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經  (第一集)  1985/10  美國達拉斯  檔名:14-009-0001

  蓮池大師這個序我們應當要好好的把它讀一讀。「地藏經譯於唐實叉難陀」,這是先說出翻譯的人,這個在唐朝譯經目錄上列得很明白,實叉難陀大師翻譯的。至於大師,我們到講人題的時候再跟諸位介紹。實叉難陀到中國來,對於中國佛教有相當的貢獻,現代人所讀的《華嚴經》(《八十華嚴》)就是他翻譯的。「而時本譯人」,這個時就是時尚,我們一般講流通本,就是當時的流通本。這是什麼時候?明朝末年的時候,蓮池是明末人。在明朝末年,一般流通的的本子,《地藏經》的本子,翻譯的人不是寫的實叉難陀。寫的什麼人?寫的「法燈、法炬」,翻譯的是這兩個人。「不著世代」,這兩個人到底什麼朝代的人?沒有寫。「不載里族」,他是哪個地方的人?也不知道。這在譯經體例裡面都不可以的。

  你看任何一部經我們展開,翻譯的人一定有他的時代,「唐」就是時代,經文上寫得很清楚,「于闐國沙門」,于闐國就是實叉難陀他的籍貫,他是什麼地方人,是什麼樣身分,統統都記得清清楚楚的,實叉難陀大師翻譯的。唐,那是時代,實叉難陀大師,有名、有籍貫,又有年代。這個法燈跟法炬沒有,查不出來,「於藏無所考」,藏就是《藏經》,在《大藏經》裡面找不到依據。「雖小異大同,理固無傷」,這實叉難陀譯的本子跟流通的一般流行的法炬、法燈所譯的本子對照一下看,裡頭大同小異,實在講差不多都是一樣的,就是換一個名字。「而覈實傳信,必應有據」,這就是蓮池大師為什麼要寫這個序文來給後世做一個交代。覈實,就是要把這個真相查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才能夠相信,才能取信,才能夠傳,才能夠叫後人相信。必應有據,一定要有憑據,要有證據,沒有證據是決定不行的。

  當時流通的本子到底是什麼一回事情?底下就說明了。「乃比丘性安者」,這是一位出家人,「承先志刻唐譯易之」。這就是他不對的地方,他把實叉難陀翻譯的本子,把人家的名字去掉,換上自己的名字,這是不應該的,這是很大的一個過失。「其詳具如冢宰陸公序矣」,陸大居士他有篇序說得很清楚、說得很明白,對考證講得很清楚。我們從這段文當中我們有一個很大的啟示,你就看看古人說話的含蓄,縱然別人有過失,是真正的過失,他也不說,輕描淡寫一句話就帶過去了。這就是什麼?厚道之處。厚道,又得要把事情表明,事情表明還不失厚道,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學佛從這個地方學起。這一段就是把翻譯誤傳的給我們說出來了。

  底下一段就是解釋疑問。「或謂是經」,這個幾句話是或者有人提出這樣一個疑問,是經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是這部經。「諄諄乎眾生因果,地獄名相,無復玄論,不足新世耳目,惡用是訂正為」,蓮池大師前面把翻譯的人給它訂正,也許有這麼一個人說,這事情沒有什麼了不起,裡面所說的都是講這些因果報應,地獄名相,沒有什麼玄妙的道理,不足以一新世人的耳目,沒什麼要緊,何必下這麼大的功夫去考證?我們想想,這樣的人在今天實在是太多太多,《地藏經》沒有人把它看在眼裡,《彌陀經》也沒有人看在眼裡,好像都沒什麼了不起。而一般人學什麼?學般若去了,學禪去了,學唯識去了,這個裡頭有談玄說妙的。可見得現代人好奇務怪,喜歡玄談,古時候人也不例外。

