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業三福  (第三集)  1992/4  台灣板橋體育館  檔名:03-010-0003

  諸位長官、諸位法師、諸位善知識。昨天我們講到三福當中的「受持三皈」。諸位對三皈的意義明瞭之後,才知道三皈對於我們修學的重要性。在形式上授受是隆重而簡單的。古人常說,受戒容易,持戒難,特別是三皈,我們在形式上受了,是不是真的回歸?是不是真有所依靠?假如我們受了三皈之後,不能夠及時回頭,不能夠依自性覺正淨三德來修學,這個三皈是有名無實。因此同修們一定要記住,三皈的授受是要成年人,頭腦很清晰的人,真正發心回頭是岸,這個三皈才是真實傳授。我們有看到很多小朋友,甚至於在母親懷抱裡面就抱到佛堂來受三皈,這種三皈可以叫做結緣三皈。為什麼?他也不懂得什麼叫皈,也不懂得什麼叫依,跟他講也講不清楚。這點諸位一定要明瞭,不要把佛法當作人情,更不可以將佛法產生誤會。

  今天我們接著講第二句,「具足眾戒」。戒在佛法裡是非常的重視,但是能將戒律它真正的含義說清楚,實在也不多見。在台灣受戒的風氣很盛,但是究竟什麼叫戒,沒搞清楚,也就糊裡糊塗受了;受了之後,就糊裡糊塗也不曉得是持還是不持,都不知道,這是我們學佛同修要注意的。你看三皈第一個是覺而不迷,如果對戒律沒搞清楚,那是迷惑顛倒,那是不覺。這個三皈沒有,說老實話,戒律就沒有了,具足眾戒是建立在覺正淨三自皈的基礎上。我們把這些事實搞清楚,才知道佛法修學不是一般人想像的那麼容易。佛告訴我們,我們自性本心之中具足萬得萬能,德能裡面就有一分是戒律。可見得戒律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學得來的,本來具足。現在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往往都犯過失,甚至於犯了很嚴重的過失,這是什麼原因?這是迷失了自性,才有這些錯誤的行為產生,一切錯誤違背了自性,也是違背了自性之中的境界。

  初學佛的同修,特別是知識分子,往往對於佛法的理論非常羨慕,佛法的境界也非常的嚮往;但是提到佛法的戒律這就搖頭,就不太滿意。我知道很多人有這個觀念,我本人在最初接觸佛教的時候也不例外,我對於戒律就不太滿意。什麼原因?因為我覺得戒律就是我們的生活規範,生活規範是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釋迦牟尼佛所制定的戒律是三千年前古印度人生活規範,我們今天要學他,豈不是開倒車了!要學三千年前的人,還得學印度人,這怎麼能叫人甘心?怎麼能叫人情願?因此對這個戒律,老師雖然說很重要,我們不好意思反駁,心裡總是不服。我們是現代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沒有必要去學做印度人,還得做印度的古人,怎麼也講不通。這個癥結就在此地。

  我的老師非常慈悲,章嘉大師,我跟他三年,每一次下了課,我告假的時候,他老人家很慈悲都送我到門口,輕輕的點醒我一句,說戒律很重要。我聽的是耳邊風。到大師圓寂的時候,我非常的傷感,章嘉大師圓寂的時候火化是在北投,建了一個小塔,我在那個地方守了三天三夜,我們在旁邊搭了一個帳篷,守了三天三夜。我認真做了一次深深的反省,我跟大師三年,他究竟教了我些什麼?這一反省,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戒律很重要」,就這一句,因為這一句他至少給我說了幾十遍。我就想到,假如不是真正的重要,他不會這麼多次的提醒我,我實在是冥頑不靈,不能體會其中的奧祕。

  這一認真反省,於是乎就有點覺悟,這才發現到,佛所制定的戒律跟我們世間的禮節、跟世間的法律不一樣。為什麼?我們世間之禮,佛家的戒律相當儒家的禮,儒家講禮三代就不相同,夏商周三代有興有革。當然每個國家的禮也不相同,古今之禮都不一樣。我們過去把戒律看作儒家的禮,所以不能接受。現在我們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到底明白了什麼?這才發現佛家的戒律是凡聖的標準;換句話說,這個標準是永遠不變的。我們從凡夫要昇華到聖人的境界,就一定要重視品德的修學,這是高水準的道德理念、道德行持,不是我們世間一般的禮貌能夠涵蓋的。發現這點,這就是我有了理論的基礎,於是回過頭來認真的讀《戒經》,認真的來研究戒律。同時從戒律裡面,我們認識了佛所講的戒律,所謂是「三聚淨戒」,三聚那就包含得圓滿,廣大無邊。

