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十華嚴守護夜神章  (第一集)  1981  檔名:12-008-0001

  七百五十一頁第四行,我們先念一段經文:

  【爾時。善財童子隨順修行具足功德寂靜音海主夜神所得解脫。觀察彼神所說法門。一一文句皆無忘失。】

  從這個地方開始。經文到這個地方又是一個段落,這在十地菩薩裡面,這一位夜神是代表第六地,就是守護一切城增長威德夜神。第六地它的名稱叫現前地,這個意思就是說般若智慧現前。本經全是以十來代表圓滿,所以每一法都說十法,十表圓滿,表無盡的意思。六地的菩薩是說從緣起智,引發無分別智現前,緣起就像我們現在,是以佛法給我們做因緣,啟發我們的智慧,可是我們智慧還是沒能現前。如果智慧現前,一切都明達,再也不迷惑,智慧就現前;我們現在是智慧沒現前,現在這點智慧是世智辯聰,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沒現前,希望藉這個能引起我們本性裡面的般若智慧,這叫做無分別智。

  前天我在中大,有同學問我有一個問題,學生問的是:佛法裡面講的法運,有所謂正法、像法、末法這是什麼意思?這個問題也牽涉到般若智慧,法沒有運,法哪有運?運在哪裡?那是人有運,我們人有命運。何況在經典裡面,佛給我們說得很清楚,「境隨心轉」。換句話說,製造命運、轉變命運是在人心,誰的心?是自己的心。如果說大眾的心,這好難,那我們就沒指望。佛法不是講大眾,講自己,我們自己的心能造命運,也能轉命運。說到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要提醒同修的,首先要恢復我們民族的自信心。諸位要曉得,我們中國在今天這個世界上,相當的衰弱,這種情形也不過是最近一百年間的事。三百年之前清朝康熙、乾隆的時候,我們中國人是世界一等大國,在這世界列國當中我們是一流的強國。為什麼今天會變成這個樣子?信心失掉。古人所謂的是「哀莫大於心死」,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所以我們一定要恢復自己的信心。

  深信我們中文翻譯的經典決定靠得住,要相信這個。因為這個經是從印度梵文譯過來的,總免不了有些懷疑,這翻得可靠嗎?佛的意思真能表達出來嗎?總免不了疑惑。其實古來的這些大德們,那不一定是菩薩示現,都已經做給我們看,玄奘大師發心到印度去,主要就是對於這個經典翻譯的,他懷疑。他親自到印度去,在印度住了十七年回來,來去一共是十九年。回來之後,對於以往高僧大德所譯的這些經論,他沒有提出異議;換句話說,完全承認沒錯,完全承認。我們就玄奘大師這種態度,最低限度對玄奘大師以前所譯的經典,不應該再抱懷疑的態度。我們一定要信得過,這點非常重要。

  佛的法運,釋迦牟尼佛在滅度之前,教給我們四依法,第一個是依法不依人,第二是依義不依語,第三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第四是依智不依識(依理智不依感情)。如果我們能遵守這四句話,你就永遠是正法,那就正法。經典是佛所說的,翻譯沒錯誤。我們讀經就是親近釋迦牟尼佛,這不是正法是什麼!我們讀古大德的註解,他們是像法時候的人,讀註解就是像法。如果要讀現在人的,現在有些人發起把文言文的經典翻成白話文,通俗大家看起來方便,這麼一來就叫末法,不但末法,恐怕末法之末,可能是滅法。如果我們把這個事情看清楚了,就曉得正法、像法、末法同時存在一個時代,看我們自己怎麼做。說到這個地方有一樁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文言文,我常常勸大家要多多的學文言文。文言文就是正法寶藏的那一把鑰匙,正法名的鑰匙,你要是有了它,《四庫全書》這個門你就打開,三藏經典的門你也打開,你沒有障礙,你才能夠親近正法。你要沒有這個工具,沒有這個能力,要藉現代人翻譯成白話文的本子,那你是末法之末。學文言文不難,花上三年的時間決定成就。這是說明我們必得依法不依人,實在不得已,我們親近古人,師法古人,以這個因緣來引發我們般若智慧。

