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九集)  2020/6/5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09

  《金剛經講義節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七頁倒數第一行。《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一,第七頁倒數第一行,從「判教」二看起:

  【二、古德判教,意在方便學人,使對一代時教,綱領條目,淺深次第,一目了然,可以循序而進,其接引後學之苦心,良足佩焉。】

  「判教」,我們上次學習到第一。諸佛出現在世間,教化眾生,必須對機而說,機就是對象,這個對象他是什麼根機,就給他說什麼法。機有兩個意思,眾生根性,各自不同,這是根機,障(就是業障)也有深淺厚薄的緣故,這是就眾生的程度來講。「時機」就是一個時期,「因時施教」,在什麼樣的時期,這是講一個階段,在哪個階段講什麼經。「如五時說」就是五時說教,世尊一生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分為五個時期。《華嚴》是剛成道在菩提樹下定中講的,這是法身大士才能參與其會,凡夫、二乘、權教菩薩,沒有辦法參與這個法會。後來出定,從阿含人天小乘開始教起。阿含就是人天小乘的佛教,現在也有人稱為原始佛教。小乘教講了十二年,這十二年可以說是人天小乘學佛基礎的奠定,就好像我們世間辦小學,人天是小乘,就是小學。再來講方等,方等就是進入大乘了,從小學升到中學了,方等可以說是中學,我們現在講初中、高中。第四個時期就是般若,《般若經》就入大學了。最後《法華》開權顯實,到最後《法華》、《涅槃》,像研究所了。所以五時說,「先淺後深」。剛開始講《華嚴經》,一般人不懂,也看不出來。佛要講的主要是《華嚴》,但是《華嚴》是佛的境界,凡夫、小乘當然無法理解,所以從小乘教開始教學。到最後,《妙法蓮華經》就開權顯實了,所以在《法華經》,佛就講真實法。《法華經》佛講,沒有二乘、三乘,說「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這是佛的方便說。大乘、小乘,或者三乘,或者我們講五乘佛法,那是方便說,打基礎,方便接引,主要就是入一佛乘。所以《法華經》講,「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沒有二乘、三乘,只有一乘。到《妙法蓮華經》就講真實法,又回到真實了。所以「先淺後深,先小後大,循循善誘,引人入勝」。

  我們今天學習第二條,『古德判教,意在方便學人』。判別這部經,在佛的一代時教,它是在哪個階段,屬於哪個階段教的。好像我們學校安排教科書,這是小學的課程,還是中學,還是大學,還是研究所?這部經它是屬於在哪個階段的教科書。所以判教就是讓我們『對一代時教,綱領條目,淺深次第,一目了然』。把所有的佛經用判教這個方式來判別,讓我們很清楚知道,每部經它屬於是哪個階段的教學。『可以循序而進』,我們學習就根據我們現前的程度,可以按照我們現前的程度,先學我們現前能夠學的,然後慢慢再提升,「循序而進」。所以佛出現在世間這個教學,也是跟我們現在世間辦學校一樣的,由淺而深。『其接引後學之苦心,良足佩焉。』古大德真的是為我們後學用盡了苦心,怕我們學習不得其門而入,一部《大藏經》擺在面前,我們不曉得要看哪一部?從哪裡下手,真的是不知道,很茫然。所以古大德判教讓我們很清楚,我們可以循序而進,這是足以讓我們佩服、敬佩的地方,這些祖師大德是大慈大悲。我們再看第三:

  【三、晉末判別經教者有十八家,唐後大眾共依者,唯天台、賢首兩家。天台判為藏通別圓四教,賢首則判為小始終頓圓五教。】

  『晉末』就是晉朝末年,那時候在我們中國的佛教就已經相當的興盛了。經教從印度傳過來,也印了很多中文經典,經印出來,古大德講經說法,建立宗派。所以晉朝末年,判別這些經教的有十八家這麼多,到了唐朝以後,到唐朝以後『大眾共依者,唯天台、賢首兩家』。這十八家,到唐朝以後,法師講經大部分都採取不是天台宗就是賢首宗。天台宗是以《妙法蓮華經》為主修的經典,賢首宗是以《大方廣佛華嚴經》為主修的經典。其他的十六家,也就一般沒有再採用了,這兩家後來講經法師採用的是最多的。天台判教,『判為藏通別圓四教』,這是天台宗判教,藏教、通教、別教、圓教。藏教是小乘;通教前面通小乘,後面通大乘;別教就純粹大乘;圓教,它是圓頓教,圓滿,無所不包。『賢首則判為小始終頓圓』,賢首多一個「小」,跟天台只差一個,它是小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小教,我們就知道小乘教;始,就是好像預科,開始要進入大乘,預科班;終,就要進入大乘;頓是頓教,教有漸、有頓,漸是漸修,頓是頓超;圓就是圓滿,圓教。最後就是圓教,天台宗最後也是圓教,圓教是最高的了。

  【四、天台判此經為通別兼圓。賢首則判屬始教,亦通於圓。江註判本經為境心俱冥,遮照同時,慧徹三空,功圓萬行,至圓極頓之大教。】

  天台宗,過去的祖師大德判這部《金剛經》『為通別兼圓』,屬於通教,也是屬於別教,有一部分兼圓教。『賢首則判屬始教,亦通於圓』,「始」就是進入大乘,開始進入大乘,最後也通於圓教。『江註』就是江味農老居士這個註解,他的《金剛經講義》註解,他『判本經為境心俱冥,遮照同時,慧徹三空,功圓萬行,至圓極頓之大教』。江味農老居士他判教,判這部經是「至圓極頓」,就是最圓滿、最快速的,頓就是快速,頓超。「大教」,那就是圓教,圓頓教,在佛法裡面圓頓教是最殊勝的。江味農老居士也是採用天台宗的五重玄義來註解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他採用天台宗的。以上判教我們就學習到這個地方。下面是講:

  【譯人: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我們看第一:

  【一、姚秦,三八四年姚萇稱秦王,三八九年呂光稱三河王(涼),四O一年什師至長安。】

  『姚秦』是一個朝代的名稱。佛經是從印度傳到中國來,要在中國流通必須透過翻譯,把印度梵文經典翻成中文經典。『譯人』就非常重要,翻譯本經的人,是姚秦這個時代『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翻譯的。這是把翻譯的人標明出來,也表示這部經它的真實性,不是後人自己去亂編的,這個有年代、有譯人,歷史上都有資料可以考證。有關這個年代,我們現在去查查網路很容易,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資料。

  【二、三藏—經、律、論。修正知見(學問)。修正行持(品德)。】

  『經』是修正我們的知見,『知見』就是我們的認知跟見解,我們對宇宙人生,我們的認知、我們的見解、我們的看法,依照經這個標準來修正。我們的認知、見解依照經來修正,跟經典不一樣的,修正跟經典一樣,叫依經,在三皈依講叫皈依法。所以我們學習經典就是修正我們對於宇宙人生這些錯誤的知見,把它修正過來,這個就是屬於學問。『經、律、論』,經是佛講的,律是佛定的,論是佛的弟子(菩薩)造的,菩薩造論。經,佛講的,不能改動;律,佛定的,你也不能去改變;論,菩薩造的,論就是可以討論,所以菩薩他講的稱為論。論有宗經論、釋經論,宗經論就是把經典的經義(經的意義)寫成論。你看《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這些都是論。《大乘起信論》、《華嚴念佛三昧論》,這些論是菩薩造的,就不稱經。依照經來造論,沒有照經文一句一句去解釋,這叫宗經論;經典註疏、註解,根據經典一句一句這樣來註解,註解的部分叫做釋經論,解釋這個經的一個論點。論就是有很多討論空間,見仁見智,就有一些不同,有宗經論跟釋經論。論方面,菩薩造的,也各有他的看法。像註解佛經也是一樣,你看在我們中國佛教,自古以來,《佛說阿彌陀經》註解最多,一百多種。一百多種的註解都不相同,都對,這是什麼?見仁見智。近代我們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他老人家最推崇的就是淨宗九祖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他最推崇的。他說這部《阿彌陀經要解》,縱然是古佛再來,再做一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個讚歎是讚歎到無以復加了,他是最推崇這一部。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精要解釋,可以說簡單扼要的解釋,這是它的特色;八祖蓮池大師的《彌陀經疏鈔》,真的博大精深,引用經典來註解;還有幽溪大師的《彌陀圓中鈔》,這三部是比較代表性;還有唐朝時代法相宗祖師窺基大師,他的《佛說阿彌陀經通贊疏》。所以這個都屬於叫釋經論。律,『修正行持』,就是幫助我們修行的,修正我們錯誤偏差行為的。經跟論,「修正知見」,律是「修正行持」。所以經論,修正知見,長『學問』;律,修正行持,增長我們的『品德』。像現在我們淨老和尚提倡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出家人再加一個《沙彌律儀要略增註》,這個就屬於律,修正行持,增長品德。我們再看第三:

  【三、法師,凡能弘揚佛法者,稱為法師。三藏皆通,則稱三藏法師。】

  『法師』,凡是能夠弘揚佛法的人,就稱為法師。「法師」,沒有硬性規定是出家人,也就是說在家出家、男眾女眾,我們一般佛門講四眾弟子,凡是你能夠弘揚佛法、講經說法,就稱為法師。天台宗,法師也列了五種,講經說法,一種;你會讀經的也稱法師,你認識字,能讀誦經典也稱法師。今天十齋日,有同修來共修,參加讀誦《地藏菩薩本願經》,平常讀誦《無量壽經》,每個人,如果照天台宗智者大師講五種法師,讀誦也是一個法師。所以你會讀誦經典你也是法師,這個法師的範圍就很廣了。這是四眾弟子,男女老少,只要你是這五種法師其中的一個,都可以稱為法師。另外,法師也通於其他宗教,其他宗教他也稱法師。比如說道教,他也有稱法師的。所以這個法師它是屬於通稱,不是專稱。像比丘、比丘尼,這就是屬於出家人的專稱,在家人就不能有這個稱呼,你不是出家人就不能稱這個。法師,在家出家、男女四眾弟子,都可以稱為法師。這裡講,『凡能弘揚佛法者』,這就是廣義的,你能弘揚佛法,把佛法弘揚出去。有些人說我也不會講經,那怎麼弘揚佛法?你把法師講經說法介紹給人,也是在弘揚佛法。比如說我們淨老和尚講的經教,你介紹人來聽,或者你聽了一段覺得很有受用,你節錄下來(現在手機很方便)跟大家分享,你也在弘揚佛法,你也是法師。所以現在要做法師,人人都能做法師。

  下面講,『三藏皆通,則稱三藏法師』。這就不是我們一般人做得到,實在講我們連一藏也通不了,何況三藏。經律論三藏都通達,這個才有資格稱為「三藏法師」,也才有資格翻譯經典,這個標準很高。我們再看第四:

  【四、鳩摩羅什,梵語音譯,義為童壽。七歲出家,日誦千偈(三二OOO字),博通世出世法,公元四O一年至長安,姚興待以國師之禮,在西明閣與義學八百人講學。譯經論九十八部三九O餘卷。】

  這是給我們介紹這個翻譯人的名字,是『鳩摩羅什』。『梵語音譯』,鳩摩羅什是梵語的音譯,翻它的音。像我們現在翻譯外國人的名字,用我們中文跟它那個音接近的來翻,這叫音譯。如果翻它的意思,鳩摩羅什翻成中文的意思,就稱為『童壽』,「童」是童子的童,「壽」,就好像是長者一樣。年紀很小,但是他跟一般童子不一樣,智慧很高,不是一般的童子。『七歲出家』,七歲就出家,做小沙彌。「七歲出家」,他就一天能夠誦一千首偈,偈頌一天能誦一千首,一千首就是三萬二千個字。『博通世出世法』,世間法、出世間法,他學問非常的淵博,通達「世出世法」,佛法、世間法全部貫通。在『公元四O一年至長安』,當時的皇帝是姚興,『待以國師之禮』。他來中國的時代是南北朝,南北朝那個時候來的,很早,在唐朝以前。晉朝之後就是南北朝(魏晉南北朝),那時候國家很亂,國家不統一,分了十幾個國家,年年戰亂,所以人民不得安寧,他是那個時候來。姚興,當時的皇帝,他「待以國師之禮」,以國師這個禮來接待,請他『在西明閣與義學八百人講學』。可見得姚興他認識佛法。當時姚萇也是派軍隊去搶,知道這是有大學問的,搶過來,但他不懂得去用他,不曉得他在幹什麼?後來到了姚興,姚興就知道請他出來講經說法、翻譯經典。那時候才真正發揮他的作用,之前很長時間,都好像被凍結起來。