  我們看看蓮池大師他老人家給我們的開示,「噫!布帛菽粟,平時不如明珠,凶年則為至寶」。他先舉一個比喻來說,這東西的確是不起眼,大家沒看在眼睛裡面。布是講粗布,布帛是做衣服的這個布,菽是豆,豆類的總稱,粟是稻米。這些東西平常的確比不上黃金、比不上珠寶,是沒錯。可是要是到了饑荒的時候,那些黃金、白銀、珠寶都不能飽肚子,還是這些東西真正能夠讓我們度過荒年,饑年它就是至寶。「救末法之凶年,是經其可少耶」,這個意思就說得很明白了,《地藏經》、《彌陀經》像什麼東西?就像我們平常吃的不值錢的糧食,不值錢的粗布,但是這個可以禦寒、可以充飢,真能得受用。那些大經大論談玄說妙,猶如那些金銀珠寶之類的東西。這是說明這一部經的重要性。「若夫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探玄上士試終身味之」,這個地方大師這幾句話語重心長,懇切的為我們開示,這是地藏的本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你能做得到嗎?所以稱這些專門探求玄妙上乘的這些人,你自己多多的去想想、多多的去體會這個意思。

  底下這是「香讚」,這是誦經的時候通常都是不能夠缺少的,先讚,讚佛。既然在此地,我們也簡單的跟諸位說說。香表信、香表敬,如果在淨土法門裡面來說,這個香就更為殊勝,淨土法門裡面常有香光莊嚴。「乍爇」是剛剛燃著,燃著的時候。「法界蒙熏」,諸位要曉得,我們燃的這支香,法界它能薰得到嗎?薰不到,法界薰不到,大概我們這個房子之外都聞不到。但是你要曉得,從你燃這個香,你燃把你自己的心香燃起來,你的心香的確是盡虛空遍法界。你心地的一念虔誠、恭敬,具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香。我們燃這個香,自己一定要體會到自己的五分法身香,這個五分法身香確確實實是盡虛空遍法界,法界蒙熏。不管你這個心是一心還是亂心,都是盡虛空遍法界,這個意思特別顯示在《地藏經》裡面。因為《地藏經》裡面,它不講菩薩,不講那些大徹大悟的人,它講誰?講那些迷惑顛倒一天到晚造作罪業的人,它講這個。它的結論告訴我們,迷悟不二,那個覺心盡虛空遍法界,迷心還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一悟一切悟,一迷一切迷,迷悟不二。這是我們不懂的地方,我們要在這部經裡面詳細的來探討。

  「諸佛海會悉遙聞」,這是與十方一切諸佛菩薩起感應道交。「隨處結祥雲」,這是瑞相,這一句裡面實在的意思就是隨處吉祥,真正學佛的人無論在什麼地方,沒有不吉祥的,隨處吉祥,是這個意思。雲這個字在佛法裡面用得非常的廣泛,一切經裡面我們常常看到,它代表什麼意思?代表著非有非無。當然我們看到雲,有;可是你走到雲裡面,沒有。這個意思就是告訴我們,一切法的真相都是非有非無,你不能執著它有,也不能執著它無,非有非無是一切法的真實相。

  「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這兩句是說的圓滿功德。什麼時候你能夠見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什麼時候能見到?你意誠了就見到了。諸佛如來見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為什麼?因為他誠意。所以見到的時候,是一切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你才能夠見得到。你一見到了,你自己就成佛了。你自己意不誠,見到諸佛菩薩也是凡夫,也沒有見到真佛,也沒有見到真正的菩薩。這個意思我們在唱讚的時候一定要明瞭,唱這個讚,懂得意思,起這個觀想,自己才能夠得真實的受用。「南無」,皈依的意思,「香雲蓋」,香雲結成了寶蓋,寶蓋什麼作用?寶蓋能夠遮灰塵,不要叫這些灰塵(五欲六塵)染污了我們的清淨心,是這個意思。這就是真正的香雲蓋,自己五分法身香,才真正能夠不讓五欲六塵染污了自己的身心,這個名號裡面含著這個意思;換句話說,就是皈依覺正淨。這香讚我們附帶在此地給諸位說明。