  可是般若智慧,畢竟不是世智辯聰所能夠引發得起來的,這是我們必須要注意到的。般若智慧從哪來的?從禪定當中生的,因為真智慧是無分別智。由此可知,引發無分別智是佛的一切教誨,是依戒生定,因定開慧,戒定能引,般若智慧現前那是所引,這才是正確。沒有這一切經的開導,我們不曉得修戒,也不知道如何來修定。般若智慧怎麼能現前?我們從前面看過來,你看這些菩薩從布施,布施是捨、是放下,如果不能對於一切法的實相略知大概,你怎麼能放下?對於宇宙一切法什麼是真、什麼是妄,也要知道一個梗概。西方的科學家,他們從科學的研究得到個結論,這個結論是否正確,我們姑且不論。他們研究宇宙的起源,說是一個天體在太空當中爆炸,爆炸之後,這是不斷不斷的向外面擴張,現在這個宇宙是一種擴張的型態。多久時間?大概是在一百五十多億年之前,他們將一百五十億年把它濃縮,縮成三百六十天,三百六十天等於一百五十億年,這個日曆就叫宇宙曆。

  好像是元旦那一天宇宙開始爆炸,算它是開始,我們中國人所謂是「混沌初開」,有這個意思,一直到今天。今天是什麼時候?是臘月三十這一年快過完了。宇宙年裡面的一秒鐘等於四百七十五年,他說我們這個地球上人類有歷史,是宇宙年最末了的十秒鐘,四千七百五十年,最後的十秒鐘。這個說法很有點華嚴境界的味道,《華嚴經》講「念劫圓融」,一念可以展開為無量劫,無量劫可以濃縮為一剎那,念劫圓融。那些科學家很可惜沒這個緣分,沒念到《華嚴經》,他要念過《華嚴經》,我想他的智慧一定更高。由於科學家這些發現,也帶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那就是說明,宇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大千世界,世界是有成住壞空。現在科學家認為太陽,太陽的壽命還有五十億年,五十億年之後,太陽就沒有了,當然地球也就毀滅。

  五十億還是個相當長的時間,說明宇宙有成住壞空,這個觀察非常像佛經裡面講的一個大劫。就是他們這個觀察、推算這個說法,跟佛經裡面講的大劫的意思很類似、很接近,成住壞空。這個世界不是真實的,要以宇宙曆來計算,人類有歷史到現在才不過十秒鐘,我們人生百年豈不是石火電光!我們想到這個地方,這個世間還有什麼好爭執的?一切得失、取捨全是妄想,沒有一樁是真實的。佛在經論裡面給我們說得很清楚、很明白,真的是什麼東西?真性是不變的。性是宇宙萬法的本體,理體它不變,因為它不是生滅法。從這個體裡面起的現相,這相有生滅;所起的作用,作用有生滅。相與用都是連續不斷的生滅相,可是本性是不生不滅。

  它本性在哪裡?《楞嚴》上說得很好,《楞嚴》的好處在哪裡?就在我們本身指出來,指出我們的本性,六根的根性就是本性。《楞嚴經》上有一番很長的經文,十番顯見,說明見性是真實的。以這個真實的根性做為本修因,決定成無上道,就是成無上正等正覺。我們這個妄想心是生滅的,打妄想一個念頭起、一個念頭滅,這是生滅心,用生滅心要想證入不生滅的真性,這是做不到的。那般若智慧是真性裡面現前的,識心裡面沒有般若。也許諸位要問,那後得智呢?這是什麼回事情?後得智是分別智。後得智是根本智現前之後才生的,後得的,先有根本,後有枝葉花果。沒有根本智哪來的後得智?所以根本智現前之後,一切分別智都叫做後得智。根本智沒現前,一切的分別智慧都叫世智辯聰,這個關鍵就是在根本智。根本智沒現前,我們在一切法裡面的確是分別、執著、妄想,脫不了這些。無分別智起來之後,就是根本智現前之後,雖有一切分別、執著、妄想,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謂是分別即是無分別,無分別即是分別,這個時候就是經上所講的入不二法門。這個不二法門就是本經所講的,「不思議解脫境界」,這才有真實的受用。

