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觀無量壽佛經大意  (第七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  檔名:03-006-0007

  諸位同修,今天是我們《觀經》大意,講座圓滿的一堂,這次我們所選講的,根據是善導大師註解,也叫做《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他把這部經分成四個部分,在前面也都略略的給諸位介紹過,內容非常的豐富,對於修淨宗的人幫助很大。我們因為限於時間不能夠詳細的講,只選擇裡面重要的幾段我們來研究討論,對於淨宗法門斷疑生信,相信有很大的幫助。我們請看講義,佛法實在講就是教我們認識宇宙人生,也就是認識我們自己生活與生活的環境。生活跟生活環境是隨著時代在變,隨著地區在變,這些我們都應當要知道,然後才曉得,怎樣應付這個時代,在現前時代我們應該如何生活,才能真正達到幸福美滿,這是佛法教育重要的內容。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跟我們說的宇宙人生,這三千年後有沒有變化?我們都知道變化很大。佛在經上有沒有說?給諸位說,有說。這一次舊金山大覺蓮社要請我去講三天,我選擇的經本就是《佛說當來變經》,這個意思就是講現在這個社會,跟釋迦牟尼佛當時到底有些什麼變化,佛在裡面說了十五種,都是講我們現前的狀況。可見得佛確實有智慧、有能力知道過去、現在、未來,怎麼變他都知道。在演變的過程當中,演變這個結果,我們應當如何來修學,這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就是因為演變太大了,所以這邪說太多,各種不同的知見都出來了。尤其是現代的社會提倡人權,思想、出版都自由了,這個事情好處有,但是缺點很多。大家的想法、看法不一致,每個人執著自己是正確的,別人都是不正確的,這是一切鬥爭的根源,也是社會動亂的源頭。在佛門,尤其是我們修淨土,淨土這個法門,在一切大乘經裡面告訴我們,真實是無比的殊勝,就在這一生當中,把我們生生世世無量劫來不能解決的問題,統統都圓滿的解決了,所以這是稀有難能。這個法門理論可以說是無比的艱深,不但凡夫不能夠透徹,正如佛在大乘經上所說的,即使等覺菩薩也不能夠透徹的了解,因為這是一切諸佛如來果地上的境界。疑惑普遍的存在,再要加上邪說,往往信心就會動搖,這個殊勝的功德利益,也就當面錯過,這是很可惜的一樁事情。

  善導大師在這個經典註解裡面,關於這方面他說得很多,勉勵我們要堅定信心。註解裡面我們只節錄了這兩段,這兩段前面還有兩段,前面是講這個世間人,世間的知識,或者是出家的法師、在家的大德居士來告訴你,釋迦牟尼佛講的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法門,是個方便法,不是真實的,依靠這一門修學不能成就,應當要學禪,應當要學密,要學種種其他的法門。這些大德們是一代的高僧,這是德望很重的,我們聽了之後動不動搖?往往確實因為一個人所謂「德高望重」,我們的信心受他的影響。善導大師特別提醒我們要記住,世尊在入滅之前對於後世學生的囑咐,教給我們四依法。「依法不依人」,這是第一條裡頭,法是什麼?經典。修學一定要以經典做依據,不管什麼人所說的要與經典相應,不相應的我們都可以不接受,都可以不聽。但是佛所講的經典很多,所以他第二條就教給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什麼叫了義?什麼叫不了義?真正能在一生當中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這就是了義。不能在一生當中解決問題的,那這個法門就是不了義。像一般大乘經上講修行成佛,從凡夫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這不是一生能成就的。跟這個法門比起來,這個法門是當生成就,那當然這個當生成就是了義,三大阿僧祇劫成就這是不了義,所以了義跟不了義有比較的。這個法門,在一生當中成就,這叫究竟圓滿的了義,沒有任何一個法門能夠跟它相比的,即使《華嚴》、《法華》都不能為比。

  為什麼?《華嚴》、《法華》教學的對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以他們為對象的;換句話說,那是明心見性的菩薩。沒有明心見性的菩薩,都沒有辦法接受,它那個標準有那麼高,不達到高水準不行,不能接受它的法門。再像禪宗,你看《壇經》裡面所說的,六祖大師所接引的對象都上上根人;換句話說,上中根性以下的都沒有分。這就是他那個法門雖然好,他教化眾生的對象是侷限的,不是普遍的。不像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所謂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根的像文殊、普賢這等覺菩薩,那個下下的是惡道眾生,連地獄眾生聽到這個法門,都能夠得度。你就曉得,它這個教學範圍是圓滿的,不限任何程度,只要你相信,不信的那就沒法子了,肯信的,肯依照這個法門修學的,沒有一個不成就,古德所謂「萬修萬人去」。所以你做種種比較,才知道這個法門的殊勝,這個法門為什麼會被一切諸佛如來讚歎,一切諸佛菩薩採取,不但採取這個法門自修,也採取這個法門教化眾生。所以這個法門,實在是一切諸佛如來普度眾生的第一法門。它的方法容易、簡單,愈是好的法門是愈簡單、愈容易。換句話說,次一等的、再次一等的那就很複雜,就不是那麼簡單、那麼容易了。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認為,這個法門簡單、容易,而疏忽了、輕視了它,那就錯了。

