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大意  (第一集)  1991  美國  檔名:02-011-0001

  諸位同修,今天我們連續的有八次講演。這一次要跟大家介紹《無量壽經》的大意,重點是在如何學習本經許多寶貴的教訓,我們以這個為中心。至於理論、境界方面的部分,我們都把它省略,這樣的一個研習,對我們的修持乃至於生活來說,是非常有用處的。

  我們先看經題,在第十一面第一行,《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在許多的經典經題有冠上「佛說」這兩個字,也有許多經典並沒有加這兩個字,譬如《大方廣佛華嚴經》沒有佛說,《妙法蓮華經》也沒有加佛說,中國人最熟悉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也沒有加上佛說。為什麼有的經典有佛說,有的經典不加佛說?這是屬於佛學常識,我們一定要知道。在習慣上來講,正宗分第一句話是佛說的,這個經的經題上就加上佛說。假如正宗分裡面,第一句話是弟子們啟請的,提出問題向佛請教的,這種經就不加佛說,這是個慣例。但是本經這個佛說,跟其他經典冠的佛說意思不相同,這是特別要提示給諸位同修的。因為其他經典的「佛說」,那個佛就是專指本師釋迦牟尼佛。

  此地這個「佛說」不僅僅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實在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以這就不一樣。因為這部經,是所有一切諸佛共同說的一部經典,我們才曉得這部經典在整個佛法裡面,它所佔的重要性、它的地位,這是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說」這個字通常我們在許多經典裡面,古大德解釋這個「說」是喜歡的意思。古時候說跟悅同一個字,諸位要念四書,你看四書《論語》一開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字是「說」字念是念「悅」,所以古時候這個說跟悅是同一個字,佛喜歡這才說,他不喜歡就不說了。說這部經是特別喜歡,無比的喜歡,所以這兩個字,跟其他一切經上冠佛說兩個字意思不相同,意思不一樣,這是諸佛以無比的歡喜心。為什麼有這麼個情形?諸位要曉得,諸佛如來對眾生所說的法門,實在是無量無邊。從理上來說,這無量無邊的法門,統統是成佛道的法門。但是理上是沒錯,事實上不盡然,為什麼事實上不盡然?因為每個眾生的根性不相同,程度不相同,意識形態不相同,生活環境不相同,因此,有些法門就不適合我們修行。唯獨這個法門,所謂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從等覺菩薩,下至惡道眾生沒有一個不能修,沒有一個修不成就的。所以這個法門就很特殊。

  因此,一切諸佛如來要真正想度眾生成佛道,實在講這個法門是第一法門。因此,佛看眾生機緣成熟,這個成熟就是他能相信這個法門,能理解這個法門,能接受這個法門,能依這個法門修行,這樣的人就是根機成熟,佛要遇到這樣的人,那真是生無比的歡喜心。為什麼?這個人快要成佛了,這一生當中就能成佛。你說佛度眾生成佛,眼看眾生馬上就要成佛,這個歡喜心沒有辦法相比!因此,這兩個字跟一切經裡頭,冠上「佛說」這兩個字意味不相同,這個意味是無比的深廣。

  其次經題上標名的就是「大乘」,不是小乘,大乘經一定要發大心的人,才能夠修學。什麼是大乘心?什麼是小乘心?小乘心只為自利,雖然也利益眾生,必須要眾生向他求教,他看得很順眼,看得挺有緣分的這才教他;如果看了不順眼、沒有緣分就不教了,這是小乘人。大乘菩薩則不然,大乘人心量廣大,希望一切眾生都圓成佛道,機緣成熟的人,那當然他這一生當中一定成就。沒成熟的人也不放棄,沒成熟的人給他下種子,所謂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總是想方設法,叫他念一句阿彌陀佛,叫他看看阿彌陀佛的像,無論是塑像、畫像都好,印在他阿賴耶識。如果說他有緣分看到這部經,看到這個經題,讀到這個經文,他與西方淨土的種子就種下去。所以大乘菩薩,跟小乘人的心量有很大的差別。