  下面是「覺林菩薩偈」,這十首偈非常重要,我在此地有一些小字的眉註,諸位要特別的注意。「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偈讚佛。爾時覺林菩薩承佛威力,遍觀十方,而說頌言。」特別注意那個小字,我這裡有些小字,小字可以放大,放大看看。《華嚴經》一共是有七處九會,這是第四會,這首偈子是非常著名的。諸位要詳細的研究,可以讀《華嚴經疏鈔》。什麼叫覺?「照心本末名為覺林」,這是先解釋菩薩的德號。照是觀照。在《般若經》裡面教給我們,觀照功夫有三個層次,開頭就是觀照,觀照還是用的意識心。我們曉得佛法這個修學一定是要離心意識,才能夠轉識成智,破迷開悟。由照住再到照見,《心經》裡面講,「照見五蘊皆空」,那個照見一定是破無明才能照見,斷煩惱才能照住。煩惱沒有斷,只能夠用觀照的功夫。

  這個三層功夫我們念佛的人不可不知,為什麼?我們念這一句佛號,如果時時刻刻提得起觀照的功夫,這個佛號就得力,佛號才能得力,才能夠念到功夫成片;如果照住,那就得事一心不亂;到照見,就得理一心不亂。由此可知,禪家所講的功夫與我們念佛所講的沒有兩樣。我們念佛用的方法比禪要方便太多,因為我們只用一句名號,一句名號念到底。念這句名號,時時刻刻要提得起覺心,這觀照的功夫就在其中。譬如我們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我們這心裡面有雜念了,雜念就是迷,南無阿彌陀佛,皈依覺。我們待人接物,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中我們要覺而不迷,念這一句佛號是提醒自己的覺心,念念覺而不迷,這就叫觀照,這是開始。一直到終了,就是照心本末,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覺林菩薩他名號的意思就是如此。換句話,我們念佛從功夫成片念到理一心不亂。這位菩薩是明心見性的大菩薩,是十行位裡面第九行位的菩薩。

  承佛威力,遍觀十方。菩薩說法都非常的謙虛,不敢說自己能說,你看看經裡面所說的,他還要承佛的威力;換句話說,要靠佛力加持他才能說,這些話都是謙虛恭敬。遍觀十方是同學,除了佛之外,佛、老師加持,還有同學們加持。對老師恭敬,對同學一樣的也恭敬。所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願,「禮敬諸佛」,那個諸佛是什麼?當然包括了十方三世一切如來、一切菩薩,乃至於一切惡道眾生,就是十法界有情統統是諸佛。凡夫只有自己一個,除自己之外,個個都是諸佛如來。如果我們能常常存這個心,常常用這個心,你一生不怕沒有成就,求生淨土決定靠得住。所以印光大師說,學佛要從恭敬當中學。斷除自己無始以來迷惑顛倒貢高傲慢的習氣,要把這個除掉。

  底下他說的有十首頌,這個十首頌統統是發明,這個小註裡面寫得很清楚,「十偈皆發明生佛心地法門」。十首偈分為兩段,第一段,就是前面五首,「約喻顯法」,前面五首,統統是從比喻裡面顯示不可思議的心地法門。第一首、第二首,這是就事上說,約事,「真妄依持即真如門,攝一切法」。請看經文,「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這是第一首。「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這是第二首。這個兩首是說一樁事情,我們先看看這兩首的意思。

  工畫師就是現代的畫家,他能畫畫,畫家。他常常作畫,作畫的時候就要這些彩色。前面這一句總喻一心。一心就好比是那個畫畫的畫家,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他畫的畫,諸佛的世界,佛法界、菩薩法界、聲聞緣覺,乃至於六道,都是他畫的。所以一心是根本,十法界都是一心變現出來的。所以用工畫師來比喻一心。分布諸彩色,這是講他作畫,他在那裡造作,隨緣成依他。《華嚴經》也是唯識的六經之一,這個裡面講到相當深度的唯識理論。一心隨緣就現種種的現象,這個現象是依他起性,畫出這些畫。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依一心而變現的,一心是能變,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所變。

