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  (第四集)  1992/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3-005-0004

  請掀開經本三十五頁倒數第四行:

  疏【第六會通二乘種不生義者。】

  這在淨宗修學也確實是一個問題。大師在此地為我們做一個詳細的說明,到底這二乘種性能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註解裡面說得很詳細。在這一段裡面有幾段開示非常重要。第一個是在第三十八頁,世尊告訴須菩提尊者說:

  疏【一切法皆是化。】

  這就是凡是現象都是自性變化所生的,六凡法界如是,四聖法界也不例外。我們要問: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化?『是化』。《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一真法界是不是化?也是化。諸位要知道,能化的不是別人,就是我們自己的真性,常講的我們自己的真心。正如同我們晚上睡覺作夢一樣,夢中所有的境界,無論是好的境界,還是惡的境界,到夢醒之後,我們都曉得原來是夢境。夢從哪裡來的?夢是我們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不是外面有東西變現到夢境裡,沒有這回事情,是自己心裡頭變現出來的。因為夢境很短,很容易醒過來,對這個現象我們了解比較清楚一點。

  但是現前這個世界,再擴展到整個宇宙,再往外擴大,像佛經裡面所講的無盡的世界、無盡的眾生,這從哪裡來的?還是自性變化出來的。所以《金剛經》上佛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為什麼是虛妄?因為它是變化所生的,它不是永恆存在的。這個變化所生的相,在我們感觸當中,好像它確實有一段相當長時間的存在,殊不知這是我們的錯覺。實際的狀況是什麼?實際狀況是這種變化的相續。這是佛在經論上跟我們說得很清楚,叫相續相。前面變的這個現象跟後面變的這個現象相似,一個一個相似繼續起來,我們就覺得這個現象存在,是這麼一回事情。就好像我們看電影,電影銀幕上所現的現象一樣,那是一張一張底片在那裡交替,是個相續相。所以宇宙人生的真相如是。

  所有這些變化它的性質就是有生滅。佛說我們這個世界有情眾生,我們今天講動物(佛家講的有情眾生就像現在人講的動物),動物有生老病死,這就看出他是個生滅相。植物有生住異滅,它也是在變化。植物的變化,我們觀察更容易明顯,像春夏秋冬四季它的變化就非常的顯著;礦物有成住壞空。在這三種物質裡面,礦物的觀察時間比較長一點。現在用考古的方法,確確實實證明了所謂滄海桑田,地形也有變化。現代科技發達,我們用高倍的望遠鏡看到太空當中的星球,有新生的、有爆炸毀滅掉的,這是世界的成住壞空。佛給我們說了一個總的現象,它是生滅相。

  那我們再要問: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生滅相?《華嚴經》上所說的毘盧遮那佛的淨土,華藏世界是不是一個生滅相?經上肯定的告訴我們,不是。為什麼都是真性變現出來的現象,一個有生滅,一個沒有生滅,這道理在哪裡?佛是很講理的人,他不隨便說話的。這現象之生,凡真有性就會有相,性是能變,相是所變,有能必有所,就如同有因必有果。我們六道凡夫用的是生滅心,所以現的相就是生滅相,生滅相是變幻無常。佛的境界,佛與大菩薩他們的心是真心,真心是什麼?真心是不生不滅。我們凡夫用的是妄心,這個妄心就是念頭,一個念頭起,一個念頭滅;我們用的確確實實是生滅心,所以變出來的現象是生滅的現象。諸佛菩薩變現的現象,是不生不滅的現象,就這麼個道理。

  生滅現象是自性變現的,不生不滅的境界也是自性變現的,統統是化。所以這個化裡面就有淨土,就有穢土;有法性土,有法相土。真心變的叫法性土,生滅心變的叫法相土,所以統統是化。如果我們把這個道理、這個事實參透,就恍然大悟佛所講的話沒錯:諸法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說諸法平等沒有高下?統統是自性變現,決定沒有自性,沒有自體,所以說一切法畢竟性空,這個性就是它的本體。一切法決定沒有它的自體,乃至於經典裡面所講的菩提涅槃亦復如是,那怎麼不平等?生佛平等。西方世界跟我們娑婆世界平等,理上平等,事上平等,作用上也平等,沒有一樣不平等。雖然是平等的這個現象,可是我們感受不相同。為什麼會有感受不相同?這裡面是迷悟有別。悟了他感受是清淨的,淨土、穢土都是清淨的。如果不悟,也就是迷了自性,那這個感受就有苦樂之分,就大大的不相同。這些都是佛菩薩講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當中的綱要為我們說出。