  我們今天看這位菩薩他的德號,前面我們念過,「守護一切城增長威德」,這個意思在前面也介紹過。經文格局是一樣的,跟前面是完全相同,分為六個大段落,這是第一個大段落依教去求。『爾時』,善財童子離開具足功德寂靜音海夜神的時候,他從那裡告辭。承蒙寂靜夜神的推薦、介紹,他去參訪底下一位善知識,「爾時」就是指這個時候。這個前面幾句,是善財童子在寂靜夜神那個地方的心得報告。所以讀了這幾句,就曉得他在五地菩薩那裡參學,得到的是什麼這個地方告訴我們。爾時,『善財童子隨順修行具足功德寂靜音海主夜神所得解脫』,這個地方特別要注意的,就是「隨順修行」。五地菩薩主修的是禪定,十地菩薩就是分別修學十度,初地菩薩修布施,二地菩薩修持戒,三地菩薩修忍辱,四地修精進,五地修禪定,六地修般若。

  可是我們必須要知道,這個修行不是死在一門上,他的修行非常非常的活潑,因為什麼?所謂是「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他是一修一切修,一切修一修,他十種法門同時都修,同時修的時候裡面專主一門。所修一切法門,五地菩薩都歸到禪定,六地菩薩都歸到般若,所以他有次第又圓融,這真是妙極了。的確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到這種程度,譬如說拿我們現前世出世間一切的學術,你都可以接觸、都可以修學,雖然都接觸、都修學,你統統把它會到一門上去,這個一門東西與一切法門都沒有障礙。我上次跟諸位舉的比喻,叫「紅爐點雪,立即消融」。六根所接觸的無不是智慧,決定沒有障礙。

  今天早晨有個法師來看我,他就給我提出問題,我們今天佛教之衰,好像每個法師、每個寺院都有個界限,都不能團結,每個人好像見解什麼都不能夠融通,都有隔礙。這在目前確實是有這麼個現象,這現象是不是對的?不對。我們到《華嚴》上,你看五十三參,每位善知識都有他獨修的法門,他與別人有沒有界限?沒有。你看,每個善知識到末後自謙,推崇別人、敬仰別人沒有界限。佛法是整體的,絕不是部分的。學一個部分就有障礙,枝枝葉葉。佛法叫你要得無上正等正覺,這裡頭沒障礙,有障礙不能稱為正等正覺,但是這個確實也不是個容易事情。佛法如果每個人守住門戶之見,這不叫弘法利生,那叫什麼?叫斷佛慧命。你們諸位想想對不對?斷佛慧命,一切法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所以不但對著佛門裡面各種不同宗派,我們要曉得這是一家人,一個手掌五個指頭,雖然五個指頭是一家人,斷一個也不行。怎麼能說五個指頭打架?那不就自找毀滅嗎?

  不但佛門裡面的宗派是一家,我們要覺悟,乃至於世間一切外道、妖魔鬼怪都是一家,他迷的,他不悟。妖魔鬼怪他是不是眾生?他是眾生。他是眾生有沒有佛性?他有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沒有說妖魔鬼怪例外,他沒有佛性,你們在經裡找,能不能找到這個句子?找不到。「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統統是一家人,你要明白這個道理,連外道也沒障礙。我碰到基督教的牧師,天主教的神父,我都看他跟我們佛門法師一樣,我很恭敬。我也勸他們好好的學佛,我不勸他們改變宗教,這個我絕不贊成。如果我講你不學佛,你那是錯了,你要學佛才對,你要改邪歸正,那這就是違背佛法的原則。