  虛妄取異相,這一句就是我們凡夫迷了,迷了怎麼樣?把那個畫當作真的,這就是迷了。虛妄取異相,是不了依他,成了遍計所執性。遍是普遍,計是計較,就是分別計度,計是計較,度是度量。換句話說,就是在一切境界裡起了分別、執著、妄想,起了這個東西,這才把自己的真性失掉了,真性的體失掉,真性的作用失掉了,經上稱之為「可憐憫者」,稱之為凡夫。如果在一切境界裡面不起遍計執,那你就叫菩薩、就叫佛,你就是覺而不迷。第三句,這就成了過失。

  第四句是大種無差別,這就是覺了的境界,覺悟的境界。大種是說什麼?就是講真如本性,本性沒有差別,「依他相盡,體即圓成」。這是唯識裡面講的三性。圓成,圓是圓滿,成是成就。圓成實性是純真無妄,這就是我們大經裡面所講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圓成實性。淨土經裡面所講的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就是講的圓成實性。其實諸位一定要知道,佛法用的名詞很多、術語很多,種種的名詞術語都是說一個道理、一個事實,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禪家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是說我們自己,與自己之外的沒關係。

  十首偈這一首偈是總綱,這首偈是用比喻來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理事都非常之深。諸位要是真正把這事情搞透徹、搞明瞭,那就一定要研究《華嚴經》。我相信我們將來有這個機緣,有這個緣分,我們共同來深入大經。為什麼?深入大經,對於淨土法門你才會真正的理解,才會真正的相信。淨土,《彌陀經》相信了,你對《地藏經》就深信不疑。所以他這十首偈放在此地,就說明《地藏經》的理論依據,我們才曉得《地藏經》裡面說的是些什麼事情。

  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這是講不即不離。大種中無色,大種中無色就是不即,真不依妄,真如本性是真的,一切的現象是虛妄的。色中無大種,大種中無色,虛妄相裡面沒有性。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這就是不離。性是性體,色是色相。體不是相,相不是體,前面兩句;後面兩句說不離,體就是相,相就是體。必須要這樣你才能把真相搞清楚。這些話要很細心的去體會,不能夠錯意了。迷了,怎麼說都是錯的;悟了,怎麼說都是對的,問題是在迷悟。悟了是現量境界,迷的時候是種種妄想猜測,必定與事實不相符合。

  這底下講,妄必依真,迷了真才叫妄。可是真不依妄,真決定不依妄。妄一定依真,換句話說,妄裡頭有沒有真?當然有真。真裡面有沒有妄?真裡面沒有妄,真裡頭決定沒有妄,妄裡頭有真。既然妄裡頭有真,真裡頭決定沒有妄,那我們也可以說妄裡頭有真,真裡頭也有妄,真是帶著妄。真裡頭本來沒有妄,是帶著妄。這個說法恐怕還不容易體會,我們舉比喻說,古人所講,「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是真的,黃金是真的,我們把黃金做一個佛像,像是虛妄的,金是真的,金裡面有沒有佛像?沒有。佛像裡面有沒有真金?也沒有,佛像裡頭哪有金?我們用木頭雕個佛像,它有佛像,絕對不能說佛像也有金,好了,那我紙上畫個佛像,它也變成金了,沒有這個道理,妄裡頭也沒有真。可是現在這個像是以金做的,換句話說,那個妄相裡面就帶著有真,妄必依真,它是依真變現出來的。

  真裡頭沒有妄,真變現出妄,妄裡頭帶著真。換句話說,你如何能見到金?你不要著相就見金。譬如我這裡很多金的這些器具放在這個地方,有金的佛像、有金碗、有金首飾,許許多多擺在這個地方,我叫你去拿,你把金拿來給我。你到那裡去一看,找不到金,金在哪裡?找不到。為什麼?看這個是佛像,那是碗,那是個鐲子,沒看到金,那就什麼?著相了。著了相,沒有見到金,見不到了。如果離相不著相,樣樣都是金。希望諸位從這裡去體會。如果你要不著相,樣樣都是大種,樣樣都是真如本性,離相就見性,就見到本性。凡夫不能見本性就是處處著相,迷在幻相、假相裡,這樣才生了無量無邊的迷惑顛倒、妄想分別執著。要追究它的根源,就是因為著相,吃虧的是自己。