  拿我們今天的話來說,持戒就是守法,守法的理念範圍是無限的深廣。佛是我們的老師,老師的教誡是法,我們要遵守。不僅僅老師給我們制定的戒條是法,老師在經典裡面字字句句都是給我們最寶貴的教誡,那統統是法,都得要遵守。除了老師教誡之外,這個世間的法律要遵守,國家的憲法要遵守,法令規章要遵守,社會的道德要遵守,風俗習慣要遵守。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佛教育範圍廣大無邊,因時因地教學的設施就不相同。特別是在現代這個時代,由於交通的發達、資訊的便捷,已經把地球縮小了,我們隨時可以在世界各個地區去觀光、旅遊,我們也有弘法利生的使命。我們到別人的國家,他們國家的法律我們要懂得、我們要遵守,他們那個國家風俗習慣我們也要遵守,社會道德也要遵守,這樣才能夠給那個地區的人民融合成一片,佛法教育才能夠深入推行。

  所以戒律在今天來講,一定要了解它有很深遠的含義,絕不僅僅限於戒條。即使是佛經裡面所講那些戒條,戒條裡面有性戒、有遮戒,我們也要辨別清楚。性戒是本身就是罪過,譬如說殺生、邪淫、偷盜、妄語,你不受戒也是罪過,不能說不受戒就可以做,不受戒也不能做,這叫性罪。佛給我們講的這四條,這個四條是性罪,是殺盜淫妄。其他的是遮罪,什麼叫遮?就是防禦、就是預防,怕我們犯罪、怕我們做錯事情,所以佛制定了許多的規範,防止我們行為上發生了錯誤,像這些說得很多。

  至於講到「威儀」,威儀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風度,由此可知,這是隨著時代、隨著地區,我們的意識型態不一樣,生活方式不一樣,它是可以隨時隨地要修改的。世間法律也是如此,隔個幾年那個條文要修改一下。為什麼修改?當時適用,現在不適用了,這環境不一樣不適用了。所以戒律條文,除了性罪殺盜淫妄酒這個五條,實在講只有四條,你看比丘戒、比丘尼戒,這個性罪殺盜淫妄四條是決定不能改的,其他戒條都可以修改,都可以因時因地來修訂。佛教的戒律傳到中國來,在中國唐朝就做了一次大規模的修訂。什麼人修訂?我們知道,百丈祖師制這個清規,就「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清規就是戒律的修訂本,修正的戒律,也就是戒律的現代化、戒律的本土化。可是你要記住,百丈大師是唐朝時候人,他是依照當時我們社會大眾所需要的來修訂戒律的條文。百丈大師的清規在我們《大藏經》裡面有,這個祖師著述裡面我們可以讀到。假如我們今天要把它搬出來用那就又錯了,我們去做唐朝人,就做古人去了,這個時代要開倒車了,決定不能適合於現代生活規範。

  因此我想我們在座的同修,出家、在家,大家都受過戒,那個戒律都受了,能不能做到?不能做到。為什麼不能做到?因為那是古時候的戒律,我們是現代人,生活方式、衣食住行都不一樣,怎麼個做法?很可惜,今天佛門沒有一個很大的律師出來,這個律師是經律論,經師、論師、律師,不是世間他們那個律師,不是那個,是佛門的律師,為我們現代人制定一套適合於現代的戒律,我們接受,受了戒律之後,條條都可以做得到。不是像現在光是受,受了一條也做不到,還不如不受的好,為什麼?形式上受了,又掛一個破戒的罪名,你說這又何苦?不受,犯的過失有,不會再掛一個破戒的罪名,這是我們要知道事實的真相。學佛頭腦要清新、要明理,要把事實真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法才會被我們接受、被我們喜愛,這個很重要。

  這是佛法修學的根本。剛才說過,這個根本是建立在三皈的基礎上,所以「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換句話說,佛家戒律它的綱領只有兩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律雖然很多,精神就這兩句話。這善與惡的標準很多層次,也不是簡單的。就像我們學校一樣,學校的校規規範學生的行為,小學生的校規跟中學生不一樣,中學生的校規跟大學生不一樣,大學生的校規跟研究所博士班的又不一樣。為什麼?班級愈高、年齡愈大愈開放,愈是開放;年歲小、班級很低,愈是要受約束。我們佛法教學也是如此,初學的人要受很多約束,等你做了羅漢、做了菩薩,那都開放。雖然開放,他心地清淨,絕對不會有犯錯的行為。世法、佛法沒有兩樣。由此可知,我們中國人常講「英雄所見大略相同」,佛的教育跟我們世間大教育家所給我們定的這些規範都不謀而合。

