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  (第二十七集)  1992/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3-005-0027

  請掀開經本二百二十七頁最後一行,從第四個字看起:

  疏【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故名深心。】

  前面是說明正行,這正行裡面又有兩種,一種是專念名號,專持名號,這屬於正定之業;第二像前面所說我們禮拜專禮阿彌陀佛,這一類包括前面所講的稱歎供養都是屬於叫助行。我們常講正助雙修,正助兩種都是屬於此地所說的正行。正行之外,我們所修一切善業都叫做雜行,這是我們一定要把它辨別清楚的,是屬於雜行。

  下面這就給我們談到得生淨土的問題。這個法門最重要的就像經上所說的「淨念相繼」,這是持名念佛最重要的綱領,能不能得生,就是這一句我們是不是真正能夠做到。淨念相繼就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叫淨念相繼。相繼就是不間斷,此地所講的『無間』。『若修前正助二行』,這正助二行就是三業專精。『心常親近憶念不斷』,這個功夫不間斷就是相續,三業專精是淨念,這就是淨念相繼,那這決定得生。

  如果修『雜行』,雜行就是念佛裡頭夾雜其他的善法,或是世間善法,或者是佛法裡面的善法。總而言之,他不是專念阿彌陀佛,專修淨土。夾雜這些善法,專精的心就常常要間斷,因為你心裡面念著別的善法,這樣也能夠迴向得生。但是諸位要曉得,這迴向得生關鍵就是在臨命終那一剎那,那個一剎那是不是念佛。如果最後這一剎那的念頭是念佛求生,這沒有問題,這就得生;如果最後這一念心裡想的是其他的善,這就不能得生。所以雜修確實不如專修。專修靠得住,雜修雖然說能往生,並不是有百分之百的可靠性,這是我們一定要明瞭的。這上面所說的,這叫做『深心』。深心,總而言之,都是屬於自利,即使是利他,利他最後的目的還是自利,這為了求生淨土,這是自利當中最殊勝的大利。再看第三:

  疏【三者迴向發願心。】

  這一條這是利他的,就是至誠心來對人,對人、對事、對物都在這一條裡面。

  疏【言迴向發願心者。過去及以今生。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隨喜他一切凡聖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實深信心中。迴向願生彼國。故名迴向發願心也。】

  這一條實際上就是大慈悲心,欲拔一切眾生之苦,予一切眾生真實之樂,在四弘誓願裡面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就是屬於『迴向發願心』。具體的修學,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說得很明白。我們過去雖然不知道,我們凡夫都有隔陰之迷,過去生雖然不知道,但是過去生中一定修有善根。凡夫無量劫來,這善惡雜修,有善有惡,我們將善根迴向。過去的善根,雖然我們不曉得過去世,要是很冷靜的思惟觀察,還是能看得出來。從哪裡看?從習氣上看。這習氣不是這一生的,多生多劫的。對人、對動物、對植物有愛心,有慈悲心,這就是過去生中的善根,以及這一生當中,我們接受佛的教導,接受世間古聖先賢的教訓,知道斷惡修善,身口意三業所修的善根。依世間賢聖的教導,所修的是世法的善根;依照佛菩薩的教導,我們所修學的是出世間的善根。這一條是講自己在這一生當中所修的。

  除了自己修的之外,我們還看到別人所修的。別人所修的,我們也可以把他所修的拿來自己迴向,這要懂得。怎麼能把別人所修的善變成自己的善?這叫隨喜功德。我們能夠生隨喜的心,就把別人的善變成自己的善了。隨喜他人,這個「他」是別人。『一切凡聖』,這別人有凡夫、有聖人,聖人是菩薩、阿羅漢,這些是聖人;凡夫是世間的賢聖,包括到二十八層天的天人,他們依舊屬於凡夫。他們所修的一切善,我們看見,我們聽到,或者我們在書本記載裡面讀到,能於『真實深信』當中生起歡喜心,對他的善行讚歎,對他的善行隨喜。