  這個四大段文裡面只有一個目的,是堅定自己的信心,不為外境所動搖。實在說這信心的堅定很難,不但我們初學,甚至於許多老修行,都會被那些聲望高的人動搖了。像前些年,說這個話大概也十年前了,也是在我們加州,有人說淨土帶業不能往生,要消業才能往生。還去查《大藏經》,聽說派了多少人去查,查《大藏經》,沒有帶業往生這四個字,消業往生查到了,有,帶業往生沒查到。於是乎就叫出來,淨宗不能帶業往生。這個話說出來之後,確實對於修淨土的人引起很大的震撼,大家都無所適從了,不曉得怎麼辦好了。我在一九八三年還是一九八四年到洛杉磯,一下飛機,周宣德老居士在機場去迎接我。這個老居士是我們台灣大專佛學運動的創始人,台大晨曦社是他手上成立的,在台灣大專院校佛學社,晨曦社是第一個,他是創始人;以後又辦慧炬雜誌社,辦慧炬。一生提倡大專學佛運動,做得非常有效果,他是個念佛人,親近李炳南老居士。

  在機場接我,一見面第一句話就問我,他說「法師,現在有很嚴重的問題,你知不知道?」我說「我不曉得,什麼問題?」他說「有人說帶業不能往生,我念了這麼多年的佛那不就完了。」這個口氣、表情非常沮喪悲觀,他說「法師,怎麼辦?」我一聽了這個話,我就笑笑,告訴他說,「不能往生,不去也罷了。」他聽了就很奇怪,他說「為什麼?」我說「帶業不能往生,你還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幹什麼?」他聽不懂我的話的意思。我說「如果要不帶業的話,西方世界只有一個人,你曉得不曉得?」他說「誰?」我說「只有阿彌陀佛,因為只有阿彌陀佛不帶業。」我就問他,「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普賢,這經上說的都在西方極樂世界,他們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有斷,他是不是帶業?」老居士一聽慢慢就聽懂,是帶業,不帶業的就是阿彌陀佛一個人,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阿彌陀佛一個人,去幹什麼?他體會到我這個意思,他說「經文上人家查了沒有帶業往生。」我說「是,經文上有沒有講四土三輩九品?」他說「這個有,這個確實查得到的。」我說「假如不帶業哪來的四土三輩九品?」

  四土三輩九品,還不就是帶業多少而分的,帶得少的品位就高,帶得多的品位就低,釋迦牟尼佛沒講這個話,你們就不承認這個事實了?佛在四依法裡面教給我們,「依義不依語」,意思有了,佛雖然沒說這個話,但是事實有,存在。你今天說釋迦牟尼佛沒有說這個話,就不承認這個事實,你是依語不依義,你錯了。佛沒有說錯,你自己搞錯了,不懂得佛說法的義趣。這才把他的心定下來了。但是我聽說,說這個話的人,也是很有聲望、很有地位的,徒眾也很多,勢力也很大,咱們也不能得罪他,得罪他在此地弘法會有障礙。所以我接著說,我說人家說消業沒說錯,希望你多消一點,少帶一點,品位高一點這也是好事。我們也不能得罪他,所以說帶業沒有錯,消業也很正確,這打個圓場。你想周宣德老居士這樣的人,還被迷惑了。我在洛杉磯住了幾天之後到紐約,這沈家楨老居士邀請我的,到紐約沈老居士也拿這個話來問我,可見得這一句話,確確實實動搖了許許多多人的信心。這是世間一個人而已,所謂說德高望重一個人。這個一段講的,這不是普通人,這菩薩,什麼菩薩?地上菩薩。如果說這一段善導大師告訴我們的:

  【縱使初地已上。】

  這個不是普通菩薩。

  【十地已來。若一若多。】

  這就講從初地到『十地』,這個十種菩薩。我們通常在經上念的「摩訶薩」,菩薩摩訶薩,這個初地到十地是摩訶薩,不是普通的菩薩,摩訶薩我們一般講大菩薩,這是真正的大菩薩。