  持戒目的在哪裡?持戒就是守規矩,人能守規矩,他的心平靜。不守規矩的人心是浮躁的,常常犯罪,心裡常常有恐懼感,你想想看,他怎麼能定得下來?一個真正守法的人、守禮的人沒有過失,他心是定的。所以這是修定的基礎,「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佛家修學的樞紐就是在定,戒是手段,用這個手段來得定,心定了之後智慧就現前。智慧沒有法子想,智慧是什麼?是定心的起用;換句話說,就是清淨心起作用,那就是智慧。我們今天沒有智慧,心不清淨,妄想很多、執著很多、分別很多、煩惱很多,所以這個心不清淨。我們看人、看事、看物,雖然在面前,往往看錯、想錯、說錯、做錯了,追究其根本原因,心不清淨。

  乃至於我們身體,這個身體多病,這病從哪裡來的?我們中國人常講「病從口入」,是你吃東西不小心。這個說法也有道理,我們想想看,哪個人不貪吃,特別是中國人,不但貪吃,還都要吃活的。殊不知肉類裡面帶的病菌就非常多,比蔬菜就多得多,這些病菌是傷害你生理的,短時間你不能覺察,日久天長、經年累月的累積,這個病就發作。所以這個說法是很有道理的。素食的人比肉食的人這個體質就不相同,一般講素食的人身體應該要健康一些。但是我們往往看吃素的人身體也不健康,照理說他應當要健康,他為什麼不健康?這個病應該還有一個來源,不一定是飲食,飲食是一個來源,除飲食還有一個來源。什麼來源?妄想,妄想多的人會生病。所以有禪定的人不生病。於是乎我們這才發現,一切的病源,那個病最根本的根源,就是妄想、就是煩惱、就是執著,這是第一個根源。

  第二個是飲食,如果我們能夠把妄想去掉,飲食簡化,實在講飲食愈簡單愈好。我們要吃,特別是中國人要講色香味,實在講中國人長命的不多,所謂是「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是醫藥比較發達,壽命好像是延長一點,但是要看平均年齡還是超不出七十歲。我們把這個病根找到,從根源上把它消除,我們的心清淨、飲食也簡單,愈是簡單愈是健康的飲食。你看看牛、羊牠就一種飲食,牠就吃青草,牠身體比我們強壯得多,牠沒有講求色香味。再看看外國人,外國人的飲食比我們簡單,雖然他吃肉食,多半只吃牛肉、雞肉,是他們的主食,不像我們中國做得這麼多花樣,吃起來實在講沒有什麼味道,我們中國人是很難下嚥,但是他們的身體健康超過我們。我們想想,原因在哪裡?單純。

  這個我也要跟諸位同修說一點淺顯的道理,我們這個身體就是一部機器,假如說這好像是一個大的工廠,每個部分裡面都有些工作的人員。擔任消化的這是胃,你每天只吃一樣東西,它這個消化簡單容易,這個裡面工作,工作得很舒暢、很舒服,不複雜,每天這個工作它做熟了。你每天要講究花樣,吃些許多東西,增加它的困難,它忙不過來,增加它的痛苦,這就是增加了腸胃的負擔。長年累月的這種增加它的負擔,它怎麼會不出毛病?怎麼可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所以同修們要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我們要想健康長壽,第一個心要清淨,少煩惱、少妄想;第二個飲食簡單,愈簡單愈好。

  我再舉一個事實的例子告訴諸位同修,我過去親近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平常吃飯一個菜,他的飯量不大,一小碗飯、一個菜,從來沒有兩個菜,都是青菜豆腐,天天就吃這一樣,他老人家活到九十七歲他才走。其實他曾經給我們說過,他要想住世,他還可以多活個幾十年,沒有問題的。這是得生死自在,來去自如。九十七歲了還在講台上講經說法,行動不必要人照顧、不必要人扶,也不必要拿手杖。什麼原因有這麼好的身體?就是我剛才講的,沒有妄想、沒有執著,飲食簡單。我們再看看中國大陸,中國大陸上農村裡面長壽的人很多。美國曾經派了個考察團到中國大陸去調查,為什麼他們生活那麼樣的清苦,人的壽命那麼長?結果發現說他們吃東西簡單。真的,農村裡面的人日出而作,日沒而息,他沒有什麼想的,他的思想單純,沒什麼妄想,也沒什麼欲望,生活簡單,這就是長壽的因素,非常適合這個道理。