  「無量壽」就是我們所求的,無量,實在講它是用一個壽來代表,其實這裡面的含義是無量無邊。譬如我們常講的,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道力、無量的神通,乃至於現在世間人所追求的財富,也是無量的財富,一切沒有一樣不是無量。這是事實嗎?是事實。為什麼是事實?因為無量是我們的本性。你看六祖大師在開悟的時候,向他的老師五祖忍和尚提出他的心得,也就是他證得的境界,他裡面有兩句話說得很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就是無量的意思。真如本性裡面樣樣具足,沒有一樣欠缺的,樣樣具足就是無量。他又說了一句話,「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佛門裡面常講,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都是從自性生的。所以,只要你能夠見到自性,你就真正證得了無量。在本經用個壽做代表,因為一切無量裡面它以壽命排列在第一位。諸位想想,假如沒有壽命,那一切無量也就落空了,誰去享受?以我們今天這個淺顯的例子來說,譬如說你有無量的財富,但是你短命沒有壽命,你無量的財富誰享受?別人享受,自己享受不到。所以,壽命是所有無量裡面第一德,是無量的中心,因此,就用這個來代表一切的事相。所以我們看到無量壽,絕對不是單單只有壽是無量,其他沒有一樣不是無量,這是我們所求的。

  「莊嚴」完全從事相上說,無量壽是本體,就是六祖講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個無量壽就是本自具足。那個莊嚴就是他老人家講的「能生萬法」,十法界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能生萬法這是莊嚴。這理與事都很深,實實在在我們很不容易體會,佛在經上常用比喻說法,我們也用比喻來慢慢體會這個意思。沒有證果的人都會作夢,我們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修行證果的人不作夢了,沒證果的人都會作夢。能作夢的能,能作夢的是心,能作夢,我們現在人講意識,意識的作用,意識。夢中現的那個境界,那是所夢的,一個能作夢,一個所夢的境界,有能有所。無量壽就是能,莊嚴就是所作夢的境界,這個例子淺顯我們容易體會。

  每天晚上作的夢境都不一樣,夢是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因為夢境短暫,我們醒過來想一想,剛才夢裡頭的事情還能夠記得,容易體會。但是眼前這個境界,我們就不知道它是夢境。佛告訴我們,不但眼前我們六根接觸的境界,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就是六祖講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能生生出來的,自性所生的。《華嚴經》上講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也是我們自性生出來的,西方極樂世界還是我們自性生出來的,十方三世無量無邊諸佛剎土,從哪裡來的?都是我們自性生出來的。諸位要知道,能生的性是一個,所生的法無量無邊。所以我們的本性有無量的德能,能生無量無邊的萬法,這個莊嚴就是所生的,無量壽是能生的。禪家修學的目的就是明心見性,「無量壽莊嚴」就是自己的本性,以及本性的作用,莊嚴是作用,無量壽是本性。所以,你才曉得淨土跟禪是無二無別,是一樣的,這是我們所求的。只要能見性,所有一切問題都得到圓滿的解決。

  現在我們修行的目標、目的知道了,經題上擺明。要怎樣才能見性,才能夠得到無量壽莊嚴?下面佛教給我們修學的方法,這個方法是綱領,三大綱領「清淨平等覺」,這就是我們要修的,要修清淨心、要修平等心、要修覺心,覺就是不迷,覺而不迷。在平常我們講三皈的時候,都跟同學們做了詳細的報告,學佛一入門,佛就把修學的綱領教給我們,傳授給我們修學的綱領。無論是哪一宗,無論是哪個法門,在我們中國佛教有十個宗派,所謂有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那都是方法、手段,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決定不能違背這三條綱領,這三個綱領就是三皈依,佛法僧這三寶。三寶諸位一定要知道,是講的自性三寶,不是講心外的,心外求法那就變成外道,那不是佛法,佛法在自性當中求。今天我們這個經題上,「清淨平等覺」就是自性三寶。清淨是僧寶,皈依僧,僧的意思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所以清淨是自性僧寶。平等是自性法寶,法是正,正知正見,正而不邪,你不平等就不正,平等心就是正,所以這是自性法寶。

  在本經這個平等,古德給我們說了,至少有四個很重要的意思,第一個,這個法門是稱性的法門,本性是平等的,這個法門,是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的法門。這個不可思議,真是難信之法!我們看十方世界這些大菩薩,像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那是華藏世界的等覺菩薩,這個地位太高太高,他們也是依照這個法門,信願行三個條件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今天是凡夫,一品煩惱都沒有斷,真正是所有業障習氣統統都在,叫帶業往生,我們也依靠信願行這三個條件,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雖然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當然我們的品位不相同,但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除了品位不相同之外,我們的神通、道力、享受、生活狀況,沒有一樣不相同,平等,這是真正不可思議。除這個西方世界之外,任何諸佛剎土都是不平等的,唯獨西方世界是平等。所以它是大家平等成佛,從等覺菩薩到惡道眾生,這真是難信之法,平等成佛。