  【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

  所有這些大菩薩們:

  【異口同音。】

  都說,都來告訴你,都來勸你,跟你講:

  【釋迦佛指讚彌陀。】

  這個『指』就是單單讚歎阿彌陀佛一個人。

  【毀呰三界六道。】

  說明『三界六道』是穢土,是極苦的生活環境。

  【勸勵眾生。專心念佛。及修餘善。畢此一身後。必生彼國者。此必虛妄。不可依信也。】

  這是假設,這是盡虛空遍法界這些地上菩薩,都這樣來勸告你,都給你說這些話,你的信心動搖不動搖?實在講這個假設是可能的,你可能遇到很多的佛教徒,很多的同修,都勸你不要學這個法門。你遇到是人,再把他的地位提升都是地上菩薩,大家都來這樣說怎麼辦?這個地方的文裡面,『專心念佛』,就是講的定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及修餘善』,這個「餘善」就是前面所說的三福,淨業三福是餘善。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修學是正助雙修,這一生當中必定能生極樂世界。有人說這個靠不住,或者說還有更殊勝的法門,比這個還要殊勝來勸你,你的信心動搖不動搖?所以我們要以佛為準,他不是佛,他所說的話,說的人再多,再多他不是佛。我們從這個地方建立信心,決定不動搖,這個人才真正有福,真正有善根。

  【我雖聞此等所說。亦不生一念疑心。】

  首先我們要肯定三經的真實性,這個三經不是偽造的,《無量壽經》是從印度傳過來的,絕對不是後人偽造的,我們要相信。而且《無量壽經》,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多次宣講的。佛講其他的經,一生當中就講一遍,沒有重複講過;唯獨《無量壽經》是多次宣講,就是重複好幾次。我們今天從翻譯經典裡面,仔細去研究、去觀察,古人講的至少釋迦牟尼佛在世,曾經講過三次,這是可以肯定的。因為其他的資料失傳了,這個經典在中國總共有十二次的翻譯,最早是安世高翻譯的,在後漢的時候;最晚是南宋,宋朝時候。所以從最早翻譯到最後一次翻譯,時間差不多是八百年,八百年中十二次的翻譯。這十二種譯本到現在傳下來的,只有五種,有七種失傳了,所以沒辦法考據。假如這七種要在再仔細研究,可能釋迦牟尼佛講這個經典不止三次。為什麼知道?因為譯本內容不相同,差別很大。假如是一個本子,縱然是很多人翻譯,總是大同小異,不會有很大的差別。這個經的譯本裡面差別很大,譬如講最重要的經文,《無量壽經》最重要的就是四十八願,在現存五種譯本裡面,有兩個本子是四十八願,有兩種本子是二十四願,這個差別太大了,宋譯的本子三十六願。如果說是佛只講一次,這個原本是一樣的,翻譯的人像這個最重要地方,不可能有這麼大差別。所以從這個地方來看,傳到中國的本子原本就不一樣,就不相同,因此翻譯裡面有這麼大的差別。這就證明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是多次宣講,多次宣講一定是非常重要的法門。不是重要的法門,佛怎麼可能講好幾遍?

  經典傳到中國經過翻譯,它的真實性可靠不可靠這又有了問題。所以有許多人今天還要去找梵文的經典來讀,要找原文,對於翻譯的沒有信心。這個也不能責怪,你看現在人所翻的,從外國翻成中國東西,裡面總是不圓滿,不能翻得很圓滿,所以對於佛經的翻譯就起了懷疑。我們要知道,這個經典的翻譯不同於普通文章的翻譯,翻譯的人絕對不是普通人。從我們中國佛教史裡面去看,譯經的法師都是三藏法師,而這些人都是佛菩薩再來的,他不是普通人,佛菩薩應化而來的。善導大師歷史上記載,他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這哪裡是普通人!像玄奘、鳩摩羅什都是大菩薩再來的。即使從小乘《阿含經》來說,主持翻譯的都證得三果斯陀含,三果以下的都沒有見過。所以這些人本身就是聖人,他們能解佛的意思;普通人不能解佛的意思,不解佛意,那翻一定有錯誤。所以這個翻經要自己修行,不但有修,而且要證果,才能體會到如來的真實義,就相當不容易。中國人有福,所以翻經的這些大德都是佛菩薩再來的,這是中國人有福報。

