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疏論節要研習報告  (第一集)  1997/8/30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6-0001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

  今天是我們下半年講經的第一天,也是居士林與淨宗學會主辦的「弘法人才培訓班」第三屆開課的一天。從今天起我們這個講堂,每一天都有法師在這邊講經,在現代這個時代裡面,可以說是無比殊勝的因緣。第三屆來參加的年輕的法師們,他們的學經歷都很優秀,有許多都曾經有講台的經驗(佛學院的老師)。我們深深的相信,他們在此地,會以最殊勝的佛法供養大眾,也希望大眾能在百忙當中,抽出時間來聽講,這個功德是無比的殊勝。

  過去都曾經跟諸位報告過,李木源居士與這兩個道場的執事服務的人員,全心全力護持培訓班,這個因緣也是很希有、很殊勝。培訓班決定每年辦兩屆,每一屆是四個月;換句話說,每年這個地方講經至少有八個月的時間不會中斷,這是當代的一樁盛事,希有難得的因緣。李居士要我到這個地方來,每一個星期六跟星期天講兩次,我們星期一到星期五是年輕法師們到這邊來講經。

  許多同修都希望我能把《華嚴經》再講一遍,當然這是好事情,我細細的去思惟,這部經實在是太長。假如每天講兩個小時,一年三百六十天,這部《華嚴經》要講圓滿,必須要四年才能講完。而四年他們同學們練習講經的機會都沒有了,我得每天在這講才行。因此《華嚴》確實需要傳,傳法比講經還要重要,所以等待往後有因緣,我們能有幾個真正發心來學習的,我們可以共同來學習這部大經。

  這一次我們也不辜負大眾的期望,依舊講《華嚴》,所以這個題目是《華嚴經》。這個「經」是經文,《華嚴經》的經文,「疏」是清涼大師的《疏鈔》,「論」是李長者的《合論》。我們沒有時間講全經,所以選講「經、疏、論」,把裡面重要的東西,對我們現代的生活,現代修學很要緊的這些開示提出來,我們在一起研究討論,我們認真的來學習。這就跟唱平劇類似,沒有時間唱全本,就選段,選精彩片段。

  也許剛才這邊有同修們跟大家作了報告,我們這次在講台上講演,一次只講二十八分鐘,休息兩分鐘。為什麼要休息?要配合電視台的廣播。電視台裡面,他們一次播出是半小時,還要加個片頭、片尾,實際上只有二十八分鐘。所以我們每講二十八分鐘,要休息兩分鐘,這是跟過去不一樣的地方。我的開場白,簡單就介紹到此地,下面我們看選段。諸位翻開講義,講義裡面的文字都是從經、疏、論裡面節錄出來的,節錄自什麼地方,我們後面都有註明。一開端:

  【云何名修菩薩道。有往有復。名修菩薩道。】

  『云何』是疑問之詞,這個意思就是說,怎樣才稱作『修菩薩道』。這個「道」字裡面的含義就很深、很廣。菩薩是一個覺悟的眾生,這些名相我們就不必詳細來解釋。但是同修們必須要明瞭,菩薩、佛不是神,你要把他當作神明看待,那就錯了。佛跟菩薩都是人,為什麼稱他作佛、稱他作菩薩?佛跟菩薩的稱呼是古印度他們的稱呼。佛法傳到中國之後,將印度的梵文翻成中國文字,其中有許許多多的名詞依舊保持原來的發音,這叫音譯。所以佛跟菩薩都是梵文的音譯,它的意思簡單的講,就是一個覺悟的人,揀別一般人不覺悟;不覺悟的就叫凡夫,覺悟的人就叫菩薩,要是徹底圓滿的覺悟,就稱之為佛陀。所以佛是究竟圓滿的覺悟,菩薩雖覺悟但是還沒有能達到圓滿。

  這個「道」在此地,它裡面包含兩個重要的意思。第一個是心。覺悟的人他存的是什麼心,也就是說他對於宇宙人生怎麼個看法、怎麼個想法,跟我們不覺悟的有什麼不一樣,這個「道」裡頭含著這個意思。第二個是他們的生活。覺悟人的生活,跟我們不覺悟的人生活,有什麼不一樣。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要學覺悟人的存心,要過覺悟人的生活,這就叫做「修菩薩道」。「修」是修正的意思。因為我們不覺,不覺我們用心錯誤,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錯誤,把這些錯誤修正過來,這叫做修行。「行」是行為,修正錯誤的行為叫做修行。佛菩薩就是修行的標準。

  這個問題是清涼大師在《華嚴經》註解裡面提出的,怎麼樣才叫做修菩薩道?後面他老人家就為我們解答。『有往有復,名修菩薩道。』「往」是去,「復」是來;換句話說,有去、有來,這就叫行菩薩道。什麼叫做「有往有復」?清涼大師跟我們講了十條,實在講「往復」的意思深廣無盡,希望我們從這十條裡面去領悟、去體會,自然就懂得修行。第一條說:

  【觀眾生心所樂欲。名之為往。隨其所應而為說法。名之為復。】

  他這十條的意思,前面淺、後面深。諸佛菩薩是九法界眾生的榜樣,是一切眾生的模範,我們學佛、學菩薩,一定要學得跟他一模一樣,那我們就學成了。所以我們用心要如佛菩薩的用心,我們行為也要像佛菩薩的言行。佛菩薩如何待人接物?這一點我們不能不知道。佛菩薩何以出現在世間?我們也應當有深刻的體會。幾個人曾經想過,「我到這個世間來是幹什麼的?」有這個念頭就容易覺悟,我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我們也曾經聽到許多人說過許多的理由,意思都不夠圓滿,真正圓滿還是佛在經典上一語道破,我們來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人生酬業。過去造的有業因,這一生來是受果報的,是來幹這個。過去造的善因,現在來享福;過去做的惡因,這一生要來受罪,你是來幹這個的!沒覺悟的人,六道眾生沒有一個是例外的。

  在這一生酬業又造業因,於是這個因果循環永遠是沒有止境的,這是一個很可怕的事實。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幹什麼的?他來幫助我們覺悟,幫助我們明瞭這些事實的真相,給我們做一個示範,讓我們向他學習;也能夠覺悟,也能夠超越輪迴,永脫三界,我們學佛的目的就在此地。

  《華嚴經》上這些話是對菩薩講的,所以一開端就教導菩薩要『觀察眾生心所樂欲』。眾生範圍太大了,每一個世界的眾生不相同,即使在我們這個地球上一些眾生,我們不談別的,範圍縮小,縮小到人道,其他的道我們都不談,單單講人道,這個對我們的關係最密切。古時候人跟現代人樂欲不一樣,這個「樂」是愛好,「欲」是欲望,他所喜愛的、他所希望的跟我們現在人不相同。現代的人中國人跟外國人又不相同,幾乎每一個國家、地區,你仔細去觀察,他們的喜愛、需求都不盡相同。

  菩薩要做這一些眾生的榜樣,這一點不能不知道。由此可知,佛法的教學確確實實沒有定法,佛無有定法可說。佛說的是什麼法?一定是一切眾生所需要的,一切眾生所希望得到的,這就是我們在過去講席裡面常常提到,佛法一定要能達到本土化與現代化,經上就是這個意思。你要懂得當前這些大眾,他需要的是什麼,他的問題在那裡,幫助他解決問題,這就是佛法。所以你能夠觀察,能夠明瞭,這叫觀機,這是「往」。

  『隨其所應而為說法』,「法」是沒有一定的,「法」一定要契機,契機就是「復」,這是「復」的意思,也是經論裡頭常講的「應機說法」。諸佛菩薩為大家說法,決定不違背兩個原則。第一個不能違背理,理就是事實的真相,決定不違背。第二個要契機,一定不違背現前眾生他們的需要,叫我們觀察這些。這是第一個「往復」的意思,這裡面的意思很深很深,希望同修們要細心去體會。第二:

  【自入三昧。名之為往。令諸眾生得於三昧。名之為復。】

  什麼叫『三昧』?三昧也是梵語音譯的,它的意思翻作「正受」,它翻得很多,我們只說這一個。受是感受、是享受,正是正常的;正常的享受就叫三昧。那些是不正常的?佛在經上跟我們講,一切眾生有五種受,那是不正常的,五種受是苦、樂、憂、喜、捨。心有憂喜,身有苦樂;當我們心裡頭沒有憂喜,身也沒有苦樂,這個不錯,這叫捨受,暫時捨了苦、樂、憂、喜。為什麼叫捨受?因為它時間很短,它不能永遠保持,如果永遠保持,那就叫三昧;它不能永遠保持,它有時間性,所以稱之為捨受。這五種受都不正常,離開這五種受才叫做正受。所以正受也稱之為禪定。《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覺」,這五個字就是正受,諸佛菩薩之所受,所以這個受是我們一般人講:「幸福美滿的享受」,真正幸福美滿的享受是清淨、平等、覺。自己得到了,這個「入」就是契入,得到了,這叫「往」。我們得到了,也要幫助一切眾生,讓他們各個人都得到,這叫「復」。

  由此可知,佛菩薩在經上講叫「普度眾生」,度的意思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關懷、愛護、幫助,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幫助一切眾生得三昧正受。不但用言語來教導他們,最重要的是在生活當中,表演做出榜樣給大家看。所以經上佛常常教給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演」是表演。我們在任何場所,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一切眾生的榜樣。不要以為這沒有人看到,在房間沒有人看到,我可以馬虎一點、隨便一點,不可以!沒有人看到,房間裡頭有鬼神看到,鬼神也是眾生,不但要度人,也要給鬼做榜樣,鬼也有煩惱。所以說一切時、一切處,我們自己都要守規矩,都要持戒律,都要如法,為人、鬼神、一切眾生做好榜樣。這是第二個「往復」的意思。這一段我們就說到此地。請看第三條:

  【自行聖道。名之為往。而能教化一切凡夫。名之為復。】

  『聖道』是聖賢人,也是佛菩薩他們的生活行持。在佛的經論上一般都以「八聖道」為標準,無論是大乘、小乘,都講三十七道品、八聖道,也叫做「八正道」。雖然名稱相同,大小乘的境界不一樣。如果嚴格的去觀察,菩薩五十一個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他們所行的八聖道,境界也不相同,地位愈往上境界愈殊勝。我們學佛不能違背這個原則,我們的思想、行為一定要與八正道相應。

  八正道裡頭最重要的是正見;正知正見,在《法華經》上講的「入佛知見」,這一條最重要。我們在座的同修,大多數今天都是在修學淨宗法門,淨宗的正知正見就是信願持名,對於念佛往生決定不懷疑。平常用功能夠做到不夾雜、不間斷,這是我們淨宗的正知正見,決定往生!

  這些年來,我們在新加坡、在南洋、其他地區,我們所看到念佛往生的這些同修,在家的居士尤其佔多數,往生的瑞相非常希有,正如其他宗教裡面所講,給我們作了見證。佛說法所謂「三轉法輪」:示轉、勸轉、作證轉,這些往生的人給我們作證明,讓我們親眼看到,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他能在一生成就,我為什麼不能成就?這一點我們要深深的警覺到,輪迴真苦!無量劫到今天我們都沒有辦法脫離生死輪迴,這一生當中遇到這個希有的法門,古大德給我們講這個法門簡單容易,穩當可靠,決定成就。

  佛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如果不是往昔積功累德,這一生當中遇不到這個法門,遇到了你也不會相信,你也不會接受。遇到這個法門能生歡喜心,能夠接受依教奉行,就是《彌陀經》上所說,無量劫以來,你的善根福德因緣今天成就了。這種成就太希有了,十方諸佛都讚歎。讚歎什麼?讚歎你這一生要作佛了,這不是出離六道、出離十法界,那個已經很殊勝,這是第一殊勝,無比的殊勝,往生不退成佛。這個緣分我們一定要珍惜。我們幫助別人,也要把這第一殊勝的法門,勸勉大家認真努力一同來修學,這就是教化一切眾生,這叫「復」。第四條:

  【自得無生忍。名之為往。令諸眾生皆得此忍。名之為復。】

  『無生忍』是不容易得到。這個名詞我相信每一位同修都非常熟悉,連迴向偈裡面都常常念。什麼叫做「無生忍」?恐怕能夠回答的人就不太多了。忍是承認的意思、同意的意思、認可的意思;無生是一切法不生。佛在大乘了義經上常常這個說法,你能不能接受?你承不承認?一切法不生。既然不生,當然就不滅,一切法不生不滅,給諸位說,這是真的,這是事實真相。可是我們凡夫聽到佛說這一句話,也不敢說佛說錯,可是自己心裡很難接受。因為我們所看到的,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這些都是有生有滅,怎麼能說不生?可是佛給我們講,他老人家講不生是真相,我們看到生滅,沒有看到真相。這一句話很難懂。現代科學可以說相當的發達,科學家對於萬事萬物的觀察,逐漸逐漸接近到經上講的不生不滅的現象。很可惜這些科學家沒有這個緣分,沒有讀到大乘經典,這也是善根福德因緣不成熟,他沒有緣分接觸到佛法。如果他們接觸到佛法,我們相信他對於經典上這些講法,他們體會、理解比我們深刻。

  這些道理我們在過去曾經詳細說過,十法界,不但是六道,十法界的現象,在佛經裡面講:「依正莊嚴」,確確實實《金剛經》上所說的「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佛這個比喻非常恰當,如露如電就是不生不滅。露是比喻這一切現象的相續相;如電,電是閃電,是觀察一切萬物存在的真相,就像閃電一樣。形容什麼?生滅同時,它的速度太快;生滅同時就叫做不生不滅。諸位一定要明瞭,說不生不滅,還是有生滅;這個生滅幾乎是同時的,說明十法界依正莊嚴的存在不是真實的,是剎那生滅。

  正如同經上跟我們講的,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實實在在講,這個說法還是佛的方便說,事實真相比這個還要微細,微細得太多。明白事實真相,這個人心自然就定了,什麼念頭他都不會生,為什麼?知道一切念頭都是妄念,所以才能真正入大定。《楞嚴經》上講的「首楞嚴大定」,《華嚴經》上所說的「師子奮迅三昧」,都從這個認知裡面成就的。所以自己得無生忍這是「往」;你自己得到了,你能幫助別人也入這個境界,這叫「復」。第五條:

  【自以方便出於生死。名之為往。又令眾生而得出離。名之為復。】

  生死就是輪迴,六道輪迴!六道輪迴難出,如果容易出,我們早已作佛、作菩薩,最低也去作阿羅漢了,還會在這個世間受苦受難嗎?由此可知,生死輪迴真的不容易出。不學佛的人我們就不談,學佛的人一定要曉得,佛法法門很多(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每一個法門都是出離生死的方法。經上告訴我們,有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又告訴我們「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些都是事實。法門雖然平等,我們的業障不平等,所以有些法門我們修學就會感到困難,有些法門就容易。聰明的人、有智慧的人一定選擇簡單容易修學的,何必自己去找麻煩?這就是你自己要找方便出於生死。

  我們曉得其他法門,一定要斷見思煩惱,你才能出得了三界;一定要破塵沙無明,你才能超越十法界,有兩個關口,超出十法界,你就證到一真法界,才算是成就。在大乘法裡面,你才是真正的菩薩;十法界裡面叫權教菩薩,不是真的;超越十法界才叫實教菩薩,真實的,真的菩薩,不是假菩薩。《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他們超越十法界。你看這個多難!要斷見思煩惱,要斷塵沙煩惱,要破無明,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真難!

  在所有法門裡面,最方便的、最殊勝的,無過於念佛往生彌陀淨土這個法門。它方便在那裡?就是帶業往生。帶業的意思就是不必斷煩惱,見思、塵沙、無明都不必斷,你就能往生,這個便宜佔大了。我們修學其他法門,沒有能力斷煩惱,這個法門不需要斷煩惱也能成就,這個就奇特了,就不可思議了,我們一定要珍惜這個法門。

  這次從中國來的這些年輕法師們,在這個地方要講《無量壽經》,就是為我們介紹這個法門,希望諸位同修不能錯過。過去雖然聽過,聽過還要再聽,沒有見到阿彌陀佛之前,聽的遍數愈多愈好。千萬不要以為這個經我已經聽過了,不要再聽了,你永遠不能成就。我們是凡夫,凡夫靠什麼?靠熏習,不斷的熏習,這個方法自古以來,你在《高僧傳》裡面看到,古來大德聽一部經有聽幾十遍的。唐朝終南山道宣律師(律宗的初祖),聽《四分律》聽二十遍,不簡單!《四分律》的分量很大。清涼大師講《華嚴經》講五十遍。我們今天聽個一、兩遍就不想再聽了,你怎麼可能成就?這一點要特別留意,除非是沒有機會,有機會一定要聽,不斷重複的熏習,我們才有開悟的一天。

  所以今天講到「方便出於生死」,淨宗法門是第一。我們用這個法門了生死出三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華藏世界,而且是華藏世界的精華。怎麼知道它是華藏世界的精華?你看看華藏世界的大菩薩,首推文殊、普賢;「華嚴三聖」。文殊、普賢都發願求生西方淨土,為什麼?為給我們做榜樣。文殊菩薩可以說是禪宗的初祖,普賢菩薩是密宗的初祖,夏蓮居老居士講大勢至菩薩是淨土宗的初祖,這是我們從法界來說,法界初祖都是念佛往生西方淨土,這裡面的意思很深很深,我們應當要學習。

  所以古德永明延壽大師從禪宗裡面,大徹大悟之後,回過頭來專修淨土。教下的智者大師(天台宗的祖師),也是念佛往生淨土,我們在《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都看到他。所以古大德有的提倡禪淨雙修、密淨雙修,這個用意都很深,都是把目的放在彌陀淨土,我們在一生當中,才能真正達到圓滿的成就。我們自己在這個法門成就了,也要幫助一切眾生,引導他們修學這個法門,希望大家都能在這一生當中圓滿的成就。這個叫「復」,這是第五個「往復」。第六是:

  【心樂寂靜。名之為往。常在生死教化眾生。名之為復。】

  這一條的意思很清楚、很容易懂。『心樂寂靜』是自己,寂靜之樂是真樂,凡夫之人很難體會,因為他的心是動的,從來沒有靜過,這是清淨心,清淨、平等、覺是真正的享受。自己雖然入清淨,可是並不離開社會,並不離開大眾,這就是所謂的倒駕慈航。他在生死當中(生死是個動的相),他能在這個複雜的社會裡面,幫助一切眾生,幫助這些眾生。雖然幫助他,他的心自己還是住在寂靜裡面,並不受外面境界干擾,這是真功夫,這是真正的慈悲,真實的智慧,善巧方便,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諸佛菩薩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請看第七條:

  【自勤觀察往復之行。名之為往。為諸眾生說如斯法。名之為復。】

  這個地方的「往復」,意思就是自利利他;自利是往,利他是復,後面我們會說到。「往」是出離三界、六道,「復」是倒駕慈航,幫助一切眾生。自利利他是一不是二,這個道理我們要明瞭,往往有一些人把這樁事情分做兩截,認為自利跟利他當中有衝突、有矛盾,這個觀念是錯誤的,往往障礙了自己的修學。不但障礙了契入,實在講也障礙了開解,不但不能證果,連開悟都被障礙,一定要懂得自利跟利他是一不是二,這就是「往」的意思。『為諸眾生說如斯法』就是說相應之法,自他不二,性相一如,這個叫「復」。第八:

  【修無相無願解脫。名之為往。為令眾生斷於三種覺觀心故而為說法。名之為復。】

  這一條裡面講的也是大小乘修學的綱領,三空三昧(空、無相、無願)。這一條將來會在《無量壽經》裡面詳細說明。無論是大乘與小乘,依照這個綱領去修學,能夠出離生死輪迴,這叫「往」。也用這個方法幫助一切眾生,『斷於三種覺觀心』。眾生有三種錯誤的見解,以為萬法是實有的,這是不知道萬法皆空,把事實真相看錯了。看錯了,所以他的思想、見解就錯誤,在思想裡面產生貪瞋痴慢,都是從這個錯誤的看法裡面所生出來的。想法錯誤了,這就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罪業必定有果報,所以諸位一定要曉得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在不在萬法裡頭?也在萬法裡頭。既然萬法皆空,因果為什麼不空?因果裡面有轉變的意思,它剎那轉變、剎那生滅,轉變不空,相續不空;因果有相續,因變成果,果變成因,因果永遠在循環、在相續、在轉變,這是不空的。因為因果不空,所以六道輪迴的現象就不空,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相續相也不空,道理在此地。

  我們說不空,諸位要記住,不空是講它的相續不空,講它的轉變不空,除此之外,這個現象還是當體皆空,了不可得。這個理很深,諸位要細心去觀察、去體會,才真正了解三界、六道、十法界依正莊嚴的事實真相。你才真正懂得,《般若經》上所說的三心不可得,才明瞭萬法緣生,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正所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虛妄的相,它的業果相續是存在的,這就是我們講的因果不空。

  也正因為這個事實,凡夫才能夠轉變成佛,道理在此地。因為這個事實的存在,所以作善得善果,造惡才有惡報,善惡的果報就是它的轉變相續不空。明白了、清楚了,才知道我們應該怎樣作人,應該怎樣過日子。真正獲得幸福美滿自在吉祥,自在如意,實實在在是可以得到的,決定不是妄語,決定不是虛妄。然後我們才曉得,修學佛法有它真正的意義存在,有它真實的功德可以獲得。第九條是:

  【堅發誓願。名之為往。隨其誓願拯濟眾生,名之為復。】

  諸佛菩薩在因地裡面發願,真的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行願,要是把它歸納起來,給它分類、歸納,總不出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一切諸佛菩薩在因地發願的總集成。即使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諸位細細歸納,也不出這四大類,所以我們一般講到發願,都以四弘誓願來做一個標準,道理就在此地。

  四弘誓願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我跟大家講過很多次,後面三條是完成這一條的。你要發願度一切眾生,如果你沒有智慧、沒有能力,你度不了,你發的是空願。因為要度眾生,所以要斷煩惱;因為要度眾生,所以要學法門;因為要度眾生,所以要成佛道。由此可知後面的三願都是為了第一願。

  我今天下午遇到一位老居士,他過去聽我講這一段,他說:法師,你講錯了。我說:錯在那裡?他說:你看看六祖大師《壇經》裡面,不是這麼說的。《壇經》裡面講:度自性眾生。沒錯,你說的也沒錯!他講的是度自性眾生,我講的是度十法界眾生。而實實在在說,度自性眾生也是以第一願為基礎,自度而後才能度他,自己沒有得度,你有什麼能力去度別人?所以斷煩惱是成就你的斷德;學法門成就你的智德,圓滿的智慧,成佛道,你的自性眾生得度,從凡夫圓滿成佛。成佛是為什麼?還不是為度九法界眾生,如果不為度九法界眾生,沒有成佛的必要。為什麼一定要成佛?唯有成佛才能夠度盡九界眾生。如果你是等覺菩薩,你不能度等覺菩薩,你只能度等覺以下,你成了佛,你才有能力度等覺菩薩,這就是度眾生達到究竟圓滿,是這個意思。

  這個願一定要發,因為你有願,願力在推動你,無量劫中勤苦、勤奮,勇猛精進,不懈怠的去修學,去從事自行化他的工作。正如《華嚴經》末後五十三參一樣,你看這五十三位法身大士,他們所示現的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無論他是什麼身分,他從事哪個行業,他都是做眾生的典型,做眾生的榜樣,表現出一個覺悟的行為、覺悟的典範,這就是自度度他。

  什麼力量推動他?願力。今天你看這個世界上的人,每一個人也很勤奮工作,分秒必爭,什麼力量在推動他?名利!他不是為名,就是為利,如果名利都沒有了,他就懈怠,他就不幹了!我憑什麼幹?他因為想得到名利,名利力量在推動他,這是凡夫。諸佛菩薩也幹這個工作,不要名也不要利,什麼都不要,那什麼力量推動他?願力,大悲願力在推動他。諸位要細細讀五十三參,你就能夠體會到了。