  第二,是令一切眾生依照平等的方法來修學,就是信願行這個三資糧。等覺菩薩也依照這個方法,我們凡夫也依這個方法,乃至於惡道眾生,他還是用這個方法,這方法平等。因平等,當然果報平等,因果都不可思議。第三個意思,平等覺,「清淨平等覺」,就是諸佛如來的德號。我們想想,哪一尊佛不清淨、哪一尊佛不平等、哪一尊佛不覺悟!所以這是一切諸佛的通號。第四個意思就本經來說,清淨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這經上有。所以它有四個意思在此地,這四個意思具足一切法門。剛才跟諸位提的是自性三寶,這個覺就是佛寶,自性覺,覺而不迷,這是三寶具足。如果就一切經裡面我們講三學戒定慧,這個題是戒定慧三學具足,清淨是戒律,戒是清涼,清淨是戒,平等是定,覺就是慧。所以這個題裡頭是戒定慧三學,三學就是三藏,清淨是律藏,平等是經藏,慧是論藏,三學、三藏統統包括在裡面。

  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深深體會到,佛在《華嚴經》上講的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我在從前雖然《華嚴經》講了很多年,這兩句話都是依照古人註解那樣的說過去,輕描淡寫過去就算了,為什麼?意思不懂。到底什麼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搞不懂,很不容易體會。到念了這個經之後,這才恍然大悟,一是指什麼?就是這部經。一切還不止《大藏經》,《大藏經》是釋迦牟尼佛講的,十方諸佛所講無量無邊經典都不出這個範圍。這部經把它展開來就是《大藏經》,就是一切經,一切經把它歸納起來,就是這一部經。所以這部經是一切經的精華,是一切經的綱領,文字有廣略不同,譬如講《大方廣佛華嚴經》,堆起來那麼高一大部,文字多;這個經只有這麼一卷,這文字少。如果從道理,從理論、方法、境界,本經跟《華嚴》是無二無別,完全相同。

  因此我們也就明瞭了,這本《無量壽經》,我們要知道它詳細的意思,《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無量壽經》的註解。我再要知道《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義趣,想多知道一點,整部《大藏經》就是《華嚴經》的註解。我們先把全部經典的關係搞清楚,然後才曉得這本經在整個經典裡面,它的價值,它的身分、它的地位才搞清楚。這才真正肯定了善導大師所講的一句話,「如來所以興出世」,這是講十方三世一切如來示現在世間成佛,為什麼事情?就是為了講這部經,「為說彌陀本願海」,就是指的這部經。因為這個法門不是普通人能夠相信,不是他能學不能學,是任何人都能學,任何人都能成就的,他就不相信。因為不能夠相信,佛才不得已,說了無量無邊的法門,無量無邊法門最後統統歸到這個法門裡面來,這才得圓滿的成就。

  所以,隋唐時候的高僧大德曾經說過,他們將整個佛法做個比較,所有一切經典做個比較,哪一部經第一?《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這是所有高僧大德,可以說歷代都承認、都公認的。《華嚴經》是最圓滿的,有圓滿的理論、圓滿的方法,最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還做給我們看,做一個示範給我們看,這是圓滿的法輪。假如《大方廣佛華嚴經》,跟《無量壽經》做個比較?《無量壽經》第一,把《華嚴》比下去。為什麼本經第一?因為《華嚴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才圓滿。本經從頭到尾,字字句句都是講極樂世界的,正是《華嚴》的歸宿,《華嚴》最後就歸到這部經,這部經當然是第一,那就第一之第一。古德只比到此地,實在講我們如果再要認真追究一下,在這部經裡面,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一共四十八品,這四十八品裡面哪一品第一?再找找第一。諸位要細細念一念,第六品第一,第六品是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四十八願有四十八條,哪一條是第一,哪一願是第一?這古德也公認第十八願第一。十八願是什麼?十念必生,就是一句佛號。

  所以諸位從這個地方較量、比較,到最後這個佛法變成什麼?阿彌陀佛四個字。所以阿彌陀佛四個字,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妙法的最高峰,沒有比這個更高了。你要不做這個比較,你不知道這個名號功德殊勝不可思議!所以大家常念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功德很少人知道,真正了解名號功德,這個心就死心塌地。知道這個名號統一切法門,無論是禪、無論是律、無論是密、無論是教,沒有一個法門不在阿彌陀佛名號之中,真的是一就一切了。不僅這個經是一,到最後我們才知道一句阿彌陀佛是真正是一。無量無邊的法門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展開來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無邊法門。我們這才把這樁事情搞清楚,認清了,搞明白了,真正搞明白了。這點非常重要!

