(領眾就是度化眾生),度化眾生耽誤了自己很多的時間,浪費了自己很多的精力,所以只有五品位往生」,五品位是凡聖同居土中輩往生。我們想想大師這句話的味道,假如他不領眾,不度眾生,他大概是上上品往生,因為度眾生把自己的品位犧牲掉了。可不可以?可以,只要能往生,犧牲品位可以。如果度眾生到自己都不能往生,這個不可以,這是諸位同修要記住的,決定自己取得往生的把握,然後才可以發心去廣度眾生。自己沒有往生的把握還是多念佛要緊,這非常的重要。

  度眾生也要緣分,有能力沒有緣分也不行,因此我們在平常修學的時候要跟眾生廣結法緣,法緣結得愈多,將來你度的眾生也愈多,這是不能不做也不能不知道的。像現在在中國大陸北京的黃念祖老居士,他今年八十歲,這樣大的年歲現在在閉關,閉關做什麼?念佛,一天念十六萬聲佛號,這是在末法現代這個時期給我們念佛人做一個榜樣,做一個樣子。佛怎麼個念法?像他那樣念法就對了。我們縱然一天念不到十六萬聲,努力念,念得愈多愈好;妄想打得愈少愈好,佛號念得愈多愈好,這個事情要緊。三福講到此地可以告一個段落了。

  再跟諸位同修說,我們常常在經典上看到佛叫著善男子、善女人,你想一想那個善男子、善女人包不包括自己在其中?我算不算是善男子、善女人?假如佛這個經典是講人天法的,那麼這個經典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是三福裡的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你做到了,那就有你一份在,那是講人天小法的。如果是小乘經,阿羅漢、辟支佛們所修的,裡面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那標準就高了,還要加上「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七句做到了才是它的標準。如果是大乘經典,像《無量壽經》、《華嚴經》、《地藏菩薩本願經》,這些大乘經典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那標準更高了,三福十一句統統做到,有一條做不到那善男子、善女人都沒你的分。所以這個善的標準有上、中、下三等,大乘經一定是上等,三福具足。因此我們如果不認真努力修學,距離佛陀教學的學生水平相去甚遠,所以一定要認真,要努力。普賢十願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當然這個基礎的上面有六和敬、有三學、有六度,這才到十大願王。

  《大華嚴經略策》裡面告訴我們什麼是普賢行願,講到如來圓滿的果德,一定要修大行,他的福德才能圓滿。每一種行門與自性統統相應,而且一一行門都能夠普遍周遍法界;還有,任何一行都能夠廣攝一切行,一切行也都含攝在一行之中,這個是普賢行的本體,這就是普賢菩薩所行的,換句話說,也是這種修行的方法、方式才成就普賢菩薩。

  古德具體把它歸納起來,簡單講有十條。第一個是「所求普」,要求一切如來平等證故,換句話說,我們將來成佛要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平等,沒有一絲毫差別,這是我們所求的。第二個是「所化普」,化是教化眾生,諸佛如來教化法界無量無邊眾生,我們也要發這個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眾生無邊」是指法界無量無邊眾生。第三個是「所斷普」,斷煩惱,見思煩惱要斷,塵沙煩惱要斷,無明煩惱也要斷,煩惱不可以留一絲毫。第四個是「事行普」,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無論大事小事、點點滴滴也要能稱法界,像菩薩一樣。第五個是「理行普」,一一行事都與自性相應,《華嚴經》上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才是真正講到究竟圓滿,才真正像普賢菩薩一樣,德用周遍法界,不但遍法界,而且是橫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與自己身心無二無別。從時間上來說,念劫圓融,普賢菩薩每一願都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我願乃盡,而虛空界、眾生界、眾生業無有窮盡,普賢菩薩的行願也是無有窮盡,不疲不厭,這是普賢行,所以行門裡面達到了登峰造極。始於「孝親尊師」,最高達到登峰造極,這是普賢菩薩行願的大意。

  明天我們就開始講十大願王,十願從「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到「普皆迴向」,一條一條跟諸位同修們做個簡略的報告。希望我們明瞭之後要從根基下手,我們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如果不從三福、六和上奠定基礎,十大願王聽了之後,也只可以說阿賴耶識當中落一個種子而已,在我們這一生當中它不能起作用,這是諸位必須要知道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