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  (第二十三集)  1992/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3-005-0023

  請掀開經本二百零四頁倒數第四行,請看經文:

  經【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

  這是第十三觀「雜想觀」,這一章是觀像念佛。在本經總括十六觀,世尊教給我們修往生的方法,總有三種:第一個,從初觀落日懸鼓一直到前面第十二觀,都是屬於觀想念佛;這一觀是屬於觀像念佛,比前面觀想要容易;到第十六觀是教給我們持名念佛。佛在許許多多大乘經裡面說法的方式,都是把最重要的放在最後。像我們在《華嚴》看到五十三參,最後普賢菩薩代表的大圓滿;在楞嚴會上,最後我們看到大勢至、觀世音菩薩代表首楞嚴大定的修學,都是把最要緊的放在後面。在本經他把持名念佛放在後面,這意思也就是告訴我們往生西方修學的方法,持名是第一。

  今天我們看這觀像,觀像最重要的要把假的佛像當作真佛來看,那個真誠恭敬心才能夠生得起來,才會有感應;而且修這個法門實在講要很有福報、很有時間,家裡面有莊嚴的佛堂,佛堂中要供養好像,莊嚴的好像。不能離開佛堂,離開佛堂就看不到佛像,你的功夫就中斷,所以要有時間,要有人照顧,不必為衣食操心,樣樣都有人伺候著,這樣大福報的人修這個法門行,這一般人沒有這麼大的福報。我們看看這個修學方法,開頭第一句世尊就告訴阿難及韋提希,當然也就是告訴我們。『若欲至心生西方者』,這句話是大前提,假若,至心是真心,你真心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想見阿彌陀佛,這個心願是真實的,佛就教給你方法。

  經【先當觀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

  這『一丈六』也就是世尊在世所示現的高度,現在許許多多大的寺院裡面,大殿上供的佛像多半還是用這個標準。善導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觀像以表真,想水以表地」。我們前面讀過,西方世界的大地是琉璃,所以第二觀教我們觀大海結冰,觀琉璃寶地,是取這個意思。

  經【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這就是說明西方世界真的佛太大了,身量太大了!我們凡夫的心量太小,觀不出來。這才不得己教我們觀劣應身,就是觀跟我們這個世間人長短差不多的,用這個方法。

  經【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

  這段是說佛的本願是要度一切眾生。換句話說,要度一切眾生一定要用無量的善巧方便,大的像觀不成,觀小的。如果這一丈六的像還是不容易觀,可以觀更小的。我們現在把佛像可以說都塑得很小,便利入觀,用意也是在此地。由於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一定能成就,就是觀想一定可以成,可以觀成。這個觀成就是時時要想像,當你想像的時候,這個佛像就現在面前。像前面所說的,睜開眼睛佛像在眼前,閉著眼睛佛像還在眼前,這才叫成就。雖然在這一觀裡面觀像念佛,諸位仔細想想這種功夫比持名的確是要難一點。所以這四種念佛,持名是最為方便的,不但最方便,它的效果也最為殊勝,這講到後面再跟大家做詳細的報告。

  經【但想佛像。得無量福。況復觀佛具足身相。】

  這段是說的利益。『想佛像』就得很大的福報,這話怎麼講法?我們今天造像一定要根據佛在經上所講的《造像量度經》,要根據經上所講的來造,一定要把佛像三十二相要明顯的突出,使我們一見他這三十二相就非常之明顯。相是果報、福報,有果必有因,這個意思是教我們從果報裡面立刻顯示出佛在過去因中所修的大行。如果我們也希望得到這個殊勝的果報,就不能不修因,見到果就想到修因,善因善果,惡因就惡報。面對著佛像,惡念全都沒有了,面對佛像惡念都消除,善念自自然然而生,這就得福。所以常常觀佛像就『得無量福』。