  為什麼?認識不清楚,往往我們這個心猶豫不決,那不管你修什麼法門都不能成就。為什麼?懷疑是很重的煩惱,是大障礙。你看六個根本煩惱裡面貪瞋痴慢疑,懷疑,障礙你的清淨心。《金剛經》上說得很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是什麼?實相就是我們此地經題裡面「無量壽莊嚴」。我們沒有清淨信,無量壽莊嚴是永遠不能夠證得,不但不能證得,就是清淨平等覺都得不到。得到清淨平等覺就能夠證得無量壽莊嚴,所以一部經的經義都在這個題目上。這是經不可思議,題目更不可思議,這首先我們要認識清楚的。下面這個「經」,我們就不必講,把它省略掉。

  諸位再看第一品,第十二面第一行,每部經開頭都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什麼地方,與弟子多少人,都有這種句子,我們在講經也講了很多。這部經既然很特殊,是一切諸佛共同所說的第一經,所以「佛說」兩個字意思跟別的經不相同,因此「如是我聞」這四個字,跟別的經上講的如是我聞意思也不相同,不相同在什麼地方?因為本經是世尊,也可以說是一切諸佛如來圓滿的法輪。假如我們用月亮來做個比喻,這是佛在經上常常用這個比喻,《華嚴經》好像是十四的月亮,快要圓了,還沒有圓;本經是十五的月亮,是滿月。為什麼說《華嚴經》是十四的月亮?《華嚴經》最後要不導歸極樂,它不圓滿。所以這部經才是圓中之圓,一乘經當中的一乘經是究竟圓滿。所以它這個「如是」跟別的經上不一樣,一切大乘經都是如來稱性之說,都是從如來心性裡面流露出來的,但是流露出來的是一部分,不是圓滿的流出來,不是統統流露出來;唯獨本經是如來自性圓滿流露,沒有一絲毫欠缺。因此,「如是」跟一切經的如是意味不相同,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一時」,此地的一時跟其他經上的一時也不一樣,這個一時是指什麼?是指信願行三資糧相應的時候。三資糧相應,不但跟西方世界阿彌陀相應,也跟遍法界一切諸佛如來統統都相應,這是跟其他經上義趣不相同的地方。在這段經文裡面,要是說它的人數「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這是與《法華經》相同,佛講《法華經》也是在王舍城耆闍崛山講的,這是一般講的靈鷲山靈山一會。這部經是跟《法華經》同一個處所,而且聽眾人是相同,《法華經》那一會是一萬二千人,本經也是一萬二千人,與《法華》相同。後面菩薩,菩薩第一個是普賢菩薩,第二個是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這與《華嚴經》相同。《法華》、《華嚴》在我們中國佛教,稱這兩部經叫經中之王,公認這兩部經是一乘了義的大經。佛說這麼多經,一乘了義的大經就這麼兩部。

  這個架式在這裡一擺,這個經跟《華嚴》、《法華》完全相同。所以清初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這他說的。《華嚴經》分量多,稱大《華嚴經》,這個比《華嚴經》分量少,稱中本。那中本當然還有小本,小本是什麼?《佛說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比這分量少。所以《彌陀經》、《無量壽經》、《華嚴經》內容完全相同,只是說得詳細、說得簡單一點而已,裡面內容的的確確是無二無別。如果講《華嚴經》,那就是細說《無量壽經》;講《阿彌陀經》,那就是略說《無量壽經》,這味道要體會得到,然後我們才真正生歡喜心。這真是佛法的奧祕,我們今天把它找到,你說這多歡喜!佛歡喜,我們也非常歡喜,我們的歡喜不亞於佛,這是等同大經。