  我在初學佛法的時候,對於這個翻譯懷疑,我覺得如果說是把它的意思,很正確、圓圓滿滿翻出來,幾乎是不可能。我曾經把我這個想法、看法請教方東美先生,方先生聽了之後,就笑了笑,他告訴我我們從前的中國人,不像現在中國人。我聽不懂他的意思。他老人家接著說,從前中國人是有很自負的自信心,不像現在中國人完全喪失了自信心,一切都是人家的好。從前的中國人拍拍胸膛:我們世界第一。現在中國人很謙虛,都不敢說第一,總是世界最後的,你們老大哥走在前面,我跟著你們後面走;從前中國人世界第一。所以方先生告訴我,佛經傳到中國來,大量的傳到中國來,但是梵文的經典全部都失掉。翻成中國文之後,為什麼不把原來的梵文經典保留下來?他說我們中國人自負,認為我們所翻的漢文經典,不但意思正確的保存下來了,文字之華美超過了梵文,足以取而代之,梵文經典可以不要了,可以取消。這種豪氣現在中國人哪裡有?我就問方老師,我說「老師,你說這個話有什麼根據?」他說「雖然沒有根據,想像可以能得知。」方老師有很豐富的想像力,為什麼梵文經典在中國失傳了,統統都沒有了,找不到了?這必定是中國人很自負。他說的的確也有道理,不是沒有道理。哪裡像現在中國人?所以佛法傳到中國,在中國的成就超過了印度,超過了西域,所以佛教雖然發生在印度,開花結果在中國。所以我們對於漢文譯經一定要深具信心,你要懷疑那錯了。即使找到原文來看,原文在今天在世界上幾乎喪失盡了,所保留下來的非常有限,都不完整。今天佛教經典最完整的,是漢文的譯經,再就是西藏文的譯經,這是最完整的,在分量上講,漢藏分量差不多是相當的。

  尤其是在最近北京的附近房山,發現的石經,這個諸位有機會到大陸上去觀光旅遊,一定要去看看。雲居寺,這個寺廟在當年清朝時候,是皇帝避暑的地方,所以寺廟裡面有一部分是皇帝的行宮。但在抗戰期間被日本人炸掉,這個寺廟炸光了,留下來有幾座小塔,塔不高,還有一個大塔,有四個小塔。這個塔都是遼金以前的建築,年代很久了,唐朝的建築。古塔不太高,差不多比一個人高一點是塔,就還留了這麼一點東西。把這些塔把它移走,把它搬走,移塔的時候,才發現塔的地下埋藏著有石經,這個塔挖起來之後,塔底下有字,告訴你位置,就說這個位置。他們就四周去挖,挖到了一個地下室,從這個地下室看到大概有六千塊石頭,石頭有多大呢?差不多每塊石頭,寬有我們這個桌子這麼寬,長比這個還長一點,差不多有這麼長的,厚有這麼厚,兩面刻字有六千多塊,這是一部分,而且有目錄,就是全部的《大藏經》,用石頭刻出來的。你看古人怕這個東西喪失掉,流傳給後代子孫,用這樣的苦心。根據這裡面石頭上刻載的記載,山頂上還有七個山洞,每個山洞裡面都藏著有全部的《大藏經》。從目錄上看,比我們現在的《大藏經》還完整,因為後來翻譯的沒有收進去,它那裡有,所以非常齊全的一部寶藏。刻了多少年呢?記載裡面刻了四百年,多少人的精神、財力、物力用在這上,一共刻了四百年,那個工程不亞於萬里長城,是一部全部完整的《大藏經》。你到那裡去看真是歎為觀止,才知道中國人實在太偉大了。現在山頂上第五個洞開出來了,其他的都是原封不動,找出來了沒有開,怕開出來之後風化了。

  所以我們現在去看,大概可以看到全藏的六分之一,能夠看到這麼多,它已經有個陳列館擺在那個地方,這是古人對後代、對歷史真正負責任。所以對於經典一定要有甚深的信心。特別是唐朝玄奘大師,玄奘大師到印度的動機,裡面最重要的一個動機,就是他對於所譯的經典他懷疑,所以親自到印度去學習。他認真,學習的時間也最長,回國之後對於古人所譯的經典,他完全肯定,他沒有去反駁,沒有說別人譯的有錯誤。玄奘大師給我們做了一個證明,證明他以前,那所譯的經典都沒有問題,都沒有過失,這也是加強了我們的信心。淨宗《佛說阿彌陀經》是鳩摩羅什翻譯的,玄奘大師把梵文的《阿彌陀經》原本也帶回中國了,而且他老人家也做了一次翻譯,翻譯之後沒有流通。在社會上流通的還是鳩摩羅什大師的本子,他的本子一直到今天沒有流通過。《大藏經》裡收著有,我們把它抽出來印在《淨土五經讀本》裡面,提供大家做參考。最難得的,也是最奇怪的一樁事情,玄奘大師最得意的學生就是他的傳人,是窺基大師,窺基是中國大乘法相唯識宗的開山祖師。法相唯識是玄奘大師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翻譯出來,但是沒有建立一個宗派。是在他學生手中建立的宗派,所以法相宗第一代的祖師不是玄奘,是窺基。