  這是我們講到持戒,講到養生,因為持戒的目的就是得清淨心。有時候我們看到有一些持戒的人,戒律持得非常精嚴,但是他不能得定。為什麼不能得定?他分別執著很重,看到這個人破戒,他心裡很不高興,生氣,無名火就起來了,看到那個破戒又不高興。我們大家想想,這個人是真持戒、還是假持戒?戒律持得再嚴,他已經犯了很大的過失,只可以說他這個戒律之嚴是修世間有漏的福報,他不是在學佛。因為學佛是要修定的,他不能得定,不能得定,他心裡面的妄念太多。所以六祖大師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就對了,我持戒,別人不持戒,與我不相干,我修定。如果我能把這個世間一切人的過失都不放在心裡了,這個人才能夠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見到別人的過失,實在講就是自己的大過失,你沒有過失怎麼會見到別人過失?見到別人過失正是自己的過失。這個道理懂得的人不多,我們細細想想,祖師的話是正確的,我們應該要依教奉行。

  「威儀」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風度、禮節,一定要遵守。孔夫子說人如果要不懂得禮節,在社會上就不能夠立足,可見得過去教育對於禮非常的重視。現在社會為什麼這樣混亂?我們在教育上把禮疏忽掉。禮是講社會秩序的,是講人與人的關係,是說每個人的身分、職責、義務,是給我們辨別這些事情的。我們知道自己的身分,知道自己的職責,知道自己的義務,盡心盡力去做,人人都能在自己崗位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很圓滿,這個社會是和諧的,社會是進步的,大家的生活都會過得非常的幸福美滿,這是禮教的功效。所以佛給我們說,決定不能犯威儀。這個三句是佛法裡面小學教育,初級的教育。從這個基礎就奠定到大乘的基礎,就是佛法的大學教育。這就是第三段: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這個四句。這四句是菩薩所修的福,大乘人所修的福。第一個要『發菩提心』,什麼叫做菩提心?從三福裡面看,我們知道人天沒有菩提心,小乘也沒有「發菩提心」,前頭都沒有說。所以阿羅漢跟辟支佛,佛門常講他只得了半個解脫,法身、般若他都沒有,原因就是小乘人沒發菩提心。那菩提心究竟是什麼?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跟我們解釋,「直心、深心、大悲心」,跟我們講了三個;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跟我們講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我們把《起信論》跟《觀經》合起來看,這個意思就很清楚,不難理解,原來菩提心就是講的真心,真誠之心。所謂至誠是誠到了極處,這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就是我們自己的本性。我們現在這個心誠不誠、真不真?也許有人說我心真誠,自以為真誠,這個真誠的標準不曉得,沒有標準就很難講。

  那標準在哪裡?前清曾國藩先生在他讀書筆記裡面將「誠」下了個定義,這個定義跟佛家所講的標準倒很相似,曾國藩說什麼叫做誠?「一念不生謂之誠」。這個話說得很有道理,只要你心裡面還有念頭、還有妄想,這個心就不誠了。佛法裡面講真心離念,真心裡頭沒有念頭,有念頭是妄心,就不是真心。所以我們一天到晚用什麼心?我們用的是妄心,從來沒有用過真心。現在佛教菩薩,菩薩要用真心。由此可知,阿羅漢以下統統用的是妄心。要求我們用真心,真心就是真誠之心,心裡面沒有妄念、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六祖大師所說「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的心是真心,那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起作用,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自受用叫深心,什麼叫深心?自自然然好德好善,不是學來的。像前面講的孝、敬、慈、善,都是出之於自性流露出來的,不是到外面學得來的,這就是深心,是性德自然的流露。對人是大慈大悲,是以慈悲對人。所以經上講的三心是一而三,三而一,一個體兩個作用,兩個作用裡頭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這叫菩提心。