  再看看它裡面表法的這些人,第一個人是「尊者憍陳如」。同學們我相信也看過不少的佛經,你們有沒有在哪一部經上,一開頭看到有憍陳如的名字?沒有看到過。這個經把他擺在第一,這個意思很深,憍陳如尊者是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第一次講經在鹿野苑度五比丘,他是第一個開悟,第一個證果。把他擺在這個地方,就是告訴我們這部經是第一經、第一開悟、第一成佛,就是這個意思,他代表這個意思,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諸位翻開八十六頁看第一行的當中,我把這經文念一念:「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這是佛在經上說的,依照這個法門修學才是如來第一弟子,你看跟憍陳如排名在此地前後相應。這個都不是隨便說的,統統都有依據的,處處顯示這部經、這個法門是整個佛法裡頭第一位。

  下面,「尊者舍利弗」,這是智慧第一;「目犍連」是神通第一,神通就是今天講的能力,辦事的能力,通是通達無礙的意思,神是神奇莫測。他的能力太大了,無論什麼他都會,不但他會,他實在都是第一高明神通能力。但是這兩個人可以說一切大乘經上都有,都有這兩個人,都是神通第一,這是智慧第一。可是今天舍利弗跟目犍連,是排在憍陳如的下面,兩個人表的神通、智慧,跟其他經上我們看到的又不一樣,怎麼個不一樣法?前面加上第一。舍利弗在一般經典裡面只代表智慧,這個地方是代表第一智慧,前頭有憍陳如。目犍連在一般經典只代表神通,還不能稱第一神通,前頭冠上憍陳如,他也變成第一神通,智慧、神通一切經都不能為比的。像這些地方很容易疏忽,但是什麼?它太重要了,我們真正的信心,清淨信心從這裡生的。你不理解的話,你的信心怎麼會生出來?你的信心怎麼會堅固?

  底下我們再看「迦葉尊者」,迦葉是傳佛心印,禪宗初祖,代表的宗門。「阿難」是結集經典的人,他代表的教下。一個代表宗門,一個代表教下,就整個佛法統統包括了。用這兩個人,這部經典是包括了整個佛法,宗門教下統統不離開這個經。所以這個經典裡面內容文字雖然是很短,並不很長,內容是非常非常豐富,經典裡面不少句子,是禪宗的原理原則,宗教統統在裡面。

  菩薩眾裡面「普賢菩薩」代表密宗,怎麼知道普賢菩薩代表密宗?佛滅度之後六百年,就釋迦牟尼佛圓寂之後六百年,印度出現了一位龍樹菩薩,這個菩薩智慧、能力實在講非常非常的傑出,在那個時代真是世界上第一人,整個大乘佛法都是他建立,都是他傳下來的。所以龍樹佛門裡面尊他叫八宗共祖,八個宗派他都是祖師,大乘八個宗派,包括禪宗、包括密宗。在密宗裡面他是初祖,他開鐵塔見到金剛薩埵,金剛薩埵將密法傳給他,他傳下來這個世界才有密宗,密宗是從龍樹傳來的。金剛薩埵是誰?就是普賢菩薩的化身,密宗裡面的準提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顯密不二!本經有不少這個經文是密宗的教義,所以這裡頭有密。不但是有密,是無上的密法,因為什麼?它不是別人傳的,是普賢菩薩自己在此地。「文殊菩薩」代表大乘的禪宗,「彌勒菩薩」代表賢劫千佛,底下有「賢劫中一切菩薩」。賢劫千佛沒有一尊佛不講這部經,沒有一尊佛不宣說這個法門,沒有一尊佛不勸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我們在這章裡面所看到的。

  第二章裡面一開端有「賢護等十六正士」,正士就是菩薩,菩薩的別號。底下有十五位,從善思惟菩薩一直到解脫菩薩,加上賢護一共十六個人。這十六個人在此地含義是非常之深,為什麼?因為這十六位菩薩都是在家菩薩,而且不是普通在家菩薩,是在家的等覺菩薩。他們所證得的果位,跟文殊、普賢、彌勒相同,而且人數這麼多,比出家的菩薩多,顯示出這個法門最適合於在家人修學,在家人這麼多。你看出家的菩薩只列了三個,在家的菩薩列了十六個。在家人依照這個方法修行,這一生就能成佛,那出家人當然更容易,所以這個法門是普度一切眾生。這十六個菩薩當中,只有「賢護」一個人是我們這個世間的,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跟釋迦牟尼佛的一位在家等覺菩薩,其餘這十五個人是他方世界來的。這就是證明了,十方無量無邊世界諸佛如來統統講這部經,統統講這個法門。今天釋迦牟尼佛講這個法門他們都來,來跟釋迦牟尼佛做證明,諸佛如來都說這個法門,這個用意很深。這是來給我們作證的,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講的,確實諸佛如來統統講。我們看到這麼一段文的時候,確確實實我們的信心真正清淨堅定。人家問你說,你憑什麼選擇這個法門?咱們憑上面這麼多理由來選擇,這還會有錯嗎?決定沒有差錯。