  那要觀佛的真身,『觀佛具足身相』,這是講什麼時候?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娑婆世界觀佛像就得無量福,那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天天親近阿彌陀佛,天天觀阿彌陀佛的真身,那他的福報不能比。就像經上所講的,《無量壽經》上所講的忉利天主、夜摩天王、他化自在天王,沒有辦法能跟佛相比。

  經【阿彌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

  這『八尺』就更小了。所以這說明佛的『神通如意』,這在六通裡面講叫如意通,也叫做神足通,就是『變現自在』。我們看小說《西遊記》孫悟空有七十二變,這個七十二變是屬於神足通,屬於如意通。他是如意通之小者,怎麼小者?只有七十二,七十三變就沒有了。佛的神通如意是無量無邊,能應眾生的心量;大心量的眾生就現大身,所以在西方極樂世界現大身,在華藏世界現大身。為什麼?都是屬於大菩薩們,《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大在哪裡?心量大!心量大,果報就偉大,依正都大,所以他的正報身體就大。所以對大心量的人現大身,對小心量的人就現小身,隨類現身,無不自在。

  經【所現之形。皆真金色。圓光化佛。及寶蓮華。如上所說。】

  這個地方特別給我們顯示出,佛現身雖然現小身,但是他的光、色以及光中種種化佛那個莊嚴沒有兩樣。現大身如同前面經上所說的,現小身也不例外,具足莊嚴。

  經【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於一切處。身同眾生。】

  兩位菩薩與阿彌陀佛是一體的,前面跟諸位報告過,有佛就有菩薩,有菩薩就有佛。如果從表法上來說,佛代表真如自性、代表本體,菩薩代表從體起用。體不說話的,諸位讀《華嚴經》很容易能看出來,《華嚴經》全是菩薩說法,佛沒說法。佛為什麼沒說法?佛是本體,還有什麼好說的,無法好說。從體起用,這個作用就可以說法,所以全是菩薩說法。

  菩薩一定要兩位,他就代表圓滿,一個代表是智,一個代表的是行。一個智,一個行,就把所有的作用全都包括了,所以不需要第三個。我們看許許多多的造像,像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兩位侍者是迦葉尊者、阿難尊者;阿難代表智,代表智慧,多聞第一,代表解門,迦葉尊者代表行門,一個解,一個行。西方三聖,阿彌陀佛代表本體,大勢至菩薩代表解門,他理智!觀音菩薩代表行門,慈悲。毘盧遮那如來兩位侍者是文殊、普賢,文殊代表智,普賢代表行。你看看這佛門裡面造像一定是一佛二菩薩,三位一體。所以見到一個必定那兩個都在。觀音、勢至『於一切處』,這就是《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普門示現,三十二應」。『身同眾生』,這是劣應身同眾生,勝應身同菩薩,在哪一個法界就現那個法界的同類身,這樣才能夠利益一切眾生。

  經【但觀首相。知是觀世音。知是大勢至。】

  我們看菩薩的頭部天冠當中的標誌,這天冠裡面有一尊立佛,這是觀世音菩薩;如果天冠當中是一個寶瓶,這是大勢至菩薩。其他的這兩位菩薩長得是一模一樣,很不容易辨別,就是告訴我們觀首相就能夠辨別,觀其他的是很不容易辨別。在我們中國塑造菩薩形像,是特別觀世音菩薩手上拿著淨瓶楊柳,你看到這個也知道這是觀世音,那就沒有看錯。大勢至菩薩手上通常是拿一朵蓮花。

  經【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

  這兩位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助手,他們教化眾生的範圍實在是無量無邊,絕對不是像一般大乘經上所說的一尊佛的教區是一個大千世界。像我們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的教區是一個大千世界,這個大千世界叫娑婆世界。一尊佛教化一個世界,這是非常非常的普遍,非常非常之多。佛告訴我們也有佛的福報很大,教化兩個大千世界、三個大千世界,乃至於十個大千世界,有的,不是沒有。唯獨阿彌陀佛的教區沒有限量,盡虛空遍法界都是阿彌陀佛的教區。諸位要曉得既是阿彌陀佛的教區,當然也是觀音、勢至的教區。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原來他的感應是盡虛空遍法界,真實不可思議,超越一切諸佛。末後這一句總結:

  經【是為雜想觀。名第十三觀。】

  這個註解希望同修們自己去看。這一卷我們講到這個地方就做一個總結。大家請看二百一十頁,這是以上的一個總結。

  疏【又就前請中。】

  這個『請』是韋提希夫人啟請,世尊來答覆。

  疏【初從日觀下。】

  這個『日觀』是十六觀的第一觀,日觀。

  疏【至華座觀已來。】

  『華座』是第七觀,從第一到第七。

  疏【總明依報。】

  觀西方極樂世界的環境,觀他的環境,『依報』。

  疏【二從像觀下。】

  『像觀』是第八觀,觀阿彌陀佛的像。

  疏【至雜想觀已來。總明正報。】

  『雜想』是第十三觀。這一段是說的『正報』,觀佛、觀菩薩,這是觀正報。

  疏【上來雖有依正二報不同。廣明定善一門義竟。】

  善導大師將這部經分為定善、散善,定善到這個地方講完了,往下就要講散善。散善,首先跟我們說的就是九品往生。這「上品上生章」是全經的精華,非常重要!假如我們為人家介紹《觀無量壽佛經》,時間要不夠的話,我們介紹本經的重點,重點確確實實是以「上品上生章」為第一重要,它對我們修學確確實實有很大的幫助。這段經文善導大師把它列在散善裡面。我們看第四卷「散善義」。

  疏【從此已下。】

  我們先看解釋,善導大師的解釋。

  疏【次解三輩散善一門之義。】

  『三輩』,上、中、下三輩,看三輩的散善。

  疏【就此義中。即有其二。】

  這散善裡面有兩個意思。

  疏【一明三福以為正因。二明九品以為正行。】

  世尊在一開端就為我們說出『三福』,「三福」是一切諸佛修行成佛的根基。諸位要知道定善是修念佛三昧,是修定,這個定修不成,不得已而求其次是散,是散善。憑著善心能夠在少許的時間攝心都能往生,這個法門才真的廣大,一切眾生才真實得度。如果照前面定善標準來講,不能普度眾生。像前面這十三觀幾個人能做得到?確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就不是最殊勝的法門,那最殊勝的法門是什麼人都能做,這才叫最殊勝。什麼人都能夠在一生圓滿成佛,這個法門是第一殊勝!所以最殊勝的是散善。因此這三福是決定不能夠忘記,這個地方要詳細的來給我們說明。

  疏【今言三福者。第一福。即是世俗善根。】

  裡面有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世間善根。

  疏【曾來未聞佛法。但自行孝養仁義禮智信。故名世俗善也。】

  這『仁義禮智信』就是「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把它歸納起來就是仁義禮智信;慈心不殺,仁!所以它是世俗的善根。世間的善人臨命終時遇到了善友,教他念佛求生西方,他要一肯接受,立刻肯念,這臨終十念往生。諸位要知道,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惡人臨終遇到善友,十念都能往生,何況是善人,那當然往生。這個地方跟我們講得很明白,世間善人臨終念佛往生,這一念十念往生,品位是中品下生,是這樣的位置。下三品?下三品是造作一身罪業的人去往生的。這善人,世間善人,所以他的品位高,在中品下生。我們今天聞了佛法,依照佛法來修行,從善導大師這個開示裡面,我們的品位至少應該是中品中生以上才對,這中品下生是沒有聞過佛法的。這是善導大師給我們說的。這是第一福。