  這隨喜意義非常的深廣:第一對這個善行必須要肯定,這才能隨喜,第二要盡心盡力的效法。如果是現前的善行,我們應當盡心盡力去成就這個善行,這叫真的隨喜。不只是歡喜讚歎,我們有力量沒有去幫助他,沒有去助成他的善行,那這個隨喜就不圓滿。盡心盡力隨喜,他有多大功德,你就有多大功德,把這個功德也可以用它來迴向求生淨土。隨喜的功德不可思議,普賢菩薩在十大願王裡面就有「隨喜功德」這一條,這是菩薩行的十大綱領,它是其中之一。後面還有「恆順眾生」。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的心才能達到真正的清淨平等,因為清淨平等是得生西方最重要的條件。果然得清淨平等,往生到西方世界品位決定是在上三輩,這九品當中是上三品往生。這迴向要記住要真實深信中,這句非常非常重要。『迴向願生彼國』,這是我們在這一生修學當中,第一個願望,唯一的一個願望,這才能決定得生。下面一段開示很重要,我們要特別注意:

  疏【又迴向發願願生者。】

  這是講你真正願生,那你要具備下面所說的心理、態度。

  疏【必須決定真實心中迴向願作得生想。】

  這一句實實在在是決定我們這一生能不能往生,如果具有這一個條件,那可以說這個人決定得生。他這『決定真實』到什麼程度?下面說:

  疏【此心深信。由若金剛。】

  『金剛』是比喻,在礦物裡面金剛是最堅固的,能破一切物,一切物不能破壞它。所以佛常常用這個來比喻堅定的意思,這個心像金剛一樣的堅定。

  疏【不為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人等之所動亂破壞。】

  『異見』,異是不一樣的,見是見地,『學』是修學,『解』是了解,『行』是修行。即使在佛門大乘佛法當中,我們知道大乘在中國,宗派就有八個,大乘有八宗,每一宗裡面分的支派又有很多。不同的宗派,他們的見解不相同,他們依據的經論不相同,修行的方法不相同,這是我們在一生當中常常會遇到的。這些人也很慈悲,也很好心,遇到你就告訴你:這一句阿彌陀佛太簡單,恐怕不中用,還是多學一點靠得住。拜一尊佛,萬一阿彌陀佛太忙了不能來,怎麼辦?不如多拜幾尊,阿彌陀佛不來,還有別的佛來。我們聽聽,他說得好像也滿有道理,那你的信心就動搖,你的信心就被他破壞。這真正決定信心,無論聽人家怎麼個說法,決定不動搖,這才行;不為他所動,不會被他破壞。

  疏【唯是決定一心。】

  『唯』是唯一,專誠到了極處了,『決定一心』。

  疏【投正直進。】

  我只向這一條路上精進,決定不轉彎,決定不回頭。

  疏【不得聞彼人語即有進退。心生怯弱。迴顧落道。】

  『迴顧』是回頭,『落道』是退轉。如果聽到別人所說的你就退了心,就退轉。

  疏【即失往生之大益也。】

  這一生往生的機會你就當面錯過,那實在是真正可惜!這四行文,這四行不多,非常非常重要的開示,一點都不能夠疏忽。善導大師唯恐我們在現前遇到這個殊勝的機緣當面錯過,這個機緣確確實實像古人所講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我們這一生遇到了。不要認為這遇到不難,它挺容易遇到。如果你要出去打聽打聽,你才曉得我遇到這個法門還真的不容易。你去問問一些學佛的人,去調查一下,在中國、在外國、在全世界,那不學佛的人就不必說了,聞到佛法的人幾個人聽到淨土法門?知道有個淨土法門,幾個人聽到《觀無量壽佛經》?知道有《觀無量壽佛經》的人,又幾個人聽到善導大師的開示?確實不多。

  善導大師為我們解除了不少的疑惑,因為在他老人家之前,古時候的大德把這個經的意思講錯了,這在前面他老人家一樁一樁都給我們辨正過來了。古大德認為上三品往生的是大乘菩薩,凡夫沒分,中三品往生的是小乘聖者;換句話說,凡夫往生只下三品。他老人家告訴我們,古人這個說法不是佛的意思,佛的意思,九品往生統統是凡夫,他老人家說得太好了。凡夫往生為什麼品位不一樣?遇緣不同而有差別。我們今天遇的緣是最殊勝,要依照善導大師這話來說,我們今天遇最殊勝的緣,那往生都應當是上上品,上中品往生都對不起自己。所以這真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機會我們遇到了,假如是錯過,那多可惜!所以在這個地方真正是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一定要把握機椽,要認清事實,決定不能退轉,決定不可以疑惑。