  我們明白了,佛還是要學;不但要學,要認真的學,為什麼?唯獨認真的修學,我們才能夠證得諸法實相,跟諸佛菩薩一樣,才能夠證得圓滿的覺悟,這佛經裡面講的圓覺,圓滿的覺悟;圓覺之後,這才真正達到究竟圓滿的離苦得樂。所以佛說經有兩個原則,一個原則是隨著我們境界而說,隨眾生的常識、隨眾生的理解來說。這我們很容易懂,一說我們就明瞭,就很容易接受。一個是隨他的見解而說,因此有許許多多的開示,我們聽了不懂,好像與我們的常識完全相違背,我們沒有辦法理解也沒有辦法接受,但是佛那個說法是說的真話;隨順我們的說法,也不能說是假話。諸位細細體會這裡面的意思,這才是真正佛沒有妄語,無論是隨俗諦說、隨真諦說,都是真實不虛,我們要從這裡面細心去體會。

  迷悟程度不相同,境界層次不相等,佛要教化這許許多多眾生,以我們世間人的觀察,那真是苦口婆心。他也有不思議的善巧方便,用現在的話說,教學的方法、手段無量無邊,只有一個目標,幫助我們開悟,幫助我們證得實相,這是佛教化眾生的宗旨目標。可是在眾生這一方面來說,可以說是無始劫以來就迷惑顛倒。這個迷,經上常講的迷倒(迷惑顛倒)是愈陷愈深。像掉在泥裡面去愈陷愈深,不會說是陷一步他會爬上來,這很困難、很不容易的。我們無始劫以來迷惑在六道裡面,一世比一世嚴重,麻煩在這個地方。所以佛縱然有圓滿的智慧,有不思議的善巧方便,我們依然不能得度。不是說佛的智慧不圓滿,不是說佛的方法不好,我們自己有業障,業障太深太重,對於佛的開示,我們很難體會。就是開經偈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往往把佛的意思錯會。尤其是佛不在世,留下來這些經典,我們看錯意思,想錯了,連個問的機會都沒有。佛在世,我們有過錯還可以問問,佛不在世,連問的地方都沒有,這就是業障深重。

  對於諸佛所證的究竟圓滿的境界,我們要想得到、要想契入,實在是很難。像《華嚴經》末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那個不思議解脫境界是什麼?如果要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入是什麼意思?入是完全明白,完全覺悟,那就是悟、就是入。也就是我們平常講的證得,你證到了。這是佛法教學最終的目標,佛教化眾生究竟圓滿之能事。假如我們不能契入這個境界,佛對眾生的教化就失敗。雖然教,達不到這個水準,達不到目標,這個教育就失敗。當然佛對於那些法身大士沒有問題,好教!對於大乘純善的眾生也好教,對於我們這些人難教!

  我們這些是什麼人?前面我們在這部經裡面讀過,善導大師給我們開示得很明白。所以諸位要記住,前面講九品,上三品是大乘極善之人。我跟諸位報告過,大乘心量大、見解廣,起心動念都能為一切眾生真實的利益著想,這就是大乘極善,念念想眾生的真實利益,這種人好教。中三品的人是小乘根性,也是善人,小善。什麼叫小善?小善雖然很善,他的思想見解不廣,他很保守。我們中國人常講擇善固執,他有那種固執的勁,所以他戒律持得很嚴。持戒精嚴,這是一種擇善固執。大乘人不一樣,大乘極善,雖然他的境界不是菩薩境界,他很接近,所謂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他是屬於這一類型的。這上三品、中三品都是善人,不造罪業。我們是哪一種人?我們是下三品的,造罪業的,罪業造的有輕重不同。如果造五逆十惡,那就是下下品往生;造作罪業輕一點的?這就是下上品,下中品的。我們是屬於造罪業的眾生,而這一類眾生難度。