  疏【第二福者。此名戒善。】

  就是小乘,小乘持戒很嚴。

  疏【就此戒中。即有人天聲聞菩薩等戒。其中或有具受不具受。】

  這個『具受』就是受得很圓滿。或有『不具受』,不具受的就是沒有受到具足。譬如通常在家同修五戒裡面,他受一條戒可以的,受兩條戒也可以的;受一條戒叫少分戒,受四條戒的叫多分戒,五條統統都受的叫具足戒,他就圓滿了,受得圓滿了。所以這個戒律可以一條一條受的。從前人受戒謹慎,自己一定要思量,哪一條我可以做到我就去受,接受;做不到的就不受,古人是這樣的。現在人都講求面子,做不到也受,受了怎麼樣?底下講:

  疏【或有具持不具持。】

  『具持』,你所受的統統都做到,這叫具持。譬如說,他受五戒,他受一條不殺生戒,他這一條真做到了,這叫具持,他真的做到了。受兩條戒,兩條都做到了。受兩條,只做到一條叫不具持;這受一條,那一條也沒有做得很圓滿,也叫不具持。所以有持戒,有具持、有不具持。

  疏【但能迴向。盡得往生。】

  這就是說明縱然受少分戒,持得不圓滿,你能夠盡心迴向也能往生,為什麼?連世間善從來不學佛的都能往生,何況學佛,雖然佛的教戒沒有圓滿做到,但是並沒有犯過失,不過就是小善,沒有什麼大善,這統統是善人,持戒的善人。前面第一福是世俗善人,不知道佛法的,這是持戒的善人。大家一定要曉得世間善他一定統統具足,又加上佛法持戒之善,所以他的品位自然是在中品中生,是這個意思。

  疏【第三福者。名為行善。】

  『行』是行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善。

  疏【此是發大乘心凡夫。】

  諸位一定要把這個文字看清楚,『發大乘心凡夫』,不是聖人。聖人我們就沒分,發大乘心凡夫,我們有分,我們能做到。

  疏【自能行行。】

  自己能夠將佛的教誡把它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

  疏【兼勸有緣。】

  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這是『自能行行』;後面勸進行者,這就是『兼勸有緣』,不但自己修善,而且還能夠勸人修善。

  疏【捨惡持心。迴生淨土。】

  這三種都是善人。所以他往生,這是中品上生,這是第三福的。由此可知,雖然不修前面十三種定善,單修散善也一定能往生。

  疏【又就此三福之中。或有一人單行世福。迴亦得生。或有一人單行戒福。迴亦得生。或有一人單行行福。迴亦得生。】

  這是說明三福隨便修哪一福都能往生,這個法門才真的廣大。

  疏【或有一人行上二福。】

  前面兩種福。

  疏【迴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下二福。迴亦得生。】

  這三福當中任修一個能往生,修兩個也能往生,三個統統修,當然能往生。

  疏【或有一人具行三福。迴亦得生。或有人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惡邪見闡提人也。】

  假如這三種福統統不修,統統違背了,那就是『十惡邪見』之人。為什麼十惡?第一福當中有修十善業,十善業的反面就是十惡。不信三皈,不信戒律,不信大乘,那這是「邪見」。『闡提』就是沒有善根的人。

  疏【言九品者。至文當辨。應知。今料簡三福差別義意竟。】

  這個『九品』到底下經文再說明。這一段是把這散善的經義,首先為我們提示出來,讓我們明瞭。下面這第十四就是上品上生的上輩觀行。

  疏【十四就上輩觀行善文前總料簡。即為十一門。】

  經文雖然不長,大師為我們分成十一個段落。這十一個段落的名稱在佛法裡面叫科題,就是小標題,每一個段落的小標題名稱都列在此地。我們把它念一遍:

  疏【一者總明告命。二者辯定其位。三者總舉有緣之類。四者辯定三心以為正因。五者正明簡機堪與不堪。六者正明受法不同。七者正明修業時節延促有異。八者明迴所修行。願生彌陀佛國。九者明臨命終時。聖來迎接不同。去時遲疾。十者明到彼華開遲疾不同。十一者明華開已後。得益有異。】

