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觀無量壽佛經大意  (第一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  檔名:03-006-0001

  諸位同修,這一次我在台北,將《無量壽經》第二次講經圓滿,之後我們就考慮到,接著講解《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這是淨宗三經之一。《無量壽經》可以說是淨宗的概論,將西方世界依正莊嚴性相、因果,面面都說到。《觀經》是《無量壽經》的補充,在這部經裡面它主要的是告訴我們,淨宗的理論以及修學的方法,九品因果,《觀經》就比《無量壽經》要說得詳細多了。同時在這部經,自古以來註解的很多,我們這次採取的是善導大師的註解。善導是淨土宗第二代的祖師,他的註解有很多的特色,與其他大德註疏有許多不同的地方,那就是他偏重在帶業往生;換句話說,偏重在我們這樣程度人的修學。所以黃念祖老居士註解《無量壽經》,引用善導大師註解的地方很多,足以解除我們許許多多修學淨宗的疑惑、疑難。這是這部經典我們特別選在大經之後來研究它,原因也在此地。這次我們因為受時間的限制,同時也感覺得時代的需要,所以就不講全部的《經疏》,把《經疏》重要的地方摘錄下來,我們以最短的時間來研究討論,而收到最好的效果,所以我們就採取選讀的方式。所選的順序,是按照《經疏》順序節錄下來,但是我們的講解不一定要按照這個順序。

  首先這條我們可以把它當作引言來看待,佛法首先我們肯定它,是釋迦牟尼佛為一切眾生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就是整個佛學的內容,宇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人生就是我們本人。換句話說,佛法的教學只是說明我們自己,跟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而已。由此可知,佛法對於我們這個關係,實在是無比的密切。世間其他的這些學術,我們沒有接受、沒有學習,關係還不太大。佛法如果不認真去學習,換句話我們的損失就太大了,我們選擇的第一條「真如法性」,就是說明這個事實。

  【真如廣大。法性深高。】

  『真』,就不是假的,決定是真實的,什麼是真實的?我們眼所見的、耳所聽的,乃至於心之所思,沒有一樣不真實,樣樣都是真實的。為什麼佛在經上又給我們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給我們講的這句話真不真實?給諸位說,也是真實的,沒有一法不是真實的。佛給我們分析這一切現象,他從三個角度來觀察,一個是本體,一個是現象,一個是作用。實在跟後來東西方哲學家看這個宇宙人生,也是把它分成這三大類,這三大類的分法,跟佛在經典上的分法,確實是不謀而合。但是裡面所詮釋的內容,這世間的學術跟佛法是大異其趣。佛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本體這是真的,在禪家裡面講呢?就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換句話說,那才是我們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是永生的、是不滅的,是不生不滅。我們今天這個身體是什麼?身體是我們真正自己的一部分,諸位要曉得,那不是全體,是部分。要用佛法名詞來說,這個身體是我所有的,我所有的很多東西裡面的一種,是我所有的,不是我。世間人他迷惑了,他錯看了,把這個身體認為是我這是錯誤的。應該加個是我的這就對了,不是我是我所有的一種。

  我所有的,佛就講了,它是會失掉的,為什麼?它是個生滅法。我是不生滅法,是永遠存在的;這個我所有的是生滅法,會常常變換的,常常更新的,這是我們首先要把它認識清楚的。我所有的就是『如』,「真」是講的我,「如」是講我所有的,這就是講的現象。現象從哪裡來的?是從真如變現出來的,不但我們的身體是從這個我變現出來的,從本體變現出來的。乃至於我們生活的環境,生活環境在佛法裡面叫依報,我們要依靠它生活的,這個也是從自性裡頭變現出來的。換句話說,這個身跟世界、人生跟生活環境,統統是自性變現之物,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你如果要是覺悟、明白,身體與世界就是「真如」的現象,真如是能變,萬象是所變。這樁事實初學的人很不容易體會,佛在經上常常用比喻來說明,譬如作夢,能作夢的那個能才是自己,夢中的境界不是自己,這個我們容易體會。夢中的境界呢?夢中境界是那個能變現出來的,能不生不滅,夢中的境界有生有滅,所以你每天晚上做的夢都不一樣。可見得夢的相分是有生滅,能不生不滅,那個能力是不生不滅,能才是自己本人。