  經論上跟我們所說的我們多少能體會到一些。可是這個心不容易發,我們很想發,發不起來。為什麼?妄想太多、是非人我太多了,想發發不起來,這是真的。假如這個心一發,真的發起來了,那就恭喜你,你是菩薩,你的地位在阿羅漢、在辟支佛之上,一發就是菩薩,這不發就是凡夫。換句話說,凡夫跟菩薩沒有別的差別,就是用心不一樣,菩薩用真心,凡夫用妄心。這個妄心,我們中國人常講三心二意,諸位要知道,三心二意是佛教裡面的術語。什麼叫三心?心、意、識,唯識學裡頭所講的,心是阿賴耶識,意是末那,識是指第六意識,這是講三心,三心是心意識。二意,第六意識叫意識,第七識叫意根,一個意根、一個意識。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以下統統用的是這個心,所以他沒有菩提心。菩提心一發,是真菩薩不是假菩薩,《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菩提心一發就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就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佛是天台家講的分證佛,不是圓滿佛,是分證佛,他的心跟圓滿佛所用的心是真心,絕對不是妄心。

  古人用月亮做比喻,把十五的滿月比作佛果,成佛了,圓圓滿滿;將菩薩比作月牙,你看初三、初四就有個月牙。我們要問,初三月牙放的光明跟十五的光明有沒有兩樣?你們想想看有沒有兩樣?沒有兩樣,是一樣的,都是真正的月光,不假。十五的月光好比說佛,那個初三、初四的光明是菩薩,他們都是真正的真心放光明,不是假的,所以叫分證佛。菩薩有四十二個階位,四十二個階級,這個階級怎麼分?就是它這個光明是愈來愈大,像月亮,初二還看不到,初三看到月牙,初四又大一點,初五又大一點。好比這個菩薩的果位愈往上升,他見的性愈接近圓滿,一直到成佛,這是到究竟圓滿。可見得菩提心是非常重要,一定要發。但是要發菩提心先要修小乘,要修小乘先要修人天福報。就好像我們要想念研究所先念大學,想念大學得先念中學,想念中學得先念小學,逐漸把自己的程度向上提升。佛法教學也是三個大階段,人天的佛法、二乘的佛法、菩薩佛法,所以也是三個階段。

  菩提心既然這麼難,同修當中念佛修淨土的人很多,淨土法門在佛法裡面,它是屬於大乘、還是屬於小乘?我們讀了許多祖師大德的註疏,都告訴我們,淨土不但是大乘,是大乘當中的大乘,是一乘當中的一乘,究竟圓滿的大法。現在問題就來了,那要不要發菩提心?《無量壽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上輩往生要發菩提心,中輩往生也要發菩提心,下下品往生還是要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決定不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麻煩就大了,我們這個菩提心發不起來,那往生就沒指望,的確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困惑。幸好蕅益大師將這個問題給我們解決了,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給我們說,他老人家講,一個人真正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講別的,也不講至誠心、也不講深心、也不講大悲心,統統都不講,只講我們發一個真心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蕅益大師說,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

  我們仔細去想想,蕅益大師講這個話有沒有道理?真的愈想愈有道理,愈想老人家講這個話,真的講到究竟圓滿。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與佛光壽相同,那不是究竟、不是無上菩提是什麼?所以有許多老太太們,沒有念過書的、不認識字的,她念佛,甚至於她經都不會念,就念這句佛號,念了幾年,人家預知時至,不生病,會站著往生、坐著往生的,她要沒有無上菩提心她怎麼能做到?證明蕅益大師這句話是一點都不錯。蕅益大師給我們真正的信心,使我們知道這一念求生淨土就是無上菩提心。我們知道當然之理,還不知道所以然之理,所以然之理在哪裡?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頭,今天不能跟諸位說明,因為要說出這個所以然的道理,這兩個小時不夠用。我們留到以後有機緣講《觀經》的時候再跟諸位詳細說明,它的確是有理論的依據。可見得蕅益大師說話不是自己隨便說的,不是他自己想的,他有經典做依據。

  第二句是講『深信因果』,這一句話我在初學的時候,為這句話困惑了很多年,就是我讀《觀經》三福,這一句百思不得其解。原因是在哪裡?因為這「深信因果」它排在菩薩這條裡頭,假如它排在第一條我一點都不懷疑,我們凡夫都相信因果,都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菩薩怎麼不知道?這怎麼講也講不通。菩薩之外,聲聞、緣覺,就阿羅漢、辟支佛,難道這些人不知道因果報應嗎?他們比我們知道得清楚太多了,所以怎麼想想不通。到後來這個問題到我讀《華嚴》、講《華嚴經》的時候,才把這個事情的真相搞清楚了。這《華嚴經》哪個地方讓我們對於這句省悟過來?讀到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讀到「十地品」裡面,佛告訴華藏世界的菩薩們,說「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我在這個地方明白了這句話。十地是從初地到十地,再加上等覺,一共是十一地,這是菩薩位次裡面最高的,我們在平常念讚佛偈裡面,「菩薩摩訶薩」,都這麼念法的。菩薩是講三賢位的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摩訶薩是初地以上到等覺,這十一個位次我們稱為摩訶薩,就是大菩薩。