  難度還居然有人得度,這是什麼原因?《無量壽經》上講得很清楚,我們這一生當中造善造惡與環境關係很大。俗話常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生活環境有關係,這就是善導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講的遇緣不同。我們遇的是善緣,這成就就很順利;遇的緣要不善,我們多少會受它的影響。很明顯的,像我們學佛,如果我們學佛運氣很好,一般人講運氣,運氣很好,這一開端就遇到好老師、好同參道友,那學佛就一帆風順,就進步非常的快速。假如一開端遇的不是真正善知識,把我們引入歧途叉路,這麻煩就大,從那裡面再回來很困難。難在哪裡?難在先入為主。這是我們要很慎重的。

  知道先入為主這個道理、這樁事實的重要。所以兒童讀書啟蒙的老師決定他一生。現在一般不太注重這個。古時候家長對於自己兒女上學,第一個老師,他非常慎重。這第一個老師他的選擇,學問不重要,為什麼?教小朋友不需要什麼高深的學問,德行最重要。就是要小孩跟著老師在德行上的薰陶,讓他從小把這個根扎下去,先入為主,這很重要。我們學佛法也是如此,我們接觸佛法,這第一個老師,那是關鍵的人物。

  今天善知識少,學佛一開頭就真遇到善知識,那運氣未免太好,很少人能遇到。縱然遇到,你對這個善知識有沒有信心?如果沒有信心,那就當面錯過,這就非常可惜。所以這樁事情仔細說來,還在一個「緣」字,你跟這個善知識有沒有緣分,關鍵在緣。沒有緣分,雖然跟他幾天,聽聽他的東西,也聽不出什麼味道來,再聽聽別人的,那個人說得也不錯。聽得愈多,學得愈雜,這頭腦就複雜,妄想就多,分別執著也多,對於自己修學造成了困難,造成了障礙。不知道佛法修學與世間法的修學不一樣。

  佛法修什麼?佛法修定。這諸位要知道,因戒生定,因定開慧,佛法的目的是開智慧。沒有智慧,你不能夠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你一定要有高度的智慧。高度智慧從哪裡來?從禪定當中得來。所以佛法修學不是別的,是修定。在淨土法門裡面就是修清淨心,《無量壽經》在經題上講得很明白,清淨心、平等心、覺心,「清淨平等覺」,就修這個。《彌陀經》裡面跟我們講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定。清淨平等都是定的別名,我們是修這個。所以最怕頭腦裡面搞得太複雜、太麻煩,這要不得。真正把這些問題肯定,認清楚,我跟諸位同修說,很難很難!

  馬上過年了,過了年我六十七歲。我二十六歲學佛,到今天我才真搞明白、才搞清楚。所以我常講,從前講的經都不作數,為什麼?沒搞清楚。搞清楚之後是個什麼現象?這所有經書東西統統不要了。以前我很喜歡經書,現在我看到經書都搖頭。才知道印光大師那個念佛堂裡頭只有一本《阿彌陀經》,了不起!我們比不上他,為什麼?他心真的清淨。你念這麼多經書就不如念幾本書那麼樣的專,那麼樣的精;念幾本書不如念一本書,真正做到專精。再往裡面專門深入下去,最後就一句名號,那一卷經也不要了,確實如此。

  為什麼念佛堂裡還要念一卷《阿彌陀經》?這一卷《阿彌陀經》是定心的。心裡面不定,有妄念,一部經念下來妄念沒有了,然後佛號提起,那個佛號才起作用。起什麼作用?「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才起相應的作用。所以這一卷經,通常三遍往生咒,或者是七遍往生咒,這目的都是定心的,都是把妄想念掉,以清淨心來念這一句佛號,也就是大經所說的一向專念、一心專念,就是這個意思。這不僅僅是釋迦牟尼佛,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採取阿彌陀佛這個方法,推崇阿彌陀佛接引的方法。依靠阿彌陀佛本願功德,能夠教所有一切眾生統統往生,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佛度眾生這個願才圓滿,佛對九法界有情眾生的教化才不至於落空,這真正了不起。