  窺基法師給《阿彌陀經》做了個註解,叫《阿彌陀經通贊疏》,這個我們印得很多,我們在台灣印得很多。我印這個書的目的,也是增強大家對於淨土、對於《彌陀經》的信念。因為曾經有人講過《阿彌陀經》是偽造的,是假的,是不可靠的,有個法師公開這樣說法。以後我去問他,他不承認,他說阿彌陀佛就是一般人講的太陽神,這胡說八道,胡造謠言。所以我印這個《通贊疏》流通,《通贊疏》最難得的是什麼?在我們現在人講要給《阿彌陀經》做個註解,一定選擇他老師翻譯的。玄奘大師有譯本,學生應該流通老師的本子,應該註解老師的本子。可是窺基大師沒有選擇老師的譯本,他還是選擇鳩摩羅什的譯本。由此可知,他們師徒二人對於羅什大師的譯本,一定非常讚歎,大師這個本子已經流通了,就讚歎它流通。自己雖然譯的這個本子,提供學者們做參考,不必流通。這種度量現代人沒有了,現在人都自我宣傳;古人不是如此,讚歎別人,自己謙虛,古人是這種態度,我們看這師徒兩個人,確實可以做現代人的榜樣。從《通贊疏》就肯定了,玄奘跟窺基大師對於羅什大師的譯本,完全肯定決定沒有疑惑。我們淨土宗從宋代以後,修學的多半都是根據《阿彌陀經》。所以《通贊疏》,給我們做了非常有力的一個證明,這個經典是佛說的,是真的,不是假的,翻譯決定沒有過失,決定正確。

  至於《無量壽經》,剛才說了總共有十二種譯本,譯本太多了,內容不相同。如果說是完全合起來看,在事實上有很大的困難,困難在哪裡?經本你找不到。古時候沒有印刷,所有經本是手抄的,手抄諸位想想,數量一定很少,流通一定不廣、不普遍,你到哪裡去找去?你找不到,交通又不方便。所以這經典多半藏在大的寺院叢林,那個藏經樓就是圖書館,那裡面也許可以找得到,也許找不到,沒有現在這麼方便。因此就有人想到,把所有的版本統統蒐集起來,重新來校對、來編排,把它編成集大成的這麼一個本子,那讀起來就方便了。這個事情第一個人誰做?宋朝王龍舒居士,他是第一個想到這樁事情,就做這會集本。把幾種版本放起來,哪些經文句子這個經上有,那個經上沒有的,相同的、重複的都不要,不同的統統編在一起,編成一個完整的本子,他做這工作煞費苦心。結果他只看到四種本子,流傳到現在五種本子,當中唐朝翻譯的《大寶積經.無量壽會》,這個本子他沒有見到,就想到當時蒐集版本的困難。他重新編校做了一個會集本,叫做《大阿彌陀經》,這個本子流通很廣、影響很大。但是《寶積經》裡面,「無量壽會」這一部裡面還有一些經文,是那四種裡頭沒有的,也非常重要,這就是他的會集本很遺憾,還不完整。

  一直到清朝乾隆時候彭際清居士,那是當時一個了不起的佛學家,他是個貴族出身,他父親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書,那個職位,要是現在的職位來講,就國防部長,所以他出身在貴族。聰明,童子的時候就中了進士,古時候講童子就是不滿二十歲,他就考中進士,他沒有做官。家庭富有就學佛,對於佛法有很大的貢獻,《華嚴念佛三昧論》就他作的,彭際清作的。他有《無量壽經起信論》,經文呢?他是把康僧鎧的本子重新做了一番整理,在文字上這是加以修飾整理,把這文字比原本讀起來順暢多了,意思更容易明顯的看出來。但是他只是一個本子,其他四個本子沒有能夠會集起來,這是個遺憾,也不完整。