  底下有一段經文,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非常多,「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是指十方這些大菩薩們。普賢大士之德說什麼?普賢大士之德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但是,我們要知道十大願王是法身大士所修的,我們做不到,一條都做不到。這些年來我們弘揚《無量壽經》,最初是我一個人在做,做得相當辛苦。以後遇到黃念祖老居士,他也是一個人在做,也做得相當辛苦。我們兩個人終於有這個緣分碰到一起,遇到一起之後,那真是無比的歡喜。他老人家告訴我,夏老居士會集這部經之後,有一個大願希望建立淨宗學會,極力的提倡專修專弘。但是夏老提出這個名稱之後,他並沒有能夠如願以償,沒有能夠組織,也沒有能夠建立,一直到今天還沒有能建立。

  老居士見了我之後,就把這樁事情付託給我,希望我們能在台灣、在海外,多多的成立淨宗學會,用這個學會代替蓮社。這確實是我們今天所講的佛法的現代化,是向現代化往前邁了一大步。所以這些年來,我們在台灣、在海外一共有十幾個會都成立了。達拉斯最近新的佛堂蓋好之後,就是以淨宗學會命名的,可以說是第一個淨宗學會的道場。雖然是不大,在美國建立,這個緣很殊勝、很難得。道場建立之後,我就想這裡面供的佛像,我們從前請的佛像是從大陸上請來的,木雕的西方三聖,只有四尺高。我們的佛堂現在有二十一尺,這四尺高的佛像擺在那裡不相稱,這佛像顯得太小了。所以我就動個念頭想請人給我畫,畫大的佛像放在原來佛像後面,這樣就相稱,就莊嚴了。

  在台灣認識一個外國人,這外國人會畫佛像,他是聽我的錄音帶聽了很歡喜,來看我,我聽說他會畫佛像,他帶我去參觀畫的大佛像。我說很好,你給我畫三張,我那個牆多大的面積告訴他,過幾天來的時候,他叫個人通知我,法師,我給你畫佛像不收你的錢,但是需要一點工本費。我說那好,要多少?他派個人來跟我講,他說畫一張台幣一百五十萬,他給我畫兩張另外送我一張,要台幣三百萬。我說阿彌陀佛,我沒有這個力量,謝謝他,謝絕了。我告訴他畫的時候,佛像的面孔要畫成美國人,佛教到美國來了。你看,中國人供的佛像,一看中國人;日本人供的佛像,一看就是日本人;泰國人供的佛像,那個下巴尖尖的,泰國人;西藏人供的佛像,一看就是西藏人,你們仔細看。所以佛教傳到美國,佛像要不像美國人,佛教沒傳來。道場是美國式的房子,佛像是美國人的面孔,這才真正傳到美國來。價錢太高,畫不成就算了,我總是念念不忘。

  我上次到美國來,大概前兩天,有一個人送我三張西方三聖的油畫像,雖然沒有我想像那麼大,掛起來也不錯,可以相稱,那個畫得很大。什麼人畫的我不知道,什麼人送來的也不曉得,那是簡豐文居士代我收的。送來的人告訴簡居士,這是供養美國達拉斯淨宗學會的。指定的,我們把它打開一看,真是了不起,阿彌陀佛是印度人,一看就是印度人,觀音菩薩是中國人,大勢至菩薩是美國人,真不可思議,實在不可思議,尤其是什麼?大勢至菩薩是美國人這真不可思議。為什麼?大勢至菩薩是淨宗初祖。你看夏蓮居老居士在《淨修捷要》裡面提的,「淨宗初祖大勢至菩薩」,我還是第一次才聽到的,從前沒聽說過。因為我講《華嚴》、讀《華嚴》,我知道的是普賢菩薩是淨宗初祖。他說一個大勢至菩薩,我馬上一想:對,講得很有道理。大勢至菩薩是法界初祖,盡虛空遍法界提倡專修專弘,大勢至菩薩是第一人。娑婆世界普賢菩薩是第一個人,娑婆世界是第一個人;中國是慧遠大師是第一個人。黃念老給我說,法師,你到美國去當初祖去!這說笑話是不是?所以大勢至菩薩畫成美國人,感應不可思議。現在這個像供養在達拉斯,諸位將來有機會到那邊看看,這三張油畫像畫得的確是有感應,不可思議!也證明這部經、這個法門與美國人有緣,我們建道場非常非常的順利,真是三寶加持非常順利。附近的這些美國人非常歡喜,沒有一個反對意見的,非常歡喜,很難得。