  底下假設這個問答就太好了,真的叫我們把疑根都拔除掉,建立真實清淨信心。這就是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所說的「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我們信願具足,那就決定往生。這下面:

  疏【問曰。】

  假設有一個人提出這問題。

  疏【若有解行不同。】

  這是我們佛門的,我們修行的法門不一樣,我們念佛,他參禪、他學密,我們遇到了,這是解行不相同的。

  疏【邪雜人等。】

  這是不學佛的,學外道的。外道,有佛門以外的外道,有佛門裡面的外道,有打著佛教招牌的外道,現在在這社會時有所聞,這正是《楞嚴經》上所說的「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那個邪師就是此地『邪雜人等』,屬於這一類的。前面解行不同,那還是正法,他不是邪法。這一些人:

  疏【來相惑亂。】

  來的時候說了一大堆的道理,也引經據典,迷惑你、擾亂你。

  疏【或說種種疑難。】

  或者發出許多問題來問你,你也答不出來,最後倒被他所轉了。

  疏【導不得往生。】

  他最終的一個結論就是要說服你,證實你念阿彌陀佛決定不能往生,必須要改信他的教,要改修他那個法門,他的目的在此地。

  疏【或云汝等眾生曠劫已來。及以今生。身口意業。於一切凡聖身上。具造十惡五逆。四重謗法闡提破戒破見等罪。未能除盡。然此等之罪。繫屬三界惡道。】

  這說得的確是很有道理,也是事實。他提出這個問題,跟佛在經上講的沒有兩樣。我們確確實實無始劫以來以及這一生當中,造的惡比修的善確實要多。這個地方講得非常具體,『於一切凡聖身上』,凡是凡夫,不但是對人,包括畜生都在中。我們對人造的罪業,實在講還算輕,我們對於這畜生厭惡、殺害、吃牠的肉,這個罪業非常重,所以『具造十惡』。

  『五逆』,這個五逆,殺父、殺母,大概這兩種造的人比較少,我們還不至於造這個重罪。但是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三條比較容易造,雖然不是真造,有等流的罪,等是等於。阿羅漢,你到哪去找阿羅漢去?你想殺阿羅漢,阿羅漢都找不到,你怎麼殺法?阿羅漢是世間的善人,是世間人德學的榜樣。換句話說,我們對於世間有道德、有學問的人,輕慢他、藐視他、陷害他,那個罪過就等於殺阿羅漢,所以叫等流罪。佛是三界導師,人天眼目,當然佛的福報很大,一切護法龍天保護他,沒有人能夠殺害佛的,但是讓佛身上出一點血,這還是可以做得到。提婆達多出佛身血,舉的這個公案,是以惡心想害他,雖然沒有害成,這一念的惡心就犯了五逆的重罪。

  五逆罪裡頭最容易犯的,實在講就是這個兩條,一條是出佛身血。佛不在了,有等流罪,佛像,無論是塑的像、畫的像,惡心破壞,這就是出佛身血,是有惡意的。無意損壞,沒有這麼重的罪,所以講惡意的,瞋恨心來破壞的。另外一個就是破和合僧,破壞僧團。破壞僧團實在講多分都是在口業,妄語、兩舌,特別是兩舌。兩舌,挑撥是非,這個罪過就非常之重,使僧團裡面不能夠和睦相處,壞了僧團的規矩,壞了僧團的制度,使這個僧團在解行上都發生嚴重的障礙,這是破和合僧,這個罪是五逆罪。佛法的僧團,目的是了生脫死,圓成佛道,無論是哪一宗哪一派僧團目的是在此地。所以這擾亂的罪過是非常非常之重,這不通懺悔的。

  即使世間團體的利益,也必定大於個人,你害一個人罪小,你害一個團體罪就大。世間團體之大者莫非國家,損壞國家的制度秩序,教這一國的人都蒙難,那這個罪過就重,佛法裡面講因緣果報、講結罪,是這樣說法的。所以學佛必須要把心量拓開。人為什麼會造罪業?心量太小,只看到自己的利益,沒有想到大眾的利益,所以他才會造作罪業。這是五逆罪。

  『四重』是破戒,這是講的四重戒,就是根本大戒,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這叫四重戒。受戒犯了,這是犯重罪,不受戒犯了還是重罪。不能說是我沒有受戒,犯了大概就沒有罪,沒有這個道理,不受戒犯了還是重罪。