  這樣再到咸豐年間魏源居士,他是五種本子都看到,這個很難得,所以他發心做了一個會集本,這個本子做出來之後,確實在內容方面,超過了王龍舒、超過彭際清,非常的難得。可是裡面還免不掉犯了一個毛病,就是把翻譯原文的字改了,這是印光大師最反對的、最忌諱的。同時有一部分取捨不當,很重要的句子他漏掉了,不甚重要的它裡面講得很多,取捨不當,改動了原文。所以印光大師對他批評不太好,因此這個本子流通也受了障礙。這一直到民國初年,民國二十一年,夏蓮居居士再發心重新整理、重新會集。我們現在採取的《無量壽經》本子,是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這個本子跟前面的本子一比較,諸位就看到,所以我們無需要加以讚歎。我把原來的五種譯本,會集、節校這四種本子,《無量壽經》在現在總共有九種本子,我把它印在一起,題目就是淨土五經,我加了一個「讀本」,九種本子擺在面前,你自己去看就好了。這個做法目的,就是加強你對於《無量壽經》的信心。所以夏老居士這個本子確實完美,他總共用了十年的時間,你看薄薄的一本用了十年的時間。三年完成初稿,以後不斷加以修正、訂正,十年才定稿,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十年的功夫。它的好處,正像梅光羲居士序文裡面所說,梅老居士的序文所說的,一點都不過分。所以我們對於經典的流傳,它的真實性、可靠性沒有一絲毫的懷疑,依據這個經典修學,不管什麼人來說,甚至於來說這些毀謗的話,我們聽了之後無動於衷,這是大善根、大福德。所以我們聽了,『不生一念疑心』,聽了不動心那你的定功就增長了。

  【唯增長成就我決定上上信心。】

  你的信心從什麼地方考驗?就從這些地方考驗,看你動不動搖。你的智慧也從這裡考驗,看你能不能明瞭?真正通達明瞭,你才真的是有定、有慧。一聽這些話就知道,這是他的見聞不廣產生的誤會。另外一種呢?他別有用心,想破壞淨宗,想破壞你的信心,那就是魔了,別有用意,我們決定不上當,決定不受這個迷惑。

  【何以故。乃由佛語真實決了義故。】

  我們相信佛的言語,是『真實』的、是決定的、是『了義』的。

  【佛是實知。實解。】

  『實』是真實,佛是真實知,真實的解。

  【實見。實證。】

  特別是大乘經,小乘經裡面有不少是佛的方便說,大乘經典裡面縱然是方便也不離真實。因為佛教化眾生,眾生根性不相同、善根不相同、現前的生活方式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所以佛說法有種種善巧方便說。這是我們要知道的,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所以佛才教給我們,要「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是教我們對待經典看法應當具有的態度。末後一條,是教給我們修學,教我們「依智不依識」,這是教我們本身的,智是什麼?理智。識是感情,學佛要依理智,不要有感情衝動,這樣才不會被迷惑了。

  【非是疑惑心中語故。】

  佛是因為一切境界,是他現量境界,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不是猜測、不是推想,所以決定沒有過失,決定沒有錯誤。

  【又不為一切菩薩異見異解之所破壞。】

  菩薩實在說有不同的意見,有不同的見解。菩薩尚且如是,聲聞、緣覺、我們現前一些高僧大德們,怎麼能避免?當然不能避免,他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想法,有不同修學的方法,我們要知道。但是我們去選定這個法門,決定不懷疑,決定不動搖。

  【若實是菩薩者。眾不違佛教也。】

  這真正的『菩薩』,真正的菩薩必然是明心見性,這些人說的話一定跟佛所說的相同,所以真正的高僧大德,亦復如是。譬如說在民國初年,禪宗的虛雲老和尚他一生遇到人,都勸人念佛,勸人參禪的不多。這就是老和尚能觀機,你不是禪宗的根機,老實念佛決定有好處。什麼叫禪宗的根機?不相信念佛,不肯念佛,好,那就教你參禪,參禪能不能有成就?很難。念佛真正有成就,參禪不容易有成就。這個我們從倓虛老和尚所說的話當中,我們很清楚能覺悟到。倓老法師在香港說,他一生當中,他活到九十多歲往生的,他一生當中看到的、聽到的,參禪的人有得禪定的,這他看到過、聽說過,得禪定的;開悟的,他一生當中一個都沒有聽說過。禪宗要不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不能超越三界,你得禪定有什麼用?得禪定來生生四禪天,生四空天,出不了三界。盤腿面壁一坐能坐半個月、坐一個月、坐三個月都不出定的,這定功很深,他將來到哪去?到四禪天去不能出三界;換句話說,他沒有得到真正的結果。念佛人往生那是超越三界,永脫輪迴,比那個功夫超勝太多了,這個我們要曉得。教下沒有看到大開圓解的,所以在一切法門裡面,真實殊勝的法門,唯有念佛。我們對這個法門如果產生懷疑,那就是自己善根福德不足。所以真正修行的這些老法師,他們都勸人念佛。再看底下一段:

  【縱使化佛報佛。若一若多。】

  這個把說的人再往上提升,什麼人來說?佛來說。前面菩薩,菩薩沒成佛,咱們不相信他,現在佛來說,你遇到佛,化身佛,或者是報身佛這了不得了,或者是一尊佛,或者是多尊佛。

  【乃至遍滿十方。】

  一切諸佛都來跟你說。

  【各各輝光吐舌遍覆十方。一一說言。釋迦所說相讚勸發一切凡夫。專心念佛。乃修餘善。迴願得生彼淨土者。此是虛妄。定無此事也。】

  前面是菩薩說,現在諸佛來說,你還動不動搖?如果你是個真正明理的人,你就不會動搖。你要會動搖呢?你對於理論不清楚,所以你會懷疑。底下大師教給我們:

  【我雖聞此等諸佛所說。畢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畏不得生彼佛國也。】

  聽到一切諸佛這樣說,你的心情還是靜定,還是不會被動搖的,不會退心,不會害怕將來不能往生。

  【何以故。一佛一切佛。】

  這就是個理了,你要明白這個道理,要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一尊佛、『一切佛』。

  【所有知見。解行。證悟。果位。大悲等同。無少差別。】

  實在講諸佛如果來勸你,說釋迦牟尼佛教給你念佛求生淨土,這是假的,那些諸佛不是真的佛,那是魔變現的假佛,絕對不是真佛,為什麼?真佛知見決定相同。我們在《彌陀經》上、在《無量壽經》上,所看到的十方諸佛讚歎,這個讚歎就是宣揚。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必定是常常給一切眾生講解淨土法門,介紹淨土法門,勸大家修學淨土法門,這個叫十方共讚,那是真的。如果說是與這個說相反的,這在理上講不通。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勸大家念佛往生,一切諸佛都來讚歎,怎麼可能說佛說這是假的,說沒這個事情?這就是與經典上所講的,不相符合,違背了。

  【是故一佛所制。即一切佛同制。】

  『制』是制定的,譬如說戒律,一尊佛給我們制定這個戒律,必然是一切佛都同意了。

  【如似前佛制。斷殺生十惡等罪。畢竟不犯不行者。即名十善十行。隨順六度之義。若有後佛出世。豈可改前十善令行十惡也。以此道理推驗。明知諸佛言行不相違失。】

  殺盜淫妄過去古佛說這是十惡,那現在佛出世,難道說這是十善嗎?《金剛經》裡面註解解釋如來,「如來者,今佛如古佛之再來也」,這叫如來。現在的佛跟古佛思想、見解、言行,要不一致那怎麼叫如來?必然是完全相同這才叫如來。一切諸佛都叫如來,所以如來是一切諸佛的共稱不是別名。只要成佛都稱如來,如古佛之再來,跟古佛的心願解行必定相同,沒有兩樣的。所以知道這個事實,知道這個真相,我們聽了『異見、異解』,就是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解釋,我們才會真正不動搖,堅定信心、增長信心。這是說的古佛。末後這段我們再看:

  【縱令釋迦指勸一切凡夫。盡此一身。專念專修。捨命已彼定生彼國者。即十方諸佛悉皆同讚同勸同證。何以故。同體大悲故。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

  這段完全是事實的真相,《彌陀經》、《無量壽經》,十方諸佛對於釋迦牟尼佛的讚歎,可以做大師這段開示的證明。我們能夠相信釋迦牟尼佛,能夠相信十方一切諸佛,就死心塌地『專念專修』,一門深入。凡是能夠『盡此一身』,這個我們一般講盡形壽,「專念專修」的將來必定得生西方淨土。這樁事情,就是十方一切諸佛『同讚同勸同證』,我們讀了之後,這才真正死心塌地。下面把這個道理說出來了,一切諸佛『同體大悲』,所以一尊佛的教化就等於說一切佛的教化,一切佛的教化跟一尊佛的教化沒有兩樣。