  原來華嚴會上這些大菩薩們,他們修什麼法門?修的是念佛法門。始是初地,終是等覺,從始至終不離念佛,他們主修的法門就是念佛。念什麼佛?我們也要問,看到文殊、普賢,他們兩位是《華嚴》菩薩眾裡面的首領,好像是班長一樣,這兩個人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才真正恍然大悟,原來深信因果是講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個因果許多菩薩不知道,所以在此地告訴我們深信因果。我是搞了二十多年,這一句才搞清楚、搞明白,真正不容易。如果不是讀《華嚴》、不是以十七年的時間講《華嚴》,今天這一句話我就講不清楚;講不清楚,含糊籠統就敷衍過去了,沒有法子!所以這深信因果是講的念佛法門,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十方世界諸大菩薩成佛都是念佛成佛。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看看《彌陀經》,《彌陀經》上給我們講的,西方極樂世界修的是什麼?念佛、念法、念僧。這個深信因果搞明白、搞清楚了,很不容易。

  底下說的『讀誦大乘』,大乘經典是佛對我們的教科書,「讀誦」,大乘經典很多,浩如煙海,我們從哪裡讀起?這也是初學的同修面臨最重要的一個課題,我們從哪裡讀起?有很多人來問我,我會反過來先問他,你學佛的目的何在?我為什麼要問這句話?譬如說你們到學校念書,在大學念書,大學裡面科系很多,你說這麼多科系我要去念哪個科系?我一定問你,你的志趣何在?你將來在社會上,你說哪個行業適合你、對你有興趣,你才選擇哪個科系。佛法也是如此,佛法在中國有十大宗派,每個宗派裡面還有許多法門。我要先問你,你的學佛目的在哪裡?這個很重要,學了之後一定可以達到你理想的目標,這個東西學了才管用。這沒有目的。沒有目的那就無從下手,那從佛學常識看起,慢慢來,你還沒有選擇!一定要先選擇一個法門。在十個宗派裡面你對華嚴有興趣,那你讀什麼?你就讀《華嚴》,你從這裡下手;你對於法華有興趣,你就念《法華》。

  所以一切大乘經隨你自己選擇。選擇,最好的選擇是適合於自己的興趣,適合於自己的願望,適合於自己的程度,還要適合於自己的生活環境,你這樣選擇修學就非常愉快、容易深入;選擇不恰當,對自己沒有好處,會帶來很多痛苦。所以有些學佛的人,說我沒有學佛的時候我很快樂,學佛之後,我很苦,煩惱也多,苦不堪言。這是什麼?選擇法門選錯了,才會有這種現象發生;假如選擇得非常適當,你一定修學起來非常快樂。佛法教給我們離苦得樂,絕對不會叫我們離樂得苦,沒這個道理的,這是同修們都要把它記清楚。我們如果說選擇的身心快樂,我想學佛我得身心快樂,我家庭美滿,我事業很順利、社會很祥和。如果目標在此地,我可以告訴你,所有大乘經典統統都可以辦得到,一切大乘經典都行。但是修學大乘,此地講「讀誦大乘」,不是說所有大乘經都叫你去讀誦,你這樣修學對我們現前這個階段你就有誤會。諸位要知道,此地講讀誦大乘是對菩薩說的,是對明心見性的菩薩說的,不是對我們說的。我們如果明心見性,所有大乘經典統統來讀誦,沒有問題。

  說實在話,這一部《大藏經》要多少時間能夠把它念完,完全貫通、通達?在我想像當中,不需要三個月就全部通達了。你說為什麼原因?因為他是菩薩,他一通一切都貫通了,他沒有障礙。我們今天去讀《大藏經》,說實在話讀一百年也不會通,也念不通。你問什麼原因?不是菩薩,這要搞清楚。因此我們現在不是菩薩,我們要不要讀誦大乘?行,可以讀誦大乘。我們是大乘的凡夫,不是小乘凡夫,大乘凡夫怎麼個學法?佛教給我們的四弘誓願,四弘誓願不但是願,也是修學的次第。佛教我們先發心,發什麼心?發慈悲心,把我們的心量拓開,不要念念想個人,念念想自己這個心量太小。所以第一個叫我們發一個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什麼叫度?用現代話來說,就是盡心盡力幫助一切眾生,成人之美。要去協助他、去幫助他,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離苦得樂,要發這個願。這個把自己的心量拓開,使自己對一切眾生生平等心、生清淨心,然後這才開始修學。