  『譯經論九十八部三九O餘卷』,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經典有這麼多。本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姚秦鳩摩羅什法師那個時候翻譯的,《金剛經》在中國有六次的翻譯,不同的法師翻譯,大家都是採用鳩摩羅什翻譯的。另外一部,《佛說阿彌陀經》,這也是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玄奘法師也有翻譯《彌陀經》,但是中國人喜歡讀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因為他用意譯。玄奘法師是直譯,直接從梵文一句一句這樣翻過來,那個文法中國人讀起來比較不習慣;鳩摩羅什依照它的意思,用中國人這種文法把它翻譯出來,中國人讀起來就很順暢、很流利,很習慣,所以大家都採用《佛說阿彌陀經》。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經典,我們常常會看到,因為他翻的經典很適合中國人的習慣。我們再看第五:

  【五、傳說法師乃七佛以來為譯經師。以悟達為先,得佛遺寄之意。】

  這個是傳說鳩摩羅什法師是七尊佛以來的譯經師。每一尊佛出世,就是釋迦牟尼佛之前,七尊佛,七尊佛的譯經法師都是他來擔任的,這是在傳記上有這個說法。他是『以悟達為先』,得到佛『遺寄』,等於是佛的交代,寄託他來擔任翻譯經典的工作,因為翻譯經典不是一般人可以翻譯。這是有這個說法。有關鳩摩羅什法師的傳記,我們要詳細去看他的傳記,《高僧傳》這些都有,大家可以去看。我記得好像兩年前,還是三年前,有同修招待我們去看歌仔戲,去一個劇院,那個劇院好像在士林還是天母,那個節目表演的就是鳩摩羅什,表演鳩摩羅什法師。有關鳩摩羅什法師他的傳記也很傳奇,所以我們看那個歌仔戲還滿有故事、滿有情節的。所以這個大家有興趣,我看去網路應該也查得到,還有一些相關的傳記資料,大家有時間也可以看看。這裡我們淨老和尚節錄,這只是節錄精要的,就沒有詳細介紹他整個歷史過程。如果講整個歷史過程、他的經過,這個時間要很長。

  【六、譯,易梵為華語也。】

  這是翻譯。這個我們一般大家都知道,古代梵文經典翻為華文,透過翻譯。所以說明這部經是從印度傳到中國來,在中國姚秦這個時代,在西域一位三藏法師鳩摩羅什,他擔任翻譯的,這把翻譯的人也交代清楚了。下面,我們淨老和尚他也特別列出:

  【倓虛法師示此經大旨】

  早年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我們淨老和尚當時講經常常提到倓虛法師。在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也曾經印過《影塵回憶錄》,這是倓虛老法師他的弟子大光法師記錄的。倓虛老法師是東北人,他是民國初年北方的一位高僧。在還沒有出家,他跟朋友開中藥鋪,學中醫開中藥鋪,在東北。也讀佛經,跟幾個同參道友拿到《楞嚴經》,不懂意思,但是他們一直讀,讀了八年。這在倓老他的傳記裡面都有記載,所以我們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講到。一個姓劉的,跟他開中藥鋪的這個居士,八年寒窗讀《楞嚴》,讀了八年,真的是下功夫,看不懂,就是讀。但是他們也想要了解經義,拿著這部經,到他們鄉下寺院去問那些老和尚,請問他們寺院有沒有法師講經的?老和尚給他回答,經哪有人在講,都是念的,只有念經沒有講經的。結果他們去,也問不出所以然。後來打聽,知道南方浙江寧波觀宗寺(那個寺院我去過幾次,它那個匾是「觀宗講寺」,在大陸我們看到「講寺」,就是那個寺院專門講經說法的,後來大家都稱觀宗寺),聽說諦閑法師在那邊講經說法。他們就要學經教,後來他出家了,從北方坐火車,坐了三天三夜,坐到南方來,去跟諦老學經教。這個故事就很多了,像鍋漏匠的故事,也是倓老他講的,他們故事很多,也很精彩。現在我看到大陸有拍虛雲老和尚的傳記,就是拍虛雲老和尚的一生,拍這個電影,但是現在倓老不曉得有沒有人拍?我覺得倓虛老法師這個也值得拍。所以在《影塵回憶錄》,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當時佛教界的一些情況,它的記載還不是很完整,但是從這個《回憶錄》當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佛教的一種情況,還有國家當時動亂這些情形。後來倓老他是到香港往生的,好像八十幾歲往生的。他在香港也主持佛七,在香港辦一個中華佛教圖書館,後來是暢懷老法師他接了。暢懷老法師好像兩年前也往生了,也是年紀很大。現在那個圖書館還在,小小的,我也去過。以前我們淨老和尚也曾經去那邊講過經,不是很大,那是倓老他辦的。