  這是小科的科題,每個小段落的題目。

  疏【今此十一門義者。約對九品之文。就一一品中皆有此十一。即為一百番義也。】

  這向下一共有九段,就是『九品』。九品應當每一品都是這十一段,但是實際上這九品的文,文有長短不同,有些十一段統統都有,有些缺了幾段,這缺了一段是省略掉,可以省常常就省掉。但是要知道,如果是圓滿具足,一定是這十一段意思才能夠完整。

  疏【又此十一門義。就上輩文前總料簡亦得。】

  在這「上品上生章」裡面說得是最圓滿,大師為我們解釋,也解釋得最為詳盡。因為這一段經文是最契娑婆世界眾生之機,換句話說,是我們大家在這部經裡面真正得利益。得真實利益,實在講就在這一段經文上,它堅定了我們的信心。

  我們念佛,為什麼念佛不能往生?不能往生的因素不外乎兩種:一種是懷疑,像大經上講的,不是懷疑自己就是懷疑佛菩薩;第二種就是放不下,放不下就夾雜了,放不下世間法,放不下許許多多的大乘佛法,這麻煩就大。不但現在放不下,死了也放不下。這夾雜是很大的麻煩事。現在在台灣也常見,過去在大陸大戶人家、富有人家,這出殯的時候有和尚念經,也有道士,還有喇嘛,好多好多各式各樣的,叫夾雜。這就是說明不但活了夾雜,死了還要夾雜,哪裡會有成就?我們讀了這一章經文才完全明瞭要具備什麼樣的心態,具備哪些條件才決定往生,這非常非常的重要。好,現在請看經文,經文在二百一十四頁。我們先把經文做一個簡略的介紹,然後再看善導大師為我們的開示,那個開示就非常詳細。

  經【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這就是第一段「告命」。

  經【上品上生者。】

  這一句是第二段。

  經【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

  這是第三段總舉生類,要『發三種心』才能往生。這三種心總稱為菩提心,是佛在《觀經》上為我們說的。

  經【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這就是舉出這三心是往生的正因。諸位一定要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是圓頓大乘,如果不發三心決定不能得生。《無量壽經》上說得很清楚,上中下三輩本經開作九品,三輩九品往生第一個條件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這兩句。上上品到下下品沒有例外的,這我們一定要記住。也許有人要問,這造作罪業的眾生,像張善和臨命終時才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他立刻念佛,念不到十聲阿彌陀佛就來接他往生,我們要問他有沒有發三心?有。他雖然發了三心,他自己並不知道什麼叫至誠心、什麼叫深心,他不曉得,他真發了,至誠心是什麼?真心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就是具足圓滿的菩提心。他怎麼沒有發!真的發了,那一剎那發,一剎那就往生。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跟我們講菩提心,就是講真正發心求願往生的這個心就是圓滿的菩提心,他這個話說得非常非常之好!

  如果把菩提心解釋成至誠心、深心、發願迴向心,講了半天都講不清楚,我們也沒聽清楚;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給我們說「直心,深心,大悲心」,也是聽了愈聽愈迷惑。《起信論》的三心跟這個三心一對照,比較上明瞭一點。直心就是至誠心,這個心什麼叫直?真誠就直。這至誠是真誠到了極處,沒有一點虛假,這叫至誠;深心,好善好德;迴向發願心就是大慈悲心,不但自己要成就,深切期望著一切眾生個個成就。這三心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正因,這第一個因素。沒有這個心,雖然念佛,古人說你的佛號念到風吹不透、雨打不濕也不能往生。可見得發心跟念佛一定要相應。

  經【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

  除了具備這三心之外,還有一類的眾生,『三種眾生』也能往生。

  經【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

  你看這就是三福裡面的。

  經【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

  『六念』我們到註解再說。

  經【迴向發願。願生彼國。】

  這是第七段。

  經【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這是第八是講修行時間的長短。短的一天就成功了,長的七天也往生了,這真正不可思議!所以就是連法相宗的大師,窺基大師他也判彌陀法門為頓教,不是漸教,他的成就無比的快速。