  這能就是佛經上講的性,講的自性,或者叫佛性,或者叫法性,總而言之性是一個。名稱有很多,為什麼不用一個名稱,說許多名稱做什麼?佛的用意很深,破你的執著。只要說的是這樁事情,無論用什麼名詞、無論用什麼言語都可以,就是叫你不要去執著,不執著就對了,執著就錯了!所以佛在《華嚴.出現品》裡面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智慧德相就是圓滿的自性,自性的體、相、作用圓滿的享受,這個多自在、多快樂。「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眾生過失在哪裡?就是一個是妄想,一個是執著,你只要有這兩種毛病,你自性的體、相、用,你就得不到享受了。你的受用當中有過失,過失帶給你無窮的苦難,你就沒有佛菩薩那麼自在了,原因就在此地。

  【體則元來不動。凡聖齊圓。】

  『圓』是圓滿,佛菩薩圓滿,我們凡夫也圓滿,六道眾生,乃至於畜生、餓鬼、地獄,哪個不圓滿?個個都圓滿這是真的。可是它所現的相不一樣,諸佛菩薩現的是無限莊嚴自在之相,三途苦報所現的那是苦不堪言的狀態。可見得體能現的,譬如說作夢,一個是做很甜蜜的美夢,一個是做的非常痛苦的夢境,能作夢的能是一個,這個夢境不相同,相不相同,苦樂不相同,這個比喻是很相似的、很接近的。所以佛給我們講,法界粗分可以分十大類,佛法界、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下面是六道法界,十法界。就跟我們作夢,做的夢境不相同,可以分為十大類,這十類苦樂就完全不一樣。底下講:

  【恆沙功德。】

  這是講作用,『恆沙』是形容其多,像恆河沙一樣數不清的,它的功用。

  【寂用湛然。】

  不管它怎麼樣變化,起什麼樣的作用,只要你離開分別執著你就得自在,你才能看到它的真相。由此可知,佛的教學雖然方法、門徑有許多的不同,常言說得好,法門無量,又說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法門、門徑是無量無邊,離開了分別執著,無量無邊的法門就像此地講的『寂用湛然』。那是什麼?那是它的真實相,這宇宙人生的真相,或者我們講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真相,你完全看到了,完全明白了。如果你有一絲毫的分別執著,這個真相你就見不到了,真相見不到,見的是什麼?見的是妄相。什麼是妄相?是你所想像的那種相。真相是離開你思惟、想像,你就能夠見到真相。因此要想見到真相,沒有別的,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拿掉就行了。妄想執著一離開,你的心就是清淨心,清淨心就是佛法裡面講的禪定。因此佛法教學的樞紐就是禪定,不單單是禪宗學禪定,哪個宗、哪個法門不修禪定?離開禪定,你就沒有辦法體會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諸法實相,你就沒有辦法體會到它。

  所以禪定是佛法修學的總樞紐,在禪宗叫禪定,在淨土宗叫一心不亂,名字換一換,實際上是一樁事情,是一樣東西。在密宗裡面叫三密相應,在教下叫止觀,可見得它名詞不相同,實際上是一樁事情。因此善導大師在《觀經》這本經典裡面,他把它分作四分,分作四個部分,我們這裡卷一、卷二、卷三、卷四,這是四個部分。第一個部分他談玄義,也就是全經的概要,第一部分講全經概要;第二部分是序分義,就是經的序分、經的引導;第三部分講定善;第四部分講散善。他的重點是在定善,也就是《彌陀經》上,給我們講的「一心不亂」,《無量壽經》上跟我們講的「一向專念」,說明這是淨宗修學的樞紐、修學的中心。我們看這裡第六條:

  【此經以觀佛三昧為宗。亦以念佛三昧為宗。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

  這是善導大師在這部經裡面,給我們下的定義,就是宗趣。而在台灣很流行的《觀無量壽佛經》,一部註解《妙宗鈔》。這個本子是在早年,我在台中求學的時候,李炳南老居士告訴我,他說《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是一部非常好的註解。剛好那個時候有位趙默林老居士他做生日,印這個經本來祝壽,我手上有這個本子就借給他印,印出來之後,李老師非常之讚歎。《妙宗鈔》我在台灣曾經講過兩次,而《四帖疏》是道源老和尚一生講《觀無量壽佛經》,都是用善導大師這個註解,以後我讀這個註解我非常的歡喜。所以這一次我就不講《妙宗鈔》,就講《四帖疏》善導大師這個註解。《妙宗鈔》是智者大師作的,智者大師《觀經》他說是以心觀為宗,就是一心三觀,而是以實相為體。跟善導大師的講法不一樣,雖然說法不一樣,我們仔細去體會,他們兩個人所講的意思,是相同的,這是我們不要執著在文字,不要執著在言語,你體會他的意思。『觀佛三昧』跟『念佛三昧』,與天台家講的一心三觀,差別在哪裡?實在沒有差別,只要你一心念,那一心裡面就具足了天台家的三觀。問題就是你能不能一心?所以念佛能不能成就在一心,要一心念。