  『倓虛法師示』,就是他的開示,對這部經他有開示。在佛七當中他也有開示,過去在圖書館有人送我們老和尚他的錄音帶,佛七開示的錄音帶。他東北的口音很重,聽,聽不懂,所以我們師父上人他說聽了七遍才聽懂。就是不斷聽、不斷聽,聽了七遍才聽懂,後來也把那個錄音帶抄下來,他那個錄音帶也是很珍貴的資料。他在佛七開示當中,有一段也是很有道理。他說打佛七最得力的是當中三天,就是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最得力。為什麼?因為第一天、第二天剛剛參加佛七,這個心還沒有定下來,還沒有沉澱下來;到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就進入狀況了;到第六天,心又開始動了,想到佛七快圓滿了,有什麼事情要做、要處理,心又比較不定了。所以他說,當中三天這個效果是最好。他是講他那個時代,我們現在這個時代跟那個時代都完全不一樣,那個時代沒有手機。

  實在講,我們現在打個佛七,真正要打個佛七,不能看手機,手機要收起來。所以廣東揭陽謝總他辦道德講堂,他都看光碟,一天看十幾個小時。去那邊參加這個道德講堂,照他的課程安排上課,七天能夠把一個做壞事的人變成好人,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我去參訪過,他給我講,凡是來這裡參加,手機要交到櫃台,七天圓滿再還給你,七天你要放下萬緣。我聽明白了,他的效果出在收手機。如果他一面聽課,一面看手機,他就不專心,講什麼也沒有聽進去,這個效果就很少。所以打佛七、學習道德講堂,這個非常重要。所以我們現在要打佛七,就是要去住七天,收手機,放下萬緣,這個佛七打得才有效果。像倓老這個佛七,他們當時佛七都是這樣打的,第一天、第二天,還沒有進入狀況,三、四、五,進入狀況,但是到第六天、第七天又開始什麼事情要做,心又開始動了。所以這些開示也都值得我們借鏡,我們想要剋期取證,這些我們都要效法,才能達到他們的效果。如果不效法這個,不收手機,我們受手機的干擾,心很難定下來。所以看看這些祖師大德他們的傳記,他們的事蹟,是有幫助我們修行。我們看第一:

  【一、離相,成就解脫,消諸業。】

  倓虛法師開示這部經的『大旨』,大的宗旨,第一個是『離相』,離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四相離了,就成就解脫德,得到解脫了。『消諸業』,所有的業都消盡了。四相沒有了,就什麼業也沒有了,業是從相生的,從四相生的。這是本經第一個功用,它的大用。

  【二、無住,成就般若,破諸惑。】

  離相是消業障。『無住』,本經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就是在這句大徹大悟的,不但悟,他徹底的悟了。『無住,成就般若,破諸惑』,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三惑全破了。

  【三、無法,成就法身,脫諸苦。】

  這是像《心經》講的,「照見五蘊皆空」。成就法身德,解脫諸苦,三苦、八苦、無量苦,統統得到解脫,『成就法身』。法身是我們本來的面目,我們現在這個身是業報身。身為苦本,所有的苦都在這個身,得不到解脫。「成就法身」就脫離諸苦,一切苦都脫離了。

