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中國傳統教學系列-四書選讀  (第一集)  2005/9/7~10/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28-020-0001

  諸位同學,從今天起,協會裡面定在每個月第一個星期的星期三,我們舉行一次集會,希望對我們協會的義工同修講講話。昨天我就想到,講話、解答問題,還不如我們一起讀讀書好。所以我就想到,我們學佛,無論是在家、出家,這麼多年功夫不得力,義工同修確實有些真的是發心在這邊做義工,聽經的機會比較少。我們總幹事告訴我,大概我們這些講經的光碟都給大家帶回去,但帶回去未必會聽。如果要是不長時間接受佛法的薰陶,那麼我們在此地做義工,就如同古大德講,我們修點福報,修福沒有修慧。

  如果要對佛法不通達,在人與人相處當中還有很多誤會,那不但我們沒有修到福,可能還造很多罪業,這都很難講的。所以總而言之,學比什麼都重要。孔夫子在《論語》裡頭有段話說,他說他曾經一天不吃飯,一夜沒有睡覺,在那裡想。當然想了很多事,他說都沒有實際的利益,「不如學也」,最後想到還是學習好。所以這是聖人,活到老學到老,他給我們做出了榜樣。

  再看佛門,釋迦牟尼佛也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但是我們在講經的時候常常提到,世尊在戒經裡面教導我們,學佛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他說那不是佛的弟子,他不聽話!可是中國佛教很特殊,從唐朝中葉之後就不學小乘了,唐朝初年小乘還挺盛的,中葉之後就衰了。這是什麼原因?我們一定要知道。中國從前學佛的同學,無論在家、出家都曾經學過儒、學過道,儒家、道家代替了小乘。所以小乘經雖然翻譯得很完整,學習的人不多,這個因素我們一定要明瞭。可是到現在這個時代,問題出來了,小乘我們不學,儒也不學,道也不學,我們在大乘裡面雖然混了幾十年,還是沒有成就,原因在這個地方。

  我過去跟李老師十年,老師教導我們是儒跟佛並重。他一個星期給我們上一堂課,儒家的課程,一個星期也給我們講一次經,這是李老師早年在台中。所以我們跟他學經,每個星期只有一堂課,聽經只有一堂課,聽儒家東西也是一堂課,一堂課是三個小時;聽經的時間只有兩個小時,聽他講儒家東西有三個小時,十年如一日,沒有間斷過。我們一部《古文觀止》念過了,像四書五經是選講。所以我想到我們同學今天也有這個必要,我們選講《四書》,我們共同一起來學習。這個課程我們把它訂做「中國傳統教學系列—四書選讀」,我們今天是第一堂課。

  《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朱夫子編的,宋朝朱熹編的,編得非常好。《論語》跟《孟子》原來是獨立的,「大學」跟「中庸」這兩篇是《禮記》裡面的兩篇,他把這四樣東西合在一起成為一本書,稱之為《四書》。從宋朝一直到明朝,將近一千年,這部書非常盛行,變成讀書人必讀之書。政府裡面選拔人才,在從前考試也一定要考這部書,他編的確實是好。我早年學佛,方東美先生把《華嚴經》介紹給我,他說《華嚴經》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學概論,他老人家學哲學的,他說這是佛經的哲學概論。他說它有理論、有方法,最難得的還有表演,就是把這些理論、方法如何落實在我們實際生活當中,這是《華嚴經》末後五十三參。所以在全世界找不到這種編排的教科書,他說這是最完美的。以後我跟李老師,老師教我們讀《四書》,我就看出《四書》的編法很像《華嚴經》,有理論、有方法,也帶表演。

  朱熹,我知道他學過佛,雖然他反對佛,但是他學過佛。為什麼要反對?希望自己將來死後能夠在孔廟裡頭立他一個牌位,目的應該是在此地,所以崇儒而排佛。但是他在佛法裡學了不少東西去,我想很可能他的靈感是從《華嚴經》得來的,這是一種推測,沒有證據來作證。「中庸」是理論,「大學」是方法,《論語》是孔子做表演,這是聖人,《孟子》是賢人做表演,就像善財五十三參一樣。你看看夫子跟孟子怎樣把這些理論、方法完全做到,這叫「止於至善」。這是我學這門課,在早年有這些感觸。

  「大學」,經只有一章,很短,不長,後面是經的解釋,解釋叫「傳」,它一共有十章,就是解釋經的。表解裡面沒有經的全文。經所謂三綱八目,三綱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個不僅僅是儒家,儒家不是創始人,不是發明的人。夫子說得非常好,他一生「述而不作」,這就說明了他是承傳古聖先賢的教誨,不是自己發明的;他沒有發明,沒有創造,都是傳述古人的教誨。傳述古人的教誨,一定是肯定古人的教誨,依照古人教誨來學習,這是必然的現象,這聖人;釋迦牟尼佛亦復如是。佛,我們在《華嚴經》清涼大師註解裡看到,釋迦牟尼佛也是述而不作,他一生也沒有創造,也沒有發明,那他說的是什麼?說的是過去古佛所說的,佛佛道同。你看看大聖大賢多麼謙虛,多麼客氣。現在人都有自己的創作,還版權所有。佛跟孔子沒有,他們沒有創作,都是傳古人之道。