  【彌陀經中說。釋迦讚歎極樂。種種莊嚴。又勸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

  唯有大善根、大福德人,聽了這個話就信受奉行,相信完全接受,依照這個方法去修。所以我們念佛,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都可以念。出聲是念佛,不出聲心裡默念還是念佛,大聲念、小聲念、默念都一樣,時時刻刻心裡面想佛、掛念佛,這是真正修念佛法門的人,不能把佛號斷掉。這個念佛的功德利益之殊勝,我們留在下一次講席時間比較長。經典我們現在還沒有確定,這邊有些同修希望我把《無量壽經》講一遍。可是《無量壽經》,我們在台灣剛剛第二遍講圓滿,這個帶子統統都帶過來了,總共有一百零七片,說得很詳細。去年我在洛杉磯,悟明老法師希望我在他的道場,講一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經文不多,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比《般若心經》還短,《般若心經》二百六十個字。《大勢至圓通章》很短,可是內容非常豐富,如果要細講,也可以講二、三個月。《念佛圓通章》裡面有很多精彩的東西,不但能夠幫助我們建立信心,實在也能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怎樣才能做到圓滿的修學,現前將來都得到殊勝的受用,所以也非常之難得。我們在考慮,如果有三個月的時間,我們可以講《圓通章》,再可以講一部《觀無量壽佛經》,我們只講的大意。所以如果說這兩樣東西,有三個月的時間差不多了,可以把這兩部東西講出來。實在這兩樣東西足足可以補充《無量壽經》,這也是很好的一個方法。

  念佛,同修們跟我談到功課的問題,夏蓮居老居士在他的筆記裡面,有一段提示我們,這個念佛要「勤作課,寬作程」,課程,程可以緩慢,課要加緊。什麼叫課?什麼叫程?這是我們要把它辨別清楚的,所謂課就是念佛,也就是經上給我們講的正助雙修,這是課,要勤,要不能間斷。程是什麼?程是對於大乘佛法的研究探討,這個不著急,可以慢慢的來。有多餘的時間可以看看,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就是念佛。因此早晚功課,實在講真正念佛人就是一句佛號,所有一切經咒都沒有,就是一句佛號。你看蓮池大師這是我們淨土宗,非常了不起的一個祖師,他在淨土歷史裡面是中興淨宗的大師,明朝末年人。在他《竹窗隨筆》,那是他的筆記裡面有記載,有人向他請教,問他「你老人家平常念佛怎麼個念法?」他說「念四個字阿彌陀佛。」「你教別人?」「教別人,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自己念四個字,教別人念六個字,人家就奇怪問他為什麼原因?他就告訴人:我自己這一生沒有別的念頭,只有一個願望決定求生淨土,所以我就念四個字。因為《彌陀經》上講執持名號,名號就四個字,就老老實實依教奉行,這是決定求生。他說我教別人,別人未必決定求生,所以名號前面加南無,南無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是恭敬的意思,禮拜的意思,就是恭敬阿彌陀佛、禮拜阿彌陀佛,加上個客氣話,求生這個意念不堅決。真正意念堅決,所有一切客套統統都免了了,不要講客氣。蓮池大師告訴我們的,所以一天到晚,就一句佛號。

  在他傳記裡面,曾經有一年旱災,他住在杭州,杭州旱災非常嚴重。地方上官員知道蓮池大師是一位很有道德的高僧,請他出來求雨。佛門裡面求雨是有儀規的,你們在《禪門日誦》裡面能夠看到,有一套儀規的。蓮池大師一生專心念阿彌陀佛,他其他的什麼都丟掉了,所以他說那怎麼辦?好了,我帶著大家去念佛。他老人家敲著木魚,一群人跟在後頭,在田野裡面就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果然很有效,念到哪裡雨就下到哪裡,真有感應。由此可知,這一句阿彌陀佛,把所有經懺儀式全部取而代之了。消災念阿彌陀佛,免難念阿彌陀佛,有什麼病痛念阿彌陀佛,幹什麼都念阿彌陀佛,這一句阿彌陀佛真靈!靈在哪裡?誠則靈。所以要知道,儀規很複雜,看起來很好看,心是散亂的,雖然做了,不誠反而沒有感應;不如一句佛號誠心誠意的念,感應不可思議。

  你們要明白這句話了,早晚功課統統放下,一句佛號就圓滿了。你們過去我念觀音菩薩,現在我不念他,觀音菩薩會不會怪我?給諸位說不會的,觀音菩薩喜歡,為什麼?你現在總算找對路了。所以一切經咒統統放下,早課、晚課我們念佛人,早課一卷《彌陀經》,三遍往生咒,下面統統念佛號。這一遍《彌陀經》做什麼用?定心的,收心的是這個作用。假如你心很清淨,心裡頭沒有妄想、雜念,《彌陀經》都不要了。所以要曉得,念經為什麼?心很散亂,念一遍收收心,是這個意思。所以心清淨,像蓮池大師他《彌陀經》也不要念了,往生咒也不要念了,就是一句佛號。這是我們要知道的,應當要學習的。好,今天我們時間到了,我們這一次的講座就到這個地方圓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