  【四、破三心,除四相,為發心之要務。】

  『三心』、『四相』是發心最重要的要務。下面給我們說明三心:「三心—(妄心)—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不可得。」三心是妄心,妄是虛妄的,不是真的,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都不可得。這個心那個念頭剎那剎那的就過去,一念接一念。這就是《心經》講的色受想行識,那個行就是遷流的意思,好像流水一直流動,它沒有停止的,它沒有停下來的,遷流不息。我們這個念頭就像流水遷流不息,沒有停的時候,那叫行。色受想行識,行就是遷流不息,它不停的。念頭,我們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剛才起一個念頭,起來,過去了;現在又起個念頭,又過去了。講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不可得,就是說過去就過去了,你也找不到了;你說現在,說現在現在馬上過去,剎那不住,你說現在,那已經是過去了,現在兩個字說出來,已經過去了;未來心,未來還沒到。實在講,只有過去、未來,說現在,都過去了。這是講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我們都得不到,它是剎那遷流,念頭速度很快,你得不到的,就是我們的妄心。我們現在的心就是妄心,妄心現出這個虛妄的世界,我們這個世界是從虛妄心剎那剎那累積起來這樣形成的。大家如果看過卡通影片(動畫),它是一張一張靜態的,然後速度給它弄很快,它就在動,就跑了;那其實不是真的,是你給它動,就像我們這個妄念一直動、一直動現出這些境界。你這個念頭一不動,你現在看的世界就不一樣了。我們現在看到這個世界是生滅相,你念頭不動,你看到這個世界就不生不滅了。所以告訴我們三心不可得,教我們認識,我們現在的心是妄心。妄心從哪裡來?妄心從真來的,就是要你去找你自己本來那個真心,認識你自己本來那個真心,禪宗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詳細在後面也會再講到。

  「四相(我、法執)—我相、人相—由相對假立」。四相都是從我相發展出來,有一個我就有對面的一個人,這個相對假立的。相對就是對立的,我,人,我們會執著這個我相,對面有個人相,相對、對立了,所有的問題都是從這裡產生,分別執著就出來了。我相、人相是真的嗎?這裡給我們講,它是相對假立的,不是真的。真相是沒有我相、沒有人相,那是真相。後面佛都是在講這個道理,就是一個我執、一個法執。再來是:「眾生相—由緣和合假立。壽者相—由相續假而立。」眾生相,我們看到整個世界就是眾生相,有情、無情,動物、植物、礦物,都是眾緣和合而假立的,這是一個假相。緣聚,它就假立;緣散,它就消失了。這是眾生相,眾緣和合的一個假相。所以眾生,有情眾生、無情眾生,都是由眾緣和合這樣而假立的。下面,「壽者相—由相續假而立」。壽者,壽就是很長久的意思。它是由相續(相續就是連續不斷的)連續不斷的假相而立的,就是念念不斷,念念相續,相續假而立的,也不是真的。所以念念不斷就是壽者相,它從來沒有中斷的。所以這個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是假立,都是假。

  我們再看下面,第十頁最後這一行:「破處即是顯處,是同時,是一時」。破處就是破除四相,破除四相就是顯出我們真性這個時候。所以破處即是顯處,是同時的,是一時的,它不是分開的。你當時破了它就顯了,但是我們沒有破,迷在這四相裡面就顯不出來。實際上真相就在妄相當中,一部《金剛經》就是教我們破四相,到後半部是破四見,更深一層了。好,前面五重玄義,我們就學習到這個地方。下面我們要進入本經的經文,請看第十一頁:

  【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二】

  「一、證信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這段經文稱為證信序。證信,證是證明,有這個證信,我們才能相信這部經是佛親自講的。所以佛要入涅槃,阿難尊者哭得很傷心。後來旁邊佛的大弟子就勸阿難,他說你是佛的侍者,多聞第一,將來你要負責結集佛一生講的經典。現在不是你傷心的時候,你要趕快請問佛,以後佛入涅槃了,結集經典,經典一開始要安上什麼字,才能取信於後人,沒有爭議。佛說,要安上『如是我聞』。就是這六種成就,一時佛在什麼地方,跟什麼人講這個經。這就好像我們現在開會,有時間、有主持開會的主席(佛就是主席)、有地點、有開會的大眾,這樣才能取信於後人。所以叫證信序,這個序就是一個開頭,一部經的開頭,證明這部經是佛講的,讓我們對這部經信心不疑。我們看節要:

  【一、東晉道安法師,分判一切諸經為序、正宗、流通三分。此說初起,聞者多疑,嗣就正於東來梵德,乃知西土亦如是分科,遂悅服成為定則。】

  在東晉,我們中國道安法師,他『分判一切諸經』,就是每部經典他都把它分為三個部分,序分就是佛開始講經前面這個部分,再來就正宗分,就是主要講的,後面就是流通分,他把它分成三分(三個部分)來講解。他這個說法『初起』,剛剛提起來的時候,『聞者多疑』,很多人聽了,佛經翻譯到中國來,它本身沒有分這個三分。你現在給它分這個三分,這樣對嗎?就很多有疑問。後來印度高僧把梵文經典帶到中國來,當時在印度也有這個分法。詳細在傳記裡面,大家有興趣可以去找來看。所以這裡講,『嗣就正於東來梵德』。就是從西域、從印度來,這個「東」就是我們中國,古代稱中國為東震旦國,「梵德」就是印度的高僧大德。就請教,才知道原來早在印度就有這個分科了,所以聽了之後大家就『悅服』,「悅」就是很歡喜來接受,就『成為定則』。所以道安法師,後人講他這個三分的判法叫「彌天高判」。印度的高僧還沒有把這個傳過來,他就判了,後來印度的梵僧把佛經帶過來,也有這個三分的判法。所以大家就非常佩服,大家也非常歡喜來接受,就成為以後講經一定的法則。

  【二、本經序分:自『如是我聞』——『敷座而坐』。正宗分:『時長老須菩提』——『是名法相』。流通分:『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信受奉行』。】

  這裡是第二段。把本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經文從哪裡到哪裡,哪一段是屬於序分;正宗分經文,從哪裡開始,到哪一句為止,是正宗分;流通分也是一樣。

  【三、『如是我聞』至『千二百五十人俱』一段,是證信序。】

  我們剛才念的這段經文,是屬於本經的證信序,就是證明本經是佛講的,不要有懷疑。

  【四、凡結集一經,必具六緣,乃克成就。(一)信、(二)聞、(三)時、(四)主、(五)處、(六)眾。此一段經文,六緣具足。】

  第四,『凡結集一經』,就是結集一部經典,必須具備六種因緣才能成就。第一個就是『信』,信成就。「如是」就是信成就,如是如實,是就是這樣,事實就是這樣。『聞』,「我聞」,就是聞成就。「如是我聞」,就是這部經是我阿難親自聞佛所說的,佛怎麼說我就怎麼講。阿難他是複講的,重複講佛講的。他重複,當時結集經典,也是五百大阿羅漢大家聽,大家都沒有意見,這句才能記下來;如果其中有一個聽了有意見,「我聽佛好像不是這麼說」,這個就不能記下來。所以可以說百分之百全數通過才能記下來,非常之嚴謹。第三,『時』成就,「時」就是時間,我們講時節因緣到了,佛可以講這部經了,大眾可以理解,可以接受了。第四,『主』,就是講經的說法主,這個也成就了,就是佛。第五,『處』,就是一個處所,處成就,你講經要有個地點,有個處所。第六,『眾』,要有聽眾。就像我們講經,你要有個講堂,要有聽眾。現在講堂聽眾就比以前要多了,現在透過直播,或者是首播、重播,電台,這都是屬於講堂。每個人你自己家裡看電視,你們家就是道場了,處就是在你家,在你家客廳,你打開電視聽經,那就是處;自己就是眾,聽經的大眾。所以現在網路、電視,這些處所就很多了,聽眾也很多,就不像過去我們只能到現場來聽。現在沒有到現場,透過現代的科技就有很多處所,他可以聽經聞法。『此一段經文,六緣具足。』就是說證信序,這段經文就是這六種因緣它都具備了,這是證信序。我們再看翻過來第十二頁,第五:

  【五、不異為『如』,無非曰『是』。《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

  這是節錄江老居士他的《講義》來解釋「如是」,如是就很深了。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裡。下星期五,莊霖法師他來習講。我星期一,《地藏菩薩像靈驗記》還有一次講圓滿,在講圓滿之後,我們《金剛經講義節要》就改在星期一來講。有調整的時候,隨時跟大家報告。好,今天我們就學習到這個地方。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