  所以大家看到佛菩薩畫像,一想到佛菩薩,就不要想到佛菩薩一定是出家人,一定是一個好像是學佛這個樣子的人,你看錯了!有很多菩薩示現的是基督教的牧師,伊斯蘭教的阿訇,他們是佛菩薩,他示現那種身分,在那個環境裡面,表現出覺悟的樣子。所以佛菩薩在這個世間,各行各業都有,他沒有分種族,沒有分界限,沒有分宗教信仰,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明瞭。所以佛法是超越種族,超越國界,超越宗教,超越一切,無所不在,你才知道佛法的偉大。

  我們在五十三參裡面看到,五十三參裡面有信仰宗教的,勝熱婆羅門就是婆羅門教的領袖,他不是佛教的,遍行外道也不是佛教的,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其他宗教裡面的領袖,他是菩薩、他是佛。他在他那個環境裡面,那一類眾生裡面表演,讓他們覺悟,讓他們回頭,不一定說一定要穿上我們這種服裝,擺出這個樣子,那你就錯了。諸佛菩薩應機說法,正如《楞嚴經》上所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清涼大師的「往復」,第一條就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是究竟圓滿的智慧,不是普通人能夠思惟想像得到的。所以諸佛菩薩無論示現什麼身分,無論從事那一個行業,他那樣認真努力,精進不懈怠,他不是為名利,他是願力在推動。這個叫「復」,所以『隨其誓願拯濟眾生』。末後這一條:

  【發菩提心。願坐道場。名之為往。具修菩薩所行之行。名之為復。】

  這一條的意思就比較窄狹,這就是示現八相成道,『坐道場』是示現八相成道。示現八相成道一定要緣成熟,緣不成熟也不行。就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這是有一類的眾生,他的緣成熟了,他們希望以佛的身分出現,他才能接受。佛就會應化在這個世間,示現八相成道,這個叫「願坐道場」。

  示現成佛之後,不但要講經說法,勸導一切眾生修菩薩行,本身也要做榜樣。去年我們在此地講過一部《金剛經》,我們連續講了四個月,總共講了二百四十八個小時,講得相當詳細。《金剛經》一開端,釋迦牟尼佛就表演給我們看,表演一個出家人本分的生活,所以它的發起跟一般經典不相同。一般經典有許多都是放光現瑞來發起,《金剛經》發起是平常生活,是出去乞食,著衣、托缽、乞食,是用這個來發起,這完全是告訴我們日常的生活。

  他表演的是什麼?表演的是遠離貪瞋痴慢,眾生的大病就在此地。佛不但勸我們要離開貪瞋痴慢,他自己本身做給我們看。佛法在哪裡?佛法就在日常生活當中。一部《金剛經》上所說的,就是釋迦牟尼佛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就是究竟圓滿的般若波羅蜜多,我們學佛不能不明瞭,不能不向這個地方深深去體會,認真的去學習,這個叫「復」。下面這一條是做一個總結。

  【以上十句。皆上句自利為往。往涅槃故。】

  「往」在此地給我們點出來,往到那裡?往是去,往那裡去?往大涅槃去,往大菩提去,這是自利。

  【下句利他為復】

  雖然自己念念行行都與菩提涅槃相應,但是決定沒有捨棄眾生。

  【復於生死。化眾生故。雖有往復。總為返本還源。復本心矣。】

  這幾句話我們要牢牢的記住,才曉得利益一切眾生沒有妨礙自己修行。如果說我教化眾生、講經說法,對自己修行有妨礙,那是你自己不會修,你有妨礙;你自己如果會修,決定沒有妨礙。為什麼?《華嚴》的教義就是無障礙的法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些話實在講也只有在《華嚴》上說才能相應。《華嚴》不是普通人所學的,真正是大根器的人所學的。

  我們實在達不到這個境界,所以會產生障礙,怎麼辦?我們就退回來。退回來,諸位要曉得,自利為主,這是《無量壽經》上佛勸導我們,「假使供養恆沙聖」,不是普通人,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這就是說明,如果在化他會產生障礙的時候,我們可以退回來,自己念佛求生淨土,而不能被境界所轉;被境界所轉的時候,度化眾生度不成,自己一生也不能成就,那就太可惜!所以假如是圓頓根性的人可以學《華嚴》,不是圓頓根性的人老老實實的學《無量壽經》,決定沒錯。這個話我不能不奉勸諸位,如果我們不是圓頓根性的人,要學這個法門會有問題產生,必須要契入無障礙的法界,我們功行才能在一生當中圓滿。如其不能就老實念佛求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入《華嚴》境界,所以是一不是二。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你心就定了,所以《華嚴》可以聽、可以讀,但是有些地方不能學,這一點要記住。請看講義:

  【清涼著疏。首敘法界。以是此經之所宗。又是諸經之通體。諸法之所依。一切眾生迷悟本。一切諸佛所證窮。諸菩薩行自此生故。初成頓說。故不同餘經。】

  這一段在此地特別說明,清涼大師作《華嚴經疏鈔》,他是先作《疏》,然後再作《鈔》來解釋《疏》。疏是解釋經的;鈔是解釋疏的,註解的註解。他一開端就給我們講法界,這是跟一般經論註解不相同的地方,很少見到講經說法、做註解的一開頭,就給我們介紹法界。清涼為什麼這麼做?這個地方說出他的理由:『以是此經之所宗』。「此經」就是指《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所宗的就是法界;換句話說,他所講的就是法界的全體。

  『又是諸經之通體』,不但是一切大乘經,連小乘經也不例外,大乘經諸位讀得很多。古來祖師大德在判教的時候,都給我們指明小乘經以「三法印」為體,大乘經以「一實相」為體,像天台大師所講五重玄義裡面的辨體。體就是經典的依據,它是依據什麼來說的?大乘經是依據實相來說的。實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法界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是一切大乘經的通體。

  其次,法界也是一切法之所依,不但是十法界,十法界以外,一真法界也是以法界為所依,法界就是真如,就是自性。在佛經裡面名稱,有幾十種之多,事實是一樁事情,一樁事情,佛為什麼講那麼多不同的名相?這是佛說法的善巧方便,佛不叫我們執著。如果講一個名詞、一個意思,我們會產生執著,執著就錯了。佛是叫我們體會到裡面的意思,不要執著言語名相,你才能得到真正的意思,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

  世間一般人讀經聞法多年,也不能解如來真實義,問題出在那裡?出在著相。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就明白教給我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你才能受持如來的經教;一著相麻煩就來了,你就把意思錯解了,那就不是「願解如來真實義」,而是「錯解如來真實義」,就是解錯了。這一點很難很難,所謂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聽而無聽,無聽而聽,才能夠契入妙法,法才妙!我們有說、有聽,這個法就不妙,妙在哪裡?不妙了,這就是一定要懂得離言說相。《金剛經》上也說得很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捨」就是不執著,不是說法都不要,你就錯了,就錯會意思。一切法都存在,決定不能夠執著,離相是離執著的相,不是離外面境界相,離執著的相,這就對了。所以說是「諸法之所依」。

  『一切眾生迷悟本』,「本」是根本,凡夫迷了,迷什麼?迷了法界,迷了自性;諸佛菩薩悟了,悟什麼?也還是悟自性,還是悟法界;自性法界上沒有迷悟,迷悟在人。『一切諸佛所證窮』,「窮」是到極處,達到究竟圓滿,他證的就是這個。一切『諸菩薩行』也從這個地方生。諸菩薩行在《華嚴》裡面所講的綱領,就是文殊菩薩的十波羅蜜(通常我們講六度,《華嚴》講十度),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是以這兩位菩薩二十個綱領,代表法身大士之所修行,也就是法身大士他們的生活準則。『初成頓說』,《華嚴經》是世尊表演給我們看,初成佛道就把法界圓圓滿滿給我們宣說出來。『不同餘經』,這跟其他經不一樣,它是佛法的根本法輪,是世尊成佛圓頓之說。這是說明清涼註疏,為什麼一開端就給我們敘說法界,道理在此地。下面說:

  【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

  這四句偈是清涼大師所寫的,與經義完全相應,可以做為我們修學最高的指導原則。法性是空寂的,我們如果在這一生當中,要想真正得到高等的成就,你就要懂得這個原理。法性就是真心,心是空的,心是寂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跟我們說:「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就是空寂。我們現在麻煩的,就是心裡面東西太多了,它本來是空的,我們現在不空,妄想、分別、執著,牽腸掛肚的事情無量無邊,這怎麼得了?你的心壞了。心要是正常的,心裡頭是空寂的。空是什麼都沒有,寂是寂靜,不但什麼都沒有,而且它是不動的,清淨寂滅這是真心的樣子,諸佛菩薩用的就是這個心。

  我們今天用的是妄心,妄心就是用分別、用執著,妄想、分別、執著這個事情麻煩!「出現品」裡面佛說得非常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就說明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本來成佛。你為什麼會變成眾生?就是因為你有妄想、執著,這就壞了。原本法界是一真,這是事實真相,一真法界!為什麼會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就是因為有妄想、執著,所以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