  迴向往生淨土,實在講這也就是實相,我們在大經裡面,屢次給諸位同修報告,西方極樂世界跟十方諸佛剎土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西方世界是法性土。我們這個十方世界諸佛的土,是唯識所變的土,是法相土。這個法相土跟法性土不一樣,法相就好像作夢,夢中的境界一樣,它會變的,法性不會變。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經》,我們念起來會感覺得很奇怪,那邊人為什麼不老,我們這邊人會老,他那邊人會不老?他那邊人為什麼不死,我們這邊人會死?不但人沒有生老病死,連植物也沒有生住異滅,大地也沒有成住壞空。法相土才有這個現象,有情的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法性土統統沒有,所以它那個世界才叫真正永恆,真正叫永生,你把這個道理搞清楚了,才沒有疑惑。所以一個是自性直接變現的,一個是自性變成識,從識裡頭變現出來,就是八識的相分。八識是生滅法,這在唯識學裡面,就是最淺顯的《百法明門》,裡面給我們列出來,前面一部分是有為法,有為是有生有滅,有九十四法;後面六法是無為法,無為法是不生不滅。西方世界的淨土依正莊嚴都是不生不滅,屬於無為法,這是非常的不可思議。所以那邊確實就是諸法實相,他講實相為體這是相應的。於兩位大師所講的,言語不相同,意思相同,善導大師跟我們講的,我們很容易懂。智者大師的註子不好懂,他說的話不好懂,善導大師的好懂。

  「此經以觀佛三昧為宗」,又給我們講「亦以念佛三昧為宗」,這個觀佛跟念佛相不相同?相同的。在這個經裡面大師給我們說出念佛,這就常講的念佛有四種念佛。第一種實相念佛,那不在這個經上,這個經上沒有給我們講實相念佛。第二種講觀想念佛,這個經上有了;第三種講觀像念佛,這經上也有;第四種叫持名念佛,這經上也有。本經一共有十六觀,所以也叫做《十六觀經》,這從法門上來說。從第一觀到第十二觀是觀想念佛,第十三觀是觀像念佛,所以它是「以觀佛三昧為宗」,這個宗就是修行的要領。但是觀想念佛,這個人心要很細才能觀得成;粗心大意,妄想很多的人沒有辦法,觀不成。實在講禪宗也如此,達摩祖師到中國傳的禪宗,修學的方法觀心,那也要很細,粗心的人沒辦法學習。所以禪宗到後來,因為觀心觀不成,祖師才採取一個方便法,叫參話頭,參話頭比觀心要低很多了。這是說人的根性,實在講一代不如一代,這是真的,這個妄想分別執著前人比較少,後人愈來愈多。我們實在講也不難理解,古德常說「知事多時煩惱多」,從前人因為資訊不發達,他知道的事真的是少。尤其交通不方便,沒有報紙、沒有電訊,古時候你住在山上,山下出了事情也許半個月、一個月你才知道,才曉得這樁事情。現在全世界哪個地方發生一點小小的事情,你從電視、廣播立刻就知道。知道多煩惱就多,頭腦就複雜了,那個對於你觀心、對於你觀想,就成了大的障礙,你很不容易修學。

  第二個叫觀像,觀像那人要有很大的福報,不但有福,煩惱還是要少,煩惱多、分別多還是不容易。觀像你家裡有佛堂,供的有很莊嚴的佛像,你天天看它,要把這個佛像印在你自己阿賴耶識裡頭,閉著眼睛、睜著眼睛,佛像都在你面前。換句話說,在現在這個社會裡頭,誰有這麼大的福報,什麼事情不要做,一切都有人侍候、有人照料,天天在那裡看佛像,佛看你,你看佛,這也不容易做到。所以到最後實在講,一切諸佛菩薩、祖師大德都讚歎,是修十六觀最後一觀,最後一觀是講什麼?講持名念佛。所以諸位要曉得,我們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或者是念阿彌陀佛,從哪裡來的?從《十六觀經》上來的。它是十六觀裡面的一種修行方法,所以這就最後一種持名念佛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方便太多了,不拘形式,行住坐臥無論在什麼地方,有佛像也好,沒有佛像也好,只要牢牢抓住這一句佛號就成功了,這就是念佛三昧。這個註解裡面,我們特別重視的是三昧,無論你是觀佛,或者是念佛,要得三昧才算是有成就。如果不得三昧,就好像讀書一樣,書念得很勤,考試都沒有及格,都不算數的。一定要得三昧才算數,你修學這門你功夫才有成就;換句話說,像讀書你成績拿得出來了。