  「明明德」這三個字,第一個「明」是動詞,第二個「明」是名詞,智慧是明,才能、福報是德,明德就是佛家講的性德,每個人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佛家常講,我們自性裡頭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華嚴經.出現品》裡面佛給我們說得很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智慧就是明,德相就是德。我們現在的明、德不見了,迷失了,現在沒有智慧,也沒有才能,也沒有福報,都沒有了,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現在為什麼沒有了?佛說得好,「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因為我們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這三種煩惱把我們的性德障礙住了,所以我們的明德雖有,它不起作用。實在講不是不起作用,它還是起作用,它起作用變質了;明變成了妄想分別執著,德就變成了無量的煩惱、業報,變質了。

  所以,聖人心繫教育,教育的目的在哪裡?目的在教我們恢復我們的明德,所以「明」明德那個「明」字是個動詞,我們怎樣把我們的明德再恢復它的光明,這就是教育的目的。以佛法來講,這是屬於自利,就是我們要成就德行,要成就學問;成就學問是明,成就德能就是德。這就是如何來恢復,恢復的道理都是斷煩惱,煩惱不斷你沒有辦法恢復,這是講的自利。自利之後一定要利他,「親民」是利他,你看大乘教裡面佛常講自度度他,明明德是自度,自度之後一定要度他,後面才「止於至善」。誰做到止於至善?孔子做到了,孟子做到了,都是做到止於至善。這是「大學」總的綱領。

  綱領說出來之後,我們如何能夠真正證得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我們要怎樣能證得,就是怎樣能恢復?總綱裡面確實非常之難得,也給我們提出了修德,前面是性德,所以性修不二,我們要從哪裡下手,才能夠恢復到我們的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第一個「知止」。知止這裡頭的含義很深,也就是說一個人在這一生當中,你要有個方向,要有個目標,這個方向、目標就是我們所止之處。這個每個人不一樣,各行各業,但是這裡頭有個原則,無論從事哪種行業,一定要專、要精,這就是知止。你學東西不能學得太多,不能學得太雜,學得太多、太雜,就不能成就。像你在學校念書,你們學校科系很多,幾十個科系你要統統都學,你學四百年都畢不了業。所以幾十種科系你只能選擇一種,這種選擇,專攻,這叫知止。我就止於這一門,那你四年就可以畢業,你就可以拿到學位了。

  所以,知止之後你心是定的,就是說你有方向、你有目標,你心是定的,你心就不會亂。「定而后能靜」,你才能靜的下來,靜而後你就心安,安了之後智慧就有了。有定、有靜、有安,這個心就生智慧,不生煩惱,智慧開了之後就得到了。所以得,得什麼?得明德、得親民、得止於至善,你就能得到。我用表解方式畫出來,諸位一看就很清楚,這個三綱就是中國古聖先賢教化眾生唯一的一個綱領。

  綱領知道了,修德從什麼地方下手?我們還是要問,像《楞嚴經》上阿難所問的最初方便。前面知止是方便,方便當中還有最初方便,這都是從原理原則上來說,那就是修德的果益。從哪裡下手?從「格物」,無論是世法、佛法,格物,司馬光說得很好,物是什麼?物欲,欲望。世間人常講「欲海難填」,你只要有欲望,你就不知道知止。格是格鬥,就跟打仗一樣,跟誰去打仗?要跟欲望,你要能把欲望克服住。欲望是什麼東西?貪瞋痴慢、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我常講這十六個字。

  貪瞋痴慢,這個嚴重的欲望障礙了我們的智慧,障礙了我們的才藝、福德。要知道智慧、才幹、福報都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性德!而且眾生跟佛是平等的,佛有多大智慧,我們每個人智慧跟佛無二無別;佛有多大的才能,有多大的福報,我們跟他亦沒有差別。如果你要知道佛的福報多大,古人常講,不讀《華嚴》不知道佛的富貴,讀了《華嚴經》你就知道佛的福報多大。像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不要說別的,人家鋪馬路是黃金,黃金為地,那是鋪馬路的。地是什麼?地是寶石的,你看寶石上用黃金鋪成路面,我們哪能比?我們這個世間,帝王家的宮殿,我們到北京皇宮裡面看看。古人在文學作品裡面形容的「雕欄玉砌」,我們到那裡看,不是玉,是大理石,那是形容詞;可是你在諸佛剎土裡面,你看到是七寶莊嚴,那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知道在這個世間壽命不長,縱然活一百歲,那是剎那之間。我八十歲了,回到老家去看看,我十歲離開老家,離開七十年了。回去之後的感觸就像昨天一樣,人生苦短,一定要知道,要好好的把握這個短時間,怎樣修成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是佛的境界。十法界裡面,我們如何用短暫的時間提升到最高的境界?我們知止,曉得要止在這個地方,我們要把這個止是止在佛境界裡頭。既然我們要想成佛,那一定要遵守一切諸佛如來他們過去修行的方法,這個道路。