  『謗法』是毀謗佛法,這一條也很容易犯,佛門裡面常有。我修淨土特別讚歎淨土,對於其他的修行法門一律都毀謗,這是謗法。自古以來我們就可以看到很多,叫自讚毀他。我們說學禪的不好,那禪是不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也是。既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你毀謗他,豈不是謗佛、謗法、謗僧?依照那個方法修行的那是僧,你不就毀謗三寶?毀謗三寶,自己修行,哪有成就的道理?沒有!所以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很清楚、很明白。

  佛在《華嚴經》末後一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給我們做了一個非常好的榜樣。善財參訪的五十三位善知識,每個人所學的法門都不一樣,他們的態度沒有一個是毀謗別人的,都是自己謙虛讚歎別人。《華嚴》是世尊出現在世間第一部所說的大經;換句話說,修學的態度,在第一部經裡面就給我們講得清楚明白。真正佛弟子,我們跟其他宗派不相同的,就像一個學校,我們念的科系不相同,都是同學,都是成就戒定慧,只是方法不一樣。依據的義理不相同,方法不相同,我們的目的是戒定慧、是覺正淨,這完全相同。所以絕對不可以毀謗。

  『闡提』,這是梵語音譯的,中國意思是沒有善根的,沒有善根的人叫闡提。佛通常在大乘經上常說一闡提不能成佛。沒善根!這是佛在大乘經上常講的。可是世尊在最後法華會上講的就不一樣,法華會上說闡提也有佛性,他也能成佛。所以後人就稱《法華經》叫「成佛的法華」。別的經不能成佛,為什麼說《法華》成佛?《法華經》上承認闡提也能成佛,是這麼一個道理。其他大乘經上,佛是揀別闡提不能成佛,其他都可以成佛,是這麼一個道理。這是《法華》講得圓滿,《法華》講得究竟。

  『破戒』,這是受了佛的戒律,像在家受五戒、八戒(八關齋戒)、菩薩戒;出家受比丘戒、比丘尼戒,而不能夠遵守毀犯了,這叫破戒。這罪的輕重律有明文。底下『破見』,「見」是見解、思想,這個問題嚴重,古德常說:破戒有救,懺悔有救,破見就沒救。破見是什麼?不相信因果,不相信報應,對佛所講的話他懷疑不信,那這個沒救了。邪知邪見,這是重罪裡面非常嚴重的。嚴格的說,五逆十惡、四重、謗法、闡提、破戒都有救,在這部經上就講到,我們講到下下品往生,就是這些人。在臨命終時,地獄相現前的時候,遇到善知識勸他念佛求生淨土,他立刻就接受,馬上就念佛,一樣還得生,唯獨破見沒救。破見怎麼?遇到善知識跟他講,他不相信,那就沒法子,那就沒有救。

  我們現前業障也很深重,病痛苦難很多,根本的原因也都是這些罪業。假如我們真正發心懺悔業障,我們身體逐漸會好轉,我們環境逐漸會改善。如果破見那就不行,那你怎麼樣勤修,都得不到這想像當中的果報,所以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樁事情。這個見一定要讀誦大乘,要常常思惟佛菩薩的教誡,長時間的薰習,我們對它明白、理解了才真正產生了信心,建立正知正見,這才能有救。這是說咱們這凡夫有這麼多的罪業未能除盡,這個罪業沒斷。『然此等之罪,繫屬三界惡道』。這些罪業果報在哪裡?果報在三惡道。現前如果這些罪業的現象現前,換句話說,這個人現在是個人身,是個人的樣子,這一口氣不來就到三惡道去,這是繫屬於三惡道的。

  疏【云何一生修福念佛。】

  這是問你,怎麼可能你這一生當中『修福念佛』,你就不墮三惡道,還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疏【即入彼無漏無生之國。永得證悟不退位也。】

  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一身的罪業決定墮三惡道,修一點福、念幾句佛號就能生到這個『無漏無生』,永遠不退成佛這個地方去,未免是太便宜了。說出這些,實在講如果我們信心不能堅定,是很容易被他動搖。遇到這些人說出這一番大道理來,我們怎麼個應付法?