  「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我們破壞了,它基督教是世間一法,我說你要改邪歸正,你要捨掉你的教,信我的才是真的,那不叫壞了世間法嗎?不壞世間法。佛教好比是學校,他信仰那個宗教,他那是天上的父,他們是父子關係。到學校來是師生關係,不壞,不是說你這個學生,你的父母不好,你不要你的父母,到我這來,這還得了嗎?你叫他改變宗教到我這來,豈不是就是叫他不要認他的父母,這是錯誤的。所以佛法這是「不離世間覺」,要叫他覺。天上有沒有神?有神。有沒有信仰宗教?可以信仰宗教。信仰宗教不礙學佛,學佛是學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學這個就好。宗教在這個世間也美化了人生,沒有什麼不好,所以佛法的原則是不壞世間法,不離世間覺。不壞,不破壞它,也不離它,要覺而不迷。

  因此佛教裡面,特別是密宗,帶著有非常濃厚的宗教色彩,那是什麼原因?我們曉得,佛陀在世的時候,印度那個時候是宗教之國,多半是拜大自在天。佛接引他們,教他們學佛,並沒有叫他們捨棄宗教,所以還用他們的神像,還用他們的儀式,但是裡面內容稍微修正一些,覺而不迷,這是佛法。佛法這個教學法非常非常的高明,所以你要真正是懂得了,佛法是個廣大的熔爐,什麼都能容得下,到這個地方都融化,都變成一體的了。所以《華嚴經》比喻說「雜華莊嚴」,好像這個大花園,裡面有無量無邊的品種是應有盡有,樣樣都開得很茂盛。不是這個不能要了,這個不好拔掉、我不要它,沒有,樣樣都有。「佛氏門中,不捨一法」、「佛氏門中,不立一法」,自己本身不立一法;一切眾生所建立的,不捨一法,這叫佛法。自己修學一個法門,建立一個法門,對的。但是說我這個法門是正確的,別人法門是不正確的,這個話不可以說。

  如果與本性這個道理,與覺正淨的方法相應,任何一法都能成無上道,所以,法門才有無量無邊。智慧開了就圓融、就自在,所有的障礙都消除,障礙是病,我們要以佛法來治這個病,佛法是藥,病治好,藥也不要,這是真好,這是真正成佛;病好了執著藥,那藥又變成病。所以現在很多人學佛,執著在佛法裡面,那變成病,變成病態。佛法本來是破執著,去障礙的,結果反而變成更執著,更重大的障礙,你說這不糟糕嗎?所以佛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我們現在有病不能捨,病好了,這個東西也得捨掉,也不能執著,才能真正恢復到健康。

  這句經文裡面,剛才跟諸位提示的是,「隨順修行」,這個隨順很有味道。五地菩薩修禪定,這禪定不是盤腿面壁修的,隨順一切法,成就了禪定波羅蜜,這是地上菩薩。地上菩薩這個十波羅蜜都是圓滿的,圓滿的禪定波羅蜜。隨順一切境緣,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一切都隨順,隨順在裡面怎麼個修法?禪的定義,《金剛經》上說得最簡單、最明白就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是禪,如如不動是定。五祖以後,在我們中國禪宗,以《金剛經》來印心,這兩句話非常重要。你看,六祖所講的《壇經》裡面,「教授坐禪」的這一章,就是《金剛經》上這兩句話。我們在一切境界裡不著相、不動心,就是禪定,事情要不要做?要做,隨順。什麼事情都做,做得圓圓滿滿,心裡頭不著相、不動心,事情做得圓圓滿滿,這是禪定有功德。我在這裡修禪定,什麼事都不做了,那好,你連煮飯的人都沒有,個個也修禪定,機關行號公司統統要罷工,家庭主婦也不要燒飯,學生也不要上學。錯了,一切的活動都正常,不但正常而且天天還在進步。佛法講精進,我們世間法講日新又新,日新又新裡面圓圓滿滿成就了禪定波羅蜜,這就是隨順修行。