  經【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

  這一段最長,這是第九段說明聖眾來迎。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觀音勢至還有許許多多的化佛、菩薩、聲聞大眾來迎接,場面之大,出乎你想像之外,你想像不到的。那你要問,這些人為什麼這樣歡迎你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講席當中也曾經有過提示,這些人是過去世中生生世世的家親眷屬、同參好友,他們精進,先往生了,我們不精進,墮落!今天我們功夫成就也往生,他們都高興,統統跟著佛來迎接。所以一見面我們宿命通現前,這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的神通,因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我們的智慧、能力忽然現前,無量劫前的家親眷屬朋友一見面都認識。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熟人多!娑婆世界人非常陌生,跟你有親屬關係的有幾個人?西方世界人太多太多,到那個地方才真正是永恆的聚會,再也不會散失。

  現前的父母、親屬如果在六道當中,無論他在哪一道,他的狀況你天天看到,他的音聲你也天天聽到,什麼時候得度機緣成熟,你一定來幫助他。這個得度機緣成熟就是對於這個法門能信、能願、能行,肯念佛了,你一定像觀音菩薩一樣三十二應身來幫助他,這是往生西方世界的好處。由此可知,不往生,我們的問題永遠不能解決,一定要真正往生才能夠解決問題,現前的問題,過去、未來統統都得到圓滿的解決,法門無比的殊勝。下面經文,第十段:

  經【生彼國已。】

  這第十段就一句。第九段很長,這最長的一段。這一段是講無障礙往生。底下是第十一段,講得益不同:

  經【見佛色身眾相具足。】

  就像前面觀佛所說的,像《無量壽經》所講的。

  經【見諸菩薩色相具足。】

  這是見的正報。

  經【光明寶林。演說妙法。】

  這是依報的莊嚴,說法的莊嚴。西方極樂世界無量莊嚴總歸納為三大類:依報莊嚴、正報莊嚴、說法莊嚴。這《彌陀經》上就是這樣歸納的。

  經【聞已即悟無生法忍。】

  這的確快速,這一聽就證得了『無生法忍』;換句話說,就將自己從凡夫的位置提升到七地菩薩以上。無生法忍就是阿鞞跋致。

  經【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

  這是《彌陀經》上講的。實在講,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晝夜,哪來的清旦?清旦是釋迦牟尼佛方便說法,我們這個世界有晝夜才有清旦,西方世界沒有。西方世界有蓮花開合,有這個現象,沒有晝夜的現象。所以以蓮花開合假定這時間的觀念,其實在那個地方時空觀念都沒有了。這時間、空間的觀念,佛在唯識裡頭講過,這叫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抽象的概念,沒有事實,不是事實真相,一切都是假設的,西方世界沒有。由此可知,西方世界人『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是隨心隨念的。我到十方無量無邊剎土每尊佛那裡去拜佛、去供養、去聞法,這個念頭一念都去了。每尊佛的面前都有你的分身,而你自己的身體在阿彌陀佛面前沒動,這樣子去的。

  經【於諸佛前。次第受記。】

  這句話《阿彌陀經》上沒說。見了諸佛如來,聽佛講經說法,佛一看到你是阿彌陀佛的學生,特別愛護,為你『受記』。「受記」,用現代話就是預言,預先告訴你,你將來什麼時候成佛,在哪一個世界成佛,成了佛名號叫什麼,度多少眾生,跟你說這些。諸佛如來給你受記。

  經【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

  這是說明『本國』他方,聞法受持利益無邊。末後一句是總結:

  經【是名上品上生者。】

  這上品上生的經文就這麼長,善導大師的註解我看超過十倍,所以這一段開示我們要用心來體會,決定不能夠含糊籠統的看過去。這前面一段我們把它念下去,保存註解的完整。

  疏【次下先就上品上生位中。亦先舉。次辯。後結。】

  這是把文分為三大段。

  疏【即有其十二。】

  這個『十二』是小段,三大段裡頭的分十二個小

  段。

  疏【一從佛告阿難已下。則雙標二意。一明告命。二明辯定其位。此即修學大乘上善凡夫人也。】

  這一句很要緊,我們要把它記住。大師告訴我們,上品上生是『大乘上善凡夫人』往生的,換句話說,我們就有分了。我們努力修善,斷惡修善,善惡的標準一定要能辨別清楚。這是講真想往生,那不想往生就另當別論,就說話也不要說得那麼真,是不是?真往生的就不能講假話,講假話對你往生是有障礙的。凡是於自己有利益的統統是惡,凡是能夠利益眾生的,那統統叫善,善惡的標準在此地。

  為什麼說凡是利益自己的都叫惡?諸位要知道,我們修淨土決不是這一生。這一生聽到這個法門能生歡喜心,佛在大經上告訴我們,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你說這個善根多厚!生生世世久遠劫以來,這個法門不曉得聽了多少遍,不知道修了多少回,為什麼都沒有去得了?就是沒有把自己忘掉。起心動念都替自己著想,捨不掉娑婆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就去不了。所以這一生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

  佛在經上常常教我們「以苦為師」,生活過得苦一點,清苦一點,什麼都不求,一切能放下,這往生的障礙沒有了,這才能夠走得了。因此綜觀三經,或者我們今天擴充講五經一論,「欣厭」兩個字非常明顯,厭是厭離娑婆,這真正要把它放下,要把它捨掉;欣是欣喜極樂世界,就是對於極樂世界要有非常強烈嚮往這個心,對於這個世界要認真把它放下、捨掉,我們的障礙就沒有了。所以這個地方所講的善惡標準在此地。我們一心嚮往極樂世界,一心想見阿彌陀佛,這是善。在這個世間除了積極這樣做法之外,我們盡心盡力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一切大眾,「勸進行者」,這是大善,跟阿彌陀佛度化眾生的本願完全相應,這才決定得生。所以不可以為自己想。縱然家親眷屬不明這個事實真相,他對這個世間種種貪戀,我們學佛明理的人不能不隨順,事上可以隨順,心裡不能隨順。心要清淨,要用智慧、善巧方便為家人培福,只要沒有太大的障礙,我們盡心盡力來修福。修福一定要依照經上所講的標準,我們才真正做到「大乘上善」。這四個字是我們現前修學的標準,我們要學大乘上善。

  疏【三從若有眾生下。至即便往生已來。正明總舉有生之類。】

  就是哪些人能往生?

  疏【即有其四。】

  這有四種。

  疏【一明能信之人。二明求願往生。三明發心多少。四明得生之益。】

  就是得生的利益。這就是經文裡面第三段總舉生類,經文上是很簡單,「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就是這四句。大師給我們講這裡頭有四種,四種生類。

  疏【四從何等為三下。至必生彼國已來。正明辯定三心以為正因。即有其二。】

  這裡面有兩個意思。

  疏【一明世尊隨機顯益。意密難知。非佛自問自徵。無由得解。二明如來還自答前三心之數。】

  這是說明本師釋迦牟尼佛,如果不是自己為我們說出來,因為他這個『徵』是說『何等為三』,這是佛自己說的,沒有人請問,這一句是徵。下面就解釋「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這為我們解釋了,把這三心說出來,這是明顯的利益。『意密』,這心裡面的密意就不是我們凡夫能夠知道的。其實佛哪有什麼密意?佛要有密意,佛就變成凡夫,佛沒有意思。佛只有一個願望,希望一切眾生斷惡行善,往生不退成佛,這是佛的意思,這是佛的願望。所以佛為我們說一切經、一切設施、無量的善巧方便,都是為了幫助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永脫輪迴,圓成佛道。底下這就解釋到最重要的核心,這三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這是往生淨土修學的重心。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