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出言順人心  成德法師主講  (共一集)  2020/3/30  英國蘭彼得  檔名:55-138-0001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

  佛門常常說「隨緣盡分」,而這個「隨緣」兩字真的跟我們處事待人接物,跟我們每一個境界都是息息相關。「緣」就是條件,隨緣等於就是隨著客觀的條件來應對進退。比方說做事,這件事有七分緣,我們給它做到九分,變成攀緣;只做了四五分,那就沒有盡力,嚴重的就是不負責任。所以這個隨緣,那是真正客觀看事情,真正盡力不退縮。甚至包含講話也是一樣,多少緣講多少話,出言要順人心,要能感覺到對方的心理狀態,我們講話的分寸才能拿捏好。就像《論語》當中說的:「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你明明可以跟他講,可以幫助到他,你不講,對不起他,因為「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那自己就沒有盡到道義。所以《論語》這些話都很有人生的哲理、人情事理。「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這個話就還沒到跟他講,我們就急著講,那就講錯話了,可能跟人家結惡緣、造口業了。

  所以說回來,還是我們自己的心地功夫涵養要夠。可以講為什麼不講?太顧及自己的名譽了,太怕說講了假如不好我有什麼損失沒有,就沒有那種仗義執言。那不該講又講,這就是我們太急躁了,不夠有定力,這個就適得其反。

  比方曾經有親戚,他就跟成德說:「我覺得這個學佛應該是很好,但我可能五十歲再來學吧。」他是我的長輩,假如那個時候我馬上說,無常迅速,說不定你明天就死了。你看講得有沒有道理?理上沒有錯,但是這個話沒有順人心,傷了情,可能人家聽了不舒服。其實傷了情,理又何在?更重要的我們的心太急於要讓對方接受,欲速則不達。為什麼菩薩四德說柔和質直攝生德?要柔軟,要體恤他的接受度,很真誠。真誠,我們說至誠感通,很真誠,沒有這種控制、要求、急躁,自然能夠感受到對方的接受度。甚至於很真誠,在講話的過程,都可以從對方的眼神去感受到他的心理狀況,話就不會講過了。

  尤其我們現在交通方便,有可能我們交往的對象都是不同國家地區民族的,思想觀念都有不同。像我們現在來到英國、來到歐美,這個出言要順人心就非常要能考慮到。因為假如我們講了,犯了他們的大忌,對方的印象是什麼?Chinese,那他對整個華人的印象都受影響。所以為什麼要表好法、要慎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為踏出國門,我們可能就是代表著一個國或者一個民族,「德有傷,貽親羞」,不只是父母羞,甚至是整個祖先、民族都被我們給拖下水了。所以踏出國門要很有使命感、很有大局觀,不能放縱自己。而且也要能夠去了解他人的文化,或者他們現在的思想狀態,這樣我們講話才能不犯他們的忌諱、能順人心。

  真的要勸人、要護念人,一定要有耐性,不能著急、不能強勢。我們看《無量壽經》教我們:「和顏愛語,勸諭策進。」釋迦牟尼佛都勸我們第八千次了,這麼有耐性,我們要學。老法師說,學佛就是學釋迦牟尼佛。我們老法師也很有耐性,勸了我們六十年。其實我們的問題老人家都看得清清楚楚,都顧及我們的顏面,都是在講經當中苦口婆心提醒我們,不讓我們不歡喜。我們肯接受,一聽,這個提醒太重要了,就受益了。像西方社會特別強調自由、民主、平等,那我們也要了解他們對自由、民主、平等的認知是什麼,才不會講話一下子變成觸犯了他們的思想,然後變成在那裡爭論、辯駁,這個結局一定不會好的,跟他可能就產生誤解了。