  修學從哪裡學起?從品德的修養做起,我們中國人常講品學兼優,第一是品德。孔老夫子的教學四個科目,它有次第的,第一個是德行,就是道德的教育,這是最主要的。第二是言語,言語要有分寸,一句話說錯了,可能引起很大的誤會,可能引起身家的敗裂,可能引起國際的戰爭,所以言語非常重要,是一門很大的學問。第三是政事,政事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技能,我們將來在社會上學有一技之長,可以謀生。第四才是文學,我們今天講藝術。我們有品德、有生活的能力、有技能,然後有多餘的時間,才可以學藝術的欣賞,使我們精神生活能夠昇華,儒家教學這是四大科。佛法教學跟這個相似,你看首先教你的,「煩惱無盡誓願斷」,斷煩惱。因此我們現前這個階段煩惱太多,我們修學的重點是要把煩惱給斷掉。煩惱斷掉之後,我們的清淨心現前,清淨心現前這才有能力學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剛才講了,那一部《大藏經》三個月就通達,就有這個能力了。所以求學是要有次第的,要懂得從哪裡入門。

  我們今天下手,諸位一定要記住,一門深入,深到什麼程度?深到自己心地清淨,一定要把自己的分別執著妄想除掉。所以中國古時候,古時候佛家的教學跟儒家的教學相同的地方非常多。佛法教學五年學戒,現在沒有了,所以今天學佛的人很多,有成就的人不多,原因在哪裡?這個基礎我們把它忽略掉。五年學戒學什麼戒?老師的教誡,就是跟著老師不能離開老師,老師指導你的你要認真去學習。這個戒,五年學戒,不是經律論的律藏,不是那個戒律,守老師的教誡。通常老師教什麼?這就看宗派不相同,譬如你學華嚴的,這個五年當中老師叫你去讀誦《華嚴經》,把這部經從頭到尾念得很熟,念到能夠背過,不給你講意思,天天叫你念。除了念經之外就叫你工作,常住裡面許多粗重的工作叫你去做,工作是修福,工作是磨鍊你的耐心,叫你修忍辱波羅蜜,在工作上做,修這個。讀書是把你的妄想念掉,你不念經就打妄想,尤其那麼厚厚的一部經,一天要念七、八個鐘點,不能念錯,那你就沒有功夫打妄想,用這種方法把你的妄想、把你的煩惱去掉。念經是個方法,目的是去煩惱,恢復你的清淨心。

  你要學天台宗,叫你念《法華經》。淨土宗,我就教人家念《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很短,不長,所以我要求大家一天念三部。你要曉得,讀經不能夠求解意,如果一面讀經,一面想經裡頭什麼意思,那就錯了。為什麼?又胡思亂想。讀經的目的就是把妄想念掉,所以不許可你在想,想就錯了,不可以想的。用讀經這個方法修定,用讀經這個方法斷煩惱,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到你煩惱斷了、心地清淨了,這個時候就可以思惟經義,你不會把經的意思想錯,智慧開了,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心地不清淨不要去胡思亂想,你所想的全是妄想,全是把佛經的意思錯解了。

  我再告訴諸位一個老實話,所有聖人的經論,說真的話,完全沒有意思,你要說有意思,錯了,沒有意思。因為它沒有意思,所以它就有無量義,這個跟世間書不一樣。我們初學,譬如說我們今天是讀《無量壽經》,我們讀得很有味道,裡面東西我很懂得。我再學個一年、學個二年,我的程度高了,看到裡面的意思是愈看愈多、愈看愈豐富,原來它的意思是沒有止境的。假如它有意思,就一個意思,就永遠不可能有第二個意思。因為它沒有意思,所以它有無量義,隨著你自己心地清淨的純度,隨著你境界的提升,你會看到它圓滿的義理,愈看愈廣大、愈看愈圓滿。所以經典的受持,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你念念不厭、念不倦,道理就在此地。