  我們現在的行為是什麼?行為是錯誤。錯誤,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在一切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裡面起心動念,我們對外面境界的時候,我們著相、取相。內裡面我們動心,順自己的意思的,動貪愛的心;不順自己的意思,動瞋恚的心,這個行為是錯誤的,要修正過來。要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一切法皆不可得,要曉得這個原理,依照這個原理修正我們自己的行為,我們在一切法裡頭,絕不執著、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這叫隨順修行。你要修成了就跟菩薩德號裡面所顯示的一樣,你就具足功德寂靜音海,這個名稱就變成你自己的。所以這些名號是通號,不是某個人專有,凡是五地菩薩都叫做具足功德寂靜音海,凡是六地菩薩都叫「守護一切城增長威德」。所以這種名號是通號,不屬於某一個人專有。

  底下說,『觀察彼神所說法門,一一文句皆無忘失』。這是做學生的態度,親近一位好老師,「觀察」是從他那裡所學到的這些理論、方法、境界,他自己在生活裡面能提得起觀照,這就是性德。如果說是沒有觀照的功夫,只是把這些文句、言辭都記得清清楚楚,那沒用處。記住之後一定要應用在生活上,把它變成自己實際的生活,生活與理論融成一片。像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把這個經變成我們現前的生活,我們現前的生活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那你就是標準的善財童子。這個經是活的不是死的,不是文字是生活。這個境界就是佛菩薩的境界,你現在的生活是佛菩薩的生活。一真法界在哪裡?就在現前,現前這個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你要不會呢?不會,現在這個法界是十法界;會了,現在這個法界就是一真法界。再看底下這一句:

  【於無量深心。無量法性。一切方便神通智慧。憶念思擇。相續不斷。微細分別。解了甚深。其心廣大。證入安住。】

  這段文不長,前面這個四句是講所念,後面是說明他修學的樣子,就是修學的相狀,菩薩所證的是『無量深心』,「深心」是清淨心。『無量法性』,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他現在是到了六地,所以見性,無明破得多了,破了三十五品無明,見性也見得廣大,「無量法性」。這兩句都是從性體上講的,理體上講的,這是一切大乘經理論的依據;換句話說,也是大乘修學的根本。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曉得佛法的修學,目標是見性,如何叫我們這個心清淨?如何叫我們的真心現前能起作用?現在我們二六時中所起作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意識心主宰了我們,是第六意識、第七識。第六意識的分別,第七識的執著,是這種心主宰我們的命運,變現出虛妄不實的輪迴。輪迴雖然虛妄不實,我們天天在這受,不好受,譬如人每天晚上作惡夢,夢雖然虛妄不實,天天作惡夢也不好受,這是這麼回事情。

  佛菩薩與我們不一樣的他用真心,凡夫用妄心。我們要想作佛、作菩薩,捨了妄心用真心,就是佛菩薩。但是,諸位要曉得,真妄不二,妄心覺悟了,覺了就是真心,真心迷失了才叫妄心。所以是迷的時候就叫做第六意識、第七識,就叫這些,叫八識;悟了的時候,換了名詞叫四智,第八識叫大圓鏡智,末那識叫平等性智,意識叫妙觀察智,換換名詞而已,其實是一樁事情,迷悟不相同。現在的關鍵什麼是迷、什麼是悟,這我們總得要搞清楚。什麼原因迷的?這個暫時不知道沒什麼要緊,我們不必去鑽那牛角尖。照這個理論方法去學,自然就能破迷開悟,先要曉得迷的相是什麼、悟的相是什麼,從那名詞裡面就能夠覺察到。