  儒跟佛可以說都相同,佛法裡面從哪裡下手?破煩惱障,破所知障。你看四弘誓願,四弘誓願第一個教你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你要度眾生先要度自己,就是明德、親民。從哪裡下手?第二個願,「煩惱無盡誓願斷」,格物是斷煩惱;再其次,「法門無量誓願學」,是破所知障。這是我們障礙的兩大類,煩惱障、所知障,先破煩惱,後破所知;致知破所知障,格物是破煩惱障,一定是先斷煩惱,再破所知。這兩種障礙去掉之後,你的意就誠,心就正了。所以,知止是前面兩句,格物、致知,後面定、靜、慮、得,那就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效果就出來了。

  我們今天講真誠,真誠談何容易?你煩惱沒斷,所知障沒有破,你哪裡來的真誠?要怎樣破煩惱障?這是我們眼前急需要下手的,要懂得。在日常生活當中,特別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總稱為歷事鍊心,你必須經歷人、事、物,把你的煩惱習氣磨平。我在四年前離開新加坡,移民到澳洲去,離開的時候我寫了一幅對聯,勉勵我們的同學。我去了,跟著我的,過去華藏圖書館裡面,有二十多位出家人跟著我一起。勉勵大家,「處逆境」,環境不好,逆境,不順心;「隨惡緣」,我們遇到不少,造謠生事、毀謗,我們遭遇到;「無瞋恚」,我們接受別人的毀謗,接受外面的侮辱,甚至於諂害,沒有一點點瞋恚心;「業障盡消」,這就是歷事鍊心,修行。

  如果一般沒有學佛的,遭遇這個,心一定很不平,一定有怨恨,一定想報復。好了,有怨恨,想報復,麻煩更大,這個怨可結下去了。結下去之後,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個不可以做。我們常常想到,他毀謗我,大概我過去生中毀謗他,現在冤家遭遇的時候,果報就現前。所以我們曉得這是消業障最好的時候,一點怨恨都沒有,學忍辱仙人。你們念《金剛經》上念過,你看忍辱仙人遭歌利王割截身體,一點怨恨都沒有,一點報復的念頭都沒有。那個侮辱是最嚴重的,我們今天受的是太輕了,一定要能夠忍受,忍就能消業障。

  下聯是「隨順境」,我們一切環境都好;「處善緣」,周邊人事環境也好,物質環境也好,這個時候最怕的是起貪心,你要是起貪心就麻煩大了;所以「無貪痴」,沒有貪戀,沒有愚痴;「福慧全現」,你的福報就現前。我寫了這麼一幅對聯,勉勵大家。你看順逆境界當中,把自己貪瞋痴慢磨掉!修行到哪裡修?離開人事環境你到什麼地方修?你到深山去挖個洞,在裡面面壁二十年,遇到人家毀謗一樣生氣,這沒有用處。所以就要在人事環境裡頭去磨鍊,要把心磨平,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無論是學儒、學佛,天天不能離開儒、佛;學儒,天天不能離開孔子,學佛,每天不可以離開釋迦牟尼佛。怎麼不離開?讀經就不離開。佛經是世尊的教誨,《四書》是孔子、孟子的教誨,我天天讀它,天天跟他在一起,天天聽他的教誨,天天向他學習,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學得跟他一模一樣,我就成功了。他達到止於至善,我也希望能達到止於至善。所以,誠意、正心就是佛法講的菩提心。你看菩提心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講的,菩提心是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說了三個;那麼儒家的,誠意就是至誠,深心跟迴向發願心合起來,是正心。「大學」裡頭講兩個,佛法講三個,講三個比較詳細。

  三個,深心是自受用,就是我用什麼心來對待自己,我用什麼心去對別人,對別人是慈悲心,迴向發願是慈悲心。對自己,深心就是我們這邊這幅對聯(這幅對聯大概是二十年前在美國寫的),就是清淨、平等、正覺;清淨、平等、正覺是自受用,佛家講的深心。深心很不好懂,古人的註解也不好懂,《無量壽經》經題上有清淨平等覺,我就用清淨、平等、正覺,這是深心,用這個對自己;大慈大悲對別人,這都是屬於正心。

  所以正心之體是誠意,意要不誠,你的心就不正了,菩提心之體也是至誠心,這個我們要懂。可是至誠就是真誠到極處,那一定是格物致知做得很圓滿了,格物致知要做得不圓滿,你的意就沒有法子誠。「誠」這個字,過去曾國藩先生讀書筆記裡面,他給「誠」下了個定義。曾國藩也是讀儒書,而且讀得非常好,我們看他的家教就能看得出來。他解釋這個「誠」字,用一句話,「一念不生是謂誠」,這個解釋跟佛法的解釋相應;換句話說,你有念頭就不誠,不管你的念頭是善、是惡都不誠。誠是什麼?沒有念頭,沒有念頭你的心才清淨,有念就不清淨。

  所以說你有善念,在佛法講,生三善道;你有惡念,生三惡道,出不了六道輪迴。如果我們六根對外面六塵境界,能夠做到一念不生,不但六道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這個在經典裡面我們讀得太多,你為什麼會墮落在六道出不去?佛講了,你有妄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只要這三樣東西俱全,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可是要出六道輪迴,不必三樣都斷,斷一個就行了,只要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執著,六道就沒有了。執著是見思煩惱,堅固的執著很麻煩,所以要在日常生活當中看淡一點,何必那麼執著?想想《金剛經》,《金剛經》中國人最喜歡,不但是學佛的人必讀,不管學哪一宗、哪一派,沒有不讀《金剛經》的,儒家、道家都讀,便於觀照。當你煩惱起來的時候,你想想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就算了,是虛妄的,何必認真?便於觀照。「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金剛經》是破空,是教我們看破,不要過分的執著,不要分別。