  諸位要想深入經藏,那我就勸同修,不要看經打妄想。我們初學要讀一點古人的註解,研究研究是可以的,做為輔助。我們初學是以修定為主、修清淨心為主,一天用八個小時來修清淨心、修定。研究註解、註疏,研究經典的理論,一個小時,頂多兩個小時足夠,那是輔助的。這個輔助是怕自己老是在念,念到自己不開悟,念到自己興趣沒有了,會退轉了,所以叫你讀一點註解、聽聽講,調劑調劑,目的在此地,是來調劑你的,不是叫你真正開智慧的,這是一定要懂得。品學圓滿了,這就成佛,「佛道無上誓願成」。所以讀誦大乘,一定要知道我們現在在什麼程度,應該要如何的修學,我們才不會浪費時間、不會浪費精力,這一生當中真正能得到殊勝的成就,得到殊勝的利益。

  三福這個十句都是自利,只有末後一句是利他。『勸進行者』,我們自己得到佛法如此殊勝的功德利益,我們怎樣報佛恩?只有一個方法,佛他的願望是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圓成佛道。成佛就是成就最圓滿的德行、最圓滿的學問,就是這個意思。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達到究竟圓滿,佛只有這麼一個願望。我們能夠幫助佛,把佛教的教育普遍的介紹給眾生、推薦給眾生,這就叫報佛恩,「勸進行者」就是這個意思,要把佛陀的教育普遍向世界每個角落去弘揚、去介紹。這三福到此地簡單跟諸位介紹過。後面這一行說:

  【如此三事。名為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這一句結論非常的重要。上面講這個三條,『三世諸佛』,是過去、現在、未來;換句話說,一切菩薩成佛都是以這個三條做基礎。這就像蓋房子一樣,這是地基,不管你修學哪個宗派,不管修學哪個法門,如果沒有將這個基礎修好,你都不能成就。這是我們今天看到學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不是不精進,疏忽了這個基礎。今天我們有這樣一個殊勝的緣分,在此地將這段經文貢獻給諸位同修,希望人人都奠定清淨堅實的基礎,在一生當中成就無上的道業。我的報告到此地圓滿。

  下面還有一個節目就是三皈依,因為我們這個場地很大,同修很多,如果要照一般儀式來做,我們的秩序就亂了,團體我們有團體方便的做法。實際上三皈已經傳授,諸位同修統統都得到。這個皈依證有拿到的很好,沒有拿到的,大概門口還有,到那邊去拿。你自己寫上名字就可以,我在此地給你做證明。皈依證上的誓詞是弘一大師節錄的,這是近代對於戒律很有研究的一位出家大德,我相信許多人都知道弘一大師。弘一大師根據戒律,把這個誓詞節錄出來,他告訴我們,他說這個誓詞就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給大家傳授三皈所用的。但是在中國很少用這個誓詞,弘一大師摘錄出來,希望將來有人能夠提倡。我們看到這個誓詞簡單隆重,所以非常適合於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因此我們對於三皈五戒統統採取弘一大師的教導,也是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所採用的儀規。這個儀規很簡單,誓詞很短,只要在佛菩薩面前真正的發誓。

  誓詞我簡單說一說,第一句是「阿闍梨存念」,我們請一個資深的佛弟子,請一個學長,來給我們做宣誓的證明,這個證明的人我們稱他作阿闍梨。阿闍梨是印度話,意思就是說他的言行可以做我的榜樣,我們中國人翻為軌範師,他的言行可以做我的模範。我們一般稱為法師,就是法師的意思、老師的意思,老師心裡存念給我做證明。「我弟子」,稱自己的名字,我們今天皈依證上用一個名字,叫「妙音」。為什麼用妙音?這個名字是世尊在《無量壽經》上給我們授記,佛說我們娑婆世界,這是講這個大世界,不是講這個地球。將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有多少?有四萬億那由他眾生,這個數字很大,不是我們這個地球,是整個大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到那邊去之後,將來在西方世界修成了,到十方世界去示現成佛度眾生,「同名妙音如來」。將來成佛,我們娑婆世界出生的人都是同叫妙音如來,這是佛在《無量壽經》上給我們授記。將來是妙音如來,現在就做妙音居士,這很好,現在跟未來名號相同。你讀到《無量壽經》會感覺到非常親切,因為經上有自己的名字,將來自己一定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定成佛,就叫妙音如來,所以我們取了這個名字。

  我們現在就是不拘形式,自己用真誠的心,形式不要緊,真心要緊。我們將三皈依這個誓詞,大家跟我在佛菩薩面前念一遍,請合掌,這統統都皈依。「阿闍梨存念」,大家跟我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誓詞要念三遍,我們再念第二遍,「阿闍梨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再念第三遍,「阿闍梨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好,我們皈依的功德就圓滿了,講座就到此地圓滿結束。非常謝謝市長,謝謝諸位長官,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