  再看底下這一段,下面這一段是從心上說的,前面從事,這是約心。「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這第三偈到第五偈一共有三首,三首都是就心來說,喻唯識生滅門。底下我們把它一首一首的分開。這個第三首,明心境不即不離。見分合心,相分合畫,這個心就是見分,彩畫就比喻的相分。這就講畫畫的人,畫畫的人心裡頭有沒有彩畫?沒有。那畫家不是說心裡頭有彩畫,沒有,他畫畫的時候是興之所至,隨手拈來,他沒有心的。這個最適合於我們中國人,我們中國人畫畫都是寫意的,不像西方人,西方人畫畫,他寫實、他寫真,他畫那個樹就要找那個樹,照它的樣子畫,畫得一模一樣。不像我們中國人的,中國人他是不照那個樣子,他就跟寫字一樣,他有他自己的意思在裡頭。所以他心裡面原來沒有彩畫。畫出這個畫,畫裡頭也沒有他的心。前面兩句是不即的意思,後面兩句是不離,比喻前面,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彩畫,的的確確他在畫的時候,隨他心裡面想,他在那裡落筆就畫出來了,他看到哪裡不如意,他立刻又修改了。

  第四首是,「彼心恆不住,無量難思議。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這是比喻能變、所變的行相。彼心恆不住,恆就是不斷的意思,它不會斷掉;不住,它又是不常。或者我們講恆是不滅,不斷滅;不住,它又是不常住。這就是非常非斷,這是講的妄心。這個妄心是念念相續,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念念相續。所以你說它斷,它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它不斷;你說它常,它下個念頭與上一個念頭彼此不相知。所以它的真相是無常無斷,非常非斷。無量難思議,無量是指含一切種子,難思議就是行相非常的深,非常的微細。這都是說的阿賴耶裡面的種子,含藏無始劫一直到現前的種子,我們打一個妄念,阿賴耶裡頭就落一個種子。

  底下在說不相知,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這個地方是比喻不相知的意思。心變境界,這個心就是說我們的阿賴耶識。這是重喻不相知。現代有許許多多的人都在那裡探討、在研究我們這個宇宙怎麼開始的,是從哪裡來的,來研究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恐怕再研究個千百年可能也沒有結論。雖然那個科學家有許許多多的講法,說宇宙最先是大的爆炸,生出來許許多多的星球。佛法不是科學,也不是哲學,它有結論,它不需要做推論,這是它的特別的地方。佛給我們講,宇宙是怎麼形成的?是剎那之間形成的,並沒有先後次第。《唯識論》裡面所講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是說從真如本性迷了之後變現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個過程。過程是有,但是速度太快,簡直沒有辦法分辨。

  正如同我們作夢,大家都有作夢的經驗,夢中的境界就好比我們現在的十法界依正莊嚴。能作夢的是什麼?能作夢的是心,心能作,夢是所作。你作夢的時候,那個夢中那個境界,是不是先夢到開天闢地,然後再夢到有山河大地,再夢到有很多眾生出現,有沒有這個情形?沒有。好像一起統統都來了。宇宙的形成就是這麼回事情,一下就來了,那個相並沒有先後次第。所以諸位時時從夢境當中去體驗,作了夢醒過來好好的想一想,會開悟。我們這個人生無非是時間長一點的夢而已,人生的確是如夢。《金剛經》裡面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是真的,絕對不是假的。所以在理上講,有先後次第;事上講,沒有辦法覺察先後次第,它太微細,就是速度太快了,叫你沒辦法感覺到。譬如我們用一條電線連著十幾個燈,這個開關一開,好像燈全都亮了,其實那個理上說,一定是第一個燈先亮,第二個後亮,第三個再亮,一定是這個順序,可是它速度太快,我們沒辦法覺察到它是有次序,好像它一下都亮了。宇宙形成就是如此。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為什麼不相知?太深,太密了。「所變境離心無體」,我上面有一個小註,清涼大師註解的,「境無體性」。所以這一切有為法都沒有自性,沒有自性就是無體性。那個心是念念生滅,心念念生滅,故不相知,所以說各各不相知。這些講的統統是事實真相。