  六道輪迴怎麼產生的?六道輪迴是妄想、分別、執著這三個統統都有。六道以外的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個法界從那裡來?這是從妄想、分別裡頭來的,沒有執著。所以,沒有執著就沒有六道,雖沒有執著,他還有分別,所以把一真法界變成四聖法界,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它是這麼來的。如果他的分別也斷掉,也沒有了,十法界就沒有了,四聖法界沒有了,變成什麼樣子?叫一真法界。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性,這就到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裡面為什麼還有四十一位菩薩?為什麼還有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怎麼回事情?妄想沒斷。妄想是什麼?妄想是無明。妄想斷盡了,這四十一個位次沒有了,所以叫圓滿成佛。但是諸位要曉得,只要把分別、執著斷掉就不錯了,你就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這四十一個位次是非常微細,如果不是佛說,我們不知道,我們哪裡會曉得有四十一個位次,不知道!諸位要細讀《華嚴》,你就明白了。所以妄想、分別、執著是大麻煩,我們要想脫離六道輪迴,什麼都不能執著。你分別、執著的念頭愈淡薄,你的智慧就愈高,你的煩惱就愈少。我們今天修行修什麼?就是去這個東西而已,除此之外沒東西好去的。

  這裡面最粗、最顯著的,貪瞋痴慢。現在我們觀察這個世間,這個世間幾乎每個地區,細細去觀察這種煩惱,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一年比一年嚴重,沒有看到它輕。我常常在各個地區走動,我了解得比較深刻,看到實在非常可怕,這個煩惱不是天天在減少,是天天在增長;天天在增長,後面來的果報就是大災難。煩惱是因,後面有果報,這就太可怕了。

  不學佛的人,對佛法沒有深刻體驗的人,他不太清楚。學佛稍稍深入一點的人,能夠曉得佛講的話是真的,依報隨著正報轉;這是事實真相,也就是環境是隨著人心在轉。今天大家都曉得環境不好,整個地球生態環境被破壞,到處都喊著要環保,環保能有效嗎?天天貪瞋痴慢在增長,我看這個環保怎麼做,也產生不了效果。真正要講求環保,要從心地上下工夫,一定要斷貪瞋痴。縱然不能斷,要減輕,我們的環保工作才能做得好,我們生活的品質才有救。如果不在心地上下工夫,那就太難太難,這是我們一定要警覺到的。

  下面這一句告訴我們,『無取亦無見』,為什麼「無取亦無見」?因為一切諸法了不可得,《金剛經》上跟我們講: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個意思是講能得的不可得。又給我們講外面的境界,外面境界是因緣所生,緣生之法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是說你所得的不可得。你看看能得的心不可得,所得的物不可得,能、所都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不可得裡頭,你在打妄想,以為你得到了,這是自己欺騙自己,這是重大的錯誤。所以了解事實真相,一個人他怎麼樣?隨緣度日,得大自在。於一切法裡頭無取,你無取就無捨,這個無取無捨就是沒有得失的念頭;沒有得失的執著,沒有得失的分別。

  「見」是什麼?要用現在話來講是「意見」。沒有意見,也可以說沒有成見。沒有成見、沒有意見,你的心是清淨的,你的心永遠是覺悟的。「我以為怎樣,我的看法怎樣」,你們想想看,頭一個念頭,「我」,「我」就是個錯誤,哪來的「我」!我的看法、我的想法,錯了!佛沒有看法、沒有想法,菩薩也沒有看法,也沒有他自己的想法;菩薩說法隨心應量,沒有自己的成見。一有成見就錯了,這裡教給我們「無取亦無見」,這是真修行。『性空即是佛』,佛即是覺,佛就是智,自性裡面本具的般若智慧就現前。『不可得思量』,不能落在思量裡面,思量是什麼?思量是意識,正是永嘉大師的話,「分別亦非意。」這是真正的高明,不落在意識裡頭。正是所謂不可思議;不可思你去思,不可議你去議,那就錯了。佛菩薩為這些眾生講經說法,不可思他要表演思,不可議他要表演議,這是隨緣不是攀緣,不是他真正有所思、有所議;真正他要有所思、有所議,他就落在意識裡,就跟凡夫沒有兩樣。

  所以他說而無說,無說而說,不落在意識裡頭,也就是不落在分別、執著裡面。我們曉得分別是第六意識,執著是第七識,不用分別、不用執著就是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意識為平等性智,相宗講的「轉識成智」。我們修學就要做這個工夫,怎樣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之處轉識成智。《華嚴》也是相宗六經之一。希望我們能從這些地方細心去體會,了解清涼大師苦口婆心的教誨。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這一次因為配合電視台的廣播,所以每講二十八分鐘,休息兩分鐘,好像初次我們還不太習慣,希望慢慢的讓他習慣,不像以前兩個小時是一氣呵成,連續下去的,慢慢習慣就好。我們利益自己,也想到利益廣大的群眾。現在我們此地講經的錄音帶會立刻送到美國、台灣。美國有三個電視台,每一天有一小時的廣播,全美跟加拿大都可以收得到。所以我們這裡人雖然不多,從電視上廣播出去,效果就很大。在台灣電視台就更多,全台灣都能夠收得到,大概每天就有三、四個小時。所以弘法利生的工作將來一定是走向電視,走向衛星,走向電腦的國際網路。好,今天就講到此地,我們念佛迴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