  三昧有三等,我們中國人講甲等的、乙等的、丙等的,丁等就不及格了,就不行。這是佛法裡面講上、中、下三輩,或者講上、中、下三品也可以。上品的三昧是理一心不亂,跟禪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一樣的境界,完全相同;教下的大開圓解,這個境界相同的。中品的是事一心不亂,它的境界等於小乘的阿羅漢果,這是得禪定沒有開悟,是得禪定;下品的三昧就是我們常講功夫成片,帶業往生。可是諸位要知道,淨宗法門跟其他法門做個比較,你就曉得它殊勝在哪裡。宗門、教下,講其他的法門,縱然得禪定,未必能出三界,這個麻煩就大了。得禪定不能出三界;換句話說,不能出六道輪迴這個事情很麻煩。一定要得上品的三昧,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超越三界那才算他是真正的成就,你就知道這個事情是多麼困難,多麼不容易。淨土宗則不必,得下品三昧就能往生,所以這是所有一切法門不能跟它相比的。如果講上品三昧,跟其他法門是平等的,是相同的,不足以為奇。最奇怪的、最殊勝的就是下品。其他的宗派得下品三昧,來生得人天果報,出不了三界。淨宗得下品三昧就可以生凡聖同居土,就能往生了,就能超越生死輪迴了,淨宗殊勝是殊勝在下品三昧,不在上品。下品這個三昧說老實話,除非我們不認真的學,要認真的學是人人都有分,各個都能成功,所謂是「萬修萬人去」。要怎麼個修法?這個幾天就要把這方法貢獻給諸位同修,你細細的來聽,這份講義是《經疏》的重點,我們摘錄下來,依照這個修行就可以了。

  我們今天念的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當中我們所希求的,是下品的三昧,就是功夫成片,帶業往生,我們決定有把握做得到的。也許諸位同修說,下品往生或者下下品往生,這位置是不是太低了?是好像太低了,但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變了,變成一個非常不可思議的境界。因為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這就是難信之法,下下品往生的人跟上上品往生的,所有一切享受待遇是平等的,這在十方一切世界是不平等的,西方世界是平等的。換句話說,下下品往生到那邊享受是上上品的享受,這有什麼不好!這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統統講得清楚、講得明白,這決定不是假的。所以我們要把它殊勝之處先要認識清楚,然後就決定求生淨土。雖然決定求生,有往生的、有不能往生,我們要把那個不能往生的因素找出來,再檢查我們自己身上有沒有?如果有,把它去掉,我們的修學就沒有障礙了,往生才有把握。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第七條裡面告訴我們:

  【謗法與無信。八難及非人。此等不受。】

  這一句給我們說出不能往生的因素,是『謗法』,特別是毀謗淨宗的法門。那你毀謗當然你不會接受,你不會依這個方法來修學,當然是不能往生。『無信』,是對於這個法門懷疑,信心不能生起這是障礙。除此之外,還有『八難』,「八難」是什麼?實在講八難它是緣上有困難。第一個是三途,畜生、餓鬼、地獄三途太苦了,永拔的機會難,很不容易。我們世間人也常講「貧窮修道難」,他三餐飯都保不住了,哪有時間來聽經?哪有時間來念佛?這是他這果報上帶來的障礙,三途難,三途就佔三條。第四個就是盲聾瘖啞,盲是眼睛瞎了不能讀經,看不到佛像;聾是不能夠聽,不能聽佛法;啞是有疑問不能發問,換句話說,對斷疑生信他有障礙,這是第四種。第五種是世智辯聰,我們世間人許多聰明才智,聰明才智的人多半很自負,我們常講貢高我慢,不能接受佛菩薩的教誨,這是個困難,這是世間人通病。第六種就是生在佛前佛後,這世間沒有佛法。第七種是北俱盧洲,這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有些世界眾生福報很大,對於佛的教化他完全不能接受。為什麼?他福報太大,他天天在那裡享樂,你叫他修行、叫他坐下來聽經,他不耐煩。所以北洲沒有佛法,這些地方沒有佛法,生到這個地方佛法的機緣就斷掉了。