  疏【答曰。諸佛教行。】

  『教』是教學方法,是教學;『行』是修行。佛給我們講的理論、講的方法。

  疏【數越塵沙。】

  數量上講太多太多了,法門無量,不止八萬四千。

  疏【稟識機緣。隨情非一。】

  這四句是總答,是一個總綱領。佛說無量無邊的法門,『隨情非一』就是應機說法,這眾生什麼樣的根性,就給他說什麼法門,所以眾生根性無量無邊,佛的教行也就無量無邊。如果契機那就得度了,不契機同樣不能得度,教一定要契機,『稟識機緣』是非常重要。請看下面文:

  疏【譬如世間人眼可見可信者。】

  這舉一個簡單的比喻,我們世間人可以見到的,當然你可以相信。

  疏【如明能破闇。】

  這你相信,晚上這個房子點一盞燈就亮了,黑暗就沒有了,這你看到的,你會相信。

  疏【空能含有。】

  我們這個房子空的,所以可以桌椅板凳擺這麼多,塞進來,它可以『含有』。

  疏【地能載養。】

  地能載物,地能養物,一切動物、植物都離不開大地。

  疏【水能生潤。火能成壞。如此等事。悉名待對之法。即目可見。千差萬別。】

  這是你親眼所見的,你當然相信。這親眼所見的那就太多太多,『千差萬別』。

  疏【何況佛法不思議之力。豈無種種益也。】

  世間法都這麼多,千差萬別,佛法一樣也千差萬別,也是多得不得了,世間這些萬物也都有利益,何況佛法?

  疏【隨出一門者。即出一煩惱門也。】

  佛的法門很多,教給你超出一門,你就斷一條煩惱。

  疏【隨入一門者。即入一解脫智慧門也。】

  這是敘述佛法無量無邊,它有無量無邊的利益,都是幫助眾生斷煩惱、開智慧的。

  疏【為此隨緣起行。各求解脫。】

  這兩句話就太好了,我們彼此不要勉強,你也不要勸我,我也不必勸你,我們各人修各人的就好。彼此互相讚歎,大家在一塊歡歡喜喜,不要再起爭執,這就好了!底下說:

  疏【汝何以乃將非有緣之要行。障惑於我。】

  你修的那個法門,你認為很好,不適合我,我不喜歡。你喜歡,我不喜歡,你為什麼拿我不喜歡的,來找我的麻煩,來迷惑我、來障礙我?這話講得好!

  疏【然我之所愛。即是我有緣之行。即非汝所求。】

  我學的這個法門我喜歡,我喜歡,那我跟這個法有緣。你不喜歡,那當然跟你沒有緣,你不願意學這個法門,但是它跟我有緣。

  疏【汝之所愛,即是汝有緣之行。亦非我所求。】

  同樣一個道理,你喜歡那個法門,那個法門跟你有緣,我不喜歡,跟我沒有緣,這是事實。

  疏【是故各隨所樂而修其行者。必疾得解脫也。】

  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各人隨著他喜歡、隨著他愛好修學的法門,都會很快得到解脫,這是真的,所以不必勉強,這個事情勉強不得的。但是世間人,雖然說他愛、他喜歡,他是感情用事,那個愛與喜歡都不是真的,所以他愛那個法門、喜歡那個法門,修了幾十年還一樣都得不到,什麼原因?他不是真愛,他是假的。如果他是真的,他真喜歡禪,他在禪裡面決定得成就;他真喜歡密,他三密一定相應。他都達不到這個境界,換句話,他不是真愛。他並沒有死心塌地,並沒有用真實心去修,他是修著玩的。修著玩的,還要找人的麻煩,還要破壞別人的修學方法,這是造業!

  因此我們學佛,我們修淨土,對於其他大乘修行的人,無論他修學哪一個法門,我們都讚歎。同時可以提醒他,如果你那個法門要不能成就,最後迴向求生淨土一樣往生,提醒他這一句。這話是真的是假的?真的。咱們《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最後的一段就是說修學大乘的人,無論修學哪個法門、無論讀誦哪一種經論、修學哪一個方法,或者是念哪一個佛菩薩,統統沒有關係,你只要把功德迴向求生淨土,全都能夠得生。慈舟大師判那一段經文叫「一心三輩往生」,可見得淨土法門非常廣大。專修決定往生,雜修也能往生,雜修要認真的迴向就行,這要知道。因為什麼?他有緣的這個法門,他容易成就。譬如在我們本省有一些同修特別喜歡《地藏經》,他每天念《地藏經》,念地藏菩薩名號,跟地藏菩薩非常有緣,能不能往生?能。只要你讀誦、持名天天要迴向,迴向發願求生淨土就行。