  比方說我們學佛的人都吃素,西方還有很多人沒有吃素,甚至包含我們自己,中國人也很多人沒吃素,可是可能在他們的認知裡面,他們覺得吃什麼是我的自由,你怎麼可以干涉我的自由?那我們不能跟他硬來,出言要順人心。面對自我為中心的思考,他可能顧及不到吃東西可能會傷眾生的命,吃這個可能會影響整個地球的生態平衡,造成溫室效應。這些有沒有道理?都很有道理,可是他是以自我為中心,你這麼講他好像在責怪他,他可能惱羞成怒。

  所以我們勸不動別人,不能怪他。老法師在「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教導我們,得不到社會大眾的諒解,一定要回過頭來反省自己。得不到社會大眾諒解,是我們做好事也有可能得不到社會大眾的諒解。那怎麼辦?還是要回過頭來反省自己。反省就是開始覺悟,發現自己的過失,立刻就要痛改,改正自己的過失叫真修行。什麼時候發現自己的過失進而去改?每一天接觸那麼多人事,都能夠反觀,都能發現很多不足,把它改正。當然,先看清楚問題在哪,進而去改正,這才能走入實修,才是真修行,這樣才能日日知非、日日改過。假如我們每一天不只看不到自己問題,都是在看別人問題,都是在批評別人,那六祖大師提醒我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見了過就著相了,就起貪瞋痴慢了,那就不在道中了。所以「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這都是六祖大師給我們的護念,這些話都是很慈悲的愛護。

  所以都要在生活每個細節經一事長一智。我們今天一勸別人,人家不能接受,回過頭來反省自己。他發覺問題了,他開悟了,悟到自己哪裡有問題了。自我為中心的,你要順勢而為,不能硬把道理壓給他。順什麼勢?順他的自我中心,他總希望自己好,那你就可以站在為他的健康著想,找一些相關的資料給他,那他就容易接受了。

  我們對於緣分要有敏感度,我們一開始講的隨緣,能感受到人心狀況。像對上要感化,對自己的父母、長輩,要用自己的行為去感化,少說;對平輩勸化,對晚輩教化。可是大家聽了可不能又執著,對晚輩要教化,那我好好教化我的孩子。假如他已經十幾歲,很有思想了,假如你也不讓他佩服,你要教化他也不容易了。《論語》講:君子「信而後諫」。他信任你,你才好勸諫他;不夠信任我們,我們又很愛講他,這叫攀緣,人家對方愈聽愈不歡喜。那怎麼讓緣分具足?自己先做到讓對方信任、佩服,這個才具備勸化、勸諫的條件、緣分。

  只要我們一心為他好,一定會有好的方法產生的。像前不久看到有一個小視頻,有一個小菩薩,他在宣揚素食,他很可愛,我看每個看的人一看到他就生歡喜。然後有老師他就拿著這個去給小朋友看,這小朋友都是五六歲的孩子,很天真,一看了以後很能接受,就很想吃素。因為小孩子分別執著少,小孩子心地也都比較善良,一聽我們吃東西跟地球有關,跟這些生命都有關,就特別容易接收。

  成德也體會到,為什麼觀世音菩薩要三十二應身,應以宰官身得度,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他在當官裡面行菩薩道,當官的人他就好勸。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所以這個小朋友,他以小朋友身去講,其他小朋友,甚至比他還大幾歲的小朋友看了都生慚愧心。甚至於是我們這些大人聽了都覺得很能接受,為什麼?大人跟大人直接指出他的問題,面子掛不住,這個小朋友在那裡講,好像比較不會覺得面子掛不住。所以這個片子很值得大家廣泛去流通。你這些道理是一個大人講,其他大人聽了心裡還有牴觸,小朋友講,一般這個牴觸就少了。

  言語確實是門學問,也是很重要的修養。《無量壽經》還特別提醒:「善護口業,不譏他過。」言語能夠用得好,每天積大功、累大德。言語不妥當,我們都隨順習氣講話,每一天也造不少口業,心地也愈來愈不清淨,那就冤枉了,那就離極樂世界愈來愈遠,這決定不是我們希望的。所以講話要隨緣、要順人心。成德也是做錯很多,把這些慘痛的經驗供養給大家,希望大家不要走我這些彎路。

  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