  你看第六意識,意是我有意思,有意就壞了,有意就迷;意沒有了妙觀察,妙裡頭怎麼樣?妙裡頭沒意。所以從名詞上,名詞是開悟的法門,是開悟的方便法。末那是意根,意識的根本是什麼?就是執著,堅固的執著。把這個東西捨掉了,原來是平等性,沒有一法不平等,法法平等。法法既平等,何況佛所說的一切法!《楞嚴經》裡面把一切法歸納為二十五類,二十五位菩薩各修一種法,都成就了,佛問問他們,個個第一,沒有說第二的,法門平等無二無別,平等法。不但佛所說的一切法門平等,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不平等。為什麼平等?同一個法性。古人所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雖然做的樣子千差萬別,相上不一樣,質料都是金沒有兩樣,全是一樣,沒有一法不平等。

  換句話說,我們在一切法裡頭才生一個不平等的心,這個心就病了,這就是迷,才有分別這是迷,所以迷的相是分別、是執著。一切法我們可以見、可以聽,聽了、見了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把所聽、所聞的統統變成智慧,無量無邊的智慧光明。你聽了之後、見了之後,統統在裡頭起了分別執著,那就統統變到阿賴耶裡頭,垃圾貯存在倉庫裡頭變成麻煩,變成什麼?變成了業障,變成業,不能存。禪家講的「紅爐點雪,立即消融」,這個比喻非常有味道。雪花飛過來存不存?不存,一飛下來的時候馬上就消融、就蒸發,連影子都找不到。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能像這樣用心,他怎麼不開智慧!他怎麼不成佛!這就是《金剛經》裡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的智慧才增長,你的智慧才圓滿。這在修行裡面是非常重要的關鍵,一定要懂得。

  底下兩句,這就是從體起了一些作用,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個相用無量無邊,那是什麼?『一切方便神通智慧』。從哪裡來的?從「無量深心,無量法性」當中顯現出來的。這個時候你才曉得,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沒有二法,這就是不二法門,為什麼?相是性之相,用是性之用。所以相之用也是性之用,體、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這就是不二法門了,這就是一真法界,這就是本經經題裡面所講的,「不思議解脫境界」。希望諸位在這個地方細細的去體會,你能夠體會一分就有一分的受用,體會到二分有二分的受用;體會不到,把這個經文多念幾遍也有好處,多多的薰習,能引發你開悟,多薰習能引發你開悟。

  下面這就是講修行相,『憶念思擇』,這四個字四個意思,「憶」是憶念不忘,憶是回想,想著過去。「念」是現前,念這一個字今心,現在念念想著老師教導、老師的教誨。「思」是思惟,「擇」是抉擇,這種抉擇是不是想想老師教我很多道理、很多方法,我在這裡頭去選擇一個來修,是不是這個意思?這也能講得通,但是不是《華嚴經》的意思。《華嚴經》的是什麼意思?《華嚴經》這個「憶念思擇」,是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當用什麼方式就用什麼方式,活活潑潑,自在圓融。他這個思沒落在第七識,這個思是正思惟,拿我們現在來講的反應,沒有通過思惟的,沒有通過第六識、第七識,沒通過的。正如同禪家這個機鋒一樣,機鋒是絕不能落在思惟上的,老師的一句話問的時候立刻就回答,沒有說我想一想再答的,那就落到第二意去了。

  所以此地這個思擇是思慧,擇是修慧,意念是聞慧,是聞思修三慧。不落在心意識,離開心意識立即的反應,聞思修三慧。你們看看,這幾個字是不是這樣?『相續不斷』,他這個生活二六時中,行住坐臥全是三慧,多自在。他為什麼?就是他能夠不用第六識、第七識,就這麼自在。我們如果要不用了也自在,這個事情是自己,不是別人。佛只能把這個消息透給我們,方法告訴我們,修行在個人。我還要用心意識,那好,只好聽聽,自己得不到這個受用。如果自己想得到這個受用捨心意識,再說得淺顯一點,捨分別、執著、妄想,不管在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境界裡面,不管做什麼事情,沒有一切分別執著妄想,那就是離心意識,那就是用聞思修三慧。離開之後不再要找,這個聞思修三慧要怎麼學?要怎麼學那就糟了,又落在心意識去了,又錯了。去了就是,去了妄就是真,去了妄再找真又變成妄想,去了妄就是真。