  第五首就是重喻不相知的意思,底下就說明。「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這個自心是念念生滅。「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這末後一句,合法。那個畫畫的人也是如此,他不曉得他自己的心,所以他畫畫的時候是興之所到,而由心故畫,心想到哪裡畫到哪裡。所以宇宙人生都不是一個定法。這個事情佛在《楞嚴經》上可以說講得相當透徹。《楞嚴》,自古以來,大家公認為開智慧的一部經典,所謂是「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法華經》裡面對於成佛的道理講得很圓滿,《楞嚴經》把宇宙人生的真相可以說說得非常的詳細,反覆的辯論。如果諸位要問,那些奇奇怪怪的東西到底有沒有?我可以告訴諸位,絕對是有。有沒有天、有沒有鬼、有沒有龍、有沒有麒麟?絕對是有。為什麼說絕對有?心有事就有,它是隨心所變。沒有心就沒有了,只要有心就有。那是假相,幻相。所以這個像畫畫一樣,也是如此。

  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眾生迷境唯心,方顯妄境。幾時見到妄境,你就覺悟了;見到妄境,你就得大自在了。為什麼?那個境界是你自己變現的,變現的境界自己可以快快樂樂的去享受,那就是古人所講的「大作夢中佛事」,他不當真。夢裡面夢到發財,金銀珠寶從天上掉下來,也不生歡喜,你如如不動,曉得是假的不是真的;夢裡頭遇到冤家對頭,你也不在乎,也不是真的,也不生氣;夢到一頭老虎要吃你了,你很慷慨,好了,我就給你吃,也不在乎,你就自在了。我們人生確確實實如此,他就是迷惑顛倒,他不覺悟。所以悟的人心開意解,他在一生當中確確實實能得到最高的享受。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們要是讀了佛經,學了佛,在生活上不能達到最高的境界、最高的享受,我們這個佛法叫白學了,那個就冤枉。佛法確確實實開智慧,確確實實認識自己、認識環境,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後面這五首是合法,就是合前面所講的比喻。「心如工畫師」,前面講的譬如工畫師,這是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五蘊是色、受、想、行、識,十法界依正莊嚴不離開這個原則,要是把它歸納就是五蘊。我們這佛經裡頭常講萬法,宇宙人生森羅萬象,無量無邊,要是把它總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個五大類。這個五大類要一展開就是宇宙人生一切法,無量無邊的一切法。在唯識《百法明門論》裡面,這個百法就是講的一切法,把一切法歸納成百法。

  我們再看看那個百法如何歸納成五蘊?五蘊裡面第一個是色法,色法就是百法裡面是十一種色法。五根是色法,六塵是色法,六根裡頭的意根是心法,它不包括在這色裡頭,所以色法有十一類,在百法裡頭色法展開為十一類。受是相應的行法,就是五遍行裡面,五十一個心所法裡頭,第一類是五遍行,五遍行是作意、觸、受、想、思,所以五蘊裡頭(色、受、想、行、識),受是五遍行的一種,想也是五遍行的一種。五遍行裡頭,這兩個它的力量最大,作用也最大,特別提出來,建立成單獨的一類。行法,這就包括多了,行就多,受、想、行、識,行就多。五十一個心所除掉這兩個,還有四十九個,都在行裡頭。不但包括那四十九,而且還有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也包括在裡面,統統包括在行裡面。末後那個識,就是八識,八個識。

  所以這個五蘊在百法裡面就是把前面九十四種有為法統統包括盡了,無為法沒說。但是有為法的對面,就相對的,就是無為法。所以無為法雖然文字上沒有,意思包含了,這裡頭五蘊就是百法。百法就是一切法,五蘊也就是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用五蘊可以做為總代表。心就像畫家一樣,能畫諸世間,這個諸世間就是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或者把它說之為有情世間,我們六道凡夫,正覺世間是講的四聖法界,器世間是講的山河大地,講的這些植物、礦物。五蘊悉從生,絕對離不開五蘊,都是五蘊變現出來的,五蘊是我們自己心裡頭變現出來的東西。無法而不造,是我們自己造的,自作自受,決定不能怨天尤人。