  淨宗學會成立之後,我們在解行兩門的功課就定出來了,解門就是所依據的經論,五經一論,淨土五經一論。我們特別編一個《淨土五經讀本》,這就是淨宗學會所依據的經論,統統蒐集在裡面。這裡頭蒐集得非常完整,一本經。在行門上我們訂了五個科目,那就是修行,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應該怎樣去修。這五個課程第一個就是「三福」,學佛不能沒有福報,成了佛,你看我們常念「皈依佛,二足尊」,足就是圓滿的,足就是沒有欠缺,是圓滿的,二是智慧、福德,智慧圓滿、福報圓滿,有福有慧,福慧雙修。所以先要修福,依照《觀無量壽佛經》佛跟我們講的三種福。第二個是「六和」,這是佛教給我們基本的規矩,一定要遵守。再就是共同的科目「三學、六度」,這是所有一切大乘法門,都不能離開的,三學是戒定慧,六度是菩薩行。最後一個科目就是「十大願王」。所以十大願王是建立在六度的基礎上,六度建立在三學的基礎上,三學是建立在三福六和的基礎上。如果沒有三福六和,換句話說,無論哪個法門都不能成就。

  所以這個三福就非常重要,是我們修行的基礎。三福第一條有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佛跟我們講,這是人天福報,人天福。第二條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小乘福報。第三條有四句,「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菩薩的福報。我們常常讀經,大乘經上常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我講《地藏經》,經上講「善男子、善女人」,聽到地藏菩薩的名號,或者是見到地藏菩薩的形像,這瞻禮、讚歎、皈依、供養,得那個福報就能夠罪業統統消滅,將來的果報是一百次的往返三十三天,得這麼大的福報。很多人看了不相信,我有一年在台北法華寺,西門町西寧南路的法華寺講《地藏經》,我還記得廣欽老法師還來聽過一次。

  那時候有個法師,聽到我這段經文之後,他就發問,他說法師,你講的這個我有懷疑,這個福報這麼大。他說我想求一點,我也相信,我也念地藏菩薩名號,我求個電冰箱求了三年都沒求到。他說一百次往生三十三天,這個我怎麼能相信?他求個電冰箱三年沒求到。當時我說經不騙人,你看看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善字,我們能做到嗎?我當時只是這樣子說,這個關鍵字眼在善字,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我講不清楚。到我讀了淨土五經,我講到《觀無量壽佛經》之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大乘經上的善男子、善女人,三福這十一句統統做到,你看這個標準不簡單。你有這個基礎,你是對於地藏菩薩聞名瞻禮,確實我相信經上講的話一點不過分,我一絲毫不懷疑。釋迦牟尼佛講一百次往返三十三天,我覺得還挺保守,沒有誇張。那個善男子、善女人標準在此地。

  如果小乘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只有七句;如果講人天法,而人天乘的佛法講善男子、善女人,就前面四句,它這個善的標準低。大乘法善的標準高,十一句統統具足,才是大乘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常常讀經文讀這個,我們不曉得它這個字裡面條件,到底是什麼才叫善,這才弄清楚了。我跟你們大家說明白,許許多多人講這個講不清楚。所以這些大乘經典不能不深入,不能夠疏忽。我們才曉得《觀經》上講的三福,絕對不是只有修淨土的人才依照這個基礎來學,這個三福是涵蓋所有法門。因為它後頭有兩句,後面兩句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哪三世?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三世諸佛他成佛的真正因緣,就是這個三福。你要想成佛,不從這上打根基,那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這個三福就非常的重要。

  今天時間到了,明天我再把三福重要的意義,向諸位提出簡單的報告。好,明天見。

  

  

#