  疏【行者當知。】

  這是叫著修行的人應當要知道。

  疏【若欲學解。從凡至聖。乃至佛果。一切無礙。皆得學也。】

  這兩句的開示很重要。佛門一個是解,一個是行,學佛的目標不一樣。如果他學佛的目的,只是想了解了解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是些什麼,那行!所有的大乘經、各種法門你都可以涉獵,沒有妨礙,你目的是在求解。我們世間講的是,目的是在學問,目的是在常識,這沒有妨礙的,可以學的。

  疏【若欲學行者。】

  那就不一樣了。要講到真正修行:

  疏【必藉有緣之法。少用功勞。多得益也。】

  前面一句就是現在人講的佛學,佛學可以,你可以廣學多聞;後面這一條學佛,學佛不行。學佛要一門深入,決定不可以學雜、學太多,那是決定有妨害的。為什麼?學佛一定是成就戒定慧,目的在此地。成就戒定慧、成就覺正淨,目的在這裡。所以這解跟行不一樣。但是諸位必須要知道一個事實,有解沒有行,決定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他的結果還是生死凡夫;有行沒有解,在一般大乘法裡面能夠得定,依照這個法門修學能夠得定,也不容易超越三界。

  為什麼說不容易?那個雖然得定,定功的深度不夠。超越三界的定,《楞嚴經》上講的是第九次第定,第九定,四禪八定都是屬於世間禪定,換句話說,不能超越三界,第九定才能超越。能不能達到這個標準?這就太難太難。如果在淨土宗來說,換句話說,這世間八種禪定,我們連初級禪定都還沒有達到也能往生,這就容易。所以佛在《無量壽經•三輩往生》後面開出,對一般修學大乘功夫不到家的,將那個功德迴向求生淨土也能往生,這真正是慈悲到了極處,真正是普度一切眾生。所以解跟行,我們一定要把它辨別清楚。

  在我們一生當中,既然把這些事實真相搞明白,我們就要決定我們的目標,還是以往生為第一?還是以求解為第一?這個事情是自己的事情,別人沒有辦法給你做主。但是我在此地可以奉勸諸位、提醒諸位,「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如果不能往生,你就把三藏十二分教統統搞清楚、搞明白了還是沒用。真正聰明人、真正覺悟人曉得生死要緊,如果把這樁事情看重,要真正解決這個問題,行比解重要!我們死心塌地把這一句佛號念好。解算不了什麼,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再求不遲,這才是叫真正聰明人。

  真正要在行門上用功夫,必須要把世緣放下,放下就是心裡頭不要再牽掛。把佛法也要徹底放下,古來祖師們說得很好,蓮池大師就講得很好,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讓給哪些人悟?求學的人,讓他們去悟去。八萬四千行也饒給別人行,哪些人行?不信淨土的人,讓他們去行去。不著急了生死出三界的人可以學那些法門,真正知道生死事大,急著要超越三界的,那你就老實念佛。所以到最後,這是一本《阿彌陀經》,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少用功勞,多得益也』。這一點都不假。大師這一段的開示,的確把我們的根本疑慮斷除,我們也學會應付一些異解、異學、異見、別行的人。遇到這些人,我們也曉得我應該怎麼樣對他說,既能夠堅定我自己的信心,也不傷他的顏面,這很好、很圓滿。再看底下一段,這下面一段大師給我們說了個比喻,比喻也非常之好:

  疏【又白一切往生人等。】

  我們看大師用的這個句子,實在講是恭敬到極處了,『白』這一個字是下對上的敬詞。『一切往生人等』,就是你真正下定了決心,我這一生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你就是其中之一,大師這番話就是對你說的。

  疏【今更為行者說一譬喻。】

  『行者』就是專心修學淨土法門的人,給你說一個比喻。目的:

  疏【守護信心。以防外邪異見之難。】

  防護你遇到這邪門外道來找麻煩的,來破壞你的,來動搖你信心的,怕的是這個,給你說個比喻。

  疏【何者是也。】

  什麼比喻?