  好,我們再看底下的偈子,「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這一首說明五蘊從心起的。從誰的心起?從我們自己心起。而諸佛也不例外,正是《華嚴經》所說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一而三,三而一。這個地方這講到緣起,緣起有染有淨。如果從染緣,那就是迷惑不覺,你所造的就是六道的法界;如果從淨緣,淨就是覺,淨覺,染就不覺,從淨緣起,就是四聖法界。十法界就是從這麼來的,十法界統統是自己變現的,不是什麼人製造叫你去受的,沒有,全是你自作自受。諸位一定要記住這個話,你今天享樂也好、受苦也好,你歡喜也好、煩惱也好,全是你自作自受,絕對沒有說是人家給你的,「我這個痛苦煩惱是他給我的」,沒有這個道理。他給你,你可以不接受。你譬如他罵你,我生氣了;他罵那個人,為什麼我不生氣?他罵他,我沒有接受,所以我不生氣;他一罵我,我就受,受了我才會氣。如果我要曉得,他指著鼻子罵我「淨空」,淨空不是我,我這個人本來不叫淨空,名可名,非常名,那是假名,我本來沒有名字,隨便安一個名字。好,你罵「淨空」,我改個名字,沒事情了,那就是罵他,我就不生氣了。你迷惑顛倒,你把這假名當作自己。所以讚歎你,你就歡喜,心就動了;罵你幾句,要氣幾天,這冤枉,自作自受,與外界不相干。與外面境界的的確確是不相干,你願意接受,那有什麼法子?所以一定要曉得,要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

  這個地方就是,你知道了叫看破,看破宇宙人生。放下什麼?放下一切喜、怒、哀、樂、愛、惡、欲,放下一切分別、執著、妄想,確實多自在!這叫恢復你的本性,恢復你自己本來面目,就如此而已,佛法真正的功夫就在這個地方。所以要真正覺悟,帶到生活裡面,你的生活怎麼不美滿?佛法沒到中國來,我們古聖先賢也曾經說過一句話,「仁者無敵」。敵是什麼?冤家對頭,敵人。仁慈的人心裡頭沒有敵人,與佛法講「大慈大悲」的確是一個意思。仁慈的心是真心,真心裡面沒有怨敵,沒有煩惱,沒有分別、執著,只有妄心裡面、迷心裡頭、不覺裡面才有這些拉拉雜雜的東西。所以這裡講心、佛、眾生是一樣的,佛也是這個心,眾生也是這個心。佛隨淨緣,他覺而不迷;凡夫隨染緣,迷而不覺,其實是一樁事情。佛與凡夫只是迷覺不一樣而已,除了迷覺,沒有一樣不一樣,可是他的享受那就大大的不相同了。

  再看底下一句,「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這是第八首。「妄取異色,則不知心行」,這意思我剛才說過,「若知心行,大用則無虛妄」,這是這一首偈裡頭的大意。什麼叫見佛?今天有很多人迷惑顛倒,以為什麼?我見到佛現了相,顯了靈,你感應了,那叫見佛。這個魔也能變現,你看看《楞嚴經》的最後,《楞嚴經》最後一卷半,第九卷下半到第十卷,一卷半的經文講五十種陰魔,魔會變現,魔能變現這些幻相來迷惑眾生。佛不幹這個事情,佛教我們什麼叫見真佛?你要知道心行普照諸世間,你就見了真佛,你就了佛真實心,這叫真見佛。真見佛的,見到一切眾生個個都是佛,沒有一個不是佛。不但有情眾生個個是佛,連山河大地無情眾生也是佛。佛者覺也,覺而不迷,見覺性就叫做見佛。所以禪家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這個意思。絕不是見那個相叫見佛,沒有說見相見佛的,只有說見性成佛,那有說見相成佛的?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