  不執著,超越六道輪迴,就是阿羅漢;不分別就是菩薩,不分別比不執著的境界高。所以有分別沒有執著,這些人到哪裡去了?住四聖法界,就是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他不在六道了;如果再向上提升,那就一真法界了。一真法界,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這個地方講的「止於至善」,自行化他都達到了至善;至善就是妄想破了,妄想就是起心動念。所以高級的修行方法是在六根接觸六塵之處,眼見色,耳聞聲,舌嘗味,鼻嗅香,身觸,意知,在這裡面練什麼功夫?練不動心,練不起心、不動念,那是上上根人,很難做得到,不起心、不動念太難了。不得已而求其次,練什麼?練不分別,還起心動念,不要分別,那是菩薩;如果再做不到,再求其次,練不執著,不執著是阿羅漢;如果執著都放不下,那你是凡夫,你出不了六道。

  你想想看,修行功夫在哪裡?就在日常生活當中,所以「明德」是在日常生活裡頭修,「親民」也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修,最高的目標是「止於至善」。止於至善不是一下就可以能成就的,你看佛法裡頭分很多等級,一步一步向上提升,我們今天能夠下手的,就是我們的執著要一年比一年淡一點,這就是進步。如果說今年跟去年還一樣,甚至於今年比去年還嚴重,那你佛就白學了,哪有這種修學法?所以誠意、正心不容易。儒家的標準比佛法的標準是降低了很多,總要從這裡下手,一定要讀書,一定要學習,非常認真的學習,這才能身修。

  身修,儒家是守禮,佛法是持戒。我們今天用什麼來修身?儒家的《弟子規》,佛門裡面的《十善業》,用這個來修身,要勉強自己去落實,去做到。《弟子規》是儒家聖賢的生活規範,他統統做到了;《十善業》是佛門的生活規範,你不從這裡下手,你身沒有修。身沒有修,你家裡怎麼會整齊?整齊就是我們講和睦,一家和睦,不容易!家不和,社會怎麼會安定?「治國」就是社會安定。「平天下」就是世界和平,平是平等,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叫平天下。不分國家,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不分文化,彼此人與人之間相處都能夠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這天下太平,到天下太平才真正叫止於至善。

  特別是在現代這個時代,資訊發達,交通便捷,我們起心動念都要為全世界人民著想。《弟子規》裡面說「凡是人,皆須愛」,所以聖賢的教育不是別的,愛的教育。我們今天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缺乏尊重,缺乏敬愛,缺乏關懷,缺乏互助,現在人起心動念總不外乎損人利己。人人都起這種念頭,都損人利己,這個社會的衝突就不會間斷。衝突提升就是鬥爭,就是戰爭,這個世間永無寧日,這個事情就非常嚴重。所以,我們認識這個社會嚴重的病態,深深感覺到儒、佛的教學不能不積極的來提倡。

  這個地方我們有個註,就是註解「平天下」,平天下是什麼意思?平是和平,和謙相處,謙是謙讓、謙虛,大家不要競爭。競爭這個觀念是錯誤的,現在我們在外國,我在美國住了十五年,美國的小朋友從上幼稚園就教什麼?教競爭,不得了!我曾經跟美國一個很有名的教授談到這個事情,我說美國教育的觀念,從小就教競爭。他說對,是這樣教的。競爭再向上提升,是什麼?鬥爭,鬥爭再提升就是戰爭,現在戰爭爆發是核武生化,那就世界末日。我說這種教育理念是毀滅性的,他們自己也知道,我給他談的時候他也能接受。

  我說東方,古老的中國教育,從小教謙讓、教禮讓,彼此都能相讓,這是一條生路。那麼有人說,如果要不用競爭,在這個世間好像就活不下去了,這個觀念尤其是錯誤。東方人深信因果,西方人現在逐漸也都談這個問題了。美國早年有個預言家,距離我們並不太遠,他過世是在二次大戰當中,距離我們大概半個世紀,凱西,他的書很多,流通全世界。他是個學歷並不很深,是個靈媒附身,這個靈媒是個非常善的,幫助人治病。能夠找到人前生你的病根是怎麼生的,或者前世,或者再前世。曾經有一個人他曾經找到他八十世之前,距離現在四千多年,說那個病根是那個時候種的,病根找到之後,說出來之後也就很容易調理。所以他一生幫人治病,總共有一萬四千個病歷,他都留著完整的資料,建了一個圖書館,現在全世界還有很多人去研究。

  他曾經說過,這個世間每個人一生當中你所遭遇的,絕對找不到是一個突然的,是一個與前世不相關的,他說沒有,決定沒有,這他肯定。他肯定人有輪迴,肯定我們這一生遭遇與過去的因有關係,與未來也有關係,所以他講因果。我們從美國買他的這些報告,我買了兩百冊,做什麼?因為澳洲淨宗學院有英語課程,我用他這個做教科書,一方面學英語,一方面學美國人講因果報應。所以中國人常講,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個前定不是別人定的,自己定的,自己造的業。你造的善業,你這一生得好果報;你造的惡業,這一生要受些苦難,跟前世統統有關係。