  『相續不斷,微細分別,解了甚深』。這個時候的心愈來愈微細,這個地方的「分別」不是第六意識的分別,是覺觀分別,我們一般講了別,連底下這一句看起來,「解了甚深」,這兩句連起來看,就是微細甚深的了別。所謂是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根本智,無所不知是後得智。無知是體,是自受用;無所不知是作用,是他受用,為什麼?為人演說,為人講解,才示現出無所不知。如果自己一天到晚為自己分別,那糟糕了,這個心太多、太雜、太亂。自受用的心,清淨心是無知,自受用是無知,這是真性。自受用裡頭有知就壞了,自受用裡頭沒有知,是佛之知見。自受用裡頭要是立個知,那是《楞嚴經》講的「知見立知」,就變成無明,那這叫無明,什麼是無明?那就叫無明。自己有知、有覺就是無明,《楞嚴經》上說「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無明的根本。何況我們自己還有個分別、有個執著,那還得了嗎?立一個知都是無明。

  所以我們要覺悟,一切分別執著就叫迷,就是過失,就叫業障,障礙我們的般若智慧,障礙我們明心見性,障礙我們的菩提涅槃,就這麼回事情。所以在一切法裡頭練什麼?清淨心,心愈清淨愈好。別人一接觸你,一開口問你,隨口就解答,絕不經過思惟想像,立刻就對答,全是智慧,那是後得智。雖然答覆,自己心還是清淨的,並沒起心動念,正如同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沒說一個字,為什麼?他沒起心動念。這些徒眾向他請教,隨問隨答沒起心動念。佛沒有說我想一想再答覆你,沒有。那是根本智起作用,這叫後得智。

  所以顯示出什麼?『其心廣大,證入安住』。這個心量之大是盡虛空遍法界,為什麼?他沒分別、沒執著,這是真心完全顯露。我們現在這個心量之小,小得可憐,原因在哪裡?就是分別執著。這個分別執著圈子愈來愈小,到最後實在講連自己的身體都容納不下,你說可憐不可憐?兩個人決定不能相信,不相信,連自己都不相信這不糟糕了不是?不信別人,信自己,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要相信了,諸位想想還會去問卦嗎?還會去求神嗎?一個人要自己相信自己,他不會去求神,不會去占卜。他要去占卜、他要去求神明、他要去問佛菩薩;換句話說,連自己都不相信。這個圈子愈劃愈小,正是古人所說「作繭自縛」,誰束縛你?沒有,自己束縛自己。把這個無比的廣大心變得這麼小,正是佛在經上常說的可憐憫者,真是可憐憫,心那麼小。所以一定要恢復自己原本的廣大心,廣大心就是原來就是這個樣子的。

  「證入安住」,什麼叫證入?我們從最淺的地方來說,諸位比較容易懂。以佛法這個例子來講,這部經清涼大師把它分作四分,就是四個大段落信解行證,分這四個大段。這個信裡面最重要的,就是信自己有佛性,信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自己真性所現的,信十法界森羅萬象是自己識所變的。要相信心現識變,心與識是自己,不是別人,這是信裡面,這一條最重要。第二,信自己現在迷了,信佛菩薩他們覺悟,相信他們覺悟的方法,能夠幫助恢復我們自己真性,這信他。信自而後信他,才能得到他的幫助,他給我們做增上緣,能恢復我們的真信這叫信。解,宇宙人生一切事理都能通達明瞭,沒有一絲毫疑惑,這是解。行是什麼?就是信與解變成自己的生活,這就是行。所以有人說,佛法與生活脫節了這是誤會,這是對於佛法一無所知。如果你要是宗教、學術,或者可能與生活脫節,它是種抽象的玄學。佛法不是的,佛法就是生活,覺悟的生活就叫佛法,要把它變成我們活活潑潑的生活,這叫修行。信解行這三個東西有了相當的功夫,到相當程度完全合成一體,信就是解、就是行;行就是信、就是解。一而三,三而一,成了一個東西,就叫做證。如果信解行還有三個段落,當中還有界限,沒叫證入。