  疏【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

  這是比喻有個人他出去旅行,往西面走,路程相當遙遠,有『百千之里』。

  疏【忽然中路見有二河。】

  他走到半途遇到有兩條河。

  疏【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

  當然他舉的這個都是比喻,後面有說明。『火』是瞋恚之火,『水』是貪愛之水,這裡頭有貪瞋痴。這修行人一天到晚跟貪瞋痴攪和在一道,就是你現在走到這兩條河的當中。

  疏【二河各闊百步。】

  這兩條河各寬百步,百步之寬你超越不過去。

  疏【各深無底。南北無邊。】

  沒有邊際,可見得這貪瞋痴的嚴重。

  疏【正水火中間。有一白道。】

  這兩條河的當中有一個小路,這個小路太小了。

  疏【可闊四五寸許。】

  這像個獨木橋一樣,四五寸的這麼個小路,這比喻什麼?你那個貪瞋痴念頭裡還有一點點善根,這個善根就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麼一點善根在,比喻這一點善根。

  疏【此道從東岸至西岸。亦長百步。】

  這就這麼一點點善根。

  疏【其水波浪交過溼道。】

  這個『水』就是貪愛,貪愛有的時候把你求生淨土的念頭打斷,這就好比把這一條白道浸溼了。

  疏【其火燄亦來燒道。】

  『火燄』是瞋恚,一有嫉妒瞋恚心又把佛號打斷了。

  疏【水火相交。常無休息。】

  這一句佛號跟貪瞋痴天天在交戰,天天在打仗,沒休息。

  疏【此人既至空曠迥處。更無人物。多有群賊惡獸。見此人單獨。競來欲殺。】

  這幾句比喻這個修行人雖然有這麼一點善根,常常被貪瞋痴淹沒掉了,又遇不到善知識,成天跟這些惡知識攪和在一起。『群賊惡獸』,這都是講的惡知識,這惡知識要拖你下水。

  疏【此人怖死。直走向西。】

  這個人恐怖了,怕死,一直往西面跑。

  疏【忽然見此大河。即自念言。】

  跑到這個河邊上了,這心裡想:

  疏【此河南北不見邊畔。中間見一白道。極是狹小。二岸相去雖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正欲到迴。】

  『到迴』就是倒退,這是走到這個地方進退不得了。你要倒退;

  疏【群賊惡獸漸漸來逼。正欲南北避走。惡獸毒蟲競來向我。正欲向西尋道而去。復恐墮此水火二河。】

  這四面都有災難進退不得。

  疏【當時惶怖不復可言。】

  這時候恐怖到了極處。

  疏【即自思念。我今迴亦死。】

  回頭也死。

  疏【住亦死。去一死。】

  『住』是不動,不動也死;『去』是走,走也死。總而言之,死定了。

  疏【一種不免死者。】

  無論走哪裡都是死路一條,都是危險道。實在講是說我們今天處在這個世間就是這個狀況。而且怎麼樣?說實實在在話,步步都是陷坑,步步都是通到三惡道,怎麼樣小心謹慎都沒有辦法避免。他這個比喻比得很好,我們今天面臨的狀況就是這個樣子。所以這聰明人下定決心,反正死定了,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也要死,就念阿彌陀佛,那不再考慮了,一心一意念阿彌陀佛了。即自思念:

  疏【我寧尋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應可度。】

  這就是專門選擇這些小路,這當中四五寸的白道,我就走這條路,一直走去。

  疏【作此念時。東岸忽聞人勸聲。】

  聽到東面岸上有人勸他。這東岸聽到聲音,這是比喻釋迦牟尼佛的遺教。佛不在了當然見不到人,但是佛的經典在,我們讀了經典,等於聽到音聲在勸我們求願往生,釋迦牟尼佛在勸我們。

  疏【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無死難。若住。即死。】

  你要是停止不走那就是死路一條。你勇猛向前去,這是一條好路。

  疏【又西岸上有人喚言。】

  這個『西岸』就比喻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接引。

  疏【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你一心過來,佛以本願威神加持保佑你,你決定不會遭到災難。一個在勸你去,一個在迎接你、在歡迎你。

  疏【此人既聞此遣彼喚。】

  『此遣』是釋迦牟尼佛在這邊勸我們去,阿彌陀佛在西方世界呼喚我們、接引我們。

  疏【即自正當身心。決定尋道直進。不生疑怯退心。】

  這個時候我們就要下定決心,勇猛直前,不懷疑、不退轉,這一條路就決定走通,決定免除一切災難。今天時間到,我們就講到此地。這個比喻還沒說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