  這個道理搞清楚了,事實真相搞清楚了,再告訴你,命運可以改。命運是自己造的,怎麼改?一定要自己改,如果說是算命先生給你改,那是假的,那決定是你被他欺騙了;看風水來替你改,也是假的,決定沒有這個道理。你們去念《了凡四訓》,你看雲谷大師對他的開示,教給他怎樣改造命運,斷惡修善,你真的是改造。所以《了凡四訓》這本書,過去印光大師一生極力提倡,我最初看到這個事情我都很驚訝。我是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那次在香港住了四個月。兩個月住九龍界限街,倓虛老法師的中華佛教圖書館,我在那裡講兩個月;後面兩個月住在香港藍塘道光明講堂,壽冶老和尚的講堂,也住了兩個月,講《楞嚴經》。快三十年了,一九七七年,將近三十年了。

  我在圖書館裡面看到弘化社的書,就是印光大師他老人家所印的。我看後頭的版權頁,看到《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我概略的統計一下,他這三本書在那個時代居然數量超過三百萬冊,我真的呆了!他是佛門的祖師,對佛教經典印的我好像沒看他超過十萬冊,為什麼這三樣書會印那麼大的數量?我很疑惑,想了有兩個多星期,終於我想到原因。大概是已經知道這個世界亂了,佛法太深,救不了這個世界,儒也不容易,也救不了這個世界,唯有因果。這三種書都是講因果報應,如果你懂得因果的道理,了解因果的事實,那麼你起心動念會收斂一點,不敢做壞事,所以老法師重視因果教育。我想通、明白了,香港講經完了之後,回到台灣,我在台灣就提倡這三本書。好像大概也印了將近有十萬冊,而且這三樣東西我都講過,在台灣各地我開始講過。

  現在看看現代的世界,我們才知道老法師有先見之明。現在除因果之外,你教人學《弟子規》,幾個人肯幹?你教人修十善業,人家也是笑笑而已,做不到!假如他真的曉得因果報應,他就不敢了,自然就會收斂。因果教育在今天,我們在推行,你說再印書,這三本書都是文言文寫的,雖然是很淺顯的文言文,現在人不讀書。不要說文言文,白話文他也不願意看,他喜歡看什麼?喜歡看電視,看連續劇。所以我們就想繼續印光老法師的願望,他老人家的悲心,我們要把這三本書拍成連續劇。《了凡四訓》最近就要開拍,拍二十集連續劇,《安士全書》三十集,《感應篇》也是三十集,總共我們要製作八十集的連續劇。印光大師老人家提出來的,我們做他的後人,有責任把因果教育向全世界來推動。

  所以在去年,台灣畫家江逸子居士把「地獄變相圖」畫出來,現在已經複製完成,這個我們也要來把它宣揚。地獄變相圖現在最方便的是光碟,我們已經做成光碟,可以廣為流通。光碟製作的成本很低,自己可以看,在家裡一家人可以一起看。有講解、有說明,要多看!一遍、兩遍印象不深,看完就忘記了,還是一樣敢造罪業;常常看,印象深了,就不敢了。所以儒、佛的教育,總而言之,都是教你做好人,教你要做個善人。正如同經典一展開,「善男子、善女人」,唯有善人才能轉自己的業報,才能夠改造自己的命運。所以我們要想做到社會安定、世界和平,要從和謙下手,要從和睦下手,要從和敬下手,和愛下手,我們提出這四條;要謙虛、要和睦,要知道尊敬別人,要知道愛別人,互助合作。我們接受儒、佛的教育,學的什麼?就是學的這個。

  經文末後有個總結,「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教學為先」,「學記」裡告訴我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所以我們要記住,自己如果不學、不教,我們的德行、我們的學問不能成就。活在這個世間就要學孔子,就要學釋迦,天天學,天天教,這是人生最快樂的事情。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是什麼?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那個悅是喜悅,叫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你的歡喜從哪兒來的?學習裡頭得來的。

  聖人的教誨純淨純善,就像佛在《十善業道經》裡面告訴龍王一樣,「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世間苦」,它這個一切世間是講十法界,能斷一切世間苦。這個法是什麼法?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心善,常念善法,心善;思惟善法,思想善;觀察善法,行為善。善的標準就是十善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離十善業,你就能離一切世間苦;換句話說,如果你要造十惡,違背十善,造十惡,你的果報在三途,在人間也活得很辛苦,那是不善業的感召,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所以個人修養,我們希望自己離苦得樂,要學。我們希望這個家庭,家庭的兄弟姐妹、兒女要好,你家庭要有家教,所以家庭的興旺,教學為先。你在社會上,無論你是經營一個公司、一個行業,你要希望你的事業興旺,對你的員工也是教學為先;不管是哪個行業,政府機關都不例外,統統是教學為先。