  這就是一切法門到最後統統歸到念佛法門。所謂是「千經萬論,處處指歸」,佛門也常講殊途同歸,統統歸到淨土,統統歸到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哪有二乘種不生的?那個二乘種不生,實在講是過分的執著不肯接受這個法門,那就沒有法子。只要他不堅持,對這個法門能夠生歡喜心,這是這個意思。因此十方小乘眾生聽到這個法門,生歡喜心發願求生,決定沒有妨礙,統統得生。這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當然過去生中的習氣很重,小乘的習氣很重,決不是一下就能夠改過來的,所以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他還證阿羅漢果,然後回小向大他那個速度很快。證得阿羅漢果,搖身一變就是菩薩,他的速度快。那一變成菩薩就是經上所說的「阿鞞跋致永無退轉」。所以這些事與理我們都明瞭才不至於產生疑惑,疑會造成修學的障礙。這是這一段的大意,文,同修們自己去看。

  疏【第七料簡韋提聞佛正說得益分齊者。】

  大師在這段裡面要告訴我們,韋提希夫人聽了釋迦牟尼佛的開示,她得的什麼好處?就是『得益分齊』。分是一分一分,齊是等齊,就是她所得的利益在菩薩階級裡面是跟哪一類的菩薩平等,等齊。這個文是這個意思,字面上是這個解釋。

  疏【問曰。韋提既言得忍。未審何時得忍。出在何文。】

  韋提希夫人說她得無生法忍,她什麼時候得的?哪一段經文裡面說出這樁事情?

  疏【答曰。】

  這是善導大師為我們開示的。

  疏【韋提得忍。出在第七觀初。】

  這經是十六觀,就是有十六大段,在第七段裡面,『第七觀』。

  疏【經云。】

  這是引用經典裡面這段話,說明它的出處。

  疏【佛告韋提。佛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音勢至侍立左右。時韋提應時得見。接足作禮。歡喜讚歎。即得無生法忍。】

  這是講得利益。她的運好,生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可以請佛親自來為她開示,感應真正不可思議,使她真正見到阿彌陀佛、觀音勢至。這種見佛就是《楞嚴經》上講的現前見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是屬於現前見佛。佛滅度之後,現前見佛這個事情有沒有?有,可是愈來愈少。我們在《高僧傳》裡面、在《居士傳》裡面見到過,現代少了,剛才說了,愈來愈少了。現前見,像韋提希夫人這是感應所見的,這不是定中、不是夢中,真的在現前見的。另外有在定中見佛的,再其次的有在夢中見佛的,這都是瑞相、都是好相。為什麼我們現在見不到?不是佛不願意讓我們見,如果佛還有個念頭,我不願意跟你往來,那佛就變成凡夫。為什麼?他有分別、有執著。諸位要知道佛的心清淨平等,決定沒有分別執著。

  佛在哪裡?佛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為什麼見不到?障礙在我們自己這一邊,他那一邊沒有障礙。什麼障礙?還不是妄想執著。我們的妄想太多,分別執著太厲害,所以將見佛的這個緣分障礙住。由此可知,真正用功的人沒有別的,他妄想少,分別執著少,於是乎緣成熟現前見佛的機會就多。如果我們知道這樁事實,我們見佛的機會不會比韋提希夫人差,不會比她差,所以要認真努力修學。從哪裡下手?從斷惡修善下手,從捨棄自私自利,念念都想眾生的真實利益。這個真實利益就是幫助眾生在這一生當中念佛往生。唯有念佛往生是真實的利益,其他都不是真實利益,為什麼?其他的縱然極善,也是人天有漏的福報,福享完了還要墮落,所以不是真正的好事。真正的好事是要幫助人、勸導人念佛往生。我們有這個心、有這個願,又能夠盡心盡力努力去做,這就跟十方一切諸佛度眾生的大願相應。所以應當以這個法門,廣泛的推薦、介紹給別人,這是極善、這是真善。有這個善心善行,妄想執著自然就少,因為妄想執著的來源、根源都是自私,念念想自己,他毛病都在這個地方。這個方法是幫助你把病根給拔除,不要想自己。