  第八種是無色界天、無想天,這個天的壽命很長,他住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沒有佛法。所以佛講這是八難,這八類是遭了難,遭難就是講的不一定說是他生活上有困難,是對於聞法的機會上造成了障礙,沒有機會聽到佛法。沒有機會聽到佛法,換句話說,沒有機會在這一生當中,超越六道輪迴,這個機緣他就沒有了,失掉了,所以叫八難。『非人』,這個裡面的意思是雙關的,其中最重要的,人這異於禽獸,這禽獸是「非人」。差別在哪裡?人受教育,人知道領悟,禽獸不懂這些。教育之中最重要的,這是現代教育所疏忽了,天下大亂,教育最重要的是孝親尊師。我講《地藏經》,特別發明這個道理,我看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就是四十九年講經說法,他教我們教什麼東西?就是孝親尊師,孝親尊師做到圓滿究竟就成佛。所以我說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無明沒破,那就是孝道跟師道還有欠缺,還沒有圓滿的地方,實實在在是這樁事情。所以人懂得孝敬,具足孝敬決定能接受聖人的教導;如果不孝不敬那就不是人,雖然是個人的樣子,也可以列在「非人」這一類裡頭,人格喪失掉。這一類他不能接受,不是佛對他不慈悲,不是不教導他,而是他自己排斥、拒絕,過失不在佛這邊,是在他自己那邊。我們要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把這些障礙從身心上排除。下面這就說明:

  【一心信樂求願往生。上盡一形。下收十念。乘佛願力。莫不往生。】

  這就是決定往生,他要具足哪些條件,決定往生的,這個對我們非常重要。最重要的是『一心』,我們今天講專心,心一定要專注,對這個法門要相信,決定沒有懷疑。『樂』是愛好,愛好從什麼地方產生的?從了解。對這個法門不能完全了解,那個愛好的心怎麼會生得起來?生不起來。一定對於這個法門、理論、境界,都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那個愛好的心就會生起來。所以講經說法,這個到處宣揚目的在哪裡?是培養大家「信樂」之心,是培養這個。你相信、你喜歡了,然後怎樣去修那是你自己的事情,我們就幫不上忙了,那自己的事情。我們能幫忙就幫助你建立信心,幫助你理解西方極樂世界的真相,讓你生起這個歡喜。『上盡一形』,「一形」是一生,我們自從接觸這個法門之後,我把它當作我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來看待,努力的來修學。『下收十念』,這等而下之,這個「十念」是什麼?不是平常的十念,是人在臨終的時候,一生沒有聽到過佛法,或者是一生當中沒有聽到淨土法門。而在臨終快要死的時候,這口氣還沒斷,遇到了善知識,勸他念佛求生淨土,他聽了之後立刻就接受,就肯念、肯發願,雖然念的時間不長,只念了十聲也決定得生。

  有人看到這段,假如這個人一生造罪業,臨終念十句佛他能往生,這不是太便宜他了嗎?事實也確實如此。但是臨終十念是非常不容易,他必須要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臨終的時候他頭腦清楚。你們想想看,這個臨命終的人,有幾個人頭腦很清楚、他不迷惑顛倒呢?這一迷惑顛倒就不行,勸他都沒用了。所以第一個這是非常之難,神識要清楚。第二個,要遇到真正善知識,對於淨宗理論、方法,都能夠明瞭的、通達的勸告他,這就是機會,他要有這個機會,這個時候有人提醒他。第三樁事情,他肯不肯接受?這一提醒馬上就接受。所以諸位曉得,這三個條件相當不容易,絕對不是偶然的。佛經上告訴我們,凡是這樣往生的人,都是過去生中的念佛功夫很深,而是這一生做人迷惑顛倒,造了許多罪惡,臨終一提醒,豁然覺悟了。沒有宿世的基礎,沒有能夠說僥倖能成功的,沒有,都是過去生中有深厚的基礎。他這個緣不相同,每個人因緣不一樣,不是僥倖,也不是偶然。這是說明哪些人得生與不得生重要的這些因素,我們要清楚、要明瞭。善導大師在此地,在這個經上,最重要的就是給我們講的,定善與散善,這是他跟其他祖師大德講解不相同的地方。定,我們看這第二條什麼是定?也就是《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什麼是一心?定就是一心。