  清朝開國那幾個君王,康熙、雍正、乾隆,這些皇帝都很了不起,禮請儒、釋、道三家的學者到宮廷裡面去講學。皇帝帶著他的子孫、文武百官,天天來聽課,上課,他不是開會,上課。大家都接受聖賢的教誨,接受佛的教誨,接受孔孟的教誨,接受老莊的教誨,用這種方法來建立共識,天下太平。皇帝不是說「我的意思,你們要聽我的」,不是的,皇帝說「我們大家,孔子說的,我們聽孔子的,我們聽佛說的」,人心都平了,都服了,他懂得教學為先。尤其我們看到康熙,你就不能不佩服,康熙對他的子孫,這是家教,二十歲之前絕對不能夠去念文學作品,詩詞歌賦都不准,都不可以看,不可以聽。念什麼?都讀經、讀史;因為詩詞歌賦很容易動感情,很容易走邪路,先用經、史幫助你成就正知正見。二十歲之後,你有能力辨別邪正,有能力辨別是非,才准許你接觸。

  我們再看看現代,現代還得了嗎?我在美國的時候,看到有些我們華僑同學,小孩上小學,告訴我:我的小孩很用功,都不要管。我說怎麼樣?喜歡讀書。美國小學一年級就用電腦,晚上睡覺躲在被窩裡面在看電腦,在用功。把被子掀開一看,看什麼東西?色情、暴力。你說怎麼得了!康熙皇帝是二十歲之前不能接觸的,現在小學一年級就接觸了,社會怎麼能不亂?青少年犯罪率年年往上升,沒有下降的趨勢。我們看到這個事實,我們很擔心、很憂慮,十年之後、二十年之後,這個世界變成什麼世界,愈想愈可怕。到那個時候人與人之間沒有愛,人與人之間是什麼?怨恨,你說怎麼得了!

  現在小孩你要是防止這些邪知邪見,防不勝防,因為大環境是這樣,你家裡管教再好,一離開家門就被染污,很不容易,這是我們現在最值得憂慮之處。所以我跟一些外國人接觸,我跟他們講世界末日,不是像他們那樣講法。我說世界末日不是戰爭,也不是什麼災難,人的倫理道德沒有了,愛心沒有了,那就叫末日。人與人之間見面都是怨恨,都是不平,你說這個事情多麻煩。

  我到法國、到英國,去的時間不長,就聽到那邊小孩殺父母,現在在全世界,一個星期總有好幾次。我就提出警告,我說十年之後,每天會有幾十次,全世界這種逆倫的事件會有幾十次;二十年之後,每天會有幾百次,你家人怎麼相處?不一定什麼一句話說錯了,對方一不高興的時候就把你宰掉了,你說這還得了嗎?這個太可怕了。現在講防恐,那個時候恐怖分子就在你的周邊,你曉得是哪一個?一句話說的不對頭,他就把你殺掉,不得了,這個才叫做世界末日。人人活在這個世間沒有安全感,你說多可怕,所以倫理道德教育在今天比什麼都重要!

  後面這一段,我們把它念一念就行了。「宇清」,宇是宇宙,清是清淨,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世界和平。國家的安定,家庭的和睦,人的健康長壽,一切皆以修身為本,教學為先,這是剛才我們所說的。希望我們同學們要覺悟,要重視、正視這個問題。教學首在肯定人性本善,孔夫子在《論語》裡面講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三字經》就是照孔子的講法,「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所以我們跟人往來,無論跟什麼人,不同國家、不同族群、不同宗教,我們肯定人性本善。特別是從事於教學工作的人,一定要有這個認知,有這個理念。人性本來是善的,就是前面我們講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人性本善。為什麼變成不善?沒人教了,沒有人教他就變成不善。

  《孟子‧滕文公上篇》有幾句話,他說得很好,這都是古籍裡頭所記載的。「人之有道也」,做人有道,有做人的道理,他說「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安居而沒有教育,這個教育是講倫理道德的教育,沒有倫理道德的教育,「則近於禽獸」,他跟禽獸沒有兩樣,換句話說,很容易衝動。所以,「聖人有憂之」,這個聖人是堯舜。堯舜距離我們現在四千五百年,在那時候就辦教育,就命令「契」,契是人的名字,命令他為司徒,司徒是古時候的官名,也就是在那個時候管教育的。契教什麼?教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所以,中國倫理道德的教育有文字記載是堯舜。當然在我們想像,這不是堯舜創辦的,不是他創造發明的,都是古聖先賢遺留下來的。到這個時候由國家正式設立官員來管教育,這可以說從堯舜開始。

  以前是有教育,中國教育的特色就在家庭,這是其他國家民族裡頭都找不到,在家庭,非常重視家庭教育。所以《弟子規》是家教的集大成。家教誰教?父母教,所以《弟子規》做父母的全都做到了,天天做給兒女看。他從小,這個我常常講,小孩從出生,眼睛張開,他會看,他會聽,他就在開始學習了。這個不能不重視,他每天學的是什麼,你要知道。所以,小孩從出生下來之後,他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都是正面的,決定沒有負面的。接觸的全是善的,沒有惡的,這樣把他養成,這個叫做父母對兒女真正的愛護。所有大人在小孩面前,都要做得有規有矩,給他看,讓他學習。