  這個裡面完全像水乳交融,沒有法子分這叫證入。我舉這個例子,諸位從這個例子去想證的境界,可能夠想到一個彷彿,當然還不能想得很正確。因為什麼?我這是指經上的四分來告訴諸位這個意思。真正的證入是什麼?盡虛空遍法界就是自己的生活,就是自己的信解行,不是一部《華嚴經》。盡虛空遍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跟自己是一個,決定是一個,就是此地所講的證入安住。安住什麼意思?放心,從此以後再沒有牽掛,再也沒有念頭,這才能得到安。否則的話,總是不安。這個安住拿現代的話說,就是放心,從此以後沒事了。這個幾句是說善財童子修行的樣子,修行相,修行樣子,這叫修行,這真高明。這種修行找不到痕跡的,的的確確與前面一句,你看相應,「隨順修行」,不落痕跡真正自在。你看《壇經》裡面就有,悟到以後有些人向他請教:禪師,您老人家平常怎麼用功法?他的回答:我是飢來吃飯,睏來眠。這是他用功的方法,這就是隨順修行,就是這個境界得大自在。因為他沒事情了,只有兩樁事情,一個是肚子餓了要吃飯,另外一個睏了要睡覺,別的沒有事情了,沒事。這兩句話就顯露證入安住,從此以後沒有事情,放心了。再看底下一句,這是去求:

  【漸行往詣守護一切城增長威德主夜神所。】

  前面所說的,他在寂靜音海主夜神那個境界裡面,所得到的功德利益,他在此地敘說給我們,向我們來報告他修學的心得。然後漸漸往著六地菩薩的住所,往那裡去,去參訪六地菩薩。這位菩薩也是以夜神的身分出現,前面把這個意思都說過。菩薩的德號叫『守護一切城增長威德』,這是他的德號,他的名號。「一切城」,是什麼城?給諸位說這心城,心是一切法,心能生一切法,心具足一切法,能生一切法,所以這就是要守住自己的心城。守自己的心城不是禪定,而是般若。所以菩薩住的地方前面說過菩提場,菩提場是泛指成佛的場所。成佛要靠般若波羅蜜,定不能成佛,定裡面開智慧了這才能成佛,才能夠證得正等正覺,證得正等正覺就叫做菩提場。般若現前,善守心城,才能夠「增長威德」,威德就是指的智慧。

  唯有真正的智慧現前,他才有威、有德,威是講威勢,拿現在講就是能力,能度自己,能度眾生,從度自己這方面來說,就是他有能力破無明,有能力證法身、般若、解脫,有能力證常樂我淨四淨德,這是德。當然也有能力為一切眾生做增上緣,幫助別人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所以名號叫「守護一切城增長威德主夜神」。這個名號我們要記住,為什麼?我們也想增長威德,增長我們的能力,自度度他的能力。但是你要想增長的能力,真正達到自度度他,一定要守住你智慧的心,就是覺心,要守住你覺悟的心,可不能迷惑。一迷惑,你的威德就沒有,就不能自度,也不能度他,要守護你的覺心。我這樣講大家好懂,守護一切城,城就是心,覺心,所謂覺悟的心,要覺悟。你看我們念佛每天早課打三皈,晚上晚課三皈,就是守護心城。三皈依是覺不迷、正不邪、淨不染,早晚都要念,提起自己守住覺正淨,就是守護一切城,這就很好懂,很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