  【定即息慮以凝心。】

  『慮』是什麼?是思惟。也就是我們講的念頭,把念頭給息掉,你的心就清淨。『凝心』,是心凝聚在一處,這是對散亂講的,平常我們的心是散亂的,這是功夫,這是真正的學問。你看孟子,孟子跟佛教沒有關係,孟子那個時代,佛教沒有傳到中國來。他曾經說過,「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你看跟此地說的是不是一樣的?學問之道沒有別的,就是把你的心收回來,把你散亂的心收回來,就是學問,收回來就是此地講的「凝心」,也就是定。儒家教學要講悟,不重視記問之學,不重視這個,要有悟處,儒家也是講悟處,悟了是你自己的東西;你記得多是別人的東西,不是你自己的。所以「學記」裡頭就講得很好,「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自己一定要有悟處,一定要有真實的見地,真實的見地都是從定心當中得來的。所以你心清淨,你就有悟處;你心散亂,悟處就沒有了。散亂的時候,佛經上常常把心比作水,水在平靜的時候它就有照的作用,像鏡子一樣,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是悟。凡人的心起波浪動的,心是動的,動了這個心就不定了,所以照的作用就沒有了,就失掉。你原本有這個能力,因為你心動,所以這個能力喪失掉,如何叫你這個心再定下來,你的能力就恢復了。這個照的能力,就是佛經上講的「般若智慧」,這個智慧不是學來的,這是本能,你本來就有的智慧。只要你把心定下來,智慧就恢復,你就有真正的悟處了。所以佛法修學樞紐就是在定,在清淨心。

  所以大師特別提出來定善,這個定非常重要,修淨土這是正修,很重要,要「息慮以凝心」,把這個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捨掉。所以真正修行,今天講環境上來說,在美國比在中國好,這環境好,特別是年歲大的人不懂得英語最好,為什麼?聽不懂,電視也不要看了,報紙也不要看了,什麼事情都不知道,每天問你,天天天下太平,什麼事都沒有,心定,容易定,這是好環境。我都喜歡住在美國,在台灣多少總接觸,報紙拿來看看標題也是麻煩事,所以在此地乾脆報紙也不訂了。我這個小房子裡頭沒有電視,也沒有收音機,什麼都沒有,天天天下太平。甚至於問我今天是幾月幾號都不知道,你看這多好!這個分別都沒有了。我這確確實實年月日不曉得,現在只記什麼?星期天、星期幾,因為要講經排的課,星期幾知道,年月日不曉得,都不知道了,都得要問問人。心容易定,容易得定。不要知道事情多,知道事情多絕對不好,知事多煩惱就多;認識人多,是非就多,也不要認識人,我的心比較清淨,真的是得力於這個。你們同修常常見面,面孔很熟,有的時候名字也知道,名字跟人對不起來,不曉得是貴姓大名,不曉得,對不起來。這對修行有好處,對世間人大概就不太方便,但是對於修行確實有很多的方便。這個講定善非常重要,念佛的功夫都在這一句裡頭,這個理一心不亂那是很深的禪定,事一心是比較淺一點的,功夫成片是更淺一點,但是統統要有定功。

  【散即廢惡以修善。】

  就是我們講斷惡修善,這是講散善,定善是念佛,這是正修,散善是日常生活。我們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前,我們的身體還在這個世間,在這個世間不能離開社會,你每天總是會對人、對事、對物,面對著社會應該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來生活?大師教給我們,要斷惡、要『修善』。善惡依什麼標準?諸位要知道,善惡的標準很多而且常常在變。我們中國人以為善的,外國人不以為是善;外國人以為是善的,我們不以為是善;古人以為是善的,今人不見得承認它是善;今人以為是善的,古人也不會承認這是善。所以善惡標準是因時、因地而不同,我們一定要知道,然後才能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就現實社會我們要能夠應付,應付得恰到好處,大家能夠歡歡喜喜和睦生活在一起,你不懂就不行。另外還有個絕對的標準,重要,絕對的標準是什麼?幫助你修行的。那個標準是什麼?凡是對自己有利益的都是惡,對眾生有好處的就是善。這個我們初學的人聽起來覺得怪怪的,好像不太能接受。你要曉得為什麼講它絕對的標準,前面跟大家提到了,佛給我們講,眾生跟佛差別在哪裡?但以妄想執著我們不能成佛了。要是念念都為自己著想,這就是我執,佛叫我們要破我執,我們天天在增長我執,我執很重是很大的障礙。