  所以小孩到上學的年齡,六、七歲的時候,老師好教,他很懂事,他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從小看父母、看大人所表演的。所以《弟子規》它真正的教學是父母的身教,它不是教小孩學的。父母沒有做到,所以今天教學難,你教他做,他就會問你:你為什麼沒有做到?你在騙我!老師教學生,學生會問:你為什麼沒做到?我聽說在中國大陸很多提倡讀經運動的,就遇到這個障礙。所以今天這門課程困難在哪裡?困難在我們的家教至少斷了三代。我小時候還接受到,在抗戰之前,我們的社會還維持著清朝時候的這些制度。實在講,我們的社會是被抗戰打亂掉的,這個大的動亂,人人都顧到逃命。抗戰八年我走了十個省,逃難,那時候沒有交通工具,都是靠走路,我走了十個省。哪裡像現在這麼方便!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

  三代失掉了,父母沒有教,照顧不到,沒有教。尤其現在進入到工業時代,夫妻兩個,一個人賺錢不夠開銷,兩個人都去工作,小孩丟掉了,小孩交給保姆去教,保姆交給電視去教。所以現在小孩誰教的?電視教他長大的,電視裡面是演些什麼,他統統學會了,你說有什麼法子?社會問題比什麼都嚴重。所以習相遠。「聖人設教旨在令人覺悟,反習歸本耳」,就是從你的習性回頭過來歸到本性。儒教育宗旨如是,佛家更是講究,佛家教育宗旨終極的目標是教你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是儒家在此地講的明明德,止於至善,真的做到了究竟圓滿,教你歸本。

  「本之本在父子有親一字,應知」,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根本的根本就是父子有親,親是親愛,所以你要曉得這個教育是親愛的教育。教育的目標,第一個是希望這種親愛永恆保持,不要有變化,你們相親相愛是一生,不要有變化。第二個目標,是希望把這種親愛擴大,父子這種親愛擴大到愛家庭,愛你的兄弟姐妹,愛你的親戚朋友,愛你的鄰里鄉黨。再擴張,你愛社會、愛國家、愛一切眾生,「凡是人,皆須愛」。所以聖賢教育,古今中外,歸結到最後就是愛的教育,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的。

  底下這一章是傳裡面的註解,我們只節錄了這個三段。三段就是解釋明德、解釋親民、解釋止於至善,我們看看書裡面怎麼說的。第一章說,「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這個不念大,念太):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我後面有講,「克」當作能講,「克明德」就是能明德;「顧諟」就是看此,看天命明德;帝典講的「克明峻德」,峻是大,能明大德。我這樣講大家就好懂,「能明德,看此天命明德,能明大德」。「此處所言明德,即大乘所言法性本具之大智(明),大德(德)」,所以明德就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

  為什麼稱為大?它「能現相用」,《華嚴經》上講的,宇宙從哪來的?生命從哪來的?自性變現的,自性能現,唯識能變。自性所現的是一真法界,極樂世界、華藏世界是自性所變現出來的,純善純淨;十法界、六道是唯識所變,識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佛在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一切法是講十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來的?就是從你的妄念、你的分別執著上變現出來的。能現的是一真,所以明德就大了,它是能現能變;相就是法界,十法界;用就是一真、十法界無量莊嚴。我們用佛法的體相用來解釋。

  「明則覺了其性相理事因果,諸法實相,總不離此明德也」。我們這樣講解,學佛的同學一聽就很容易懂,尤其是你常常聽《華嚴經》,這一說意思你就明瞭了。「又是本善義」,明德就是本善,純淨純善,「一切依正共同一法身也,自覺也」,明明德是自覺,這一段就是解釋明明德的。自覺之後一定要知道覺他,我們得到聖賢教誨的利益,得到真實受用,可別忘記要幫助別人。為什麼?我們的老師辛辛苦苦的把這個道傳授給我們,我們如果不傳,對不起老師。這個道代代相傳,從釋迦牟尼佛一代一代相傳,我們今天接受過來,依教奉行,得到教誨的利益。這就是像方先生所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夫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在佛法裡面講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所以我們有義務、有責任要把這個聖教發揚光大,要推動聖賢教育。

  今天我們為什麼這樣熱心去做,特別是看到時節因緣。現在要不做,再過五年之後,你想做都不可能了;不要等十年,五年之後想做都不行。所以這個機會,我們講這個時節的機會,這是最後的時間了。如果忽略的話,過五年之後想做都做不成,那就是迷失的太久了,太遠了。現在做還行!你看我們辦《弟子規》的講座、經典講座,聽的人還能夠生歡喜心,還能接受,聽了之後有不少人痛哭流涕,懺悔。這就說明什麼?人性本善,雖然斷掉了三代,聽了之後還能感動。怕的是十年之後,聽了這個沒有人感動,那就難了。我們在外國講這些東西,許多外國人聽了之後,雖然沒有像中國人感動這麼深刻,但是他們聽了之後也給我們說,做人應該要像這樣。這也證明了人性本善,一生沒有接觸過,沒有聽過,乍聽之下,他也感覺到做人應該要這樣。所以我們這種教學,要盡一切的努力,向全世界去推廣。