  可是有很多人真的是想不開,聽的時候都點頭,點完了就忘掉,還是要想自己;自己還要多攢一點錢,將來日子過得舒服一點,還在想這些。佛在經上講的財為五家共有,還沒有到時候,還不相信。為什麼不把它散掉?為什麼不把它做好事?這個好事就是剛才講,用它來推薦、介紹淨宗法門,多做這些。錢用光,明天沒飯吃了怎麼辦?明天自然有人送來,不要著急,不要操心,真的一點都不假。但是世間人難信,不容易。這信之一字是非常非常之難,所以《金剛經》上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這個清淨信心非常非常不容易培養,必須對於這個事實、因果真正透徹,他才能夠做得到。這樁事情也是很困難的事情,這麼樣深的道理確實很難體會,很不容易懂。沒有懂就肯聽話照做,那是大善根,這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夠做得到的。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他說如來,這「諸佛如來」,他不是一尊佛:

  疏【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

  『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他此地講的「異方便」跟我剛才講的原則上完全相同,就是心清淨。心地清淨你就能見到佛,佛就現前。清淨心的修法,可以說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修什麼?都是修清淨心的方法。在此地他所舉出來的:

  疏【次下日想水想冰想。乃至十三觀已來。盡名異方便也。】

  第十三是觀像念佛,就是想佛像。在這十三觀裡面,這一條比較容易。你家裡供養的佛像,你常常想這尊佛像。所以我們供佛原則是供自己非常喜歡的佛像,你會常常想他,常常將這個佛像印在心裡面。因為想佛就不想別的,把其他的妄想就斷掉,這就是特別的一個方便法門。用這個法門把自己妄想分別執著打掉,使我們的心達到清淨。我們再看底下這段文:

  疏【欲使眾生於此觀門。一一得成。見彼妙事。】

  這個『妙事』就是見佛、見菩薩,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就是看到西方極樂世界。正報是佛菩薩,依報是寶池、蓮花、行樹,這些都是屬於依報,會見到這些事情。剛才說,有現前見到的、有定中見到的、有夢中見到的,但是諸位一定要知道,見到之後如同不見,你的心還是清淨的。假如見到之後一歡喜,完了,清淨心失掉,喜怒哀樂愛惡欲都是煩惱。你才曉得佛菩薩很慈悲,為什麼不現相給你看?一現相,你煩惱就來。煩惱已經夠多,斷都斷不掉,佛菩薩怎麼忍心給你添煩惱?所以不現相給你看。你心地清淨,一切境界都不能夠染污你,佛現相給你看。

  像當年慧遠大師(遠公大師)在淨宗修學的方式上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他在廬山建念佛堂,同修一百二十三個人。這點要注意,同修是固定的,不是來來去去的,志同道合這些人在一起共修,所以他能夠成就。所以淨宗後來的道場幾乎都是以廬山道場為榜樣。就是到了民國初年我們淨宗最後一個道場,印光大師的靈巖山寺,真正成就的也都是發心長住在道場裡,不是來來去去的;來來去去的人有,那是掛單參學的,不是長住在裡面的。大師慈悲也幫助別人,讓你到這裡看看道場的形式,課程的安排,用功的方式,希望你在這裡觀摩,然後到別的地方去建立類似的道場,所以他是准許別人來參學的。真正修行的,長住在這個道場裡,這才能成就。不是長住,不是天天不斷的薰修,成就很難,為什麼?眾生習氣太深,三天不念佛就俗不可耐,這是真的,面上就沒有光彩。

  常常念佛人,相貌會轉變,體質也會轉變,愈念容光愈殊勝,愈念身體愈強壯。在佛法裡面講是感應,在科學裡面講完全講得通,為什麼?心地清淨,完全恢復了正常。所有一切疾病、憂慮、衰老的因素都是妄想執著,所以中國有個老話說:憂能使人老。這憂患的人很容易衰老;心地清淨沒有憂愁、沒有牽掛,這種人不容易衰老。這是現在科學的說法,無論從哪裡講都能夠講得通。所以淨宗這個法門,特別是諸佛菩薩對於修學的加持,使他能夠得到現前的利益。現前的利益不僅是見佛、見菩薩、見瑞相;像我剛才講的,改變我們的體質、遠離煩惱憂患、身心輕安自在,煩惱少,智慧就增長,這些都是現前真實的利益。