  說老實話,這還是修淨土法門可以帶業往生。修其他的法門有我執,就證不了阿羅漢果,換句話就出不了輪迴。三界六道,我執破掉了才超越輪迴,法執破了才能見性,所以一定要破執著,這是講絕對的一個標準。所以學佛的人念念不要為自己想,為佛法想,為一切眾生想,這個樣子執著自自然然它就淡了,這個對於自己修定有很大的幫助。所以這是個絕對的善惡標準,我們要牢牢的記住。不但我不能執著,因為什麼?所有一切煩惱,佛法裡面講二障,煩惱障,煩惱障從哪來?從我執來的,我要是沒有了還有什麼煩惱!煩惱就沒有了。所知障是從法執來的,法沒有了,所知障就沒有了。這兩種障礙沒有了,這是圓滿成佛。所以這是兩大障礙的根源,就是妄想執著,妄想是所知障的根源,執著是煩惱障的根源,這兩樣東西一定要把它破除掉。這是教給我們要斷惡、要修善。

  【三福九品。名為散善。】

  這是本經裡面,要詳詳細細給我們說明的,我們學佛,從哪裡下手、從哪裡學起。『散善』就是我們講的助修,「定善」是正修,說正助雙修。

  【思惟正受。即是定善。】

  什麼叫『思惟正受』?「思惟正受」,跟智者大師講法也不一樣,善導大師把思惟正受都看作是『定善』,就是正修。而智者大師他把思惟跟正受,分作正助兩樁事情;他這是一個,思惟正受是合成一個,這是兩個人看法不相同的地方。什麼叫正受?第八條講正受:

  【正受者。想心都息。緣慮並亡。三昧相應。名為正受。】

  可見得『正受』,就是《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受」是享受,「正」是正常。正常的享受,是心裡面什麼都沒有,那個享受是正常;這個心裡面有念頭、有思慮、有牽掛,你這個享受就不正常。所以這個享受,是不是真正的享受,要從這個地方來辨別,正受是正常的享受,我們俗話講,那個人真正有福。不正常的享受呢?福底下還要加一個字,那個人真有福氣,福底下有氣,有氣有得受的!那不一樣,不相同。正受,福下頭沒有氣,這下面是什麼?是德,福德,它底下有德。不正常的,說某人福氣很大,他有氣受,有福也有氣,那不正常。你在此地就能看出來,什麼叫正常,正常就是心地清淨,你的精神生活、物質生活那是真正享受,那是真正有福。物質生活有貧富不同,貧富是修得的,前世有修因,這一生有果報,是修來的。學佛的人前世沒修,我這一世修,這一世修得很勤快,這一世也能得到福報。這個不但在佛法理論上講得很多,事實上自古至今,只要我們稍微留意一點,我們統統能看到。《了凡四訓》是個例子,只是億萬例子當中的一個,這要真正肯修,福報可以隨心所欲,那叫真自在。怎麼個修法?還是前面所講的「息慮凝心,斷惡修善」,你就能得到。佛法裡面講求富貴得富貴,求長壽得長壽,有求必應,這是一點都不假,有求必應。所以求一定要懂得理論,懂得方法,如理如法的求,沒有求不到的。

  為什麼有求必應?因為所有一切法都是自性變現的,只要你的心行與心性相應,就有求必應;與心性相違背的,就求不應了,原理在此地,愈想就愈有道理。所以這個話不是騙人的,而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相信了,我們依照這個方法求,果然有效。我在最初早年接觸佛法的時候,初接觸佛法我認識朱鏡宙老居士,朱老居士那個時候在台灣創辦台灣印經處,那是民國四十二年,我認識他的時候剛剛學佛,他送我一本《了凡四訓》。我看了非常受感動,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修的呢?我求的有感應,是有求必應,不求的也有感應。我年輕的時候自己的習氣、毛病,跟袁了凡差不多,他那些壞習慣差不多我都有,他的好處我沒有,所以我的命不如他,比他差遠了。他短命,他的壽命是五十三歲;我的壽命比他還要短,這個看相算命算我過不了四十五歲。我也承認,我也相信,我認為我不應該有長壽,年輕的時候造業很多。我沒有求壽命,四十五歲那一年生了一場病,一個月就好了。所以四十五歲以後的壽命,我雖然沒有求,是這一生修的。我沒有福報,聰明智慧有,福報沒有,就前世,佛經上所講的「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我這點福報也是這一生修的,福報、壽命都是這一生修得的。所以佛家講有求必應,我是百分之百的相信,一點懷疑都沒有。因為本身這四十多年是實驗過來的,從實驗當中得來的,這是事實,所以與經典講的完全相符。