  聯合國有六種國際官方的語言,所以我們這些教學的科目都要翻成六種文字,這個六種裡頭有中文、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俄羅斯文,這六種語文使用的人最多。所以,我們一定要翻成這六種語言,向全世界傳播,現在我們有網路、我們有衛星電視。我參加五次聯合國的和平會議,我勸導聯合國,少開會,多上課,把開會改變成上課,因為上課真正受到好處。開會每個人上去講個十幾分鐘,對我算是很優待了,他請我做主講,主講只有五十分鐘,其他的人分配大概都是十五分鐘,不會超過二十分鐘。那麼多人講,講了一面講一面聽就忘記了,很難收到效果。縱然有很多好的建議,你們想想看,哪個國家政府聽你的?建議都送給人家政府,可能人家都放字紙簍去了,沒有人聽你的。

  所以我們才想到辦學校,我們要培養一批弘揚倫理道德的年輕人。現在響應的人有,我們看到這個情形很歡喜,知道這些人都不是凡人,大概都是佛菩薩乘願再來的,不是凡人。凡人怎麼樣?凡人看眼前的利益,搞這個東西在社會上找不到工作,誰肯學這個東西?我聽說中國人民大學現在開這個學系,「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這個科目,沒有人報名。為什麼?他找不到工作,過去念文學系的這些學生統統都改行了,在社會上謀生困難。但是這個行業是救世的,拯救社會、拯救世界要靠這些人。所以我說這些真正發心的,他們決定不是凡人,決定不求名利,生活能吃得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就夠了。一生最快樂的事情,傳道、解惑、教學,哪個地方有緣到哪裡去,教學的空間非常廣大。

  我給一些同學們說,我一生從事這個行業。二十六歲學佛,三十歲我就把工作辭掉了,專門搞這個,這一生快樂無比。我也沒有一天餓著,凍著了,沒有!怕什麼?今天生活在這個社會,你們為家庭、為事業,許多的憂慮、煩惱、牽掛,我統統都沒有,我比你們活得幸福,活得快樂。我搞這一行,是沒人幹的事情,說老實話,連出家人都不幹。因為什麼?搞這一行沒有名利可賺。確實人家出家搞一輩子,都蓋了大廟,我什麼都沒有,我到今天連一間房子都沒有,我在香港住的房子是陳老居士的,借給我用的。借給我用,好!一點心都不操。每個月繳水電他去繳,我不操這個心,電話費也是他去繳,我只是拿一把鑰匙,來的時候鑰匙打開就可以住。什麼心都不操,你說這個多快樂,何必一定要自己有?自己有才操心。你叫我每個月繳水電費、繳電話費,我不幹,我決定不要。所以,什麼都放下就得大自在,就真正快樂。你要真把它看破,你才會放下,放下才有樂趣。

  第二段講,「日新、新民、維新,無所不用其極」,這是原文節錄的。這一章是講利他,就是自明,這個明就是自覺,自明而後覺他。「自明,智也」,這智慧;「覺他,仁也,智則學不厭,仁則教不倦」。你看看夫子如是,釋迦也是如是,我們歷代祖師大德都是這樣的,永遠不斷的在學,永遠不斷的在教。「既仁且智,止於至善矣」,我們的心要把它放在這裡,放在什麼?永遠放在學,放在教,自利利他。

  「無所不用其極」,這個「極」字是講的「大用無方」,佛家講「契機契理之謂也」。「佛曰,無量法門,應以何法教化眾生,令之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即為之現何身說何法,故無有一定身分,無有定法可說,謂之無所不用其極,新民就是覺悟之民矣」,這個解釋諸位就很容易懂了。新民就是親民,你親愛他,你要幫助他進步,幫助他日新又新,你才是真正愛他;愛他叫他墮落,那就錯了,那是害人,那不是真正愛人。愛他,天天幫助他回頭,幫助他覺悟,幫助他提升,這就對了。無所不用其極,就是方法沒有一定,佛法講善巧方便,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什麼身教化就現什麼身。所以沒有一定的身分,沒有一定的教學法,隨時、隨處、隨人、隨事,千變萬化,這叫無所不用其極。

  末後一段,這是止於至善,「於止,知其所止」,這句話是孔子說的。這一章講止於至善,至善就是明德、親民,我們把心要放在這上面,止於明德,止於親民,心要定在這裡。佛說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釋迦一生所演、所教便是。你看釋迦牟尼佛他的心止在哪裡?他一生所表演給我們看的,一生所說、所教的,你就知道他止在什麼地方,他心無二用,就是自行化他。這一章裡面,引《詩經.大雅》說,「德學深淵的周文王,繼古聖先王之學養」,學問修養,「而誠敬光大之」,用誠敬的心、誠敬的行,把古聖先賢的教學發揚光大。

  「顯安其所止也」,你看看周文王這大聖人,他的心安在哪裡?他止在哪裡?我們要知道。「文所說所演,一言以蔽之,曰,一個人應該發善心行善事也」,一個人(就是做人)應該要發善心、行善事,心善、言善、行善。「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以此沒世不忘也」,這兩句話是書裡面的原文。就是教導我們,無論是君子、無論是小人,依照聖賢教誨去做,你能夠像他一樣對待賢人,你也會學到。他那樣的親愛父母,親愛一切大眾,「凡是人,皆須愛」,我們也都學會了。所以,君子學會尊賢,學會愛人,小人也受到聖賢福蔭的庇護,他能夠過到安樂的生活,他能夠得到真正的利益,彼此都對於聖賢教育的感恩不忘。這個註解就是註解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現在好像時間到了,這堂課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