  玄義的部分我們就介紹到此地。下面是第二部分,這再看第二卷。第二卷是本經的序分義。同修們都清楚,我們講的佛經也講得很多,讀了也很多,古德的註解也看得很多,通常一般經都開為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善導大師在這本經的註解裡面,他老人家開了四分,就是正宗分裡面他開了兩分。四分第一個是序分,第二是正宗分,第三是得益分,得到真實的利益。這一分原本是正宗分的,特別強調這一點,這是增長我們的信心,幫助我們真實發願求生淨土,曉得這個利益,現前當來決定得到,這個法門不落空,所以特別強調這點,利(得益分)。末後流通分,這是本經的四分。四分起止,註解裡面都有交代,我們也不多說。經文依據善導大師所分的段落,全經總共有三十三段,我們依照這個段落來跟諸位介紹。第一段:

  經【如是我聞。】

  這一段文字最少,只有四個字,這是序分裡面的證信序。世尊在世的時候,為眾生講經說法都是用言語,所謂是音聲做教體,沒有寫文字,沒有寫出書本來流傳。這經本怎麼來的?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弟子們將老師過去所教的東西記錄下來、整理出來寫成書本,流傳於後世,經本是這麼來的。當年負責整理的人就是世尊的侍者阿難,因為他是佛的侍者,一天到晚跟著佛,不離開佛的身邊。不像其他的弟子,其他弟子不一定天天跟佛生活在一起,因此佛有些地方說法,有些人還沒聽到。像我們看到經裡面所講的這些列入的大眾,人數多少不一樣,有些人聽到,有些人沒聽到。唯獨阿難他是什麼場合他都參與,所以他聽得最完整,大家推他出來做整理經典的負責人。

  這句話是他說的,『如是我聞』。我就是阿難自稱,「如是」就指這部經裡面所說的一切,是我阿難親自聽佛所說的。說明不是傳聞,傳聞恐怕有錯誤,這是親自聽聞的,所以說如是我聞。大師在此地特別為我們說明,他說得也不很深。「如是我聞」說得最詳細的是《大智度論》,《大智度論》裡這一句的註解,分量篇幅很大,有幾十頁之多解釋這四個字。那是真正喜歡深入經藏的人可以去讀,一般,特別是初學沒有這個必要。初學的人是愈簡單愈好,愈容易愈好,愈親切愈好。所以如是也可以說,這是善導大師講的:

  疏【如眾生意也。隨心所樂。】

  這個說法說得非常之好。佛的經典稱為契經,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如果佛說的大家聽了不歡喜,掉頭而去,佛度眾生的手段就完全失敗。必須要叫聽眾聽了這一次,第二次是不得不來聽,那他的教學手段成功了。這就是佛所講的都是眾生喜歡聽的話,是眾生最需要的開導。因為佛的開導能叫聽者當下就得利益,他怎麼不來?他當然要來。所以說是隨眾生的愛好、隨眾生的需要而說的,這叫「如是」。所以這個如是,如眾生心、如眾生的愛好、如眾生的所需,或者是如眾生之所求。佛所說的正好達到聽眾他們的願望,所以這才非常喜歡聽。

  世尊當年在世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所講的東西太多太多,所說的真叫千差萬別。為什麼說這麼多?為什麼有這些差別?因為眾生的心不一樣,眾生的愛好不一樣,眾生的需要不一樣,所以佛說種種不同的經教,適合一切不同根性的眾生,這一點我們要明瞭,也非常非常重要。為什麼?我們完全了解、明白了,才知道我們學佛不需要所有經都要念,不需要。我們真正想在佛法上有成就,一個法門就成功。那你要問哪一個法門?哪一個法門你自己知道。我剛才說過,你喜歡的,你需要的,你很想的、很有受用的,這個法門就對!所以在《大藏經》裡面選擇經教,什麼是標準?自己是標準。

  因此,我們學佛的目的何在?這是決定我們選擇法門的第一個條件。有人喜歡我要發財,別的我都不要,有沒有這個經典?有,保證你發財,這一點不假。有些人想到發財還要死,這個死太苦,我想不死行不行?行,有教你不死的方法。隨你需要!最聰明的人,根性最利的人:這些你們所求的都是雞毛蒜皮,都是點點滴滴、枝枝葉葉,這個福德不圓滿,我們要求究竟圓滿的智慧福德,那就是什麼問題都解決。今天這個法門就是究竟圓滿的法門,世出世間凡聖所求的、所希望的,統統在這個經典裡面;換句話說,叫你什麼都圓圓滿滿得到。因此諸佛如來介紹眾生的法門,統統推薦這一部經,道理在此地。佛是希望你們得究竟圓滿法,而不是希望你們在圓滿法裡面,得一個幾種法門,一種、兩種法門,這不是佛的願望。