  我們講正受就是心地清淨,過去的已經過去了,不要再去想它;未來的還沒來,你何必去想它?能夠不想過去、不想未來。現在的,說現在,現在已經過去了,現在根本就不存在。《金剛經》上說三心不可得,過去、現在、未來不可得,所以還是什麼都不想這最高明,心地清淨。到心地真正清淨的時候,那個好處可太多了,雖然什麼都不知道,你一提起來什麼都知道,這是妙不可言!為什麼你會都知道?這是本能,你的真心起作用,只要人家一提你就能領悟,你就能悟出。所以說般若無知,這真正的般若是無知,它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現在人求學跟這個恰恰相反,這是違背了自性,什麼都要知道,結果是什麼?樣樣都不知道,所知道的都是錯誤的,都沒有正確的。所以還是佛教給我們正確,從無知,然後才無所不知;有知那真就變成有所不知,那大錯特錯了。所以把妄想、憂慮、牽掛統統捨掉,恢復自己的清淨心,這就相應,這就叫三昧。三昧是印度話,是梵語音譯的,它的意思就是正受,也翻作定,就是清淨心。

  【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

  如果你真正得清淨心,雖然沒到極樂世界去,在此地可以常常看見極樂世界。我們要問,極樂世界能看得清清楚楚,我們這個世界焉能不清楚嗎?當然明瞭。所以極樂世界看清楚了,我們娑婆世界六道輪迴的真相,你必定也是『了了分明』。善導大師在註解裡面特別告訴我們,而這句話非常重要,其他這些大德們沒說過的。他老人家說在我們這第十條:

  【此經定為凡夫。不為聖人。】

  這是肯定告訴我們,這個淨土法門,佛主要是對誰說的呢?是對我們『凡夫』說的。因為古來大德們有人主張,這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這個四品是聖人往生的,就是大菩薩們他們才有資格;從中中、中下這都是小乘聖人;大概是下三品才是我們凡夫,古人有這個說法。善導大師完全把它否定了,他說本經所講的,上上品到下下品這九品,統統都是為凡夫說的。這個說法,非常符合於經義,尤其是我們拿《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來對照一下看,他老人家說得非常有道理。

  【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淨土。】

  這是說明諸佛菩薩提倡淨土、宣揚淨土,普遍勸大家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本意何在?實在是看一切眾生輪迴太苦了。說實在話,我們在這一生當中,這一生經歷不算苦,六道輪迴是真苦,誰能免得掉?誰都逃不過。修行的人雖然是多,修學其他法門前面說了,我執要不能夠斷掉,不管怎麼樣苦修,不管怎麼樣的功夫,還是出不了輪迴。縱然是生到天道,天在佛法裡面講,有很多層次不同,一般講是有二十八層天。跟其他宗教講法不一樣,基督教、天主教講的天堂,天堂太多了,哪個天堂?天不止一個。生到天上去之後壽命長、福報大,但是他有享盡的時候,他不是永生,壽命到了還是要墮落。如果講在天上的感受,實在講跟我們人一生的感受沒什麼兩樣。如果我們看蜉蝣,在水上走來走去的那個小蟲,水上的蜉蝣牠的壽命只有幾個小時,牠幾個小時也是牠一生。如果蜉蝣來看我們人,人能夠活到八十歲、九十歲、一百歲,還不就像我們看非想非非想天人一樣,壽命八萬大劫,牠那個幾小時也是一生,我們幾十年也是一生。所以想到他們幾個大劫還是一生,感受沒有什麼兩樣,這才體會到輪迴之苦,苦不堪言。所以諸佛菩薩對於六道眾生非常的慈悲,憐憫這些眾生不容易超越輪迴,所以才給我們開這個法門。而這個法門的原始是阿彌陀佛,我們在《無量壽經》讀到這段的歷史,我們也知道一個大概。這個法門開了之後,換句話說,這六道苦難的眾生才能在一生當中得度,才能在一生當中圓滿的超越,這是阿彌陀佛無盡的慈悲、無盡的恩惠。十方如來讚歎,十方如來幫助阿彌陀佛接引廣大的眾生,這是我們在一切大乘經典裡面,處處都看到的,『是以勸歸淨土』。底下要給我們介紹的,這就細說三輩九品,每一品要具足哪些條件,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提供給我們修學做一個參考。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