  我在《無量壽經》、《彌陀經》裡面講如是我聞,也說得相當詳細。就本宗的說法,善導大師的解釋非常契機,也不違背理論,契機契理。我們看到蓮池、蕅益大師的說法,對於契理的方面說得多,契機亦包含在其中,我們合起來看,這意思就非常的圓滿。就本宗來講,「如」還是依本經的說法,是心是佛;「是」,是心作佛。我在講大經,我用這兩句話,這兩句話都是出在《觀無量壽佛經》,都是出在這個經上,說明「如是」這兩個字。「如」字的意思就是沒有兩樣。前面說過,淨土、穢土、佛法界、眾生法界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都是變化所生的,統統是化土,平等平等,無二無別,這是如的意思。所以十法界皆如,無有一法不如。諸位要入到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叫平等法界,平等法界也叫做一真法界,這是諸佛與大菩薩們所證得的境界,這是真的。為什麼?他們沒有變異。

  十法界變化太大,它變動的,就好像什麼?佛經裡常常用水來做比喻。佛法界的水,水是平靜的、靜止的;眾生法界的水是起波浪的,大風大浪,雖然同是水,它這個浪沒有停過,所以它的變化太大,剎那剎那在變化。那個平靜的水沒有變化,它平的,沒有變化,佛心平,佛的境界沒有變化。我們這個心不平,所以我們的境界是有很大的變化,十法界都是變化。六凡法界變化大,四聖法界變化小,小風小浪;六道的法界,六凡是大風大浪,是這麼一回事情。到了佛與大菩薩的境界,那個水是平靜的、不動的、靜止的,那就叫一真法界。所以無論它是平靜,無論它是大風大浪,皆是如,都是水,都是自性變現之如,如是指這個意思。如果真正懂得萬法皆如,我們的心在法界裡得平等,處事待人接物決定沒有高下、沒有是非人我,也沒有善惡苦樂,都沒有,心清淨,心平等。沒有體會到這事實真相,所以有是非人我,有種種不平,這個因是從這裡起的。

  所以我們講迷悟,迷什麼?迷了如是。悟什麼?悟了如是。迷悟不二,迷跟悟就是如是這樁事情。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說什麼?就是說如是兩個字。不但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離不開這一句,這一句就兩個字,就「如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一切法也是這兩個字,所以佛經的集結就把這兩個字放在前面。如果人問你:佛經那麼多,講的是什麼?如是。就解答了,一點都不錯,確確實實如是。

  我解釋這個「是」,用這部經裡面第二句「是心作佛」。十法界都是「是心」作的,是心作佛、是心作菩薩、是心作緣覺、是心作聲聞。我們現在是心作人,貪心重的人將來是心作鬼;愚痴顛倒,是心作畜生;瞋恚心重,是心作地獄,十法界都是是心所作。究竟圓滿、大徹大悟是佛的境界,我們今天曉得十法界都是是心所作,我們今天要是心作佛,你想能成佛嗎?當然能成。為什麼?成佛不要求人。諸位要曉得一切事求人難,這個事情不求人,求自己。只要你自己肯作佛,你就決定作佛;你不肯作佛,那就沒法子。

  我肯作佛,那用什麼方法讓我在這一生當中圓圓滿滿真的作佛?淨土五經一論就是提供你作佛的方法。你依照這個方法去做,你的願望一定可以達到。阿難親自聽說的,就聽說這個法門,今天把他所聽說的介紹給我們,推薦給我們。所以前面冠上這四個字是阿難親自聽到,今天傳給我們,介紹給我們,推薦給我們。我們也要像阿難一樣,自己得到之後,也要如是我聞的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大眾。這樣代代相傳,使佛法長住在世間,不至於斷絕,這樣才能報佛恩,報阿難之恩,報歷代祖師代代承傳之恩。好,這段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